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了他们,「这样的民族,岂能被压倒,又岂能不自强!」
【远望】编按:对日抗战,是跨两岸、跨党派、跨族群、跨国界的大事。抗战期间,数万国军远赴印度,与盟国共同对日作战,许多人因此埋骨异域。目前已知在印度有三处国军墓地,其中位于阿萨姆邦的朗通墓地终年乏人祭扫。今年端午节前的6月5日(农历五月初一),正是名符其实的「猴年(丙申)马月(甲午)」,大陆驻印度大使馆临时代办刘劲松代表全体中国人专程前往祭悼这些异域忠魂,体现了肯定国军抗战历史的民族立场。刘代办在此行中有感而发,写就一篇情词恳切的悼念文,本刊特予转载,与读者们共同纪念这些为了救亡图存而不能叶落归根的国军先烈。中国有了他们,「这样的民族,岂能被压倒,又岂能不自强!」
本文刊载于《远望》2卷7期(2016年7月号;总334期,原标题为〈山之下 国有殇 天之涯 不相忘〉)
我轻抚你的墓碑,洗去青苔与泥痕。你的名字、职务与牺牲年月,神奇地展现出来——那是我们如此熟悉的中国方块字。
先烈陈锡胜之墓。墓碑上刻着「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月三十一日卒 河北景县陈故同志锡胜之墓 炮兵第六团第一连同OO(字迹不清)」。
我将茅台酒洒入祭你的香火,一阵轻风袭来,将香灰卷上半空,转眼间消逝——是你吗?你想告诉我们,你就在这里,你是如此的宽慰。
我唤你一声同志,相信你一定会接受。因为当年你投身全民族的抗战,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不分南北东西、男女老幼,都在携手杀敌。也因为今天,复兴与统一,仍是我们共同而未尽的事业。你会熟诵中山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你亦会欣然接受这样的励志:我们今天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如此之近!
我念读着你的名字,努力查询你的家世与事迹。许多金戈铁马与百转柔肠的故事,已随岁月而流逝。如果最前沿的网络和最热心的民众仍不能找出超越墓碑的信息,那你一定是想告诉我:你留下你的名字,不是为了自己身后的光耀,而是希望与你身边这一百多名没有墓碑的兄弟一道,甘做无名英雄,默默相伴,同甘共苦。
2016年6月5日,刘劲松临时代办一行,赴印度阿萨姆邦东北部玛格丽特县朗通村,祭扫二战中国军人公墓,祭拜长眠在异乡的先烈。
我不知道你是否上过战场立过战功,但在异域他乡,无论是工兵还是汽车兵,无论是长官还是士兵,无论是一线官兵还是后方保障人员,无论是南洋侨工还是云南民工,你们都为这条道路、这场抗战、这个民族,尽了最大的努力和牺牲。你们没能亲眼看到抗战的胜利,但你们一定听到了欢庆胜利的爆竹声。你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我想,你的老母和妻子,临别前一定泪流满面,千叮万嘱的话儿,千针万线的鞋底,千山万水的挂念。然而你却没能够回家,他们甚至一辈子也没能找到你的墓园。离伤,既让我们痛彻骨髓、情不自禁,又让我们毁家纾难、奋不顾身。这样的民族,岂能被压倒,又岂能不自强!
我知道你想告诉我,这里的风水不错,面南朝北,倚山向河,天天看着自己修筑过或开车跑过的公路,身边是从祖国流淌至此的河水。这里的印度老百姓很善良,七十多年几代人,经历了中印关系多少风雨,墓园没有受到什么打扰。偶有昔日战友和当地百姓的祭扫,几支烟,一壶酒,你很知足。
我想你不会怪我来得太迟,当年此地的喧闹因战事的远去,突然变得无比沉寂与封闭。昔日战友各奔东西,乃至泣泪海峡两侧。想来也来不了的苦涩,既缘于这个家国太多太沉的伤心史,还有难以细述的外交上的沟沟坎坎。但纵然跨过两个世纪几代人,对你的思念愈久弥深,对你的追寻越走越近。这个国家,这段历史,从来没有忘记过你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我们还会再来,还会常来,听你讲当年的故事,为你说今天的新闻。
北望是喜马拉雅山,墓园在山之下。东北望是家乡,咫尺却像是天涯。
山之下,国有殇。天之涯,不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