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节] 文化通识课必备的知识点及教学资源

小梧 梧桐汉语
2024-09-04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它不仅历史悠久,涉及民族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节日民俗也最为丰富多彩。在文化通识课中,老师们绝不会错过这个重要的中华文化符号。


本期推送将结合《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以下简称“《参考框架》”)、《中华文化教学手册》(以下简称“《教学手册》”)、《国际中文教师中华文化通识》(以下简称“《文化通识》”)的内容,梳理初级文化通识课上那些必备的文化知识及可用的教学资源。



 

在《参考框架》中,关于“春节”的文化教学描述集中在初级(小学)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一级项目

二级项目

教学内容和目标

文化点举例

社会生活

节庆

了解中国春节的主要习俗和文化含义。

春节/年夜饭/放鞭炮/压岁钱

传统文化

艺术

了解中国剪纸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和与春节习俗的联系。

剪纸/窗花//年画/杨柳青年画

(“红”“农历”“节气”“庙会”等初级文化点,及延展讨论涉及的中高级文化点暂未计入。教师可视教学对象认知水平及课时容量增减教学内容。)



春节 Spring Festival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狭义上的春节仅指正月初一,而广义上的春节则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主要的传统习俗有:祭灶、扫尘、放爆竹、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春节前一个晚上通宵不睡觉,合家欢聚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拜年(春节期间互相祝福)、迎财神、闹元宵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习俗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以满足当代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如外出旅行、看春节联欢晚会等。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每到春节也有吃饺子、舞狮、舞龙等民俗活动。

——《教学手册》

 


年画 New Year Picture


年画起源于门神画像,用来驱邪避灾,汉代时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开始出现木板年画,并有了年画作坊。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木板年画,如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和山东的潍县年画等。中国年画形式多样,有中堂画(挂在客厅正中的尺寸较大的画)、窗画、灶王画等。常见的传统题材有“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如“劳动换来光荣”“女排夺魁”等。

——《教学手册》

 


剪纸 Paper Cutting


剪纸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汉代已经出现“剪纸为幡”的习俗,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剪纸的制作材料为纸张(以红色居多)和剪刀(或刻刀)。题材多来自现实生活,如“双喜字”“喜鹊登枝”“五谷丰登”等。逢年过节,人们喜欢把剪纸贴在窗户、门、灯笼上来渲染节日气氛。如今,剪纸艺术越来越多地用于婚纱设计、时装设计等,河北蔚(yù)县有着“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的美誉。2009年,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教学手册》


一起动手来剪纸吧

动手

实践


剪出一个“春”

借助《生活中的中国文化——剪纸》资源专区提供的图样,与学生一起动手,剪出一个“春”吧!

资源专区地址:

https://www.blcup.com/CW140?id=1025




窗花 Paper-cuts for Window Decoration


许多地方有贴窗花的习俗,即用大红纸剪成各种图案贴在窗子上。图案有金鸡报晓、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及各种花鸟鱼虫等,使人看到兴奋不已,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文化通识》



守岁 Stay up All Night on New Year’s Eve


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叫“除夕”。“除”字的本义是除去,引申为“交替”;“夕”字的本义是傍晚,引申为夜晚。“除”“夕”二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过去的一年和新的一年在夜晚交替。古人云:“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传说除夕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预示着新的一年人的精力充沛。于是中国人就在除夕合家团聚,边吃边玩儿,通宵达旦,这就叫“守岁”。

——《文化通识》



年夜饭 New Year’s Eve Dinner


除夕的零点整,春节来临,人们照例还要再吃一顿年夜饭。部分地区吃年糕、汤圆,绝大部分地区都吃饺子。包饺子、吃饺子是中国人守岁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很多地方,春节全天都吃饺子,并且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

——《文化通识》


饺子 Chinese Dumpling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传统美食,历史悠久,在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饺子的制作方法是用面皮包上各种各样的馅料,多用水煮方法烹制,也可采用煎、蒸等方法烹制,因此有睡觉、煎饺、蒸饺之说。吃饺子是中国人过除夕(岁末最后一个夜晚)特有的民俗传统,取“更岁饺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交子”意为辞旧迎新。世界各国华人过春节时也都有包饺子、吃饺子的习惯。

——《教学手册》

 


放鞭炮 Setting off Firecracker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以前的除夕都要燃放鞭炮。鞭炮旧时称爆竹,在火药发明以前是把竹子放在一起点燃,燃烧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所以叫爆竹。爆竹起源于何时已无法确考,有人认为起源于先秦时的“庭燎”(即火炬),有人认为起源于汉代,但无论如何爆竹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南朝梁代宗懔(lǐn)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山臊为传说中西方深山中的似人深兽。用竹燃篝火,山臊畏爆响声便不敢来。于是每逢春节人们就争放爆竹,以驱山臊、恶鬼。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才出现了用纸卷上火药的鞭炮。最考究的鞭炮全用红纸卷成,燃放后遍地红纸屑,称为“满地红”,以求吉利。旧时燃放鞭炮,除了驱除鬼怪,还有祈祷五谷丰登和增加节日欢乐气氛的用意。发展到今天,当然主要是为了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不过今天的鞭炮响声越来越大,火力越来越强,由此引发的火灾伤人事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不少人提出放鞭炮弊多利少,应予禁止,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一些大城市也先后出台了禁放令。不过传统民俗要彻底改变并非易事,所以在禁放区外人们仍然可以燃放鞭炮。

——《文化通识》


 


红包/压岁钱 Lucky Money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又叫“压岁钱”,是过春节时长辈给晚辈的用红信封装着的钱。明清时,压岁钱大多用红绳拴起来送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改用红纸包裹,现在的红包则多为以红色为主的信封。

——《教学手册》

 

 


即将迎来的是甲辰龙年。除了以上“通用”文化点外,教师一定不要错过今年这个特别的生肖——





低龄学习者可通过阅读绘本故事认识十二生肖,了解有关“龙”的故事。






青少年学习者,教师可以介绍“龙舞”传统,欣赏与“龙”相关的诗歌。






成人学习者,教师可引导讨论“龙”在中国文化、亚洲文化、世界文化圈中的地位与意义,展开跨文化对比与讨论。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化通识课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实际体验,但更便捷且有效果的方式是通过相关视频影像及解说带领学生了解、感悟。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春节】主题资源包(包括但不限于上文展示内容)。资源包汇集10余段中英双语视频资源以及2篇文化点内容概述,可帮助教师快速备课,激活传统节日主题课堂。


- 图书推荐 -

(点击图书封面购买,春节不打烊)


— 联系我们 —

实体书店:

       梧桐书坊(北语书店)

地址:北京语言大学(校内)南门西侧电话:010-82303653Q Q:3046207051

网上订购: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官网www.blcup.com天猫旗舰店、京东自营店、当当自营店、微店搜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天猫旗舰店
官方微店

大宗订购:

中国内地(大陆)


        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海外



◑ 服务教师,我们是认真的 



↓ 点击进入【春节】主题资源包

https://app977gqoac5035.h5.xiaoeknow.com/p/course/column/p_65af1f2ae4b064a8cb1bd54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梧桐汉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