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幼儿教育“蒙特梭利、华德福、瑞吉欧”:它们优秀在哪里?
连接改变教育
“蒙特梭利、华德福和瑞吉欧”是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这三种模式有很多共同点:
1、它们的教育愿景都是帮助和激发儿童实现自己在智力、创造力和社会中人的所有潜力。
2、在教育过程中,儿童都被视为自身发展的创作者,他们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的、充满活力的,自我导向的。
3、这三种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都非常高,他们提供教学帮助给儿童,并且非常尊重儿童的选择。
4、家庭教育和家校联系在这三种模式中都非常受到重视。
5、儿童的学习评估是以非考试模式来进行。
当然,他们的不同之处也是非常多, 包括教育准则、教育策略、课程大纲等等。
本文获必达更好的学校建设(ID:BEED-Media)授权转载。
蒙特梭利(Montessori)
理论基础和教育信念来自于Maria Montessori。她是意大利历史上的首位女医师。而这位Montessori医师是建构主义支持者,非常强调儿童的智力开发。
教师引导儿童学习,并且为儿童提供环境支持,使儿童处于一个乐于学习的环境中。儿童是不按年龄分组活动,而是混龄活动。
蒙特梭利的秘密武器是一套完整的课程和教具。儿童通过感官操弄这些教具而学习。外行人拿到这些教具,也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
因为每一个教具,从形状、大小、甚至颜色,都是有其背后的理念来支持,需要通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来引导儿童学习。
瑞吉欧 (Reggio Emilia)
主要的教学理论是依据皮亚杰、维果斯基和杜威的理论,建构主义。教师们没有提前编写好的课程大纲和教案,课程编写是依据儿童的兴趣和经验。
课程是以project项目形式进行,儿童可以以任何形式来表达和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教师需要接受艺术培训,学校有专门的艺术工作室提供给教师和学生。
比较典型的瑞吉欧情形是:小朋友早上来到学校,走到窗前,告诉老师:“老师,今天的太阳好大。”老师说:“不如,我们今天就去外面花园晒太阳吧。”老师带着小朋友出门,小朋友A和B对草地上的花感兴趣,小朋友C和D对花园的小昆虫感兴趣,然后A和B就问老师:“为什么这朵花是红色的?”C和D问:“为什么蝴蝶会飞?”然后老师就说:“哇,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吧。”然后小朋友各自开课题收集各种资料,A和B研究花朵,C和D研究蝴蝶。资料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东西,对于展示研究成果,小朋友也可以用任何方式,图画、手工制作、表演等等。
华德福(Waldorf)
理论依据和教育理念来自于 Rudolf Steiner的“Anthroposophy”。其崇尚全人教育:头、心和手,提倡“做中学”。艺术被整合到每一门课程中,会有谜语、民谣和神话的学习来提高想象力和多元文化学习。
主课教师会一直跟随小朋友从幼儿阶段到高中的学习。学习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进行。进到华德福的学校里面,会看到小朋友有的在画画,有的在种花,有的在做烹饪。
在2010年的时候,参观过成都的华德福学校,就是传说中中国的起源地。当校长在台上介绍华德福如何如何好,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跟主流教育和社会发展接轨?
校长说,他们是一个体系,培养的儿童具备的各种能力,都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当时一个家长问校长:你们跟德国华德福组织的关系是不是总部和下属的关系?校长解释他们是用华德福的理念办学。一个家长总结:哦,就像社会主义,苏联中国大家各搞各的。
现在看华德福总部发出的名单,中国的华德福也收归旗下了,对家长来说,有总部对教学进行监督也是一个保障。
其实无论是蒙氏、瑞吉欧或是华德福,在现阶段都存在一个较大制约。
在于其理论的核心与根基,往往现代科学、医学或心理学都仍旧无法完整的解释,而使其往往带有点民科民哲味道(如蒙特梭利的理论里有关“心理胚胎”、“牧内美”、“贺尔美”等术语)。
因此各教学法也开始寻求通过医学、科学层面的研究角度来论证其教学理论的科学性。这也导致了大部分这种Alternative Education的教育机构,也多半是该种教学法的研究机构。所有的成就与成果,同时也是该种教育研究的资料。
以科学研究的角度来比喻的话,就好像是通过观察,提出了一个近似真理的假说,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并找出证据以证明其确实能够证明“真理”的过程吧。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概念。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其最直接目的,便是要通过实施该种教育模式,影响并促使接受教学的对象(学生)发生新的变化,最终能够使对象在进入社会之前做好充足的预备。
更进一步的说,是为了让对象能适应人类的社群,甚至进一步的为人类社群创造价值。(注意此处不光是狭隘的指就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是包括了如下三个元素的:教学者、教学内容(教育模式的主要载体)、学生。
尽管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层出不穷,这种经典结构始终如一,就好像主谓宾、主系表这样的语法知识一样固定不变。
从这个视角再去看,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的这元素,无论是在哪种教学模式下,基本上都是处于一个相同的角色,具体而言就是一个等待成长、进步、完善、突破自我的个体,无论是强调智力天生还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低智商还是高智商,无论是倡导自由还是强调控管。
一个教学模式与方法,都必须设定学生为一个“需要通过某种手段来实现成长的个体”,教学模式才有意义。
说得更白一点,如果我们不需要通过某种手段就能实现成长的话,那时我们得像《黑客帝国》电影所展现的那样,只需要把信息、人格资料等直接植入脑中即可,人的成长也就没有意义了。
接着我们看教学者的元素。
这个元素的角色与地位就十分多样化了,但我们依旧能够用一种十分明确地一刀切模式来分类这个元素,教学者的角色,根据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教师,他们在教学模式中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角色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以及导师的角色非常相近。往往是所有教学活动中信息给予的主体,并且操纵着学生们的课程进度与走向。他们可以是百科全书式的老师,解答你的所有疑惑。也可以是传统私塾先生式的老师,告诉你“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并以此奉为真理,这种老师往往是处于教学活动发生时的中心位置。
另一类教师则正好相反,他们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他们不承担教学活动中信息给与的主体,而是通过大量的辅助材料(书籍、资料、图片、教具……),使学生从辅助材料中自己获取信息,自我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会轻易给予学生帮助与答案,甚至会如同苏格拉底一般,用问题来回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思考与尝试。
诚然,第二种教师角色会让学生遭遇许多挫折与问题,但教师仍会通过非直接回答问题式的引导,来引领学生自己去寻找与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教师角色使得教学的给与者不纯粹是教师了,而是包括教师、辅助材料乃至学生自己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承担了教学者的角色。
分析完了教学者,接着看教学内容的部分。
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可以简单地按照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课程表or课程大纲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20世纪出现的许多人本主义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都倾向于无教学大纲与结构的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孩子们不会有一个明确的课程时间表,甚至不会有明显的科目分类。他们给人看起来就像是这也玩那也玩,天天无忧无虑就是瞎玩的孩子。
这种课程模式更倾向于让孩子随着自己的天性发挥作用,让他们自己从生活、环境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索,而不是通过学校所制定的课程来“学习”。
然而,有明显教学大纲与结构的课程模式仍然是占据主流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本主义式教学法就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与结构了。这类型的课程模式一般会有一个明确的大纲、课程表或者进度表。孩子在学校的期间,会有一个明确的课程主线。
说完了这两个要素后,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要素的不同分类情况中,交织出一张坐标系出来。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因之于教学内容与教师角色的不同,我们可以进而得出以下四种全然不同的教学模式来:
传统教学法(Traditional)
项目导向型(Project Orientation)
学习者导向型(Learner Orientation)
发展导向型(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以下逐一概述各种模式的特色与优缺点,先拎出两个极端值来讨论:
传统教学法
关键词:赶进度 大讲堂 排排坐
典型代表:PRC传统学校
也许是被诟病最多的一种教学模式了,系统,完整到甚至是固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老师所要做的只是在时间与课时内将要教的东西悉数教给学生即可。
在这样的模式之下,探索是不被鼓励的,即便有也只是浅尝辄止的尝试,因为对主线课程的学习优先于让学生去进行探索并尝试错误的过程,而为了保证对主线课程的学习,教师必须处于绝对强势与主导地位,教师往往会成为教学过程中唯一的信息源与评估者。
如同图表所示的,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老大”。一切必须向教师看齐。
尽管诟病甚多,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盛行,也因为其具有其他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操作简单,可复制性极强。
固定且明确的课程结构与大纲可以十分快速的让这种教学模式在一个区域,甚至是一个国家快速的推广开来。
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角色,使得教师不需要去考虑更多学生的个别情况,或者说无暇顾及学生的个别情况,上课的形式是非常典型的学生听,老师讲。
这种教学法下的老师常有这样的念头:“反正一个学期要讲的课程就是这么多,不管你是学会了还是没学会,我第一优先要务是要把课先上完,不能耽误了全班的进度!”也因为主体是教师的原因,这种教学法下的班级人数往往十分巨大。
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要教的内容整理成一份教案后板书在黑板上即可”,但也因为不需要精熟的教学技巧,从而使得这种模式变成最易于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教学法下的老师来说,他们进行教学只需要三样东西:教案、黑板和粉笔。
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于不考虑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法是效率最高、所花时间最少的短期内灌输密集知识的方法。
学习者导向型
关键词:自主学习 遵循兴趣 深度探索与研究
代表:瑞吉欧 华德福
跟传统教学法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极端,某种程度上跟博士生的学习过程有相似之处。
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本身不会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课程大纲,往往大纲是需要靠老师、甚至是学生自己自己去提炼与确定。
二方面教师的角色从绝对的主导者,变成了一个类似“同学”甚至“同事”的角色。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会让人感受到一种过度无忧无虑乃至担心是否有点自由散漫的氛围。
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与项目导向型的教学具有相似之处,然而所不同的是教师往往不会是学习或者探索行为的启发者与协助者。教师也许会参与教学活动,但身份更多的可能只是以一个“同伴”或“记录员”的角色。
他会与学生一同解决问题,并从中观察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的反应并进行记录,但绝对不会过度介入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由于没有明确的课程大纲,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方向变得无法预知。这其中的优点与缺点并存,好处是给与了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使得学生所进行的探索与探究必然是他所感兴趣的内容,而由着兴趣所进行的探索深度往往能到达令人意想不到的程度。
坏处是这种模式因其本身缺乏明确的教学内容大纲,使得其在推广与复制的过程之中较为困难,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十分专业的教学、观察与评估技巧才能执行这种教学方法,这也意味着这种教学法的班额往往很小,否则教师便会因为人数过多无法做到深度的观察与引导。
而且由于不采取明确教学内容与大纲,同时教师又几乎不占任何主导位置,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与主流社会和教育制度脱节的不确定性风险。
然而这种教学形式中所具有的潜力却也是最不可忽视的,这种模式完全以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驱动,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训练出极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与探索欲望。
学习者导向性教学模式的代表就是瑞吉欧教学,华德福在某种程度上跟这一类型类似。
几种模式横向比较。
瑞吉欧教学在性质上较为偏向学习者导向型,华德福与此类同。他们都普遍不会有一个很明确的Schedule来指导学生与孩子,没有明确的课时安排与进度跟踪(小学阶段的课程暂且不提,国内现阶段的替代性教育小学课程基本上都要受制于传统教学应试教育大纲的桎梏)
蒙特梭利教学是典型的发展导向型,五大领域课程的设计、各年龄阶段各自有相适宜的工作内容,而这些又都是基于蒙特梭利对于其儿童观、教育观所阐述的核心原理之上所进行的延伸。
从对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说,三者情况都差不多。
从对深度探索与挖掘信息的习惯养成角度来说,瑞吉欧>蒙特梭利>华德福(华德福对引入学术内容抱有奇妙的谨慎态度)
然而从课程结构的可控性来说,能够与传统教学相对较好的契合在一起的,这三种方法里面只有蒙特梭利是最适宜的。
瑞吉欧和华德福在结构上的缺失,使他们更容易给国内的家长造成焦虑感。
而蒙特梭利通过调整教具操作与呈现的时机,甚至有可能表现出在投入同样时间学习的学生当中,蒙特梭利学生超越传统学校学生进度的现象,这部分功劳,蒙特梭利教具的匠心独运功不可没。
不管怎样,蒙特梭利教室那能堆成山的教具,总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强烈感官印象。
然则,如果完全不考虑适应国内应试教育的问题的话,除了蒙特梭利之外,瑞吉欧应该会是个有趣的选择。
其实国外还有很多很好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比如现在国际上最热门的IB课程(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如果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国外的教育理念他们的优秀之处就是:赋予儿童自己成长的权利,欣赏他们,尊重他们,引导他们。也就是爱他们。
关于顶思
顶思专注于K12国际教育领域,致力于为国际教育行业搭建资源聚合平台,为国际学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成为连接K12国际学校、国际学校集团及教育主管部门等与以国际学校为核心的周边机构的资源中枢,助力基础教育国际化。
社群交流|资源对接|行业咨询|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