查看原文
其他

《潮汕方言历时研究》揭秘:潮汕话为何如此难懂难学

黄志波 语言服务 2020-01-18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注:图片来自网络

网上曾流传有这样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对话:朋友问潮汕话难学不,我说很难学啊!他问:“那‘很难学’用潮汕话怎么说?”我说:“HO喔喔。”然后,他就放弃了……第二天,又有一个朋友来问我:“潮汕话是不是很好学啊?”我只好说是。他问:“那‘很好学’用潮汕话应该怎么说?”我说:“HOHO喔。”然后,他也放弃了……2013年,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行榜,闽南话与苏州话并列第三。尽管这样的评选活动存在争议,但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闽方言的闽南次方言,潮汕方言(即潮汕话)向来都被公认是中国最难懂和最难学的方言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说潮汕话乃古汉语。精通古文化的郭沫若也说:“潮汕话是中国古语保留得最多的一种方言。”著名作家、编剧王朔曾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汕话。”

那么,潮汕话为何如此难懂难学?从韩山师范学院校长林伦伦教授的《潮汕方言历时研究》一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二。

理由1潮汕方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本书第一章中,林教授讲述了潮汕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得知,现在潮汕人说的大都是2000年前的中原古语,潮汕话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时间跨越秦汉以前、秦汉六朝及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林教授告诉我们,在原始社会,潮汕大地上已有先民居住,他们主要是百越的两个支系——古俚人和疍人,他们使用的是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一系的语言——古台语。春秋战国时代,潮汕地区先民所操的语言是土著越语,它是一种属于壮侗语族支系的少数民族语言。

到了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吴越人、闽越人相继进入潮汕地区,潮汕土著语言开始受到中原汉语和古闽语的影响。“至魏晋六朝时期,闽语已在潮汕地区流行。唐代至宋代,逐步形成了文读系统;发展至明代,文读系统已臻完善,这个文读音系几乎与现代相同。而同时,由于文读音系的影响,以及宋元时代的战乱、明清时代的移民等原因,潮州话形成了自己区别于闽南方言其他土话的特点,终于在明代之后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次方言土话。”潮汕方言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演变过程中也受到了其他方言与文化的影响和渗透,直至分化为独立且相对稳定的次方言,潮汕话为何难懂难学也就不言而喻了。

理由2潮汕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周长辑曾说:“闽南话是我国众多方言中历史最悠久、变动最小、保存最完整、至今仍保留有大量中古及上古汉语特征和词汇的语言,被喻为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活化石’。”作为闽方言的分支,潮汕方言中保留了不少古台语沉积。例如“墟”字,潮汕地区特别是山区谓上市赶集为“斗墟”,“墟”作“市集”解的词源便是古台语词。古籍对此也有记载,《太平寰宇记》云:“容州夷多民少,不习文字,呼市为墟。”此外还有“胡蝇”(苍蝇)、“巴毛”(过山鲫)等,这些词语都是古台语的底层沉淀。林教授认为,潮汕方言在词汇上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对研究古汉语词义、词汇史和语法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潮汕话古语词的层次非常明显。第一层次是汉魏以前的词语,如“相好”(友好)、“腯”(胖乎乎)、“糜”(稀饭、粥)、“冥”(夜里)、“丈夫仔”(男孩子)等。第二层次是汉魏六朝时的词语,如“面皮”(脸皮)、“馃/粿”(各种用米粉末儿或面蒸成的饼)、“眠床”(睡觉的床)、“大家”(婆婆)、“新妇”(媳妇)等。

潮汕方言中保留了相当多的历代文献中的词语,在本书的最后,林教授还专辟一章,从先秦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唐宋时期、元代以后这四个历史阶段,分别介绍了历代文献中保留的潮汕方言词。如先秦文献中的“头毛”(头发)、“乞食”(乞丐)、“后生”(年轻)、“内”(房屋、家)、“塗”(泥巴、泥土)等;两汉六朝文献中的“目汁”(眼泪)、“珠娘”(妇女)、“偪侧”(心底狭隘,动辄生气心焦)、“霶霈”(酒席丰盛)、“鸡母”(母鸡)等;唐宋文献中的“下颏”(下巴)、“目涩”(眼困,想睡觉)、“饭床”(饭桌)、“使钱”(花钱)、“做节”(过节日)等;元明清文献中的“破相”(生病)、“喇誧”(吹牛、夸口)、“做脚手”(耍手段)、“毫子”(硬币)、“定着”(有着落)等。

潮汕方言的语汇相当丰富,潮汕人嘴里说出的一些词语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跟潮汕人对话,有时你会感觉好像在跟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年前的古人说话,想想你就知道为何潮汕话难懂难学了。

理由3潮汕方言仍保留着古汉语八声读法,发音复杂

有学者认为,“潮州话”承继魏晋时期的古代汉语,叫它为晋话也不为过。也有学者称,潮汕话是唯一一种基本完全保留古汉语入声字的语言。在声调方面,潮汕方言共有8个调类(个别地方稍有不同),分别为阴平、阴上、阳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潮汕方言至今仍保留着古汉语八声读法,中古音四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这与古汉语的八音读法是一致的。林教授指出:“潮汕方言的白读音往往属于较早的历史层次,读阳调类的这些字,其声母往往也属于较早的历史层次,如疑母字‘瓦’读[hia6]、喻母字‘雨’读[hou6]……《广韵》中的不少浊去声字,可能是由中古以前的浊上声字演变来的,而潮汕方言则保留了中古以前仍读浊上的旧音。”

在声母方面,潮汕方言共有18个声母(包括零声母)。林教授指出:“中古音的唇音有重唇(双唇)和轻唇(唇齿)之分,而潮汕方言只有重唇音声母,这与‘古无轻唇音’的特点相吻合。……‘古无舌上音’(翘舌音)也是著名的汉语语音演变规律,潮汕方言至今仍保留这一特点。”在韵母方面,潮汕方言的韵母内部差异较大。林教授以汕头市话为代表,指出汕头市话共有84个韵母,其中元音韵母17个,鼻化韵母15个,鼻音韵母13个,入声韵母37个,另外还有两个声化韵母。他指出:“在潮汕方言中,文白异读几乎各成系统。因而潮汕方言的韵母系统,可以说是两个系统的大杂烩。在白读系统中,保留有不少比《广韵》更早的古音遗迹。”有人说潮汕人说话就像在唱歌,听起来抑扬顿挫,很有音乐感,这便是潮汕话独特的音韵系统使然。说话就像唱歌,这回你应该更加明白潮汕话为何如此难懂难学了吧。


潮汕方言历时研究
出版信息
作者:林伦伦书号:978-7-5668-1549-1价格:48.00元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文献阅读、查索和田野调查等方式获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从语音和词语两大方面把潮汕方言与古代汉语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本书的研究成果对潮汕方言研究、闽方言研究,乃至汉语语音史和词汇史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本书属于“潮学研究丛书”系列,是省委宣传部“理论粤军·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和“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的成果。全书共有35万字,作者从1995年开始着手写作,历时20年。本书对潮汕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潮汕方言保留古代汉语语音和词汇特点、潮汕方言从明清到当代的演变发展做了梳理和研究,是一本研究潮汕方言的力作。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教授为本书题签。
作者简介
林伦伦,韩山师范学院校长、中文学科二级教授(曾任汕头大学副校长、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主要著作有《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新编潮州音字典》《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广东方言与文化论稿》《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等20余种,在《中国语文》《方言》《民族语文》等语言学权威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潮汕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 秦汉以前的潮州先民及其语言

第二节 秦汉六朝时期汉(闽)语的进入

第三节 唐宋元明时期潮州话的发展和独立

第四节 晚清时期的潮州话音系

第五节 当代汕头话的形成及其音系

第二章 潮汕方言与福建闽语的关系

第一节 潮汕方言的先民绝大多数是由闽入潮的

第二节 潮汕方言是从福建闽语中分离出来的

第三节 潮汕方言的许多特点是闽语所共有的

第三章 潮汕方言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声母的比较

第二节 韵母的比较

第三节 声调的比较

第四节 潮汕方言口语词保留下来的古音特点

第四章 地方文献资料与潮汕方言的历时研究

第一节 从明本潮州戏文的押韵和用词看500多年前的潮州方言

第二节 从“十五音”字典看100年前的潮州方言

第三节 从翁辉东《潮汕方言》看70多年来潮州方言词语的变化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粤语对潮汕方言的影响

第五章 潮汕方言的词法特点及其历时研究

第一节 名词的词缀和倒序词

第二节 人称代词的复数和指示代词

第三节 特殊形容词的构词和构形法

第四节 象声词的构成

第五节 后补式动词短语强调式

第六节 副词与否定性合音词

第七节 来自古汉语的副词和数量词

第六章 潮汕方言保留的历代文献中的词语

第一节 潮汕方言保留的先秦文献中的词语

第二节 潮汕方言保留的两汉六朝文献中的词语

第三节 潮汕方言保留的唐宋文献中的词语

第四节 潮汕方言保留的元明清文献中的词语

附 录 林伦伦主要著作目录(1986—2015)


本文来源:“语言研究”公众号。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
语言服务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