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思

其他

千帆过尽,终将相聚:RAISE2022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1月8日,广州!

千帆过尽,终将相聚!近日,伴随着全国各地优化疫情管控政策,积极落实“新十条”,社会各界正在恢复往日秩序。顶思主办的RAISE2022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邀请您2023年1月8日-9日相聚广州,新年首场盛会,展望国际教育未来。过去一年,教育行业风起云涌。政策重锤,疫情防控,学校面临方方面面挑战。大家彷佛失去了前行的动力,人与人的距离被迫拉远,“孤勇者“成为了时代特写。然而,我们始终坚信度过寒冬,终得云开见日时。终于,我们在即将告别2022年之际,迎来了那束亮光。2023年,将是全新的一年,国际教育行业也即将开启新的征程。行业发展需要顺应新常态,办学打开新视野,课程建设和学生的培养也需要重新定义。我们希望能通过RAISE大会汇聚行业力量,助力行业焕发新生机。滑动查看嘉宾信息扫下方二维码,立即购票:👇👇👇联系电话:021-60768001微信:顶思小助手
2022年12月13日
其他

退榜潮VS上榜潮,揭开世界高校排行榜“悬疑”剧情

近期,围绕着世界大学排名榜单的话题依旧热度不断,一方面,继国内多所高校官宣退出QS等榜单排名后,美国高校也掀起了“退榜”热潮,其中部分耶鲁等名校的法学院;另一方面,在综合对比各榜单的排名后,不难发现,中国高校在世界高校榜单上进步明显。自2003年软科推出首个综合性全球大学排名,世界大学排行榜走过了20年历程。目前,四大权威榜单已完成世界大学排行榜年内更新,各类细分榜单仍在陆续出炉。喧嚣背后,能从这各有千秋的“四大榜单”中发现更多变化和释放的信号。01中国高校榜单表现强劲1.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国内高校十年“浮沉录”:985、211光环过气?新一波“双一流”花落谁家?

近日,多地教育部门发布文件,紧锣密鼓筹备第三轮“双一流”大学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这十年里,从“211”、“985”到“双一流”,中国高校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另一方面,从2012年的2442所到2022年的3013所,中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量质齐升之下,中国高校正从“规模最大”迈步走向“高质量增长”。01本科院校数量:北京居榜首,深圳未进前301.十年增加571所大学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2年5月31日,我国高等学校达到3013所,相较2012年的2442所,增加了571所,增长率为23.4%。这3013所高等学校中,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成人高等学校254所。从办学层次上来看,当前本、专科院校数量总体上较为均衡,专科院校数量大于本科院校,而未来随着高职扩招的进行,本、专科院校数量差距呈扩大趋势。相较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更稳健。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从各省分布来看,来自华东、华南和华中的江苏、广东、河南分列前三,四川为西部地区中唯一进入前十的省份,14个省(市)拥有超百所高等学校。注:统计名单不包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在本科院校分布方面,北京位居各城市之首,武汉、西安紧随其后,一线城市中,上海和广州分列第四和第五位,深圳则未进入前30。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发展情况来看,762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分布于175座城市,其中:武汉数量最多,为31所,广州和重庆次之。从十年间的发展情况来看,四川的增量居于全国之首,广东、江苏次之。2.“双一流”光环,“职业教育”成新宠2012年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拉开了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幕。“意见”提出,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并提出了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同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开始施行。2013年,研究教育改革方面受到空前关注,相继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四部重要的制度规定。2014年1月29日,教育部35号令颁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要求高校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7月16日,教育部37号令颁布《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建立并完善高校理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理事会在密切社会联系、扩大决策民主、争取社会支持、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的作用。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网传高血压凭空多三亿人?教师掉进健康危机旋涡,网课猝死、疾病多发

近日,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该“指南”建议下调现行高血压诊断标准至130/80mmHg,该观点瞬间被网友疯传,一夜之间,我国或将新增3亿多高血压患者?数字之外,和高血压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夺走300万国人生命。而根据此前一项研究,近半数样本的教师有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心脑血管病带来的健康威胁不容小觑。此外,三年疫情,因职业和生活压力带来的各类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让教师群体掉进“过劳”“亚健康”“职业病”的重灾区。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值得关注!01高血压只是教师健康危机冰山一角11月13日,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建议将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如果下调标准,3亿多国人“一夜醒来”成了高血压患者,中国高血压患病人群总体将达6.13亿,占了总人口的四成以上。援引早前的一项研究,教师群体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排名第一的健康杀手,而这当中,高血压是主要根源之一。除了高血压,脑供血不足、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也都是常见的体检异常项,从性别上看,男教师的患病风险更高。除了上述病症,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颈椎病、咽喉炎、肠胃疾病则是三大典型职业病。其中,颈椎病、咽喉炎最为显著,60%以上的教师均伴有这类明显的职业病特征。原因也很简单,颈椎病由长时间站立、久坐和黑板教学引发;高音用嗓和粉尘吸入造成咽喉炎,可能是在教学工作中不规律的饮食引发各种肠胃疾病。而疫情三年,长时间网课等因素给教师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因为疫情管控,各地纷纷开始线上教学,当网课进入第三年,隐藏在黑暗中的“网课爆破手”形成了新的灰产,近日,河南新郑女教师猝死便是遭遇“网课爆破”毒手。爆破手扰乱课堂秩序,让这位辛勤育人的园丁因心梗不幸离世。我们在哀叹惋惜的同时,也在思考,疫情之下,拿什么呵护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根据一份线上调研显示,疫情期间,57%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的工作量和压力比之前更大,对线上教学表示情绪紧张的达60%,并且70%的教师认为学生居家学习效率低,从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担忧加剧,因此担负线上教学任务的教师产生的焦虑、担忧、烦躁、低落和生气等情绪显著高于没有线上教学任务的教师,毕业年级和有教学任务的班主任尤甚。此外,除了因疫情叠加网课带来的焦虑情绪,26%的教师使用电子设备超过7小时,六成以上的教师使用时长超过5小时,同时,58%的教师每天仅在室内少量活动或几乎不活动。总体来说,疫情对于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均不同程度带来了负面影响,而更有甚者有教师因不堪压力而选择自杀。此次“高血压标准的下调”的消息也让笔者遥想到上个月冲击A股“精神病第一股”的康宁医院曾放言:中国1.8亿人有精神疾病,相当于每8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精神疾病,因此引爆舆论。而康宁医院的数据也并非凭空捏造,根据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一项研究,中国大约1.73亿人有精神疾病,包括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等,其中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抑郁症是其中比较常见的精神疾患。早在2017年11月,美国高血压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HA/ACC)率先将高血压定义为≥130/80mmHg,而下调标准后的美国高血压患者也从32%上升至46%。只能说,不同人群的亚健康殊途同归,甚至全球与共,而教师群体的难,也只能冷暖自知。02多管齐下,共同呵护教师身心健康事实上,为了呵护教师身心健康,不仅有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也有学校日益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此外,“教师健身房”“瑜伽房”以及教师心理辅导则是为教师身心健康开出了更为直接的一剂药方。1.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职业教育师资挣扎求生实录:深困在“同教不同命”的边缘

近期,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技术”+“教育”,“高校”+“企业”目标凸显。一手教师资格证,一手职业资格证,早已成为了新时期职校师资建设的重要标准。然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双师”可遇不可求,但“双师”过硬的实力是否得到了向好的职业发展?当职业教育化身受全社会瞩目的“教育潜力股”,职教师资“同教不同命”的生存困境也亟待扭转。01职教老师深陷“同教不同命”困境毕业于北京985高校机电专业的85后职校教师贺琪在拿到北京户口后,还是选择了辞职,她辞职后特意写下一篇文章寄到报社发表,“为拿北京户口,无奈去职校任教,当事人非常后悔”。贺琪任教的是一所区级老牌公立技校,以轻工业为特色,尤其是食品专业,学生毕业后有机会进入蒙牛、燕京、稻香村、可口可乐等企业生产线。但学校的招生却异常困难,甚至老师们都必须参与招生工作。她说,北京相比其他地区,高考绝对是“天堂模式”,想上大学特别容易,尤其在北京城区,绝大多数家庭都会优先考虑普高升学,特别是现在,经历愈加严格的“五五分流”后,部分中考“落榜生”的家长宁愿把目标投向之前从未考虑过的、价格不菲的国际学校,也不愿让孩子“沦落”职校。她任教期间,这所技校只能将招生目标锁定在怀柔、密云、门头沟、延庆等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老师们经常驱车几小时去农村的中学和村委会办招生宣讲会、发传单。而尽管如此,生源还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差。贺琪回忆,她教的科目是机械学和机电原理,在课堂上,学生缺勤,或上课睡觉,听歌,聊天等是家常便饭。上班的第一年,她还有“痛心疾首”的教师执念,各种整顿纪律,后来,渐渐也被磨得没了脾气,只要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带着学生上完实操课,就可以对一些“油盐不进”的学生视而不见了。无独有偶,目前任教于江西某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梁鸣也提到,绝大部分学生高中阶段学术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不管是理论演算还是机床实操都捉襟见肘。和梁鸣工作于同一所学校的英语教师陈琼说,公共基础课的情况甚至更糟糕。许多学生读中学时,英语20多分,根本无法胜任学习任务。在十年前,学校还强制要求学生通过英语三级考试,但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每况愈下,因此现在也不再做语言成绩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行去参加大学四六级考试。由于职校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弱,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备课,确保课程兼具知识性、趣味性,避免课堂成为“单口相声”。此外,职校里不少孩子的成长环境较为复杂,特别是在四五线城市,家庭不和、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占比高,家校沟通困难,除知识教授外,心理疏导也是一些职校教师的工作任务。不仅如此,尽管国家不断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却长期存在。职校生容易被当成教育失败的结果,一些负面新闻如果发生在职校,社会舆论就容易将其合理化。而这种歧视、偏见和污名化,不仅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老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扩招以来,职校屡屡经历“口碑崩塌”,职校老师和普通高中、大学的老师“同教不同命”长期伤害着教师发展。同样教书育人却收获不同的名声与认可度。曾有着多年执教经验的职校老师王先生讲到,当他建议一些家长让成绩不佳的孩子放弃高考,参加职高自招,选一个好就业的专业时,家长们纷纷抗拒,仿佛劝人上职高无异于“谋财害命”,而这一巴掌不仅打在职业教育的身上,也打在了职校教师的脸上。02晋升空间窄,职称抢破头近些年,高等院校“非升即走”的人才考核制度引来无数争议,高校“青椒”(青年教师)之痛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引起激烈讨论。事实上,在高职院校,内卷无限的“晋升”之路也同样存在。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本科、专科生爆发式增长,高职教师队伍也在不断进行扩充,人才聚集,僧多肉少,上升之路狭窄。陈琼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晋升”之难早已不是一个新鲜问题。以她工作的学校为例,近十年,副教授“转正”的指标不足。十年前,每年有7、8个教授职称的名额,而近些年,学校每年只有1个指标,但达到基本“转正”要求的教师却有二三十位。因此,“排队”几乎是常态。论文发表、课题项目、个人荣誉、团队业绩、甚至带学生竞赛的成绩都是种种考核指标。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给教师提供充分支持,不少职校科研条件不达标,有的根本没有做科研的条件,讲师们文章不过关,连连遭拒,消磨科研热情是一大头疼问题。此外,高职院校的高级职称评定也要求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论文、代表作等,但却通常忽视实践能力的评估,这种做法实际上已经严重脱离了职校的“职业”属性。对于专业课的老师而言,或许还有努力空间,但对于公共基础课的老师而言,则有可能意味着一辈子评不上正高。然而,尽管科研压力大,但并不妨碍已有一定学术资本的副教授们在论文上不断“内卷”。不少候选人为了在职称评定的积分榜上“独占鳌头”,屡屡超额完成任务。而由此诞生的一些没有实质性意义的论文,其实只是为评职称而进行的数量叠加,这一点校内的老师们都心知肚明。“但卷来卷去,名额也就那一个。”陈琼不免感到心累。03博士争夺战,“双师”何处寻?在深圳,清北博士进小初任教已不是新闻。而在这场“博士”争夺战中,职业教育院校也逐渐入局。根据教育部2021年1月所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应不低于15%。而对于有志于升本的高职院校来说,招聘博士师资,也成为了学校做好“专升本”准备的一项必要工作。在本科院校将“博士”设为“青椒”最低门槛,还依旧被“挤破头”时,一众高职院校却求而不得。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更愿意往本科院校冲,再不济也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专院校,一些四、五线的高职学校根本不具备吸引力。梁鸣提到,学校在引进博士上面下大力气,一个博士给予数十万安家费,还配备科研启动经费、人才补贴等,但尽管如此,梁鸣所在的学校几百教职员工中仅有一个博士。此外,结合当地二本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情况,梁鸣还注意到,一些文科类的博士还有引进的可能,但理工科博士就不那么容易,特别像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更是难上加难。今年五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其中明确:鼓励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在职专业课教师报考硕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原校履约任教。因此,除“外部引进”外,更多地关注“内部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升级校内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师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二三十岁的教师占比多,他们大多是研究生毕业,踩着招聘门槛进校任教,学校也通常鼓励这些青年教师读博深造,给予资金补贴,但需要签署服务期协议。然而,尽管学校政策支持,但许多教师考上后,会转而选择自费读博,与学校脱钩。他们也希望在学历提升之后,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可以说,因读博而导致的师资流失占总体人员流动的60%至70%。”梁鸣说道。虽然吸引博士、留住博士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难点,但师资上的困难却远不止这一个。符合职校特点的优秀教师的“招聘难”问题,也在国家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后不断凸显。陈琼认为,学校要招到教学、技术双过硬的教师并不容易。通常企业里有学校需要的、经验丰富、实操能力强的“能工巧匠”,但学校的薪资却并不具备高吸引力,比如,一个5年经验以上的汽车工程师,在汽车企业里的薪资水平可以达到30万以上,但如果到学校任教,有的可能连一半也拿不到。即使有“双向奔赴”的意愿,由于职校目前大多要求研究生文凭,许多企业人员学历受限,也难以入编。而根据“职校20条”,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自此,学历门槛有所松动,但教师资格证又成为另一个难点。许多工作多年的企业职工并不擅长考试,教师资格证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此外,普通话等硬性条件也影响其正常入职。因此,尽管政策加持,但招来招去,学校还是招回了应届研究生。然而,这些应届毕业生大多不具备实操经验,学校只能在其入职后慢慢培养。但知识青年下一线,有心无力。进校之后,教师们教学任务重,课时量多,还要当班主任,没有办法抽出时间去企业锻炼;同时,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进企后,班级谁来带,课谁来教是横亘在教学层面的一大问题。专家观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倡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中华职教社民委会委员、北京凡华教育研究院院长刘爱萍认为,基于职业院校和企业整体薪资水平的差异,真正高水平的“双师”并不好招。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学校的实践教学仍停留在低层次水平。一些教师持有的资格证书与其所教授的专业不对口,还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是通过书本学习和考试获取,缺乏实践性,并不代表能力;此外,也有一些教师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低,达不到“双师”要求。究其原因,一是囿于体制机制,公办院校教师招聘自主权少,限制性条件多,校企双向流动受阻;二是教师待遇得不到落实,分配上存在“大锅饭”,优秀教师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三是整个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美誉度不够,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加盟。如何解决职校师资问题?刘爱萍认为,一是可以引进特聘教师,作为编制外师资补充,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以兼职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授课;二是推行产业学院模式,从企业引进实践型师资,例如企业派遣工程师到学校,承担一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三是大力开展引企入校,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学校开发,企业派出管理人员指导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也可以缓解“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矛盾。重视整体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师结构”“双师课程”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劳汉生认为,从教师个体层面,理论、实践两手硬的复合型“双师”人才广受青睐,职业院校提升“双师”数量和规模,非常必要。但对于学校而言,完善“双师”结构、“双师”课程其实同样重要。在目前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高职院校丰富办学层次,从专科突破至本科,甚至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不能只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因此,这一举措对职校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要求所有老师都符合高质量、高标准的“双师”并不现实。理论型教师和技能型教师保持合理的结构和数量,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双师”课程、“双师”团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从一位教师将课堂贯彻始终,到两至三位教师各自发挥长处,通力合作,灵活完成这一“双师”课程,“双师”人才缺乏的困境便可以转化为一个结构优化的问题。此外,学校也越来越看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已发生变化,从以学校为主体,依赖“双师”型教师的“校本培养”转为一半在校,一半在企,专注知识可迁移能力的“校企双主体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渐趋完善,办学力量更加多元。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补充,留住优秀师资?劳汉生认为推动校企“双向流动”、“双岗双薪”是一个重要途径。企业的工程师和学校的教师流动通畅,在企业拿一份工资,在学校拿一份津贴,能够充分实现人才价值,大大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作者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国际教育新蓝海出现?北上广中产家庭秘密布局“职高+留学”

任嘉伦、赵丽颖、周迅、陈坤……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央视前主持人曹颖……演艺明星中职高学历者数不胜数。然而,明星们宁愿身陷“学历造假”丑闻也不愿被深扒职高出身。与此同时,山东蓝翔“学挖掘机哪家强”的土味老梗成了无数家庭的“鸡娃魔咒”,令面临“五五分流”的初中生不寒而栗。生源差、不体面、难翻身、污名化……无数负面标签困扰着职业教育发展。一边是学历通胀文凭贬值引发全社会反思: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季;数十万本硕送外卖当保姆、3000元招不到农民工却能招到一堆大学生;名校硕博海归躺平啃老.......另一边,职业教育不断传来重磅利好——今年五月《职业教育法》出台,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打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落实职业教育新发展;国际教育行业、互联网头部企业都将目光投向职业教育……01中考卷出天际,中产家庭无奈布局“职高+留学”亲历2022年中考“高分通胀卷出天际”、“普职五五分流”的拷问与洗礼,“鄙视蓝翔跪舔六小强”的价值观显然已不合时宜。深圳爸爸吴刚被迫卷入职业教育这个他原本不屑的圈子。“成绩再差宁可留级复读也必须念完普高、考大学,哪怕混个最差的大学”!“考试、补课、刷题,我已经受够了,在你眼里宇宙的尽头只有普高,考不上高中活着就一无是处?”回想今年5月中考前夕父女俩翻脸互撕的情景,眼下吴刚已经渐渐放下了对女儿进职高的忧虑与偏见,“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小目标,我的心态也从绝望回归平静”。五年前,当时已经45岁的吴刚为了给女儿雪花日后高考铺路,他关闭了北京的公司,卖掉房子,举家落户深圳。摆脱了“非京籍”身份的困扰,雪花顺利进入深圳的公立中学,然而成绩不尽人意,始终徘徊在慢班中下游,“五五分流”在劫难逃。东北小镇青年出身的吴刚九十年代两战高考才梦圆985名校。他笃定地认为,雪花哪怕只能上垫底普高也好过职高。在他的认知里,职高生源来自低层次打工家庭,“六小门店”子弟、农民工子弟。他更担心雪花会结交不良同伴、早恋、学业荒废,日后沦为华强北“厂妹”,从此阶层下移。伴随着中考的逼近,吴刚一家受尽“精神内耗”折磨。雪花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普高落榜,录取到深圳一所老牌公立职高的动漫设计专业。吴刚发现,全班都是和雪花一样酷爱动漫的孩子,这些孩子并不是学渣,更没有抽烟、染发、打耳钉的“不良少年”,他们大多来自和他一样的深圳创业者家庭,家长中不乏他这样的高学历。雪花和新伙伴们组团参加校外的美术班,提升专业水平;她发起了“日语小组”,一起找老师补习日语;同学们“众筹”购买了设计类书籍;一起追番看日漫,磨耳朵练日语听力,专研宫崎骏等名家的画风……如今,去日本知名动漫设计学院上大学成了几个孩子共同的目标。吴刚说,上周女儿当选了班长,还受邀竞选学生会干部,他发现学校每年都有很多孩子通过保送、自主招生、高考、艺考、留学升入不错的大学。看着雪花摆脱了“学渣”的煎熬,吴刚也少了那份高中落榜的意难平,他还发现,深圳和北京不少中产家庭和他一样也在悄悄布局“职业教育+留学”路线,其中不乏一些昔日鸡娃成瘾的“海淀妈妈”。02海归饱受“第一学历”困扰错失“体制内”穿越中国职业教育的“前世今生”,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路从“铁饭碗兑换券”到口碑崩塌再到剧情大反转——从1949年到1991年是职业教育1.0时代,中专、职高等同于车钳铆电焊、国企“铁饭碗”。警察学校、师范学校、护士学校......某些中专的含金量甚至不亚于当时的大学。从1992年国家确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到2013年是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的2.0时代。此时却与“高考改革,全国高校扩招”迎面相遇。更多初中生家庭也是从这时起开始在普高与职教之间纠结,“远离职高、全民高考”“末流普高+末流大学”成了更多学子的首选,升学焦虑、鸡娃内卷之风渐起,职业教育的口碑逐渐崩塌。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至今,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3.0阶段,从规模走向质量。广东等一批职业教育高地崛起,但职业教育的口碑仍未完全扭转。2022年,《职业教育法》出台,明确提出实施以义务教育后为重点分流。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五五分流”、职业教育国际化、打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将职业教育推向了魔幻4.0时代。90后摄影师、创业公司老板任远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他家胡同小院与京城百年名校一墙之隔。如今这里的学区房飙升到20多万一平方米,他当年从这所名校毕业却进了某职高,“咱班中考成绩、升学率被我拖了后腿!”任远自嘲。当摄影师、战地摄影记者、进主流媒体是任远儿时的梦想,他职高在读期间,通过成人教育,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进修学历,后来一边工作攒钱一边学习法语,申请到去法国一所高等艺术学院学习的机会。然而拿着“洋文凭”归国之后,他向往的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依旧遥不可及。任远说,大型知名媒体尤其是体制内媒体,特别看重“第一学历”,尤其青睐国内985、211。由于他的第一学历是职高,本科是成人高考,即便拿了法国硕士,也够不着那些高不可攀的门槛。一位面试过他的摄影前辈直言,他的学历注定了与体制内无缘,无法获得事业编制,也无法解决人事档案问题。任远曾在家中长辈的介绍下去某机关宣传部帮忙拍照,他凭借出色的业务表现深受领导好评,宣传部有意将他长期留用,然而他的学历不具备编制考试资格,即便留下也只能当劳务派遣临时工,“收入跟保安大爷、保洁阿姨差不多”。央媒、体制内的梦想破灭后,任远转投公关传播行业,承接大型会展拍摄、知名企业宣传片拍摄,几年前跟职高老同学合伙创办的公司如今已经发展到员工20多人。“如果人生可以从头再来,我不会选择职高,一定会全力以赴摆脱‘第一学历’鄙视链,绝不与梦想一步之遥,擦肩而过!“对话职高生有哪些升学出路?“职业教育+留学”为何不被大众所知,有哪些难点?职业教育将迎来哪些新变化?近日,顶思对话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劳汉生。1顶思:在“普职五五分流”的升学焦虑下,大批原规划“垫底普高+大专”的家庭纠结要不要转向“职高+留学”,家长存在哪些认知误区?劳汉生:“普职分流”的提法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那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青少年从中学开始分流,让多数地区力争5年内各类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人数相当于普高人数。但那时的目的与现在不同。当时是为了扭转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中多,职高少。2021年落实“双减”并再次明确“普职五五分流”。这次是从中学生减负的角度提出的,目的不是淘汰。而家长担忧的是孩子无缘高中,无法考取理想大学。2022年5月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其中明确提出实施以义务教育后为重点分流。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该法明确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平行的两个分类。国家从政策层面不断引导家长和学生理解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只是两种类型,没有高低之分。在职业高中基础上,有职业大专,现在有了职业本科。国家在“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本科生要占到10%以上,开辟职高生更广阔的升学途径。以前,职高生读完大专就没有升学空间了。现在正在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从职高到职业大专再到职业本科甚至研究生。同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毕业生就业同等对待。比如,以前职高生读完大专,没有资格考公务员。现在和未来会更加注重用市场机制引导,职高生也能上本科、研究生,考公、考编。家长对“普职分流”的认知普遍停留在硬性行政命令层面。事实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职业教育新体系,通过市场引导学生往职业教育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2顶思:职高生有哪些升学途经?“职业教育+留学”为何不被大众所知?办理难点在哪?劳汉生:其实职高生升入大专比普高生升大专的渠道多,门槛低!比如,有的职高有5年一贯制,毕业拿大专学历。还有3+2分段,三年职高,两年职院大专,也有3+x项目,三门文化课加技能证书考试。此外,一些职业技术大专院校有自主招生,面向职高学生,不面向普高生。同时,还有留学、艺考等升学途经。当然,职高生也可以和普高生一样高考。换句话说,从职高到职业大专比从普高到普通大专的升学渠道多,门槛低,但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去?问题出在职高生读完大专后,缺少通往本科的道路。目前渠道正在逐渐打通,国家已经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有10%以上的职业类学生实现本科升学。“职高+留学”这条路,问题并不出在过往宣传不够,也不是家长认知问题,主要取决于经济实力、语言能力、签证等因素。第一,是资金。留学需要充足的学费预算。而过往选择职高的家庭比较困难的居多。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工人农民家庭。第二,是语言。毕竟读职高和读普高不太一样,职高偏重技能,对文化课的要求无法与普高相比。第三,是认知。学生和家长对具体项目的认知有待提升。比如在办理过程中存在黑中介。一种是误导学生成为劳动力,而非升学,另一种是让学生上学,但很难毕业。比如德国等国家的大学门槛低,但毕业不容易。无论是学校办的项目还是社会机构的项目,要全面了解其资质,包括中方、外方资质,课程等。第四,是签证。合法办理留学签证。3顶思: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的论述中,多次提到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在当下和未来,“职高+留学”、“职业教育国际化”将迎来哪些新变化?劳汉生:第一,留学的地域和方向会发生变化!以前最多的是去英国,因为英国大学多,容易申请。此外,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也适合“职业教育+留学”。但疫情和国际局势都在变化。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热度有望增加。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香港和澳门也将吸纳更多内地学生。此外,老牌职业教育强国德国一直很青睐中国学生。第二,“职业教育+留学”在形式上会有变化,留学后工作机会大大增加。比如护理专业,去德国读护理本科,担任护师,“职高+劳务+留学”形式现在越来越多。国外稀缺技术人才,尤其在全球疫情以来,护理人才岗位非常缺。此外,厨师、家政也很缺。还有很多机器无法取代的有温度的工作,除了护理,还有美容医学、中医中药,人才都稀缺,第三,出国留学目的也发生了变化。“海外就业+移民”也是一种新选择。当疫情结束,各种需求大量反弹,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比如护师、理发师、美容师、厨师、机械维修师等。这些职业在国外收入不错,从业者容易匹配国外的工签、移民、定居等政策。结语上个月,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学生马宏达摘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桂冠,实现该项目中国金牌零突破;去年,17岁女孩古慧晶在广东省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上获得汽修一等奖,被央视点赞“汽修界花木兰”;在短视频平台,某医疗技能大赛现场,一名00后护士小哥果断机敏抢救患者成了“新晋网红”……今年7月,上海浦东万科国际高中宣布国际文凭组织(IBO)职业教育项目(IBCP)官方认证授权,成为大陆第一所开设此类课程的学校。学生在高中阶段提前锁定职业方向,大量时间围绕专业学习和实践,毕业直申海外大学。多家媒体报道显示,阿里、京东、腾讯等企业相继布局职业教育板块……今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修订,这是该法颁布26年来首次修订,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新方向。在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上,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再度引发全民关注。剧情翻转,未来可期。作者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风水轮流转,“普职五五分流时代”职业教育即将翻身改命?

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编制印发《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职业教育的十年发展自此拉开帷幕。到2021年,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高职(专科)招生552.6万人,增长1.8倍。十年奋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01政策引领十年快速发展120122012年1月20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建立健全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在工作措施上,《要点》指出,召开并落实好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推进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全面推动“职教20条”落实落地。落实2020—2021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的任务。随后的2012年2月29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2年工作要点》印发,从8个方面细化了《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对于职教部分的工作部署。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800万人的任务,编制印发《职业教育专题规划(2012-2020年)》。2012年10月18日,教育部等3部门以教师〔2012〕14号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支持、鼓励和规范职业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22013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意见》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2013年6月3日,财政部、教育部、人社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省级财政统筹落实,中央财政统一按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测算标准和一定比例与地方财政分担。10版《暂行办法》随之废止。32014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印发,这被称为是“划时代的改革动员令”。《决定》共28条,因此简称“职教发展28条”。《决定》同时也提出: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2014年6月23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对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重要作用。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42015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提出要在3年时间里,在职业院校中广泛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管理制度标准建设,管理队伍能力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学校文化育人创新,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等有机衔接、互为贯通的6大行动。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使得转不转型的争议尘埃落定。520162016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在“十三五”期间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着重指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随后又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试行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在高职院校全面开展之后,开始扩展到中等职业学校。这也是首次在中职学校开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2016年4月11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印发,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2016年5月11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明确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2016年9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学习签署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活动的通知》。这是国家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针对中职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2016年12月27日,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三部门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强化了普通中小学职业培育观和在岗职工培训两方面内容,明确提出要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620172017年9月1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明确政府管理的职业资格范围,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推动进一步清理违规考试、鉴定、培训、发证等活动,减轻人才负担,提高职业资格设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720182018年2月12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促进、规范、保障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2018年4月23日,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主要任务包括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提供就业服务、开展职业生涯咨询等。主要途径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信息化平台等。师资队伍明确了配备专兼职教师,鼓励选聘行业职业兼职教师,明确了指导教师的职责。2018年10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推动职业院校进一步面向市场办学,促进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及时融入教学,提升专业内涵。82019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方案》提出具体指标: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职教20条”为职教新政逐步出台拉开序幕,将职业教育提高到“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地位。2019年0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同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出台,《方案》提出:构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及专业。2019月05月13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确定2019年各省份高职扩招计划,重点布局在优质高职院校、区域经济急需、民生紧缺、就业率高的专业,以及贫因地区。2019年10月17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打包定制的一系列惠师利师强师政策,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计划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过半。2019年11月2日,教育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从3个部分、共16条指导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培训,服务扩大就业。到2022年要使职业院校成为就业创业培训的重要阵地,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年均5000万人次以上。2019年12月05日,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案》,拟共调整41条,新增15条,重新对职业教育进行定义,强调鼓励多层次、多元化办学,强调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支持社会各类主体参与职业教育。2019年12月16日,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办法》以完善教育教学标准为基础,统筹推进“三教”改革,规范和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遴选一批优质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促进职教继教教材建设开创新局面。920202020年6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2020版,规范、引导职业院校在新形势下的信息化工作,促进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行动计划》设计了10项任务,27条举措,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相互融通,职业学校办学定位清晰,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千万计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1020212021年1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质性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交叉领域的政策文件,《办法》的颁布既为规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提供了依据,又为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供了助力。2021年3月19日,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专业设置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共包含1349个专业。新版目录面向集成电路技术、生物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等9大重点领域。2021年3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坚持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2021年4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公布,《实施条例》第七条明确:“实施职业教育的公办学校可以吸引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职业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第九条中提到,“国家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2021年10月8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302号(教育类037号)提案答复的函》,对政协委员《关于加快解决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提到:教育部将指导支持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及“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2012-2021年职业教育相关政策02扩招扩建,普职改革,十年风风雨雨政策之外,十年间,围绕着职业教育,同样有很多值得回味和记忆的大事件——顶思研究综合多家咨询机构数据,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在十年内实现翻番,已然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过去的十年是其发展的高光时期,专业目录不断更新升级,各类院校扩招扩建,普职招生制度改革,多元人才培养立交桥……接连出台的支持政策,让职业教育步入快车道。根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到2021年,三类职业学校数量为8812所,专任教师数量达129.12万人,每年培养超1000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国先进制造业和各类战略新兴产业输入新鲜血液。除此之外,全国总量1万余所的职业学校开设了1300余个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数据来源: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各类职业院校数量、招生人数和专任教师数量在各类文件中频繁提及的职教集团化和产教融合也展现出亮眼数据。截至2021年,全国组建约1500个职教集团,吸引3万多家企业参与,覆盖近70%的职业学校。培育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从当前的区域发展来看,根据《中华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报告(2022)》,在报告统计的31省份中,苏粤浙领跑,三个省份的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大、整体质量高,专业设置契合区域产业结构,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比例、雇主满意度等指标均居于前列。在一份高职院校榜单中,江苏占据Top100中的13席,数量最多,其次为浙江、山东、广东,而广东三所院校排进榜单前十,为各省之最。结语十年后的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行修订,这是这部法律颁布26年来的首次修订,也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这标志着中国迎来人口红利拐点,但庆幸的是,虽然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力结构随着产业调整也在不断升级,可以说中国在积极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而这其中,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依旧是职业教育的政策年,我们相信,在政策的引导下,职业教育还将和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一起,行稳致远。制图
2022年11月1日
其他

2023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哈佛、MIT、斯坦福依旧稳坐前三!

重磅发布2022-2023全球最佳大学排名。至此,2023年四大权威排名:QS、中国软科、泰晤士高等教育和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国际教育十年“岁月风云”:过气网红、深陷拐点,孤勇破圈

在刚刚闭幕的“二十大”会议中,教育关键词多次出现:普惠学前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探索多元升学.........国际教育在其中注定担负着重要角色。十年前,教育部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十年前,中国国际教育版图猛增61校;十年前,中国留学人数首次逼近40万人大关,留学市场欣欣向荣;十年前,国际化学校生长在政策的春风中,如雨后春笋。2022年,发展“拐点”到来!从教育新贵,超级顶流到过气网红,下一个十年,如何突破瓶颈,破圈成长?01十年•政策波澜起伏,每年创校50+2012年6月18日,教育部以教发〔2012〕10号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由此拉开了近十年国际化特色学校的快速发展序幕,此后的十年里,几乎每年都有50所以上的国际化特色学校建成开学。《实施意见》分充分发挥民间资金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拓宽民间资金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渠道、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健全民办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5部分。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进行第一次修正。2013年12月,教育部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草案,明确指出对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国际班”可进行清理和转制,公立国际部的十年高增长终结。2014年12月2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关工作的意见》,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坚持从严审批、按需设立、依法管理,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世界”“全球”等字样,名称前应加上所在省份或城市的名称,同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必须作为学校名称后缀使用。2015年1月,教育部在《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文件,研究制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进行第二次修正,确立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法律框架,实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允许营利性民办学校举办者取得办学受益。2016年12月30日,《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发布。《登记细则》着力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分类登记机制,规定了民办学校设立审批、分类登记、变更注销登记、现有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等方面的内容。《监管细则》着力建立完善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机制,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设立、组织机构、教育教学、财务资产、信息公开、变更与终止、监督与处罚等内容做出制度安排。2017年1月18日,《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突出强调民办教育立德树人宗旨,专题提出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领导的具体要求。2018年6月5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18年工作要点》,再次强调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分类管理改革平稳有序推进,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8月10日,司法部公布《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进一步增加和明确了扶持政策,并在完善设立与审批制度、保障办学自主权、规范集团化办学行为、规范培训教育机构等作出规定。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2019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国际部”“国际课程班”“境外班”等名义招生。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明确,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意见》提出,持续推进涉及出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的改革,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2020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坚持实施民办教育收费分类管理,坚决防止过高收费,保育、教育教学外的收费遵循自愿和非营利原则。完善在内地(祖国大陆)学习的港澳台侨学生收费政策和国际学生收费政策。2020年10月,中共中央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世界大学排名新变化:美国名校滞缓,大洋洲崛起

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分析系列,本次排名美国滞缓,大洋洲崛起。全球高等教育图景正在发生变化,有5个国家首次进入世界大学排名,它们都位于非洲。我们着眼于今年世界大学排名呈现的一些重要趋势及其对未来的启示。*
2022年10月22日
其他

RAISE2022教育创新发展大会:11月6日邀您探访广州名校

将于11月4-6日在广州举办的RAISE2022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进入倒计时阶段。大会由广州市教育局、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指导,顶思、粤港澳办学团体发展协作会、集思未来主办,广东省国际教育促进会协办。为满足广大教育工作者实地学习和交流的需求,大会特将11月6日定为“学校参访日”。实地参访多数知名学校。本期,参访路线发布。正式开启RAISE2022第3日:学校参访正式上线本届大会论坛在11月4-5日举行,11月6日为“学校参访日”。经过第一日和第二日精彩的学习和交流分享,第三日的访校活动则是为教育从业者更加近距离交流与学习提供机会。A线:南沙——广州外国语学校+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B线:黄埔——广州科学城爱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广州新侨学校参访学校简介广州外国语学校滑动查看更多广州外国语学校(简称“广州外校”)是教育部1962年批准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反向留学”视频暴露英国“水硕”之痛:师生皆中国面孔,恨不得中文授课

近日,一则英国留学生“偷拍”的课堂视频火爆网络,视频中,尽管身在英国知名大学,但绝大多数同学甚至老师都是“中国面孔”,网友惊呼:这是妥妥“反向留学”!近日,教育部在“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上公布,自2013年后,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超8成已回国发展。海外学历似乎已不再是“留英”、“留美”工作的通行证,人才回流趋势愈发明显。人们也不禁质疑留学“镀金”的作用,特别是一年制英国硕士。“水硕”甚至成了英国硕士留学的一个代名词。此外,“反向留学”现象的蔓延也令“英硕”的声誉一路走低。难道“英硕”=“水硕”?其性价比和学历含金量究竟几何?这一教育产业的运行逻辑到底是什么?本期顶思为您揭晓真相。01三大因素加剧“反向留学”,传媒、商科是重灾区?近日,在这条英国留学生“偷拍”的视频中,英国某知名大学硕大的阶梯教室可容纳百人,但镜头一扫,放眼望去,除了零星几位黄发碧眼的欧美同学,大多数都是中国面孔,亚洲模样。同学间窃窃私语也能听到亲切的中文。远处讲台上的老师同样是中国面孔。引得网友惊呼——这是妥妥“反向留学”。在不少社交平台上,一些以“远渡重洋读水硕,不如二本和专科”为背景音乐的“英硕”自嘲视频也广为传播。根据英国大学公布的最新留学生数据显示,在中国学生人数最多的英国大学里,中国留学生占比近1/4。如此多的信号,勾勒出一个庞大的“英硕”教育产业链:一边是经费不断膨胀、燃烧的英国大学产业,一边是砸下高价学费,前赴后继的中国留学生。事实上,在90后小伙郑衡看来,“英硕”群体一直队伍浩大。在他2015年留学时,其所在的专业就是中国人居多。入学后感到错愕的他到校第二天就向系主任申请换专业,寻找更符合“国际化”想象的留学生活。而95后女留学生何雅回忆,她2019年入读英国某大学传媒专业时,发现中国学生占80%以上,班上20个人,只有4个欧洲同学,其余都是中国人。何雅说,这种中国留学生“人满为患”、甚至“反向留学”现象在传媒、商科、教育等领域更为突出。然而,英国被“反向留学”之所以在今年引发激烈讨论,问题由来已久。主流媒体和顶思的研究显示——其一,受疫情和中美关系等因素影响,许多原本意向为留学美国的学生转申英国,或英美双申,增加了英国高校的申请量,而由于英国“脱欧”的影响,欧洲学生丧失了留英的政策红利,人数因此有所减少,中国留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其二,由于国内中外合办项目不断增多,以及国外大学与国内机构的定向合作增多,“2+2”、“3+1”,甚至“专科直升硕士”等项目的学生形成一个庞大的留学刚需群体;其三,鉴于英国硕士学制短,基本只需一年,许多留学生并没有在国内本科毕业后就无缝衔接,而是选择暂时观望,直到今年3月18日,英国宣布全面解除入境限制,大批中国留学生蜂拥而至,因此,人数激增也来自于这一群体的积压。02英国“水硕”职场频翻车,回国就业不香了?实际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加强,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频繁,在国外任职的华裔教授也逐渐增多,“学生是中国人、老师也是中国人”的现象明显,“反向留学”未必不是一种趋势。然而,“反向留学”火爆,“洋面孔”缺乏,在外人看来,是质疑英国对中国留学生“特供教育”,学术水平难以保障的证据;在留学生看来,也表达了他们对想象中的“国际化教育”的落差情绪。“反向留学梗”传播的背后,也隐含着长期以来对“英硕”冠以“水硕”称号的认知。而“水硕”这一冠名与英国研究生的短学制,入学群体本科院校、外语水平、学术能力参差不齐有关。“英硕”毕业的林瑾看来,留学生其实是一个“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尤其是英国留学生。确实有英国排名比较靠后的学校,低门槛招收综合能力不过关的中国留学生,很多时候英语能力都令人堪忧。他们回国之后很容易成为国内攻击留学生的话柄。“因为很多人对一个群体的偏见不是看上限,而是紧盯下限。”林瑾说。除了在留学“鄙视链”上处于不利位置,近些年,“海归”成“海废”等现象凸显,“水硕”的就业情况也成为一大痛点。资深媒体人杨森任职国内某大型媒体时,曾负责新人的培训、考察。他接触过大量的“海归”实习生和试用期的新人。杨森说,2005年以前,主流媒体用人倾向于国内985、211院校新闻、中文、英文专业应届生,但2005年以后到2015年左右,海外硕士学历的实习生和应聘者增多,考虑到国际新闻领域需要英文实力强,又学过传媒的人才,因此推行过较宽的用人机制,尽可能地多招聘、优先录用有留学背景的新人。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杨森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一位毕业于英国知名院校的传媒专业硕士,英语很好,能准确监控外国媒体的新闻,但其中文写作水平基础薄弱,甚至无法完成几百字的消息写作与编辑。杨森发现,英国传媒专业硕士毕业,不掌握最基本的新闻常识的“水硕”不在少数。杨森对其学历进行追溯时发现,其中不少人的第一学历普遍较低,要么是市属二、三本、甚至民办大专,还有自考大专或中专。但对于这些人而言,如果通过职高、中专、成人高考、自考等学历顺利申请去英国深造,回国后可以进入主流媒体、大型外企、“五百强”公司,也符合一些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无疑是低学历“逆袭”的绝好机会。经历过形形色色的“洋文凭”应聘者后,杨森所在的核心部门与人力资源部达成意向:在审核海归应聘者资质时,重点关注第一学历,严格考察。“对‘英硕’我们确实经历了从欣然接受到理性筛选的过程。”杨森坦言。在杨森所在的新闻部,曾有一位记者中途辞职,花费数十万去英国排名前十的名校攻读硕士,一年后回国勉强回到老东家,继续从事原来的岗位,在职位和薪资上没有任何提升。鉴于这种情况,他跳槽到互联网大厂负责内容。新平台给他升职加薪的原因并不是留学经历,而是他多年主流媒体的工作经验以及国内211大学新闻系本科背景。03留学”多快好省“首选,英国”水硕“基因从何而来?在学历不断贬值,且国内考研“内卷凶猛”的形势下,“赴英留学”正在从出国镀金演化为一种升学选择。对于有深造刚需的学生而言,选择2-3年学制、备考时间长、录取率低的国内考研,还是1年学制、高花费、录取率高的英国升学,更需要优劣比较后,量力而为。尽管“英硕”被不断质疑是“水硕”,但绝大多数企业招聘并不因其学制短,便形成偏见。相反,根据猎聘今年发布的《2022海外应届留学生就业竞争力洞察报告》,从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国内外应届生的竞争力指数排序大致是:海外QS100>海外非QS100≈国内985/211>国内非985/211。不少行业极其欢迎有留学背景的应聘者。除金融行业之外,在早年教培风生水起的新东方,其教师队伍就“海归”云集;此外,“海归”硕士教师也开始成为国际化学校的标配。而今年上海出台的落户政策,以各项国际排名为依据给予“海归”落户优待,更是间接回应了对一年制英硕的“非理性偏见”。事实上,在英国高等教育体制之下,“英硕”对于中国人而言性价比不低,比起国内2-3年的研究生学制,1年即完成学业十分高效,而其作用主要就体现在就业上“多快好省”,大多数企业招聘、落户甚至是国内读博深造并无障碍。而近些年来,由于信息差减少,这一群体不断扩张及其光环的褪色,“英硕”的镀金作用确实越来越少。不少毕业回国后发展仍然向好的,大多是因为个人能力本身过关,学历的加持较弱。“英硕”的庞大群体中,既有纯为文凭,留学一年,哑巴英语十级的学生;也有外语水平显著提升,融入当地文化、社会,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平台拓展视野的“学霸”。这一泥沙俱下的现象与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关系很大。实际上,英国“一年制”硕士提供的更像是一种文凭服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年制硕士正从“教育投资”逐渐转为“教育消费”。学术在其中需要学生自主把握,想努力,就有优质的平台和资源,想混文凭,以各种方式也可以勉强毕业,其进入机制便决定了“英硕”毕业生质量的参差不齐。因此,与其纠结社会上流传的“留学鄙视链”,不如去实际观察“英硕”的真正目的和需求,只要达到目标或匹配需求,也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但在相关研究中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英国一年制留学产业是从语言班就开始进行“剥削”。然而,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英国这一“创收”产业也要寄生于其整体教育水平世界领先的基础上。一些作为后起之秀的发展中国家也有拼命招收“国际生”,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趋势,然而,自身的高等教育水平是否足以支撑,其国民教育体制是否具有全球性的吸引力还需要打个问号。从传媒专业毕业的何雅目前已留英工作三年。对于在英国就业,比起申请一个创业签证,承受被大公司拒绝的风险,英硕文凭是她在伦敦找工作的基本通行证。在她看来,不像国内,本硕学历鄙视链明显,特别是体制内单位要求更严;英国本科生和硕士在就业上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从缺乏语言自信和资源优势,优先寻找有华人背景,即使福利、薪资都并不正规的小公司,到现在有信心胜任全英环境,纯粹欧洲背景的企业,先后辗转几份工作的何雅说,“英硕”留学的一年对她影响、改变巨大。何雅认为,短期来看,“英硕”更像是一种消费,一次沉浸式游学,在没有任何经济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客观因素推动自己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社区、圈层,感受真正本土化。与此同时,她也被迫与国内熟悉的家人、朋友、环境分离,如何独处、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适应新环境都是历练。从长期来看,以全球化的视野关注到之前所忽视的议题,诸如塑料生产、动物保护、少数人权利等是她的新收获;而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不少家庭、学历双优的年轻人,放弃高薪工作成为“全球旅行者”,等,也让她不断刷新固有的认知。因此,何雅认为,英国教育的吸引力,更多在于其文化社会内核,是否能给另一个来自不同文化世界的求学者提供国际化通行、认可的普世价值至关重要。在“反向留学”愈演愈烈之下,何雅仍推荐有条件的本科毕业生留学英国,但建议留学之前问问身边已经完成学业的人,他们最大的感触在哪里,这也有利于审视自身,寻找坐标。“只有接触了第二个文化,才会反观自身的文化。”何雅说。结语近期,最新的泰晤士、QS大学排名相继发布。不少曾在英国留学的毕业生一众转发母校的最新“战报”,虽然学校的学术水平并不以一年制硕士群体为主要贡献力量,但这种集体荣誉感也无可厚非;相应地,对于“英硕”的群体被污名化,不少“水硕”也可以笑称“没有水的学校,只有水的人”。留学一年,且看长、短线收益。文凭、就业固然重要,但视野、观念的塑造,更值得以一生去反刍。作者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泰晤士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揭晓:清华排亚洲第一

今年有104个国家和地区的1799所大学上榜,比去年增加了137所,是此排名19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英国的牛津大学连续第七年蝉联榜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通过对
2022年10月1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学校“灰色地带”家委会丑态频出,校方是幕后导演还是无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校也不例外!近日,苏州某学校公布的家委会名单意外走红。17位成员非富即贵,清一色的CEO、CTO、董事长、总经理,还有局长,引发网民唏嘘。无独有偶,安徽一家长向媒体举报学校家委会一次性收取8万元班费。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女主顾佳为了给孩子争取私立幼儿园名额,忍辱混迹于家委会妈妈们的“名媛圈”,讨好阔太,并发现家委会与校方的“隐秘交易”。当家委会沦为“名利场”、“学校乱收费挡箭牌”而冲上热搜时,家校共育的痛点随之浮出水面。校方在“闹剧”背后扮演怎样的角色?家委会为何沦为学校“灰色地带”?是家校“越界”还是校方无奈?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家委会到底是怎样的存在?早在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今年4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推动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学校,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共育”在国际教育领域备受关注。家委会是实现“家校共育”最有效的平台。家长对学校而言是“裁判员”还是“运动员”?关键取决于家委会自身。同时,家委会汇聚什么样的家长,扮演什么角色,也取决于学校对家委会的定位和期许。01离职老师:学校打着家委会旗号辞退了我回想两年前在北京某私立学校任教时被迫辞职的经历,转战广州的85后教师高芳不免伤心。那时针对她的去留,学校家委会引发了“两派内战”。最后,校方以“家委会要求学校解聘不合格老师”为由,让高芳写下“自愿离职申请”。高芳当时教小学两个班数学,并担任其中一个班级的班主任。“纪律、成绩方面,我当班主任的班级明显好于我任课的隔壁班,也因此引来隔壁班家长的不满。”高芳回忆,在隔壁班授课时,经常因纪律问题中途停止教学,整顿课堂秩序。警告批评时,个别学生会顶嘴甚至起哄。她和家委会的正面冲突发生在一次期中考试后。她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数学成绩在年级位列第一,隔壁班却垫底。家长质疑高芳“双标”对待两个班级,班级的家委会成员找到学部和校方反映问题。恰逢此时,高芳在课堂批评一名学生时,指甲触碰到其面部,孩子皮肤被划出一道伤口。校方立刻责令高芳停课一周,接受调查。与此同时,该班家委会成员向校领导列举了她的“十宗罪”:不及时批改作业、语言暴力、体罚学生、拒绝解答课后问题、不回复家长微信、对待两班“双标”、给自己班考前“泄题”、爱化妆做美甲.........在高芳自己的班级,家长得知班主任突然被停职,几名家委会代表找校方“力挺”她,希望校方念在她对孩子们的付出和班级取得的成绩,小惩大诫。此举引发两个班家委会代表之间的“内战”、“互撕”。“我的班级跟隔壁班家委会代表在微信群里一轮接一轮争吵,看到一幕幕截图,我忍不住痛哭。”在事发班级的内部,家长也分两派,僵持不下。一些数学成绩好的孩子家长极力反对换掉高芳,而因纪律问题频繁遭高芳批评处理的孩子家长则强烈要求校方重新选派老师,并质疑高芳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扼杀了孩子的兴趣,打压孩子自信心,导致孩子对数学抵触,因此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那段日子,高芳马上要被开除的流言蜚语在师生中不胫而走。那所学校是高芳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她一干六七年,是陪伴学校一路奋斗成长的“创校元老”,但学校并没有念及旧情,最终以“家委会要求学校解聘违规老师”为由,对她做出了辞退的决定。如今时过境迁,高芳感慨道,无论现在她任教的广州学校还是北京那所学校,校方与家委会的关系都十分微妙。“其实无论年级、学部还是校方都极其反感家委会各种挑刺、找事,对教学指手画脚,但总有一些时间充裕,精力充沛的热心家长乐于关注学校的大小事务。”她表示,自己并不是第一个被打着家委会旗号辞退的老师。学校考虑到“家校共育”,不得不对家长组织的家委会毕恭毕敬,逐渐演变成相互利用的微妙关系,比如学校会借“家委会投诉”“家委会不满”等理由处罚甚至辞退老师。到底谁真正起决定性作用,俨然成了谜团。02家委会成员:不是“共谋利益者”遭排挤退圈转学政策鼓励之下,家委会早已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推动“家校共育”的标配。但家委会的定位却“千校千面”、“丰俭由人”。在北京国际学校家长圈,家长们根据家委会呈现出的状态将其大致分成三种类型:打杂型、联谊型、形同虚设型。而根据家委会与学校关系的维度则分为“裁判监督型”和“共谋利益型”。谋利与维权交织,必将擦出魔幻的火花。北京家长吴敏的孩子如今就读朝阳区一所公立初中,回想孩子在一所私立学校读小学时,她与学校家委会的纠葛堪比宫斗剧,“影视作品源于生活,电视剧《三十而已》里家委会名媛圈只是阔太炫富,与我经历的明争暗斗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那时,正值吴敏的孩子所在的小学招募家委会成员,考虑到自己是全职妈妈,时间自由,她自告奋勇担任起班里的家长代表,加入了家委会。和十多位家委会成员一起创办微信群,组织校园二手物品集市、亲子读书沙龙、家长课堂等。然而“蜜月期”转瞬即逝,吴敏很快发现了太多事情不对劲。家委会一位“积极分子”“灵魂人物”要走了吴敏班里全体家长的联系方式,随后班里每人都接到来自这位妈妈的微信好友申请。她邀请每位家长参加她所在保险公司的理财讲座,不断推销养老年金、重疾险、理财产品,不遗余力劝说每位妈妈辞掉现在的工作,加盟她的团队“年入百万”、“走上人生巅峰”。得知吴敏是全职妈妈,这位“金牌保险合伙人”三天两头游说她加入自己的“天团”,早日过上“带娃高薪两不误”的贵妇生活。与此同时,另外几位家委会成员也不断向吴敏伸来橄榄枝。“他们中有干微商在朋友圈带货卖保健品的,有做少儿学习平板电脑代理销售的,也有做蔬菜水果社区团购的,还有开美术班、英语班、托管班的。吴敏越发怀疑他们积极参与家委会事务的动机——深入学校挖掘客户资源,为自己的生意引流?三年前,学校第一次因疫情停课整整一学期。复课后,外教全部离职。众多家长要求校方对网课期间减免学费,外教课取消后的学费变化等问题给予答复。吴敏代表自己班级起草了一封全体家长联名信,希望通过家委会递交学校。然而这封信被家委会直接扣留,石沉大海。家委会劝说吴敏和班里的家长要理解学校苦衷,放弃减免学费的幻想。从那以后,吴敏发现原本热热闹闹的家委会微信群突然冷清下来。针对家长关注的复课后教师人手不足、伙食变差、加餐水果太酸难以下咽、重新招标校外资源丰富社团活动等问题,她提出后,微信群里无一人响应,她多次留言无人回复,如唱“独角戏”。吴敏和两位家长私下调查发现,学校引进的体音美兴趣班、放学后进校接孩子的托管班都是家委会核心成员家里开办的生意。全校投保的校内意外保险也是固定投给一位家长的保险代理公司。吴敏和这两位家长还了解到更扎心的真相,他们几个“局外人”早已被家委会“架空”。那些和学校“共谋利益”的家委会成员背着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家委会内部群”,商量如何维护学校,更好的和学校生意往来。“我作为班里唯一的家委会代表无奈退出。学校纵容保险、微商、团购、培训班老板把持家委会,令人极度失望!”吴敏给孩子转回公立学校,虽然这里根本没有家委会,但一切都是那么简简单单。专家观点严俊:校方对家委会缺乏高水平引导学校家委会为何频繁暴雷登上热搜?家委会乱象背后,学校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曾担任北京知名国际学校校长的严俊博士认为,不同类型的学校家委会在组织形式上不同,有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家委会,有的以年级为单位,有的则以学部为单位,还有的以学校为单位组建。家委会的组成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家委会是家长自发组成,选举代表,跟学校沟通。有的则是学校发起,邀请家长加入。由于学校类型不同,家委会成立的初衷不同,难避免产生思考错位,出现“高官厚禄”“名媛圈”“天价班费”等事件。一些家长认为,家委会代表身份地位,学校也会因此对自己孩子区别对待,为孩子争取特殊利益。从学校方面看,学校没有权利监管家委会,因为家委会是家长自发形成的。但运行出现问题时,学校不可能没有责任。在国际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教育需求个性化,家委会很难代表所有家长的意愿。站在学校角度看,家委会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即非学术与学术,非学术方面,包括食品安全,住宿等,家委会如果不满意或有建设性意见,可以跟学校沟通改进。但学术方面,比如教学质量、教师水平等,家委会如果跟学校沟通过于强硬,往往不易达到理想效果。原因在于家长对教学和课程缺乏了解。严俊认为,家委会对国际学校的发展有利,关键在于引导向共赢的方向发展。家委会不仅是桥梁也是缓冲带,可以替学生和家长监管学校,包括安全、教学、活动等。此外,引入不同的家长资源给学校和学生提供更精致的服务,比方家长课堂、课外活动等。但学校真正缺乏的是对家长的高水平培训。无论孩子教育方面、课程方面,亲子沟通、家校沟通方面都需要专业化培训。王振全:不越位介入管理,不错位指点江山针对家委会的建设,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学会特聘教授王振全表达了四个观点。一是行动边界。基于家委会的知情权、评议权、建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履职框架,清晰厘定应为,可为与能为,清晰议事规则,共事行动,参与不越位,共建不缺位,监督不错位,有爱有度,有法有成。行止有边界,不越位介入学校具体管理事务,不错位对学校业务活动指点江山。显然,这是最成功最有效的家校共育“基本法”。二是共治能力。家委会本身也是一所自育共治的家长学校。家校协同的认知能力、议事能力、共事能力,都需要基于规则,以专业化思考行动,彼此成就。三是全体学生共享观。注重群体公益,基于共同立场,反映共情心声,满足共生需要,落点在全体学生身上,并且以全体学生的共享为目的,而非公器私用局限于特定圈层。四是共育思维画出最大同心圆。家校一体化的新型教育社区视每个家庭为学校的细胞,需要高素养家委的"共育思维"。近年来屡屡出镜的“巨婴家长”事件,不仅与家校共育的初心相悖,甚至与教育界的期待相去甚远。*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首批嘉宾阵容!RAISE2022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开幕倒计时

即将在11月4-6日登陆广州的RAISE2022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本次大会由广州市教育局、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指导,顶思、粤港澳办学团体发展协作会、集思未来主办,广东省国际教育促进会协办。今天参会嘉宾重磅首发!本届大会新亮点1.话题集中,深度探讨本届大会以四大主题论坛贯穿大会,同时以工作坊辅助呈现一线实践经验。2.结合“大鱼公益”,完成赋能乡村教育的“百万之约”>>>点击查看详情《40+国际学校、爱心机构推进“大鱼计划”:百余“图书角”赋能乡村学校》3.“神奇教师”评选:联合中国教育学会项目课题,全国臻选好课程、好教师目前,顶思活动组委会已经收到全国200多位一线优秀中、外教师的踊跃报名,决赛在线说课&点评将于10月20日开始直播。4.参访大湾区特色学校:直接走进校园,零距离学习与交流为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机会,本次大会第三日(2022年11月6日)为学校参访日。目前拟定的参访路线为:目前报名链接已经开启,更多关于访校安排,请持续关注我们的公告。大会首批嘉宾阵容千呼万唤始出来,一众大咖初见面。目前大会部分嘉宾已经准备就位(以下排名不分先后):1分钟看懂RAISE2022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大会报名方式▲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报名RAISE2022标准票:1980元/人(5张及以上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国际化特色、“职高+留学”,职业教育“逆天改命”进行中

“普职五五分流”弄得各地家长人心惶惶,“你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摆脱职高”的论调甚嚣尘上。近日,国家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1/3。该“意见”明确,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为了稳定生源,“意见”专门在职校招生方面提出改革举措,其中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同批次并行招生。一边是家长担忧,一边是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如何从尴尬的困境中突围?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职高+留学”等新型升学模式正在升温。国际化职业教育是否会成为一片新蓝海?01职业教育国际化历史悠久却鲜为人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类型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以及短期技术班层出不穷,极大满足了国家建设的用工需求。然而到了90年代末,市场经济逐渐繁荣,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环境趋紧,高等扩招,中等职业教育日渐落魄。在东北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辽宁鞍山,这种变局尤为明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调整引发了全城工人下岗的浪潮,职高、技校、中专的学生没有机会像父辈那样包分配进入工厂了,不得不转向服务业和民营企业。就业压力让当地诸多老牌职业学校陷入生存困境。毕业于当地交通系统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的80后鞍山人张汉回忆,他们职校的校长去德国考察时找到了一个和留学、劳务中介合作,引入德国高等技术学院项目的机会,学生自愿报名,职校生上学期间通过德语补习并拿到职高毕业证后,申请去德国深造汽车专业。当时参加德国项目的有10余人,包括张汉和同班同学陈辉。他们先是花了3000元在学校上了一学年的德语课,陈辉顺利考下德语初级水平证书。2000年初,陈辉拿着来之不易的德国留学签证踏出国门。在德国一所公立的汽车技术学院学习两年后,统一去往德国一知名品牌汽车厂在波兰的分厂工作。正是在波兰工作期间,陈辉结实了现在的妻子,一位俄罗斯姑娘,他目前定居俄罗斯,在中国国产汽车驻彼得堡的4S店担任技师。张汉则由于当时没能顺利通过德语考试,错失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另辟蹊径,中职生逆袭。类似这样海外升学的项目在当下的职业学校已屡见不鲜,从早期和留学中介合作,到现在学校直接和海外职校建立合作,职教的海外升学之路越来越规范,且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劳汉生告诉顶思,2020年之前,广东、浙江、江苏、福建、云南等地的职业教育国际化项目已经十分活跃,主要通过项目制的方式助推学生“走出去”。以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有3+0项目,和澳大利亚、韩国等职业学校合作举办过国际商务等专业,在国内求学3年,拿海外文凭;也有2+1项目,2年在国内学习,1年在海外交换;还有3+1/3+2项目,在国内念专科,然后1-2年去国外读书拿到本科甚至研究生;或利用寒暑假在海外游学1-3个月,学生可以在游学期间拿到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国际美容师资格证。顶思了解到,一些传统的国际化学校也加入了职业教育大潮。上海浦东万科国际高中在今年7月宣布国际文凭组织(IBO)职业教育项目(IBCP)官方认证授权,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所同时开设国际文凭组织大学预科项目IBDP和职业教育项目IBCP项目的非外籍学校。该校执行校长尹丹介绍,IBCP项目以培养专才为目标,学生在高中阶段提前锁定专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路径。目前学校开设了艺术和商科两个方向的职业教育项目。在学术要求上,IBCP低于IBDP,学生只需修2门IBDP课程,剩余时间围绕专业课学习和实践。拿到IBCP文凭后,学生即可申请海外大学,目前国际上有1000余所大学认可IBCP的文凭。02职业教育国际化≠职高+留学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其中新《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但当前职业教育的声誉与普通教育还是有相当差距,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分数不够上不了普高的中职生,毕业后进厂当“厂妹”,没有太多升学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机会。“这种社会认知偏差需要时间去改变,最主要的是改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所谓内提质量,外树形象,质量提升了,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新职业教育中心主任陈健指出关键问题。职业教育包括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及以上办学层次,涵盖了基础到高等教育的各层次。目前,国家通过推动“职教高考”等方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历上升通道和纵向贯通。从上升通道看,当前职教中外合作项目已经实现了学历贯通,助推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如果能走出去,就业不是任何问题,往往是去哪个国家读书就在那个国家就业,比如在德国和澳大利亚做护理,很多国家护理人才奇缺,厨师、家政工资都比国内高。”劳汉生介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提到,学生因为属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去国外的薪资水平一般属于那个国家中等偏上的水平。陈健认为,国际化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但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仅局限于海外升学、有国际经历、国际视野,这只是国际化的一部分。真正的国际化是“国际化理念”,是国际认可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世界通用的教育标准,结合各国特有的经济、社会制度、文化实现本土化的落地。比如在加拿大,很多拿到本科甚至硕士学位的成年人会再次回到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掌握市场需要的技能从而获得就业机会,这在国外很常见,但在国内可能很难想象。再比如,职业教育不是以“升学”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关注这个行业最稀缺的人才是什么样的。所以,职业教育国际化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先进理念。03国际化职教人才画像是什么样?日前,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以下简称新版《简介》)。据统计,新版目录共计新增专业269个。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新增28个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新增74个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新增167个专业。新增专业紧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国家战略的特点,比如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设置智能机器人技术、生物信息技术、飞行器数字化装配技术等专业。各学习阶段新增相应学习程度的新专业,比如对接智能工厂新业态岗位,中职新增智能化生产线安装与运维专业;对接定制旅行新业态岗位,高职专科新增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对接智慧交通新业态岗位,高职本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营专业。劳汉生介绍,岭南职院设立了“大健康”和“TMT”两大专业特色。在TMT领域,学校相继和中兴通信、华为、腾讯联合举办了产业学院。目前学校也在致力于一些国家短板方面的研究,比如芯片。“芯片设计可能由清华北大等精英人才做,但芯片工艺如何做到精致?不是理论和技术问题而是技能问题,这就是职校生发挥作用的地方,这也是国家倡导培养的‘大国工匠’。”学校在“大健康”方面开设的专业较多,比如生活美容,推拿、按摩、护理、针灸。“这在‘走出去’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医中药是中国特色,尤其在国外属于稀缺人才。”劳汉生补充。职业教育已经不是低端的代名词。陈健研究发现,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出现以前,早期的职业教育叫“学徒制”,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通过满师考核后能够进入某一行当;职业教育2.0时代,是在机器大生产下,工人们在学校里进行整齐划一的操作性培训,培养一技之长,然后进工厂,这样的一技之长能满足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需要。到现在,职业教育进入3.0时代。社会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很多已无法满足企业对具有高阶认知、技术技能复合、能够持续学习并快速适应变化的人才用工需求,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和技术可能还没等毕业就已过时。所以3.0时代的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宽广的基础和高阶认知能力以及可迁移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职业教育称为TVET(technical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40+国际学校、爱心机构推进“大鱼计划”:百余“图书角”赋能乡村学校

“大鱼飞天,跃读同行”,“大鱼计划”以顶思“连接改变教育”的理念为初心,致力于为乡村教育赋能。今年9月,顶思联合担当者行动召集公益志愿者,继续深耕江西大余乡村小学,把新的“班级图书角”带往24个班级,覆盖4所学校,为“大鱼计划”的三年之约画上阶段性的圆满句号。项目推进过程中,筹集到善款80万+,并获得了40+国际学校、企业及单位的爱心参与。“双减”、“新课标”下,国家语文课改进一步明确方向,致力于在语文教材基础上构建大阅读课程系统,培养学生关键语文能力(读写能力)的发展,为未来学习打下深厚基础。然而,对于许多农家子弟而言,其父母绝大多数为“80后”、“90后”的城市“二代农民工”。挣扎于“讨生活”的艰辛中,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捉襟见肘。缺乏足够的书籍,没有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引,不具备良好的阅读氛围……这一切都是乡村阅读教育难以回避的痛点。今年,顶思
2022年10月11日
其他

多地“网课”卷土重来,教师职业动荡迷茫,学校哪些“隐藏福利”最具诱惑?

据媒体报道,10月11日,西安多地教育部门紧急发布通知,由于部分地区疫情风险等级上升,全市停止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授课。此前,深圳学生也经历了“在线开学”。“网课”令学校和家庭猝不及防。这三年在疫情、“双减”、民办教育新政共同作用下,许多国际学校陷入“停办潮”、“更名潮”,教师流动,人才动荡也随之加剧。而凶猛的教师“迁徙潮”中,有人“一切向钱看”,有人寻找“安全感”,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收入之外的“隐藏福利”,诸如解决户口,住房补贴、子女免费教育,这些甚至已经成为教师就业的“强力吸盘”。国际学校到底有哪些“特别待遇”极具诱惑?01国际学校教师福利:让人愉快的“小确幸”在顶思国际学校薪酬报告中,我们每年都会用较大的篇幅,去系统阐述国际学校的福利体系,试图通过从样本校的点滴信息中,为每一位从业者勾勒出那些在繁冗的教书育人之外,也能让人愉快享受的“小确幸”,虽然很多福利无法准确量化,但身处国际化学校的老师们却能真切感受到人性的关怀。从顶思的调研数据上来看,教师的薪酬福利占据学校收入的20%-40%,疫情之下,这是学校的一项大额开支。我们将国际化特色学校的教师待遇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薪酬和福利。薪酬方面,除了固定月薪,部分学校也会发放额外职责津贴(课时费、课外活动、班主任等)、岗位津贴、年度绩效奖金及合同完成奖、升学升班奖等。而后文中将重点提及的福利,则主要由福利和学校补充福利两类构成。法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和法定假期,学校补充福利是在国家强制之外由学校提供的福利项目,包括补充养老和医疗保险、住房福利、带薪休假以及其他各种服务项目。01法定福利法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和法定假期。而其中保险福利包括五险一金、补充商业医疗以及其他险种(意外险、雇主责任险、寿险和重疾险等)。从顶思薪酬调研的数据来看,社会保险的缴纳比例毫无疑问为100%,而其他的保险福利方面,55%的调研学校为中籍员工缴纳了补充医疗保险。除了保险福利,假期福利也是学校组织形态下的一项特色福利,同样具备较高的人才吸引优势。除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双休日之外,国际学校校历上还有带薪暑假、寒假、春假、圣诞假等假期安排,全年的总上班天数大体在185至227天之间,且根据不同学校属性以及中外员工角色存在差异。02学校补充福利学校补充福利是在国家强制之外由学校提供的福利项目,种类繁多,包括补充养老和医疗保险、住房福利、带薪休假以及其他各种服务项目;根据福利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经济型福利和非经济型福利。前者包括学校支付的各种保险项目、住房补贴、机票及签证费用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培训机会、职业生涯发展、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总体来看,国际学校行业的福利在疫情之下,仍有一定幅度的提升,这种提升客观上也提高了人才留存率。另一方面,随着90后乃至95后青年员工占企业员工比例的逐步提升,个性化的津贴政策应成为企业重点关注对象,更多学校也倾向于灵活调整福利津贴政策,同时还根据员工层级设置差异化和不同种类的福利。而种类繁多的补充福利无疑给迁徙潮中的求职者带来了新的思考。02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学校福利=诱惑力从顶思调研的数据来看,随着国际化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校提供的补充福利也日臻完善。种类繁多的补充福利中,住房福利、子女教育福利无疑是关注度最高的补充福利,而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假期福利设置上也会有所不同,和数额确定的工资相比,福利成了教师迁徙的重要考量因素。01住房福利这部分福利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免费住房和住房补贴。在顶思的调研中,为中教提供住房福利的学校占比近7成,虽然低于外教的90%,但相较于往年,比例还是有明显上升。而其中,提供免费住房和住房补贴的学校各占一半。作为地区差异性最明显的福利之一,住房补贴与当地的房价和消费水平直接相关。根据顶思数据,当前中籍教师在一线城市的平均房补为2990元,比去年增加了17%。二三线城市则多在1000-1500元之间。综合来看,管理类员工的房补是教师类房补的1.82倍。02子女教育福利对于迁徙潮中的国际化学校教师,子女教育福利是一项关注度极高的补充福利,尤其是已经成为适龄儿童父母的教师。而顶思数据也显示,目前90%以上的学校均为中外员工提供子女教育福利,这一比例在疫情之前仍有明显增长。国际学校提供的子女教育福利除了学费减免和现金补贴之外,还可能包括入学保证金、膳食费、考试费、教科书费、制服费、校车费、考察费等各类杂费减免,本次提到的减免是指学费部分。从学费减免比例来看,无论中外籍员工,享受100%的减免都已是最高级别。中籍教职工享受此福利的子女个数比例最大为1个子女。对于不能安排合适的学段或校区就读的情况,学校如提供子女教育福利津贴,额度范围也在2万-20万/年。03假期福利假期福利是学校组织形态下的一项特色福利,同样也具备较高的人才吸引优势。除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双休日之外,国际学校校历上还有带薪暑假、寒假、春假、圣诞假等假期安排,全年的总上班天数大体在185至227天之间,且根据不同学校属性以及中外员工角色存在差异。因国际学校教师有寒暑假,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学校可以不另设年假,带薪病假平均6.24天,婚假平均5.54天。中方员工的产假、陪产假大多按照当地政策执行,平均为产假138天,陪产假10天;外籍员工的产假各学校之间差异较大,平均为49天。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国际化学校来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总体假期天数最多,其次为国际高中和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04其他福利除了上述三项补充福利外,常见的补充福利还有餐饮福利和班车福利。学校的职工餐厅为员工提供餐饮福利,多数学校免费提供午餐,极少数学校提供一日三餐。除了免费餐饮,还有部分学校选择提供餐补或者折扣优惠的形式,餐补额度范围为每月180元-600元。而在顶思的调研中,半数学校也会为教职工提供免费的班车接送服务。相较于餐饮和班车福利,搬家福利、年度机票补贴和签证福利则更多针对外籍教职工,为中籍员工提供搬家福利的学校占比为9%,学校为中籍员工提供机票福利的比例为35%,且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平均补贴额度为1261元。结语国际教育“高地”内部流动频繁,此外,“高地”人才也常常涌入“洼地”,汹涌的教师“迁徙潮”背后,见证了国际化学校的浮沉往事。政策变换之下,国际化学校虽然经历了“停办转制”风波,超过200多所学校更名,但从顶思调研的数据来看,教师薪酬福利整体向好,而疫情裹挟下的行业波动也让这种向好的趋势显得更为难得。人才吸引,待遇先行。种类丰富的福利,既是留住教师的向心力,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国际化学校的发展积蓄势能,让越来越多的行业精英汇入国际教育的汪洋大海之中。图源
2022年10月11日
其他

中小学老师50岁就教不动了,大学里70岁教师比比皆是,问题出在哪儿

大学中高龄教师依旧活跃在讲台上,而中小学中50多岁的教师就已经开始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工作强度、职业成就感以及收入的差距,这三点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
2022年10月7日
其他

精英过剩,文科职业消亡,文科生太多,美国社会动荡须反思教育

2010年,俄裔美国学者、康涅狄格大学教授彼得·图尔钦曾预测美国将在2020年出现政治不稳的局面,并且预言成真。他认为,美国因人口增长和学历增加形成“精英过剩”,而这些“过剩精英”成为社会不安因子,因为“他们有才华、有人脉、有时间组织运动,并能清晰地传播激进思想。”*
2022年10月5日
其他

落户上海看大学排名,985退圈“洋榜”,世界大学排名“四大门派”迷雾大起底

News排名强调研究声誉和引文;软科排名则注重诺奖、菲尔兹奖、N&S论文等科研成果的数量等客观指标。▲QS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强大阵容、隆重邀约:RAISE2022大会邀您11月4日相聚广州

由顶思主办的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RAISE2022将于11月4日-11月5日在广州拉开帷幕。本次大会获得了广州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的指导与支持,由广州国际教育促进会全程协办。盛邀国内外教育界新老朋友共聚一堂!紧随2021年“民促法实施条例”、“双减”等教育新政落地,2022年民办教育行业动荡起伏,民办学校“更名潮”、“民转公”步伐加快,教育企业整改、退市、转型,此起彼伏。同时,伴随全球疫情持续,AP、IB、A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首发!RAISE2022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11月邀您相聚广州

新时代,新征程。第五届学校发展创新大会RAISE2022将于2022年11月4日-11月5日在中国广州拉开帷幕。届时,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120余位重磅嘉宾、800余位国际学校代表,共话新形势下民办教育的新未来。今日,大会议程主题首发!2022年9月起,“义务教育新课标”、“中小学财务制度”等诸多教育新规将正式实施,在教育大环境更迭、疫情阴霾还未散去的情况下,国际教育发展将往何处去?RAISE2022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将聚焦当下,围绕“国际教育新常态”、“学生发展新方向”、“课程建设新目标”、“学校发展新视野”四大主题,共谋未来。RAISE2022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大会时间2022年11月04-11月05日大会地点中国·广州预计会议规模演讲嘉宾:60+参会人次:600+参会学校:300+大会主题往届RAISE活动速递往届嘉宾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办学越难,学费越贵?国际学校学费狂涨赶超伦敦瑞士?

本月,32所新建国际化学校迎来首次开学。顶思梳理新建校的学费发现,受城市等级、教育品牌、课程、硬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费从3万多到30万不等。但另一方面,网传“2021全球国际教育费用排行榜”揭示了中国一线城市学费高涨的现实——北京上海的国际学校学费仅次于纽约。喧嚣之中,真相是什么?国际化学校的学费到底是贵到天际,还是丰俭由人?01北京上海学费赶超伦敦、苏黎世?近日,一份网传的“2021全球国际教育费用排行榜”中,“北上广深”进入全球学费最贵城市的Top10,且北京和上海分别位列第2、3位。在这份榜单里,作为国际教育的后来者,北京和上海超过了老牌“贵族”私立学校云集的瑞士苏黎世和伦敦。以当前汇率计算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身陷困境,逆势扩张,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新出路在哪?

2021年的行业巨变,给各类型国际化学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顶思的研究中,我们对公立国际部、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以及其他类国际化学校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期,关注第三种类型、相对低调神秘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作为中国国际化特色学校的先驱,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中国国际教育发展史影响深远。教育新政的到来,同样给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带来了生存困境,这又与今年多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落成,以及多地鼓励政策出台形成”冰火”反差,未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发展如何,当下仍是一个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发展“时间轴”01漫长的早期发展:从使领馆到外企1912年9月,伴随着晚清王朝的落幕,美国领事馆创立上海美国学校(Shanghai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教师职场拷问:国际学校企业文化为何不像学校像公司?

一手为学校打造优质的升学成果,结果被空降升学指导抢了主任的职位;做行政管理稳稳当当,但是一眼看到头,没前途?在国际学校里,老师为什么离职?为什么得到升迁?在新的开学季和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从多重视角聚焦这个让老师纠结的问题。转眼开学半个月了,教师无疑是校园最忙碌的身影。很多教师在国际学校工作久了,觉得自己学校的企业文化“让人觉得很不自在”、“没有安全感”、“干得心里不踏实”、“不像学校和老师,反倒像大厂和社畜”……其实,国际学校的企业文化多种多样,很可能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之前,我们讨论过学校的企业文化会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比如《“体制内”深入骨髓的地区,办国际学校难复制“上海神话”》。本期,我们来说说国际学校的企业文化与投资资方背景之间的关系。01民企风格:“财大气粗”“中强外弱”每个人的做事思路都或多或少会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资方高层也不例外。如果资方是超大型民营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那么他们的运营模式可能会以重资产为主。所谓重资产模式,就是自己买地建楼、自创品牌、包揽所有学术课程、素质教育项目、升学服务、市场后勤服务等,人员全部自己雇佣,有的连学生选课教务排课的智慧校园系统都由自己IT部门开发。因为他们母公司现在或曾经收益颇佳,所以资方高层往往比较“财大气粗”,喜欢“买买买”,觉得运营掌握在自己手里最安全。虽然回报周期长,但盈利点也多。以房企为例,收入不仅来自学费,还来自土地升值和周边房产销售,如商品房、人才公寓、创业园区,甚至还有高尔夫球场、营地等。完善的高端教育配套设施,大大增加了老业主的粘性并能吸引更多新客户。所以学校不仅自身能盈利,还有资方其他项目的引流。于是,这样的资方所形成的学校,比较可能的是——中强外弱——资方主要是中国人,采用中国品牌,由中方领导主要负责,外方领导会有,但不太会是关键性的决策者,配合当地政府的地产开发;强调完整又非常杂糅——为了满足更多业主需求以及不流失学生,大多会开K12全学段,但因为没有明确的哪国特色,所以哪类课程业主需要,就开哪类,国内国际双规制,英美澳加各开几个班,艺术、商科预科等都混在一个校区里,也很常见。这样一来,教职员工面对的就是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化,整体风格偏中式的民营企业文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相互沟通好协调好不容易。02外企风格:轻资产办学,看重边界和流程与重资产模式相对应的是轻资产模式,即校舍和教学设施是租的,品牌是英美授权的,素质教育项目、升学服务、食堂校车全部分包给外部机构。连教师都有一部分是从合作单位那里借来的。比如使用别的民办学校建好的校舍和老师,与他们合开国际部。政府造好校舍,自己以低价租用等。除了租金模式,还有学费分成的模式,以及地产方占大头倒过来付给民办教育公司托管费的模式等。会采用轻资产模式的,往往是做内容和服务等软性产品起家的公司。而且倘若起家较早,在整个国际教育市场还没有很多优秀的升学指导和老师,不知道如何运营IB、A-Level项目,也没什么海外名校关系的时代创立,会非常有优势,靠着较少的成本布局全国不是梦。不少想开辟国际部却没资源的学校会引进留学机构、培训机构,委托他们管理。也可以相反,当这些机构通过前期直接做C端的留学和培训业务,积累到一定口碑和资金后,再去找合适的学校绑定合作,提前控制生源,再逐步收购该校。不论谁去找谁,做内容和服务起家的,可能会比较习惯轻资产办学。由于留学机构与外国名校之间有着天然的渊源。他们为了打造外国特色,增加“洋气”感,一般都会引进外国品牌、课程、素质活动等等,尤其是英美知名学校品牌。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单纯获得英美品牌授权。这对于中方来说,在初期招生时,可以借用英美本校的升学成绩让家长信服,对外方来说也多增加一份收入。有的按招生人数抽成,有的收固定的品牌费。对于特别好的外国品牌,中方最好能谈下独家品牌授权,筑起护城河。2联合办学。一般外方都会派人来华参与管理监督,可能还伴随2+1项目,即2年在中国学习1年在外国学习,所以外方要保证中方在前两年是按照约定保质保量教学的,中方赚前两年的学费,外方赚第三年的学费。3英美学校直营模式大多都是外籍人子女学校,有些还另外创立一个相关品牌给中国人读。资方背景不同,决定了教育机构和大型民企所形成的学校,非常不同。这类教育机构投资管理的学校,比较可能的是:突出某国特色和品牌——他们会以这个外国品牌和该国文化为特色,打造自己的中国校区。英系学校主要是英国课程,重学术和英伦风,美系学校也相对应美国特色,比较少看到纯正的英国品牌学校混开多个其他国家课程的。国际化程度高——校园的布置颇为“洋气”;至少明面上外方领导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大致上从外方单纯授权品牌,到联合办学,再到英美学校直营中国分校,最后到有外国政府和商会背景的纯外籍人子女学校,外方领导的话语权依次增强;当然也因为中外领导话语权的博弈,矛盾很难避免。对于教职员工来说,这类学校的企业文化比较像外企,尊重契约、边界和流程很重要。同时也要小心处理外方与中方领导间的派系关系。此外,要面对的家长和学生可能也非常看重国际化的教学环境、方式和内容,以满足他们塑造高大上的精英和外国绅士、淑女的想法。03国企风格:“政府+公立”如同体制内还有一类学校有很强公办背景,可能是政府直接投资,也可能是公办大学、高中背景。虽然不合规的“公参民”基本被打掉了,但公办国际部、普高的中外合作办学还存在,甚至还有新一轮发展的趋势。这种类型的国际部和中外合作办学,往往因为本部的名声不错,对本地家长很有号召力。但本部又太难考,所以就开一个国际部,降点分数,升点学费。既为了更多的学生能有更多样的前程,也为了学校整体的收益,还能体现学校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这类资方创造出的国际部,有一定国企的味道,他们看重的部分与民办国际学校非常不一样。比如:遵守体制内规则——在公办学校不能太有个性,要服从领导和服从遗留下来的规则,要在框框内做事。甚至连外教们也得拘束一些,听从中方国际部主任,特别是中方本部大校长的意见。行政管理严——公办学校查教室寝室卫生、学生迟到不穿校服很严格;学生要参加军训、学农,还要评比;教师要参加党支部/工会活动、校本课题申报、每周填写各类班主任和学科表格等等,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处理行政事务。学术抓得紧——教学环境和设施一般,但不少国际部的学术质量以及升学率都还不错,不能砸了本部的牌子。而且很多国际部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国际课程,还要完成高二的会考,学术的任务量比国际学校重。此外,公办国际部的老师还要面临与本部老师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如:工作量、薪酬、晋升,甚至编制和评职称(部分有)等等这些很多公办国际部特有的文化。结语今天跟大家讨论了三种不同国际教育的企业文化,它们都和背后的资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简单来说可以分成:民企,外企和国企。文章开头我们就说过,“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企业文化本身没有好坏,只有适应和不适应。作者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体量过大?营利性强?缺乏创新?杨东平:民办教育政策为何巨变?

最近,教育新政频频出台,教育格局在发生剧烈变化,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学界的关切。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指出民办教育当下存在的问题在于:首先是体量过大的问题;第二,民办教育具有很强的营利性;第三,民办教育并没有出现我们期望的教育多样化和创新性;第四,民办教育的发展,基本是企业家办学、资本家办学,没有走上教育家办学的道路。*
2022年9月12日
其他

教师节“吐槽大会”:学校职场奇葩遭遇让我决定裸辞!

9月10日教师节来临前夕,教育部公布了两项数据,一是十年来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增长超65倍,二是我国专任教师总数已达1844.4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迈入教师行业。然而,教师暑假巡河防溺水,教师马路站岗当劝导、女老师穿孕妇装上课被投诉........在一些私立学校,教师沦为学生24小时保姆,学生和家长充满“甲方心态”……教师不堪重负。许多教师不禁感叹,自己越来不像个老师,学校也“放不下一张安稳的讲台”。不论教师中年危机、职业困境,还是薪酬报告、职业发展,顶思一直密切关注教师群体的喜怒哀乐。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广大教师们不仅需要尊重和祝福,也需要一吐为快。本期,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们倾诉他们遭遇的种种奇葩事儿。01奇葩考核:站地铁口发广告,上网当“水军”“学校让我们周末晚高峰站在人潮人海的地铁口和商场门前发几百份招生小广告!不少家长路过看见了都为我们鸣不平,甚至家长想找校领导取消这种自降身价,给学校丢脸的宣传方式。”吴燕作为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回想起每次被安排发放小广告,倍感心寒,多位被摊派小广告任务的教师和行政人员如今都已相继辞职。今年暑假前,吴燕离开了工作6年的这所学校。据她回忆,近两三年,学校的招生情况大不如前,各年级都在勉强维持。为了压缩开支,校方劝退了多位工资较高的资深教师,以最低薪酬招用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教师资质,甚至专业不对口的应届生。然而,如何省下高昂的招生宣传费用则是学校的一块“心病”。吴燕在校工作期间负责行政工作,据她所知,学校从10月到来年7月的招生宣传开支动辄数十万:办线上直播,开宣讲会,制作视频短片,投放公众号软文.......为了省下投放广告的开支,学校给每个人下达了“全员宣传”任务。无论教师、行政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都接受考核。吴燕说,在考核指标中,要求“在朋友圈每天转发三次招生信息和学校环境”,这一项大家普遍能接受,但要求“一线教师和行政人员休息日到地铁站和商场发放宣传广告”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吴燕记得那个周五晚高峰,她和一位同事结伴在地铁口向行人发放传单。吴燕迷茫地望着人潮人海,大多是下班的90后、放学的00后,与招生的目标人群毫无相关性。当他俩被安保和城管人员驱赶,无奈转战到附近的商场门口时,身旁同样发放广告传单的要么是健身房、美容美发,要么是房屋中介。显然,作为主打国际化教育特色的北京私立学校,这种宣传方式极不匹配。多位老师在商场口发宣传单时偶遇学生家长,十分尴尬。为此,多位家长找到校领导,表示这样的宣传方式会令学校自毁形象,甚至遭业界嘲笑。直到吴燕的几位同事因不堪忍受而辞职,这项“奇葩考核”才不了了之。然而,令吴燕对学校彻底“哀莫大于心死”则是一次次失败的“水军”经历。由于教师和生源流动比较频繁,辞职的教师和退学的家长会到一些社交媒体上吐槽相关经历。为了避免“黑粉”破坏学校口碑,校方要求行政人员负责充当“水军”,以家长和学生的名义在相关帖子里回复,给学校“洗白”。吴燕曾多次在社交媒体后台发起“申诉”,要求平台删除对学校不利的帖子,却屡次被驳回。她多次以毕业生或家长的身份夸奖学校,为学校正名,却引来网友一片“骂战”。吴燕也因此被贴上“无能”的标签,还被扣过奖金。翻看社交媒体,任何一所学校包括清华北大在内都有各种“黑粉”吐槽,多数学校都保持清者自清、无须多虑的态度。“被这两项奇葩考核逼到辞职的地步,不只我一个人!”吴燕说。02奇葩任务:辞职后被召回安抚“闹事”家长蒋辰万万没想到,作为一名已经从江西某民办学校离职的教师,却会被“老东家”找回来为班级解散合并引发的风波安抚家长。临近开学,已经从学校离职的蒋辰突然发现家长在群里讨论孩子即将被“拆班”的消息。她原来任教的那个班级,学生平均成绩一直不错,而她所执教的数学科目,学生大考排名也在年级前列,按理来说,“拆班”是大事,一个学业水平稳定的班级更不会沦落至此。“孩子很喜欢这个班,不愿意分开。”“这么多班,就拆这一个,孩子会不会认为这个班很差?”“分到新班,孩子又要适应新老师、新同学。”……家长议论纷纷,激愤不已,在群里接龙抗议,甚至商量到教育局维权。学校给家长的解释是,由于班主任蒋辰辞职,原班级教师队伍发生变动,因此“拆班”。事实上,受民办教育大环境影响,学校生源严重,收益下降,“拆班”合并、节约办学成本早在学校的计划之中。实际上,早在暑假前,蒋辰就已办完离职手续。她说,在这工作的一年里,忍受着学校严苛的管理、不近人情的扣款制度,以及松散、不专业的教学。在她看来,这所学校在当地的收费相当高,但教学质量却未达到应有的水准。由于学校没有在第一时间将蒋辰离职的消息告知家长,“拆班”一事也是在开学前夕才发布通知,许多家长来不及反应,无法为孩子转学。“学校为了保存生源,对家长隐瞒。”蒋辰感到不平。学校一方面指责蒋辰离职,一方面又需要蒋辰来安抚激愤的家长。于是,蒋辰按照学校的要求一个个和家长联系沟通。蒋辰觉得既气愤又委屈,离职是个人选择,自己不应该成为“背锅侠”。幸好,家长对蒋辰以往的工作很认可,在沟通的过程中,家长纷纷表示理解。最终,多数家长接受了“拆班”,个别几家选择了转学。对于留下的学生,学校答应让他们免试进入“课后培优班”,这原本是年级前100名的学生才有的待遇。“但我们班的大多数孩子其实本就有这个水平,学校并没有拿出多少诚意。”蒋辰说。03奇葩加班:给领导孩子免费补课一年“最近全网声讨老师给自家娃补课,但我经历的就更奇葩了!”9月1日,刚刚入读985名校研究生的陈宇在群里给昔日教过的孩子们留言:“今天起,我和你们一样,重新做回学生了”。回想在北京某国际化学校两年的任教经历,陈宇和很多05后甚至10后成了忘年之交。然而,职场的一段奇葩遭遇让他最终选择辞职、考研。“我给校领导的孩子补课一年多,不仅没给一分钱补课费,连加班都不算,之后还发生过比这更过分的事情!”陈宇坦言,在他工作的学校,如果孩子有知识漏洞,家长会私下求老师帮忙补课。如果只补两三节或课后十多分钟,老师不会接受家长任何报酬。如果孩子需要长期补课,家长则会选择校外培训机构,不会麻烦老师。一年前,学校一位领导把自己的两个孩子转来就读,其中一个孩子被安排在陈宇的班里。“我教的科目是这个孩子最薄弱的一科。”由于领导暗示过孩子需要“特殊关照”,陈宇不仅密切留意孩子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还经常课后和孩子交流。由于孩子入学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垫底,校领导私下找到陈宇,希望他给孩子一对一补课。“领导给安排的任务,哪敢说不行,但没想到一补就是小一年”。除了每周两天放学后要给领导的孩子一对一补课,期中、期末考试前,领导还会在双休日把孩子送到学校,让住校的陈宇给孩子“开小灶”。“我以为校领导会在加班奖金方面想着给我记上,或者私下给点报酬,结果是我想多了。”在陈宇看来,免费补课可以忍,但被领导暗示期末考试之前给其孩子“泄题”令他忍无可忍。领导希望孩子提前练习试卷上的题目,通过老师辅导改错,再去参加考试,取得“漂亮”成绩可以提升自信。陈宇却觉得,身为教师,自己的尊严受到极大伤害。辞职前夕,一位老师向陈宇吐槽,她一直教领导家的另一个孩子,同样遭遇了免费补课和被迫考前泄题。结语种种奇葩考核、奇葩任务把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逼成了副业,也印证了“教师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灵魂吐槽。那些不公正的待遇,让教师们逐渐心灰意冷、甚至离职。什么时候能让老师的精力回归课堂教学本身?什么时候简单教书、勤恳育人变成了一种奢侈?还教师安稳,还课堂平静,让教师拥有幸福感才是教师节最好的礼物。(文中受访者为化名)作者
2022年9月9日
其他

教师节聚焦:国际学校薪酬揭秘,谁在操控老师贫富差距?

害怕裁员降薪?升职加薪难上加难?自2021年”新政“陆续实施以来,在民办教育行业大洗牌的浪潮中,教师群体也深受影响。在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际,顶思发布国际学校教师薪酬福利调研结果。疫情叠加政策,国际学校教师的收入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哪些因素决定教师的收入?让我们一睹为快——01行业洗牌,教师待遇整体向好根据顶思薪酬调研数据,国际化特色学校的教职工总数约为14.6万人,分散在全国1358所国际化学校中,按照岗位职能,我们将服务于国际化特色学校的教职工们分成教学类、教学相关类和行政职能类三类,这三类教职工在数量占比上依次为:4:0.8:1。而这其中,占比最高的教学类人数约10.07万人。此外,我们也将国际化特色学校的教师待遇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薪酬和福利。从调研数据上来看,教师的薪酬福利占据学校收入(支出?)的20%-40%。薪酬方面,除了固定月薪,部分学校也会发放额外职责津贴(课时费、课外活动、班主任等)、岗位津贴、年度绩效奖金及合同完成奖升学升班奖等。福利方面,主要由福利和学校补充福利两类构成。法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和法定假期,学校补充福利是在国家强制之外有学校提供的福利项目,包括补充养老和医疗保险、住房福利、带薪休假以及其他各种服务项目。疫情之下,教师薪酬福利整体向好,国际化学校中外教整体薪酬保持着8%的涨势,但同时,外教薪资涨幅明显高于中教,近三年里,中外教薪资差距不断拉大,让“中外教同工不同酬”这一说法甚嚣尘上。而与之对应的是,随着中教的专业性越来越高,中外教在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水平已经相差无几,这样的薪酬差距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从中外教的整体薪酬中,我们也能看出,一线城市的中教薪资要显著高于新一线和二线,而新一线和二线的差距相对较小。在月薪数统计中,占据八成的是12薪,约有12.5%的国际化特色学校为13薪。在疫情和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国际学校的教师人才市场呈现如下显著特点:培训机构教师大量回流,双语教师的招聘选择性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强制使用国家教材,公办体制教师需求持续增加;疫情加大外教的供求紧张,跳槽和薪资叫涨严重,优质外教短缺;学科带头人、学科组长等一线教学及管理的骨干力量为竞相争夺的行业稀缺和优质人才;民办学校办学热度降低,行业趋于规范,人才流动将趋于平缓,平台的优势彰显。02地区、学历、学校、科目,哪个因素决定收入?1.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性质间存在较大差异在顶思的薪酬调研中,我们按照七大行政区域和四大城市群,对不同地区的教师薪酬进行了深入分析。七大地理分区: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四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总体来看,华东、华南和华北区域的中外教薪资最高,为第一梯队;东北和西北为第二梯队;华中和西南相对偏低,为第三梯队。区域间仍呈现较大差异,如中教薪资最低的东北和中教薪资最高的华南相差27%,外教薪酬最高的华东比外教薪酬最低的西南高出39%。具体来看,中教薪资最高的为华南,最低为东北,而外教薪资最高的华东,最低为西南。四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近七成的国际化特色学校,从不同城市群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外教薪资相对较高,京津冀和成渝薪资处于全国平均线。中教方面,四大城市群由高到低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而外教方面,四大城市群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从数据上看,成渝地区和其他三大东部城市群在薪酬上尚有一定差距,和中外整体平均薪酬最高的长三角城市群差距达30%。从学校性质来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教师薪资仍为行业最高。中教平均薪资方面: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国际高中/预科学校>国际化民办特色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极差为8%;外教平均薪资方面: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国际化民办特色学校>国际高中/预科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极差为29%。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国际学校中,国际高中/预科的中外籍教师的薪酬差距最小,外籍教师比中籍教师高出92%,中外教薪酬差距最大的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外籍教师比中籍教师高出171%。2.课程体系和科目类别上的薪资差异从大类的国际课程体系统计数据来看,中外教平均薪酬总体上依次为:英式课程>IB课程>其他课程>加拿大课程>美式课程,英式课程的中外教薪酬最高,IB课程排名第二,但二者差距有所缩小。而单看中教薪酬,各类课程体系的排序则为:英式课程>其他课程>IB课程>加拿大课程>美式课程。具体到高中学段,主流的三大课程体系中,中教的薪资则依次为:IBDP
2022年9月7日
其他

濒临灭绝?优胜劣汰?高端贵族“国际幼儿园”失踪之谜揭开

9月5日,各地迎来开学季。北京民办教育圈却突然“暴雷”。位于北京市中心,与北京火车站仅两公里之隔的知名台湾幼教品牌大地实验幼儿园宣布终止办学。该园创办于1996年,是北京二环内为数不多的老牌大型私立幼儿园。伴随学前教育“新政”推进,一大批国际化幼儿园纷纷陷入更名潮、转型潮、停办潮。“国际化”、“双语”、“小联合国”等招生“卖点”正在消失,而那些曾经广受欢迎的“高端贵族”“国际化”幼儿园如今沦为“濒危物种”。在“营利性”幼儿园被规范这几年,高端国际化幼教品牌正经历着怎样的困境?转型、突围路在何方?01政策规范,公办园冲击下”贵族“已落魄自2004年“民促法”出台以来,对民办教育的鼓励政策不断,特别是义务教育还未触及到的学前学段,在办学性质、形式、类别上都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受惠于政策,民办幼儿园“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开启。彼时,幼教巨头们启动集团化、规模化办学,各地散户也风生水起。民办幼儿园的数量逐年递增,从2005年到2010年短短五年,全国民办幼儿园的数量突破了十万所,遍地开花。然而,在2018年11月限制资本进驻、不许民办园打包上市的政策出台后,行业逐渐“改朝换代”。除了与幼教捆绑的资本股价节节跳水、紧急撤退,不少高端幼儿园面临跑路、倒闭潮——2019年,凯斯国际幼儿园加盟商跑路,品牌方或将退还学员家长上百万学费;2020年,浙江余杭一所主打国际化托育、幼儿园一体的全日制托管机构倒闭,有家长此前一次性交齐3年学费,金额达20万;2022年,倍康宝贝幼儿园投资人撤资,教师工资未发,孩子无学可上,其一年学费高达十余万;日前,北京首个台湾幼教品牌大地幼儿园办学终止……此外,《“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颁布,明确要求对幼儿园名称进行清理和规范,对冠以“国际”、“全球”、“双语”等字样,或包括外语词、外国国名、地名的幼儿园进行名称整改。不仅如此,《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进一步要求幼儿园不得使用任何境外课程及教材。而同一时间,国家放缓了支持民办园的脚步,开始大力发展“普及普惠、优质均衡”的公办园和普惠园。在入驻资本紧急撤退,自身标签变成违禁词,公办园所做大做强,疫情反复轮番夹击,未来人口出生率可预见性下跌等残酷现实下,高端国际化幼儿园面临岌岌可危的困境。然而,曾几何时,每月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把孩子送进“小伊顿”、“小牛津”等贵族气和国际范都十足的国际幼儿园是很多70后、80后都市白领家庭的“标配”,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顾佳便是上海家庭的写照。在北京国际化幼儿园领域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林园长认为,目前国际化幼儿园的发展不容乐观,在国家针对学前教育“非营利性”的规定下,广大民办幼儿园“不盈利”、“少盈利”是现实处境。据林园长回忆,在本世纪初,第一波国际幼儿园诸如巧智博仁、伊顿国际、YMCA等品牌开始涌入北京,在当时公办园独占鳌头的情况下,国际园带来了新鲜血液,他们引入国际课程,主打英语特色,配备外教,班额小,师生比高,入园年龄降低、服务质量好,尽管收费比公办园普遍高出近十倍,仍得到许多中产家长青睐。然而,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幼教市场日渐饱和,资本的逐利趋向日益严重,再加上“红黄蓝”等虐童事件的恶劣影响以及公办普惠园的势不可挡,许多幼教投资人和资深园长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行业前路坎坷。据林园长介绍,以北京为例,许多民办幼儿园已经是不盈利状态,也有一些园所仍在依靠国家补贴硬撑,收入缩减到原先的三分之一左右。自2022年以来,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许多投资人已不再考虑幼儿园,甚至现有园所也如“烫手山芋”难以转手;不少投资人愿意免费给予外聘团队股份,只要能盘活就好。在此情况下,许多本土“贴牌式”的国际化幼儿园因实力不足,为求存活也只能转向公办、普惠。但根据现有制度,公办普惠下的补贴政策也相当严格。此前,政策并未对园所生源加以限制,而今年,家长需要有幼儿园附近的房产,且户口本上必须有孩子的名字,即必须招收学区内孩子,幼儿园才能获得补贴。“这个条件极其苛刻,不仅是幼儿园,很多今年孩子要入园的家长都非常焦虑。”林园长说道。02行业“洗牌”,高端托育需求未减?面对重重荆棘,许多幼教从业者依旧在寻求困境突围。坚持还是转型?他们目前必须作出选择。以林园长担任顾问的北京一所大型幼儿园为例,投资人就采取了“混杂”的生存方式。一栋教学楼做成普惠园,回应政府的政策;而另一栋则做成国际双语幼儿园,满足附近经济实力较强家长的需求。林园长表示,“一园两制”是普遍现象,对于投资人而言,做普惠收入少,不划算,为保持幼儿园稳定运转,“国际班”是刚需。然而,在前几年还能够公开宣传的“国际班”如今也面临教育部门检查监管,逐渐成了“半地下”模式。林园长认为,近几年来,一些国际学校旗下的幼儿园和国内一些集团化办学的幼儿园受到的影响较小,他们仍然保持高收费,也并不缺生源,甚至一些幼儿园还会对家长进行面试。真正受到冲击的是本土一些小品牌,他们往往通过引入境外教材,配备外教,取一个“国际化”的名字,便开始做起“贴牌式”招生宣传,而事实上,他们离真正的国际化水准还很远,且其中的一些连办学资格都未取得。对于这些“先天不足”的本土国际化幼儿园,林园长建议其转型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或下沉做托育;另外,园长、教师培训也是一个可能的途径。然而,在目前疫情影响下的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动之下,转型需要足够的资金兜底。“行业惨淡,工作难寻,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在深圳一杰早期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俊杰看来,经济下滑对人们的收入有消极影响,但对于高端幼儿园,他们的目标人群足以支撑这样的教育消费,问题关键在于,目前的国际化幼儿园是否能提供真正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根据多年的园长培训经验,李俊杰观察到,目前市场上一些高收费幼儿园学位依旧供不应求,这实际上源于中国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中国最贵的房子不在北上广深,而在学校旁。”李俊杰认为学区房本就诞生于中国家长对教育的执念。因此,高端国际化幼儿园无需过分焦虑,国家政策也满足家长对这一服务的需求。然而,他认为转型的方向需要基于对国家政策的深刻理解,要以儿童为本,遵循“纲要”和“指南”的要求。“真正的国际化首先立足于本土化。”李俊杰特别强调了“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性,即树立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孩其独立、自信的精神。如果缺乏“自我认同感”,孩子就无法与他人平等、自如沟通。对于高端国际化幼儿园配备外教这一点,李俊杰认为,外教的作用更多地是培养孩子的多元文化意识。李俊杰进一步提到,在一般国际幼儿园的课时安排下,外教对孩子语言学习的作用甚微。从学语言本身而言,如果每个班配备一个中教,一天不间断地用英语与孩子沟通,其实这一外语学习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外教的几节活动课。因此,外教最重要的作用并非语言学习,而是通过外教的语言、种族、肤色等让孩子感受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碰撞,培养其开阔的视野。“一些国际幼儿园唯外教独尊的做法会造成孩子们潜意识中的民族自卑感。”李俊杰说。博实乐广东碧桂园国际幼儿园园长张军认为,在“新政”规范之下,应该有机地将国际化教育的优秀教学方法整合到国内教育教学内容中,培养具有优秀中华文化底蕴及国际视野的人才。因此,在现阶段,融合教育是最佳选择。另外,经济下滑导致家长的支付能力下降,此时他们愈加谨慎和挑剔。国际化幼儿园更需要提升教育品质和服务水准,缩小办学规模,私人化定制课程,为极少数人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除了将坚持高端作为自身的绝对优势之外,国际幼儿园还可以考虑往下游探索,尝试托育服务,扩大亲子班、游学、研学项目。“定位准确,特色突出才是生存之道。”张军如是说。03危机四伏,靠什么继续做精做强?在国家大力扶植公办和普惠园的政策下,李俊杰也察觉到近些年民办园所的信心缺乏。其一是政策的不确定性令民办园无所适从;其二是公办园的不断扩张,导致许多民办园优秀教师分流,打击民办园的办学积极性;其三是在新生儿减少的背景下,在未来的“生源争抢大战”中,民办园对自身前途的不确定。李俊杰也发现,公办园短时间内的数量、规模的膨胀并没有带来幼师编制增加,许多普惠园难以拿到政府补贴,未上一定等级的公办园教师工资偏低,久而久之,会伤害教师工作积极性。然而,由于家长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不变,国际化幼儿园所面临的困顿并非公办园的冲击,而是自身发展受限。因此,对于高端园所而言,理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盲目扩张,做精做强才是王道。“再差的环境,也有幼儿园蓬勃发展;再好的环境,也有幼儿园消失倒闭。”博实乐幼儿园事业部总经理李晓刚认为,近几年整个行业面临挑战,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更加需要靠实力和质量说话。因此,在未来,高端国际化幼儿园集团办学抗风险能力更强。李晓刚认为,表面上看,特色丢失、招生难是阻挡国际化幼儿园发展的大山,事实上,精准定位用户,匹配核心需求才是痛点、难点。毫无疑问,国际化幼儿园的服务对象是“高端人群”,但“高端人群”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且广泛的用户画像。用户是谁?如何触达用户?用户对教育的看法是什么?这是李晓刚目前所认可的精准描摹用户画像的三大路径。以博实乐广东碧桂园PYP幼儿园为例,通过入园信息表搜集入园儿童基础信息,包括居住地区、国籍和CAS学习项目参与情况等,并对信息进行系统分析,来回答用户是谁的问题;通过对家长报名时反馈的信息获取渠道进行统计梳理,来解决精准定位用户的问题;通过入学前一对一访谈、学期中日常沟通以及学期末的家长会,了解家庭教育消费偏好、公益活动参与情况、未来教育规划以及亲子关系情况,从而进一步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张军也观察到,家长的素质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早期幼儿教育,能够得到共鸣和认可是好事,但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到,许多家长的平均学历高于教师,因此,提升园所的师资水平十分必要。此外,受国际环境、疫情和“双减”政策的影响,国际幼儿园因能够提供具有国际视野、专业且科学的育儿环境,更能满足部分家长的需求,为给他们匹配高端服务,小班教学值得推广。对于张军而言,“国际化”不是噱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回归人本和本土,重拾中国传统和民族精神,从儿童、教师、家长不同视角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和支持才能脱颖而出。结语面对公办雄起、政策规范,疫情反复、经济下滑,人口下跌、招生困难等几座大山,国际化幼儿园亟需在困境中开辟荆棘之路。不管是坚守还是转型,定位准确、回归本土才是最优解;顺应政策、提升实力才能活下来。我们相信,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前,立足中国、朝向世界的本土国际化幼儿园仍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作者
2022年9月6日
其他

衡水“高考工厂”被神化,石家庄“假高中”上热搜,河北民办教育困境几何?

今年河北张家口未来学校开门迎新,头顶京城海淀顶流名校一零一中学的光环,这所学校备受关注。而校名从“张家口北京一零一国际学校”到“北京一零一实验学校”,再到如今的“张家口未来学校”,也折射出行业的风云变幻。与此同时,因“衡水系”而被贴上“高考工厂”标签的河北省,今年也迎来民办校的大变革。环抱京津两个国际化大都市,河北的国际化教育未来是否还有更多发展空间?01海淀“顶流”一零一中学“回乡”办学北京“海淀六小强”之一的一零一中学首次京外办学,选择了回到其诞生地——河北张家口。1946年创建的张家口市立中学是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前身,1955年,学校才正式定名为北京一零一中学,寓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1年,北京一零一中学国际部创立,开设AP课程班、国际英才班、国际方向音乐特长项目等,均有不错的升学成绩,在各类榜单中均名列前茅,一直猛追国际部“第一梯队”“四大”,即北师大实验国际部、十一学校国际部、人大附中ICC和北京四中国际校区。2020年10月,北京一零一中学与张家口市教育局等部门正式签约,北京一零一中学(张家口)国际学校正式落户张家口经开区,学校既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又辐射周边的山西和内蒙。2022年,经过两年筹备,学校实现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在内15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可容纳3450人,以“张家口未来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地址:张家口经开区滨河南路和新垣桥交叉口东行500米学校类型: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开设学段:幼小初高学校规模: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75793平方米学位容量:3450个学位课程特色:STEAM+SEL学费标准:小学:综合素质班1.8万,多语种班2.4万初中:综合素质班2.4万,多语种班3.8万▲张家口未来学校官网截图从签约到开学,从2020年到2022年,从最初的“一零一中学(张家口)国际学校”到“张家口未来学校”,这所新建校跨越行业变局,艰难迎来“新生”,其间经历也恰是行业大势的缩影。02河北国际化学校数量少于山东四川从国际化特色学校数量来看,河北目前拥有46所国际化特色学校,数量上居于全国第八位。高于河北省的GDP排名(2021年河北GDP为40391亿,排全国11名)。在华北三省两市(河北、山西、内蒙、北京、天津)中,排名第二,仅此于北京。从各市分布来看,石家庄的国际化特色学校数量高居首位,达20所,与身后的唐山和廊坊拉开了断崖式的差距,作为“强省会”战略的后来者,石家庄的首位度和邻省省会济南相当,在GDP省内常年老二的情况下,石家庄的国际教育发展水平实属不易。从学校性质来看,公立国际课程项目(公立国际部)和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平分秋色,二者合计占比超九成,其他类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分别为3所和1所。河北唯一的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沧州振华韩国国际学校。从课程类型来看,当前河北的46所国际化特色学校中,IGCSE和A
2022年9月5日
其他

“开学季”迎来“空降”领导?国际学校教师晋升辞职进退两难

一手为学校打造优质的升学成果,结果被空降升学指导抢了主任的职位;做行政管理稳稳当当,但是一眼看到头,没前途?在国际学校里,老师为什么离职?为什么得到升迁?在新的开学季和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从多重视角聚焦这个让老师纠结的问题。最近,我跟一位招生总监聊起最近国际学校的招生情况,他告诉我:“除了华东校区,靠着第一届毕业生牛剑录取率高,招生指标已经完成之外,其他地区的学校招生难度都很大,各渠道的数据都在大幅下降。”我问他是否有对策时,他说:“关键是要好生源。其实除了北京上海,其他地区招好老师都难,培养好学生更要好几年。所以我正想办法把某学校的好学生挖过来!”我建议他还是要靠质量和口碑,靠砸钱最多也只是短期办法。但他的压力实在不小,“你以为只有我们挖别人吗?不少学校也来挖我们学生的,还挖我们优秀的升学指导和老师!很多学生不仅被奖学金挖走,也有被好老师带走的。”这启发了我去深入调查一下,国际学校的老师离职的原因和升迁的情况。“离职”和“升迁”看似结果截然不同,实则异曲同工……01培养不如“空降”?某民办国际化学校的资深组长对我说:“我是我们组教学成果最好的。不夸耀地说,我应该是所有学科组里,最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年终打分最高的。但我提了两次想升Academic
2022年9月2日
其他

2023 Niche全美最佳大学排名揭晓!“大众点评”谁口碑最好?

为了让留学生们在美国学得好、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有学校领域“大众点评”之称的Niche网站可谓操碎了心,每年都会计算——哪所学校的宿舍最给力?哪所学校的食堂最好吃?哪所学校的校园最安全?最强的Party
2022年9月2日
其他

“暴雷”不断,开学季更魔幻,广东11所国际化新学校逆风来袭

大疫三年,各地国际化特色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规范更名的,有黯然离场的,但也有逆境新生的。根据顶思研究数据,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将迎来32所国际化特色学校。而其中,广东将迎来11所学校新开,数量遥遥领先。作为近期频上热搜的六个“经济大省”之一,广东的GDP和人口常年居于中国第一。在中国国际教育版图上,广东密集分布着超200所国际化特色学校,对于行业发展影响深远。01广东领衔的“逆境新生”2022年中小学开学在即,疫情和高温给开学日期带来了几分不确定,一如一年前的新政给众多国际化特色学校带来的不确定。在一年多的动荡不安里,更名、停办、民转公,各地掀起了变更潮……而在这其中,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里的先锋,广东无疑都是走在变化的前列。而在新建校方面,广东同样领衔。2022年全国新增的32所国际化特色学校中,广东独占三成以上。我们先来一睹为快。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学校地址:东莞高埗广场北路19号学校类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招生对象:以港澳学生为主,适当招收台湾及外籍人员子女开设学段:幼小初高学校规模:占地面积30亩学位容量:840个学位课程体系:IB+港澳融创课程+HKDSE或港澳台联考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是一所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并参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的非盈利性质的港澳子弟学校,也是继继培侨、广州暨大港澳、广州南沙民心之后第四所港澳子弟学校。由原东莞伊顿国际学校转型而来,经广东省教育厅、东莞市教育局批准,2022年2月学校正式完成更名及办学许可手续,现将全面启动学校招生工作,9月1日正式开学。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以香港课程为核心,以国民教育为基础,以
2022年8月30日
其他

国际学校“重生之门”在何方?联姻组CP、停办国际部、发展职业教育......

9月1日新学年即将到来,各地不少民办国际学校正在悄悄转型。跨品牌合作、国际部转型私立学校、开拓升学“双轨制”、探索国际化职业教育、探索创新教育.........身处新政时代,直面国际教育行业的暴风骤雨,转型能否保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能否打开“重生之门”?今年5月初,网传“治理国际高中和国际课程”的消息在国际教育圈流传,一时间人心惶惶。义务教育学段还在“大洗牌”,现在又轮到国际高中了?虽然该消息还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国际学校,尤其是高中的转型动作在悄悄进行。01跨品牌“CP”是自救还是互补?8月初,一则“北京清森学校和探月学院”宣布联手办学的消息打破了暑期的平静。北京朝阳区清森学校原名“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创建于2015年,由清华附中直接管理。自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后,清森学校开始了系列变更动作。先是今年3月,成为北京市首个更名的民办学校,改名“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8月初,学校再次宣布,彻底剥离清华附中,并宣布联手“探月学院”,首次释放转型信号。而事件另一个主角主打创新教育的“探月学院”也颇受关注。探月学院成立于2018年,为学生提供高中学段教育,其雏形是一群高中生在北大附中校内孵化的创新项目。问世后,因新颖的教育理念受到教育界关注,成为创新教育典型案例。官网显示,探月学院以“根植中国、面向未来”为教育理念。学校初期落地于北大附中校园内,后因规模扩大更换了办学场所。顶思注意到,双方达成合作后,清森学校在官方微信上的学校标志已改为探月学院的标志,“学校官方名称仍叫清森学校,但做招生及宣传时可以叫‘清森探月’。”王亚轩表示。二者合并后的公开信显示,学校校长及中学部的管理层及部分师资变化较大。王亚轩解释,小学部仍保持清森学校原有的教学特色,初高中部则由探月学院负责教学管理工作。另外,由于清华附中管理团队退出,一些职位缺口由探月学院填补。除了“清森+探月”组合,北京海淀区青苗学校和领科北京校区;北京新加坡国际学校(BISS)和达罗捷派学院都在近期宣布“牵手”。这三对“CP”都是属于无独立学校资质的教育机构同正规学校的“联姻”,而且三所教育机构的教育特色鲜明并形成了一定品牌知名度,比如领科以Al-evel教育学术见长,达罗捷派是美式高中,同样为创新教育的代表之一。因此,这三组CP被外界认为是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小微学校能获得稳定的办学场所、解决办学资质等问题,成熟的学校能够借助小微学校的品牌特色打造自己的教育特色。“双方都在增长自己的利益,跨品牌合作是一个好趋势。尤其对于小资本的学校来说,品牌合作可以构成新的增长点。未来可能还会有类似的、新的组合出现。”资深国际教育从业人士吴磊(化名)分析道。但二者合作后将最终走向哪里,还不得而知。吴磊称,这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理念磨合程度,可能会存在三种结局——第一种情况,长期合作,二者融通,共同形成一个新的品牌,但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磨合过程;第二种情况,独立学院。二者虽然共享一个校园,但实际上可能还是独立的,各自为阵;第三种情况,两个品牌磨合一段时间后,各自获得新的发展,最终分道扬镳。以上这些,可能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02公立国际部遭遇冲击与转变同样走上转型路的还有一向坚挺沉稳的公立国际部。作为游走在公立、私立之间的第三种地带的办学主体,公立国际部曾经走过十年的“黄金发展期”。1990年代,公立国际部逐渐萌芽。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由康德教育集团和成都七中合作举办的成都七中国际部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较早成立的国际部。随着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公立国际部发展进入“快车道”。根据顶思研究数据,半数公立国际部均在2003-2013这十年间开办。公立国际部通常指公立高中开设的国际课程部,包括公立学校国际部、国际班和国际课程中心等,是现今国际化学校的早期雏形。公立国际部在解决部分非本地户籍优秀学生接受高中教育以及满足升学多样化教育需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早期不少海外留学生都是通过公立国际部的通道走出国门。顶思研究数据显示,在江苏、广东、浙江等人口大省拥有最多数量的公立国际部,平均每省有42所;山东、北京、河北、四川等地均有超过20所公立国际部。并且,各地都有实力强劲的学校代表。以北京为例,北师大实验国际部、十一学校国际部、人大附中ICC、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组成了京城“第一梯队“。在大势一片红火之时,公立国际部危机四伏。在快速发展10年后,2013年,教育部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草案,对公立学校国际部班进行规范,同时多个城市明确,在未来不再审批新的公立学校国际部,也不再扩大招生规模,公立国际部的发展步伐逐渐放缓。曾供职于公立国际部的资深业内人士李明(化名)发现,不少公立国际部虽然申请的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在实际运营中,直接打包给第三方,多数老师来自校外机构挂靠的老师。“他们虽然人多,但不占主流。”李明表示,公立国际部的管理权仍由公立学校掌握,后者派驻副校长管理国际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公立国际部的主要运行思路是引进国际课程,用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国际部的学费相对私立学校便宜,但学生额外高价补课的现象屡见不鲜。自去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各地开始“公参民”清理工作。高中虽不在义务教育学段内,但也受到波及。成都七中国际部办学主体康德教育集团早在2019年11月,就谋求国际部转型,拟升级成为K12国际化学校——成都康礼·克雷格学校,原成都七中国际部学生将搬迁至新学校。但令人意外的是,今年3月,该项目宣布暂停,原因是,受到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教师“自杀式”报复学校,委屈愤怒却看不清深层利益纠葛

不少老师收到过离职同事激愤地控诉学校霸凌的群发邮件,甚至媒体报道过教师遭遇上司霸凌自寻短见的悲剧……为什么要用伤害生命、毁掉职业生涯来抗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与校方沟通?如何将双方的损失降到最低?01发现真实诉求学生和家长的诉求是什么?每年花二三十万送孩子读国际学校,是真心期待国际学校能为孩子带去先进优质的国际教育,由大量专业、高素质、服务周到的外教和中教来服务孩子。要在保证传统文化不遗失的情况下,既练好英语,又体会不同文化和视角,还学习各学科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最后让孩子进入世界名校。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让孩子受到正确合理地道德规范的指引,并且身心健康的成长。教职员工的诉求是什么?大多是有尊严地赚取不低的工资,没有精神或身体上过重的负担,最好还有顺畅的晋升通道。校长的诉求是什么?一类校长是为了实现教育理想,将毕生的教育理念和管理体系在这所学校建立起来,尽情地发挥,让自己的教育灵魂在学生身上展现。另一类校长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他的期待,以及维持或升级该校的地位,比如获得较高的录取分数线、升学率、获奖率等。民办教育投资人的诉求是什么?是将投资额安全、迅速、稳定地收回来,并确保以后能安全、迅速、稳定、持续地盈利。所以以招生、增加收费项目和控制成本为代表的开源节流,就是他的职责范围内的事。02诉求不同导致冲突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的,于是就容易会意错对方的真实意图。比如很多时候投资人会与校长产生矛盾。因为投资人很可能不是教育出身,所以他们在招聘校长时,会客气地说要“仰赖校长管理学校”。但其实,极少有专业投资人会把钱投在自己不懂的领域。他们可能不了解每套国际课程具体学什么,但他们对该校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品牌定位有着清晰地看法,并且是在建校前或收购前就确定好、算好账的。所以他们更期望校长能符合并执行好他们的规划,一步步完成目标。而当校长带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来经营学校时,就可能与投资人的规划产生冲突。曾有一位北京知名校长说,好的校长都会在一次次地管理反思中成长,逐步形成特有的管理风格和人格风骨,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所以希望被伯乐真正欣赏,并能放权给自己。但可惜的是,如果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校长没有出资入股学校,很可能会被“盯”得更紧。因为校长的每一个决定花的都是投资人的钱。而有的校长也容易与教职员工发生冲突。因为校长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将学校保持或带入更高水平,就要鞭策老师不断地竞争和内卷,比如有些校长喜欢每次考试后班级排名,让学生给老师打分,或者对教室卫生、学生早操等行政扣分,都是让老师保持战斗力的“法宝”。而最让老师寒心和愤怒的是升职体系不公。可能有些老师也发现了,教学最顶尖的老师比较难升入中层,教研组长可能就是其一生最高职位。原因除了老师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外,还有学校冲高分靠这样的老师,怎么能让他们减少课时,脱离第一线?让他们升职可能会不利于校长教育理想和目标快速达成,也可能有损家长和学生利益。所以,教学到顶峰的老师难升职,管理到极致的校长难被容。这个道理其实不论是讲究“中庸之道”的儒家,还是规劝我们“上善若水”的道家,都早就点明过了。而学生、家长与教师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多。比如,在减负学生、增负老师,还是减负老师、增负学生的选择上。要想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老师往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去设计和准备课程。而如果老师想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只要让学生反复练习,大部分学生也会慢慢掌握知识要点的。选择哪一个?又比如,应该不少中教都听过家长抱怨“外教教得水,上完课还要去外面请中教补课”。有水平的家长更会在抱怨外教后,夸夸中教才是“认真负责,教学过硬”。但据“外滩教育”统计显示,300名选择国际教育的家长中,认为外教重要的占90%以上。且相当多的家长表示,选择国际教育不只是为了一张外国文凭,还有外国人的理念和文化也是他们想从中获得的。所以不论家长有多夸赞中教,都可能因为没了外教,而放弃由中教当道的高收费的国际学校。再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如果不符合孩子本身和教育规律,老师应该向着孩子还是向着家长?这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家长激烈投诉,或者学生抵死反抗。03冲突能否化解?发生冲突后该如何化解?1.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遭遇北京“虹吸效应”?“洋学堂”发源地天津国际教育“浮沉录”

近日,天津武清区对外公布将和南开公能教育集团合作,在京津边界新建一所民办高中;与此同时,曾传将在2023年开学的天津贝赛思学校已沉寂许久;此外,在“京津冀一体化”走到第八年之际,“南开系”还将有两校投入使用,曾经的“中国最成功的私立学校”,如今动作频频……新建、退场、规划。天津作为晚清“洋学堂”的发源地,这个外地人眼中的“高考天堂”,在国际教育之路上经历了什么?01“南开系”学校背后的天津教育往事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在中国教育史上,曾有过光辉岁月。而传承百年的“南开系”学校,也亲历和影响着这段辉煌史。天津因海运而兴,因制造业而起,拥有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其前身为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中国最成功的私立学校”——南开学校(前身为1904年严修、张伯苓创办的“私立中学堂”)。时至今日,超百年校史的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依旧跻身中国顶尖大学行列,而南开系学校已在天津、乃至全国多地开枝散叶,他们虽然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既有公办校,也有民办校,但都视爱国教育家张伯苓为第一任校长,传承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作为“南开系”办学史最悠久的学校,创建于1904年的天津南开中学是是天津唯一一所全国重点中学,也是天津第一所由教委批准招收国际学生的公立学校。学校始终坚持的“中西合璧、西学东渐”的办学理念,通过引入国际课程,积极扩大南开的国际影响力。而另一所著名的“南开系”学校便是创办于1936年的重庆南开中学,和天津南开中学一样,两校都已成为公立学校,作为重庆市窗口学校,重庆南开是抗战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典范。成立于2010年的重庆南开中学国际部,在各类国际学校榜单中均有不俗表现。▲南开中学翔宇楼(翔宇取自周总理的字)在民办学校方面,南开翔宇学校和南开日新国际学校等学校同样秉承着南开系列学校的国际化视野,根植本土,放眼世界。“日承公能校训,新路启航国际”,2017年投入使用的南开日新国际学校在创办之初便申请国际文凭组织所认证,实施国际课程与中国国家课程相融合的浸润式校本课程。“南开,难开,越难,越开!干!”一百年前,张伯苓振臂高呼,创造了近现代史上的教育奇迹,无数学子从南开走向世界;一百年后,南开系列学校枝繁叶茂,2022年更是迎来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和东丽区南开公能小学两校的同时投入使用,作为天津本土教育品牌,南开始终是天津发展教育事业的底气与自豪。02国际化学校共29所,难逃北京“虹吸”包括南开系学校在内,天津现有各类型国际化特色学校共计29所,其中,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占比最高,其次为公立国际课程项目、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其他类学校占比最低。各类型学校占比和全国比例大致相同。在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中,天津名列第十。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天津国际化特色学校的数量同样居于全国第十位,排在杭州和重庆之间。天津的国际化特色学校中,在全国榜单中表现较好的有天津英华国际学校、天津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法拉古特学校天津校区,三校每年均有不错的升学成绩。在国际化特色学校的区域分布上,除了蓟州区、宁河区和和河东区外,13个区相对占比较为均衡,滨海新区、武清区等7个区,拥有3所学校,东丽区和西青区为2所,其余4区各1所。其中,近期传出和南开系学校签约的武清区,作为天津的远郊区之一,GDP排名居天津第三,仅次于滨海新区和西青区。武清区的三所国际化特色学校分别为:天津英华实验学校、天津黑利伯瑞国际学校、天津六力国际学校。其中,黑利伯瑞国际学校和上文提到的筹建学校均位于武清区高村镇,紧邻北京通州。在课程方面,29所国际化特色学校中,美高和AP课程的开设比例最高,其次为IGCSE和A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中外合作办学”亲历者自曝内幕:当小白鼠、曲线救国、中转过渡

近日,教育部申明继续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缓解疫情下出国学习的困境。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西浦宁诺换offer”、“国内借读”等“在地留学”逐渐成为折中的选择。然而,尽管各式各样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遍地开花,“留学不出国”、“文凭太水”、“落榜生大本营”的种种质疑不绝于耳,网红教授陈春花的“海外文凭造假事件“更撕破了“镀金”的华美外皮。作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中外合作办学”究竟是国际升学快车,曲线救国上名校,还是妥妥的智商税?本期,一起揭开神秘面纱。01错过985进入内卷“地狱模式”林悦没想到自己会来到这所学校,在提前批的录取下来之前,她一直以为九月份她一定会坐在北师大的教室里。虽然已经毕业好几年了,她依然觉得自己走这条路是个偶然。林悦成长于华中地区一个五线城市,从小成绩优异,在高考时取得了全省200名左右的成绩。填志愿前夕,林悦的父亲被拉进了东部沿海某所新建的中外合办大学的家长群。在群里,作为“黄埔一期”的家长们积极地宣传学校,分享第一届的招生信息。这所学校的合作方是香港的一所知名高等学府,在高考统招中能与清北争抢生源。学校的牌子在内地响亮,合办校的要求也很高,走国际化路线,培养模式新颖。林悦的父亲被说动了。就这样,林悦阴差阳错地来到这所合办校。一进来,她就听闻有人退学的消息。据说是一名高考省排名前列的考生发现这所学校的生源参差不齐,甚至某省份有2000名开外的考生也同样在此就读,一时间心里接受不了,于是退学重考。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志愿录取本身就是按照各省份的名额、指标来,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在多少名之内;其次,作为一所新建校,外界还知之甚少,学校的档次和口碑还没做起来,学生和家长对投档线也无法建立一个准确的预期;另外,林悦提到,这所学校在不同省份的接纳度不一,在东部沿海地区,例如江浙,评价高,能与老牌985并肩,特别是广东地区,甚至认为该学校堪比清北,某年广东省的理科榜眼也在此就读,而在中部地区,大部分人则认为这所学校最多是211的档次。然而,在林悦看来,通过高考进来的学生,一般都对国际教育缺乏了解,基本没有一开始就把梦校认定为中外合办校的,更多地还是考虑学校的品牌。“同期的几所合办校我也不太了解,但是我们都认为其中还是有明显的档次划分。”本科四年,林悦只能用“累”和“卷”来形容她的就读体验。学校本科的课程实际上已经涵盖了研究生的一些内容,授课偏向于深度探索,难度不小。不仅如此,学校的考试评价体系极为严格,GPA计算方式是出了名的低,不看绝对分数,只用排名来进行等级划分,能拿到A的是凤毛麟角。此外,学校学费高,但奖学金丰厚,能覆盖半数以上的学费,优秀者甚至能覆盖全部,但竞争也极其激烈,因此,在许多课程上,学生都各显神通,甚至学霸们会在开课前提前组队抱团,确保获得最高成绩。在这样“卷生卷死”的氛围下,很多学生将这四年当作高中“拼命三郎”的延续,“甚至很多同学去大厂实习或工作,压根儿不觉得特别累,已经百炼成钢了。”林悦说道。而来到这所学校的学生大致分三种类型:一是延续高考模式下的“奋斗精神”,在地狱模式下拼命刷绩点;二是高考体系进来,难以接受国际教育模式,不习惯甚至退学;三是通过国际教育体系上来,本身对此就有向往,或是进来之后发现学校还不够“国际化”,于是用大一成绩转学至海外高校。事实上,在这所学校开办之初,专业较少,基本都是理工科和商科,没有人文学科。有一种说法是,学校想迅速做出影响力,开设的都是较好出成绩的专业,而人文类比较需要文化氛围和底蕴,无法速成。因此,学生们毕业后主要分布在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因为并非传统国内高校,中外合办大学没有保研名额,且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差异颇大,考研相对棘手,许多学生都选择继续出国深造。“如果想读国内研究生,完全没有必要来上这所学校,同样的高考分数,就能上一个很好的985大学。”林悦坦言。回望在这里的四年,林悦并不后悔。作为商科生,林悦也会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去刷商赛、卷实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种节奏,毕业后她也没有去往券商、咨询、审计类的公司,而是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类产业。林悦认为,这所学校比较适合目标明确的人,知道自己要利用什么平台和资源达成怎样的目标。如果明确要留学深造,学校其实提供非常多的项目,能够换学分,并得到国外教授的推荐信;而如果是选择去金融类公司工作,这里同样提供丰富的实习资源,对于向往国际教育,但又不想错过国内实习的人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尽管林悦认为这所学校并不适合当时“随心所欲”的自己,但她依旧承认学校在综合能力培养和全球视野开拓上让她获益匪浅。“没有完美的学校,最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目标,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资源能否匹配目标,不能什么都要。”02“小白鼠”遭遇“挂羊头卖狗肉”兜兜转转,梁逸还是决定以后进入体制内,获得一个稳定的工作。她不确定自己的选择在这所中外合办的国际学院是否是个另类。两年前,因为高考失利,她选择了本省的一所财经类院校,尽管是”双非“院校,这所学校却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名气大,吸引了很多学生报考,梁逸也是其中一员。在高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她想通过这所公办大学旗下的一所中法合办的国际学院来达成心愿。在学校内同样的专业,国际学院的学费更贵,但招生分数更低。由于梁逸高中英语成绩扎实,对外语兴趣较浓,且有留学的打算,她很自然地决定用这种方式来“曲线救国”。“疫情之下,说不后悔上国际学院是假的。”梁逸坦言。在一所以中外联合培养为特色的学院里,梁逸感到“中方气息”太浓,国际化体验太少。与许多中外合办大学不同,国际学院更多地笼罩在中方的管理和教育体制之下。前者是为符合政策规定,需要国内一所大学挂名合办,其实里子都是国外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后者则显得有些“不中不洋”,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尽管学院的课程设置难度大、质量高,采用全英文授课,动用的也是这所大学最优质的师资,并有同市的一所985大学给予支持。但受疫情影响,许多外国老师无法来到国内授课,法国外教也是通过视频授课,打着“中外合办”的旗号,却全靠中教撑场面,这不是梁逸所期望的,“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由于国际学院是与法国一所商学院合办,按照学院安排,梁逸大二开始修法语,虽然扎实的英语基础会对法语学习有所助益,但性、数、时体态等常常让她觉得头昏脑胀。学院对法语的考核要求不高,只需要通过学期末的结课考试即可。听说今年入校的新生需要从大一开始学法语,梁逸认为很合理,“二外学习,一学年还是太浅了,熟练不了。”在学院里,努力的人很多,作为经济类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多次考试来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学院对英语水平有高要求,全英文授课,大多数英文教材,以及硬性规定学生考托福等,梁逸认为,外语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带动了阅读和写作的进步,但口语还是需要个人主动抓住机会,多锻炼。此外,像“互联网+”这样的赛事,国际学院也可以走全球赛道,与国外的硕士博士交流,学生获得了更多开拓眼界的机会。如果没有疫情,梁逸相信班上的出国率一定会增多。大三下学期,学院会提供前往法国合作高校交换一学期的机会。在这个项目中,学费交给学院,住宿费交给法方,生活费自理,没有奖学金支持,相当于自费去法国交换。且这一学期的学分是否可以互换,学院也还没有明确答复,但老师却提醒学生回国天价机票自理。在只有一年的法语基础和昂贵的留学费用之下,梁逸认为“去的人要么是精英,要不就是家里有矿。”几百人的学院,梁逸估计最后能有十几个人出国就已经不错了,在“中法联合培养”的宣传语下,法方的存在感不断被削弱。作为中法学院的第一届学生,梁逸时常觉得自己和同学像“小白鼠”,学院、老师、学生都是摸石头过河,有时,梁逸无法理解学院的一些做法。她提到,学院基本独立于整所大学,对于其他院的课程,国际学院并不支持学分互认,也不承认学校的社团,甚至不鼓励学生参加,而是更希望学生建设学院专属的社团。目前,学院开设的社团也是以课程的形式进行,每周六授课,超过三次不去就会被判不及格,拿不到学分。“这相当于是一个强制的兴趣班,跟我想象中的大学社团很不一样。”梁逸能理解学院想要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但相关的干预也让她颇为苦恼。回想起刚入学时,梁逸期待的是新颖自由、国际化的大学生活,甚至一心想出国深造,但现在由于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她决定留在国内发展。”梁逸决定之后考研,换个学校,去上海闯闯。03过渡期只为“曲线救国”来澳洲好几年,陈晨逐渐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回望当年就读中外合办项目,他庆幸自己选择没有错。就读于当地一所外国语名校,早在高中阶段,陈晨就有了留学的打算。陈晨参加高考后,选择了本省一所老牌外语财经类院校的中外合办项目,并得到免试入读机会。学校的国际学院提供多个专业、面向多个国家的中外合办项目,陈晨选择了“2+2”澳新商科项目。尽管申请澳洲本科只需提供雅思成绩,但陈晨和父母对直接出国将会带来的“文化冲击”和生活不便有顾虑,因此,他们认为在国内先寻找一个过渡,提前适应国外的学习节奏会更好。像陈晨这样通过高考进入项目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大都来自于当地排名前几的高中。其中,有和陈晨一样因为性格原因选择它作为“缓冲”的“预备役选手”,也有因为高考失利没冲上梦校,或缺乏合格的雅思成绩,转而通过这种方式来进入世界名校的“落榜生”。根据当时的规定,高考英语达到120分,雅思5分或托福65分就可获得免试入学资格,否则便需要参加国际学院入学考试,而免试考生将被分到学院仅有的两个重点班。在项目中,学院采用全英文授课,语言培训课的师资来自本院,专业课的老师则需通过外院借调。根据每个人目标不同,对成绩的要求也不一样。对陈晨所选择的澳新项目,前两年需要达到80分的均分才能顺利被澳洲大学录取。“其实学习挺轻松的,专业课的知识也比较基础。”陈晨坦言。陈晨回忆刚来澳洲时,完全不适应授课模式,对作业的完成、评估方式都不太清楚,语言能力无法吃透课程,论文写作难度大,学业压力骤升,加上人生地不熟,陈晨“水土不服”。“这个时候,2+2的优越性体现出来了。”陈晨说。在国内前两年他结识了不少前往澳洲的同学,学习和生活上,彼此照应,不会孤独。顺利过渡。目前,他正在这所学校继续念研究生,当收到学弟学妹的咨询时,他依旧推荐当年的选择。陈晨认为,语言能力出众,性格开朗,独立生活能力强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样的人适合直接留学。而国际学院的项目是为很多还在观望的人承担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我们与国内这所学校其实关系不大,最终拿到的是澳洲大学的学位。”陈晨认为,国际学院是鱼龙混杂的地方,有人用功学习、也有人疯狂败家;最终,有人喜提高光时刻、拿到梦校录取,也有人惨淡离场。“成或不成全取决于自己。”陈晨说。专家观点中外合作办学源于全球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对于多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中国的落地和推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兼民办教育专委会秘书长黄为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亮点优势、潜在风险、适宜人群与发展前景。依据办学资质,中外合作办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中外合作大学,国内有10所,如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二是非独立法人资质的中外合作学院,如人大中法学院、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等;三是同样为非独立法人资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开设于国内大学旗下的国际学院,项目繁多。首先,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于教育资源。引入英、美等国家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优质的课程、师资,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因学习地点全部或部分在国内,增强了优质国际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具有高性价比。其次,中外合作办学在语言训练方面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国际化课程、全英文授课、外籍教师的加入、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活动等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增强学生对海外文化的理解和融入,当学生选择继续前往海外高校进行硕、博深造时,中外合作办学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优势。此外,中外合作办学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入读中外合办大学与合办学院的学生一般能同时获得国内大学的学位、毕业证和外方大学的学位,受到中方与外方认可;同时,他们也能获得高质量的实习机会,且因其国际化视野更易受到外企等青睐。然而,中外合作办学并非没有潜在风险。在疫情反复和国际形势变幻下,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交流受阻,师资流动,许多外方资源进不来;此外,国内对境外教材的审查和规范措施也愈发严格,原汁原味的外方教育体系难以保证。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更适合有出国需求,外语水平高,家庭条件较好,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较强的学生。黄为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巨大市场源于全球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它能给学生提供多元化升学路径。然而,由于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的深入,许多中外合办项目良莠不齐,教育部门也应对此加强风险防控,规范国际教育的健康发展。作者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A-level最新放榜“三大怪”:压分明显、人数激增、难度飙升?

Ofqual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英国考试局将削减Alevel高分6万个。▲图源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国际教育圈暑假疯狂内卷背后:“洋高考战队”碾压“顺义妈妈”

深圳地铁有一站叫“翻身”,北京地铁则有一站叫“上岸”,一切纯属巧合,却直白坦露着两座城市人们内心真实的欲望。鸡娃、陪读、班妈;学区房、六小强、公立国际部;清北985、牛剑藤.........每座城市独特的教育土壤基因左右着家庭对子女升学的选择与期许,“京圈”家长对名校的执念便是认证。一边是最新发布的哈佛、麻省、剑桥等海外名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录取人数创历史新低。疫情三年未散,上岸越发艰险;另一边则是北京国际教育圈的暑假上演着互联网大厂“社畜”的翻版——夏校、科研、竞赛、活动,终日996,托福、雅思、SAT、ACT提前备考冲分,每天007。拼娃、拼妈、烧钱、拼资源的背后,操控暑假内卷的“隐藏大佬”浮出水面。01科研、备考、冲分,暑假过成996、007在线上课、论坛、科研、编程,每天起早贪黑12小时;连续10天抽不出半个小时下楼做一次核酸;从贵州大山支教回来立刻投入托福冲分备考.........眼下,暑假“余额不足”,北京男孩小李却感慨:“熬夜脱发正在趋于低龄化,困扰青少年!”立秋当天的一场小雨令深夜11点半的北京城闷热如蒸笼。16岁的高一男生小李正在熬夜赶做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PPT,要赶在明天上午在线分享,这是他参加青少年“哈佛峰会”的最后一项任务。这时小李的语音电话响起,同学小姚向他吐槽放假十几天一口气刷了20多套托福模考题,上了10多天“一对一”,花费2万多元,然而正式考试出分却失望透顶,仍没达到100+的目标,2000多元考试费再次打了水漂。无奈,小姚取消了去海边外婆家度假,继续全天上课、刷题,10月再战。虽然开学才升入高二,但小李和小姚身边托福100+,雅思8分的同学“卷”到比比皆是。小姚和小李就读于北京一所公立高中国际部,班里几乎人人考高分,期末考试排名如“神仙打架”。放暑假以来,同学们大多深夜甚至凌晨才能腾出时间微信聊上几句或联机打几轮游戏。996、007、足不出户成了小李和小姚们的日常。忙完“哈佛峰会”的临床心理学、非洲经济等课题,酷爱心理研究的小李进入国内名校专家带队的线上科研小组,与北京四中、十一学校、美国加州系名校的学哥学姐一起展开“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研究。统计学原理、数据分析、样本研究、论文写作........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小李显得力不从心。小姚则每天深夜克服美国时差,跟随“藤校”教授的项目小组学习人工智能,训练编程。课程经常拖堂到北京时间凌晨一两点。小李书桌前的“暑假计划”显示,从7月末到9月开学,所有“档期”都已排满。除了“哈佛峰会”7天、心理学科研小组15天、托福在线模考3次,托福正式考试一次。与此同时,海量学校作业尚未完成,开学竞选学生会和社团的PPT、演讲稿都未动笔.......小姚的书桌玻璃板下面则整齐码放着十余张关乎他人生大事的表格——美国TOP30录取条件一览、英美双申、英国G5录取标准换算、AP、SAT大考时间、全球学科竞赛项目一览.........此外,一份写着小姚名字的“成绩+目标”清单详细罗列着小姚每学期、每月要达成的目标:GPA全A,AMC数学目标拿奖、袋鼠数学拿奖、脑科学竞赛拿奖、CTB创新大赛入围、编程大赛、公益演出钢琴伴奏、连任学校社团社长、竞选学生会.........而小李和小姚的一位女同学暑假远赴贵州大山深处当起支教志愿者,和当地孩子一起绘画、唱歌、排练舞蹈。15天项目花费数万元。视频短片、照片合集、项目证书,为她热心公益的社会实践记录留痕。他们读高二的几位学长,在学校还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的情况下,通过校外学习,如今已经拿下多门AP满分,这个暑假奋力冲击SAT1500+。小李和小姚回忆起初中时的好朋友们,眼下只有升入重点高中、公立国际部或国际学校“精英班”的几人依旧保持联系,偶尔聊聊各自学校的八卦,一起憧憬日后出国的生活。然而,那些去了垫底普高或职高的老同学与他们彻底失去了联系,退出了微信群。每当看到那些老同学在朋友圈晒潮牌球鞋、联名新服、新款手办,暑假打卡旅游景点、通宵打游戏、追番时,小李和小姚无比羡慕。在他俩看来,成绩越好意味着被赋予的期望多,目标越高,背负的压力越大。反而中考分流后彻底解放的那些老同学,父母不会对他们抱以不切实际的期望。“身在江湖,不得不卷!”小姚和小李视线前方,不断闪现着历届学长学姐成功斩获“牛剑藤哈耶普斯麻”offer捷报,身后则被无形的手推动着前行。▲图源:网络02隐藏大佬“洋高考战队”从何而来?相比上海、深圳等地的城市教育基因,北京公立教育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也是国际教育竞争最激烈的前沿高地。精英、海归、中产、高知不同的人生经历、经济实力与认知将“进圈”国际教育的家庭清晰划分成两大派系——追求国际化全人素养的“顺义妈妈”早已成为现象级网红,而另一派“洋高考战队”则更像低调的“隐藏大佬”。如果说“顺义妈妈”为孩子铺设的是一条国际化成长之路:双语幼儿园、国际化中小学、海外高中、大学。“洋高考战队”则大多完整经历过9年体制内公立教育,中考后转轨公立国际部或国际高中。当“顺义妈妈”投资重金培养孩子冰球、马术、冲浪、高尔夫,周游世界、移民陪读之时,“洋高考战队”则依旧保持着昔日“海淀妈妈”的灵魂底色,逼自己成为升学专家。毕竟相比国内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简单粗暴,通往“牛剑藤哈耶普斯麻”的赛道更加玄幻莫测,“与其留学考不进含金量超过国内985、211的名校,还不如老老实实上普高,考个二本,安全省钱又省心!”这是“洋高考战队”的家长圈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中国孩子太卷,卷得国外大学录取水涨船高。如今美国排名60名以后的大学都要求托福90+,前些年80分就可以。”小姚的妈妈郭嘉坦言,儿子进入国际部这一年,她随之卷入一条新的战线。原本以为自己英语专业的出身能继续辅导儿子,省下大笔校外培训的费用,然而眼下她却沿着高年级和毕业生家长的足迹把自己逼成半个行家。“如果家长对留学一窍不通,不能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探索、匹配各路资源,一味指望学校或留学机构,注定要多花几十万冤枉钱,甚至导致孩子错换人生!”郭嘉对“过来人”的言传身教深信不疑。咨询升学专家、订阅数十个国际教育公众号、加入十余个国际教育微信群,看过百场直播、参加十多场线下讲座。如今,她能熟练到海外高校官网报名夏校、联系科研项目,偶尔“翻墙”了解国外舆情。无独有偶,刚刚熬过7月的“跑校”“加试”,孩子上岸一所老牌公立国际部的西城妈妈刘霞、海淀妈妈徐丽重逢在孩子录取后的第一次家长会上。这两位中年老母亲略微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国际部相比普高,太复杂了!”身为摸爬滚打在海淀家长圈9年的陪读“班妈”,如今成了新进圈“洋高考战队”的菜鸟。这个暑假,两家孩子一天也没休息。被送到托福训练营每天封闭学习8小时突击英语。与此同时,他们去国际部报到当天便被安排了海量预习作业,学校督促新生提前适应国际课程。老生家长邀请刘霞和徐丽加入了“国际部火箭战队”微信群,她俩在“过来人”指点下恶补关于托福、雅思、STA、QS排名、背景提升........根据孩子的英语水平,定下了现阶段第一波小目标。刘霞说,第一次家长会上,学校希望明年这个时候托福达到100+,备考ACT,AP至少要冲5门满分,要求家长时刻关注孩子的优势,有选择的支持孩子参加竞赛和活动。然而,她孩子的托福目前只有40分水平,明年100+纯属天方夜谭。徐丽甚至对选择国际部有些后悔:“样样都是在考家长,日后免不了烧钱铺路。”令她们更震惊的是那些高年级家长和孩子已经上岸海外名校的“过来人”,他们对孩子的规划如同娱乐圈“金牌经纪人”运作流量明星出道。在孩子所学的国际课程方面,这些家长能清晰梳理备考科目的知识点,为孩子收罗海量免费学习资源;标化考试方面,这些家长对托福、雅思、SAT、ACT等考情如数家珍;背景提升方面,他们能精准辨别各类国际竞赛、夏校、科研项目、公益活动在申请大学时的含金量;海外院校方面,除世界大学排名、各国录取差异、各校学费、生活费之外,他们对不同城市的“安全指数”以及名校周边治安环境了如指掌。一些家长轻车熟路到大学官网为孩子找项目,妥妥甩掉留学机构“不让中间商赚差价”。回首今年一月份牛津放榜,北京斩获26枚offer。其中北师大实验7枚,人大附中5枚、十一学校4枚、北大附中2枚、北京二中2枚......随后,剑桥放榜,北京22枚offer中,其中5所公立国际部包揽12枚。而美国名校“早申”放榜,斩获哈佛、耶鲁等名校,“霸占”榜单的仍是公立国际部和少数几所国际学校。此刻最大的赢家显然不是“顺义妈妈”。郭嘉去年加入了美国洛杉矶和加拿大温哥华的多个华人家庭升学群。这些家长圈同样上演着和北京如出一辙的补课、冲分、鸡娃、内卷,对“洋高考”冲名校的执念丝毫不逊色于此刻她的身边。▲图源:网络专家观点1.国际教育圈暑假狂卷的根源是什么?“相比国内中高考,国际教育、本科留学的申请逻辑、准备材料都非常复杂。”曾担任北京知名国际学校校长的严俊博士认为,公立国际部和国际高中的孩子虽然按照中国的高中体制完成三年学习,但高三开始申请海外院校,实际上学生只有两个暑假,这导致暑假“狂卷”现象在所难免。严俊说,国际高中的孩子面临最大的压力是升学,比如当一个孩子上到高二,托福却只有40多分,他暑假必须“卷”起来冲托福。再比如孩子如果现在九、十年级,暑假会把部分精力放在标化成绩提升以及“背景提升”活动上,毕竟成绩出来越早。申请材料越能提前准备,孩子到高三申请季就会相对轻松,有望拿到更好的录取结果。因此,家长督促孩子提前进行英语学习、准备材料等都可以理解。国际教育升学指导专家邓宁认为,公立国际部学生和国际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自中产、高知家庭居多,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较强。“有的孩子一个暑假一口气参加两三个夏校,这完全没必要”!邓宁认为,暑假对于孩子是一个自我探索的时间段。除了课程学习,也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个人兴趣,无论科研、夏校、活动、实习,孩子真正感兴趣的领域,适当拓展。不必拘泥于形式,量力而行。2.家长该不该逼自己成为国际教育行家?邓宁认为,家长通过各种途径为孩子找资源进而增强孩子实力,在大学申请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可以理解。但家长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专业人士的作用不可替代。升学需要资源加持,但不代表资源越多越好,越高大上越好。还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作为背景补充。留学不是单一赛道,不可能像“海淀妈妈”研究中高考一样,大家模式相同,目标一致。而在留学赛道上,更多取决于孩子的长板,因此家长选择资源时,不必趋同他人。家长愿意了解留学信息本身是好事,但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做出理性的判断与选择。严俊认为,术业有专攻。家长不等同于专业人士。尤其升学规划是个系统化工程,规划环环相扣,需要对国际课程、标化考试、留学申请等非常精通。如果没有长时间在一线工作,很难获得一手信息和经验。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家长可以在网上调用各种信息,但从专业角度看,很多“二手信息”并不准确,往往碎片化,甚至以讹传讹。家长认为自己掌握的信息越多对孩子升学越有帮助,但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甚至可以取代老师和升学指导,正所谓“永远不要用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饭碗”。但反过来,家长如果什么都不了解,认为一切都能用钱搞定,完全交给学校和机构,试错风险极大,不可取。3.能将留学冲击名校看作“洋高考”吗?严俊认为,家长不该把留学视为“洋高考”。毕竟国内高考的逻辑非常简单:分数够就可以。但国外本科申请的底层逻辑和准备材料跟高考截然不同,尤其美国本科,不确定性极高。没有任何一项成绩能保证学生进入梦校,英国也不会像中国高考确定性那么强。“洋高考”思维纯属误区!作者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顶思会家长俱乐部”横空出世,终结择校、升学、教育焦虑

2016年8月,顶思成立,伴随国际教育行业共同成长。2022年8月28日,顶思会家长俱乐部即将横空出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为会员家庭提供国际化教育决策服务。01民办教育迎来拐点,家庭教育决策陷入迷茫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力量办学空前高涨;进入2000年,在“新东方”等市场化教育企业刺激下,民办教育高歌猛进。2010年后,博实乐、海亮、万科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局教育行业。期间,集团化、规模化的国际化特色办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汇集。“看好国际教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同时,信心和混沌交织,每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2016年8月,顶思在国际教育高地上海成立,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上海新中考元年:人数飙升,控分线普降,国际教育变幻几何?

今年是上海中考迎来全面改革的第一年。8月6日,因疫情而延期近一个月的上海中考出分,14日,上海各区公布统一批次录取分数线。另一方面,新中考首年,上海的国际学校圈并不平静,4所学校首入中招学校名单,1所新建校迎来创校生,在疫情叠加政策影响下,2022年的上海国际化特色学校缓步前行。01新中考遭遇疫情2021年12月底,上海市接连发布《关于2022年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中招若干意见》)、《关于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学校综合考查的指导意见(试行)》,让2022年成为上海中考“考试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的第一年。7月11日,11万上海考生在经历了疫情洗礼后迈入中考考场,和2021年相比,今年考生数增加了2万有余,史无前例的人数飙涨,让竞争愈发激烈。浦东和闵行作为中考大区,人数均破万,分别达到2.6万和1万,增幅均超20%。伴随着体育考试取消、中考延期一个月、方舱备考、提前14天放分,各类通知和新闻报道应接不暇。对于“网课一代”的考生们来说,2022年的新中考,充满魔幻!从顶思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和往年相比,这次的上海中考,除了疫情叠加人数暴增,还有两大值得特别关注的点:1.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亲历在东南亚读「水博」真实内幕,三年后进退两难

近日,邵阳学院花费千万成批引进23位菲律宾博士,引发热议。因为两年零4个月速成,网友称这些东南亚博士为“水博”。*
2022年8月13日
其他

“双减”一周年,民办校、考编、改行,谁在解救“教培失业者”?

经历了“双减”一周年的暴风骤雨,各地教育部门陆续晒出“双减”成绩单,治理整顿违规教培取得阶段性成果。教培机构收缩,学校延时服务,教师提质增效,家长学生不断变化,然而,教培机构的老师们在这一年的动荡中何去何从?“风起拿高薪,潮落无人识”,当董宇辉们转型带货主播火爆出圈之时,那些教培行业的失业者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抉择?01被迫回公立校考编,却把董宇辉当偶像看到北京某中学的宣传广告称“原新东方高考辅导团队集体入职我校”时,90后北京姑娘王喆百感交集。一年之间时过境迁,昔日的同事如今已天各一方。当年,她工作的“海淀黄庄”有多辉煌,现在就有多落寞,高度发展的背后暗藏着无限危机。正如“高途”陈向东回忆的那样,早在2019年,大量资本涌入在线教育,一时间,各家公司攻城略地,路牌、灯箱、电梯甚至春晚,教培广告无处不在,那时候,一切就已经不太对了。王喆经历了”双减”失业后的躺平,如今作为一名“合同老师”,在海淀区一所公立学校任教。按照家里的安排,她将参加教师考编,日后就在这所学校安定下来。然而,作为被解散的原教培团队的“金牌教师”“数学女神“,王喆失业期间,眼睁睁看着一些老家外地的同事无奈结束了北漂,图稳定进了家乡的编制,有的去往职高、技校等职业教育;还有像她这种家里不太差钱的北京孩子“躺平”吃老本,享受短暂的财务自由。相比裁员之后许多同行的焦头烂额,王喆承认自己是幸运的。“双减”后,她的精彩简历和青春靓丽的外貌很快就被几所收入较高的民办国际化学校所青睐。然而,那几所学校离家太远,不是在顺义就在昌平,每天通勤时间达到4个小时;她也不想像外地老师一样在学校附近租房或住集体宿舍,放弃去国际化学校是必然的。如今,任教于海淀老牌公立学校的王喆在无数“泅水挣扎”的人眼里是已经“上岸”的幸运儿,虽然暂时没有编制,但平台靠谱,不用再为失业担忧。“这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却不是我想要的,甚至在倒退!”王喆无奈地说。她回忆,当年,自己北师大刚毕业时就面临过三种选择。大学毕业之初,王喆进入了一所公立初中,“钱少活多”是她的第一感受。同时任教几个班级,一个班几十孩子,批改作业和试卷工作量大,第二年,她便跳槽去了一所私立国际化学校。这所学校“钱多活多”,收入翻了两倍,但对学生的关爱、照顾、双语教学,课程创新,样样都“太费老师”。最后,她入职了海淀黄庄的知名教培机构,相对来说,这份工作时间自由,收入又翻了数番。潮牌运动鞋自由,大牌包包自由,高端护肤品自由,换新车,都在教培工作这些年得以实现。对她而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三种形态都经历过,但教培机构的工作节奏、收入性价比是她最认可的。如今,王喆虽然暂时还未取得编制,但颇受孩子们的喜欢,相比公立学校的老师,她外形靓丽时尚,并且在教培机构练就了不俗的个人魅力。但一想到家里逼着她尽快考编,一生任教,王喆感到无限的“意难平”。一方面,她必须顺从,毕竟家里为了她的工作动用了大量人脉;另一方面,看到董宇辉们如今在直播间里金句频出,成了新晋网红,风生水起,她越发羡慕,甚至认为自己也可以。抖音、自媒体、短视频、带货、网红,每一个都对她充满诱惑。王喆苦笑道:“董宇辉现在成了我偶像。”02差点开补课班,却奋力回归宇宙尽头考编制相比北京姑娘王喆的“意难平”,在南方三线城市的青年教师李舒早早地认定了家乡体制内将会是她最好的出路。大学一毕业,李舒就尝试考编,那是“双减”的前两年,她一边在公立学校代课积累经验,一边在校外辅导机构赚外快。像她这样课堂气氛好,能与学生相处融洽的代课老师在学校颇受欢迎。小城市公立校缺老师,编制少,学校一直以招募代课老师的形式作为师资的补充,但代课老师只能获得较低的基本工资,奖金福利等与他们无缘。于是,去校外辅导机构补习成了大批代课老师的首选,他们没有体制的束缚,可以光明正大地补课赚钱。当时,李舒不仅在校外兼职,同时在学校放学后私下带学生,辅导作业。由于收入可观,甚至,她还酝酿过独自开辅导机构的创业想法。然而,一切在“双减”来临之时戛然而止。大量学科类培训机构被“劝退”,专职“教培”老师纷纷失业。“补课赚外快”在“双减”前,学校和社会上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双减”后,补课行为被从严治理,开始转战“地下”。“双减”风暴中,收入骤减。在听说民校工资较高的情况下,李舒试着投了几份简历,最终被当地一家老牌私立学校录用了。而“双减”带来的教改潮,不仅使李舒这样刚进入这一领域的教师无所适从,许多老教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课后一小时的辅导中,孩子们通常会在学校完成作业,但许多家长依旧习惯了“家庭作业”这一概念,给孩子加码。李舒发现,家长们分成几派。第一是“躺平派”,老师不布置,就让孩子玩;第二是“内卷派”,尽管学校没有硬性要求,还是为孩子准备各种作业。而这其中,是让孩子有的放矢地补充练习,还是盲目地“瞎卷”?这其实特别考验家长的辨别能力。在李舒所任教的一、二年级,政策规定不能布置任何的书写作业。在此之前,老师们都可以在网上找题复印,或自己出题,家长抄题;现在,“让孩子口头回答以下问题”已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一、二年级正是打基础和养成习惯的时候,不可能放任孩子什么都不做。”李舒说。由于有过公办校的经验,李舒在私立学校的教学上显得十分从容,也颇受领导和同事认可。然而,“心累”也是她的日常。“双减”之下,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反而加重。私立学校更要拿成绩说话,于是,题海战术、口头交代作业层出不穷,不能进行纸质化测试,学校就偷偷摸摸考试。相比于公办校的扎实教研,李舒认为自己所在的民校没有花太多的力气放在学生的作业优化上,做不到让孩子点对点地、有意识地高效学习,反而陷入更严重和盲目的内卷。除了对学校教学模式的不认可,李舒还提到了学校的管理问题。“随叫随到”、“呼来喝去”、对老师时间的剥夺、校园环境管理的严苛以及在家长的“甲方心态”下,学校对老师的“缺乏保护”,都让李舒感到焦虑。失眠,脱发在这一年里一直如影随形,困扰着她。另外,由于“民转公”的风潮,这家教育集团已经接连关停好几所分校,工资减少,许多教师选择离开,流动率大、压力大,一时间,人心惶惶。许多老师认为随着民办学校数量减少,自己迟早还是要回到体制内,不如早做打算。李舒认为,在北上广深或省会城市,民办校可以成为名校,教研水平、学生质量都相对有保障,但小城市,终究还是公办为王。任教仅一年,李舒选择了离开。回忆起在公办校当代课老师的时光,她决定回到体制内。于是开始考编之路,“兜兜转转,我还是想回到宇宙尽头——体制内。”03“隐形富豪”跌入工薪阶层,是心态不好还是机会太少?“双减”之前,教培行业因其待遇优厚、福利诱人吸引了大量年轻教师和应届毕业生。从传统线下培训班到疫情助推之下的线上教育,教培行业走在一条由“内卷”和“焦虑”来提供动力的快车道上。高激励、多劳多得、渴望新生力量,在教培业风头正盛之际,许多优秀教师都在书写着年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神话。“双减”之后,专职教培的老师们经历了裁员、失业与转行的困境。澎湃新闻一篇《对不起,教培行业出来的,我们不要》的文章中展现了“双减”之初,行业转型的阵痛和无序繁荣终结后,教培人无限落寞的背影。在网络平台上,不断有失业的教培人分享自己另谋出路的经历,有的已经“上岸”公务员、事业编、公办教师;有的进入民办学校,或做起一对一家教;有的彻底转行不再从事教学;还有的至今没有找到稳定的职业路径,濒临“溺水”……转型为何如此艰难?从教培人自身看来,原先工资多、时间灵活,特别是毕业生起薪高,但转行之后,很多人难以接受待遇相对普通的工作。此外,尽管许多机构老师想转往与原来工作性质较为接近的民办学校,仍面临重重困境。顶思人才招聘总监看来,从HR招聘角度,首先,教培的目的是追求短期效果,重点在出分,而非学生的全面发展,思路的开阔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以一些国际学校为例,他们依然青睐在学校有过教学经验的老师,或是在视野和思维模式上更加国际化的海归教师,教培老师即使入校,也可能需要从助教做起,去全面地了解学生和学习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相关知识。其次,教培一直以来面向的都是广大寻求补课资源的家长,在供需关系上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虽有续课率的要求,需要靠教学实力说话,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欠缺服务意识,如果跨行到民办学校等乙方角色,心理上需要及时调整。实际上,“双减”后,由于普职“五五分流”的阴影笼罩,筛选机制不变,补课依然存在,只是变得更加隐蔽。一部分教培失业者持续潜伏,命运更加扑朔迷离。在各地教育部门公布的整治违规教培的“双减成绩单”里,地下补课被查处的案例频繁被各家媒体报道。结语自“双减”大幕拉开,在一系列教改政策的“组合拳”下,许多地区的教培机构已经“团灭”。一个行业的倒塌,背后是庞大的人群陷入“人生转向”的迷茫与抉择。在高考指挥棒下,分数仍是王道,专注“出分”的教培机构正艰难转型,教育公平任重道远。但如若能够坚守助力孩子发展的教育初心,教培人依然拥有无限生命力,依然可以在“育人”、“育心”的条条大路上继续发光发热。作者
2022年8月9日
其他

剥离清华附中,更名重组,北京“清森学校+探月学院”宣布联手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给家长发布公开信件,宣布学校一系列新变化,包括剥离清华附中,重组管理团队,引入创新教育机构探月学院资源等。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家长向顶思反馈,8月5日晚收到了学校邮件,宣布学校一系列新变化,包括剥离清华附中,重组管理团队,引入创新教育机构探月学院资源,调整开学时间等,这是继3月该校宣布改名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整。01剥离清华附中,重组管理团队今年3月底,根据教育相关政策,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宣布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学校当时称英文名保持不变,仍为THSI(Tsinghua
2022年8月8日
其他

扎堆”民转公“,“家里有矿”的山西为何成国际学校荒漠?

近日,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局发布了对民办中小学招生情况的说明,2022年,太原市11所“公参民”初中转公,全市民办小学学位将由政府购买。山西太原,这个低调的中部省会城市,此番动作不可谓不大。另一方面,和中部其余五省相比,太原乃至整个山西省的国际化特色学校都数量寥寥,其差距与山西省的GDP、人口显然不成比例。GDP增速全国第二、“羊煤土气”资源丰富、“家里有矿”的三晋大地,因何成为了国际化特色学校的荒漠?而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国际化学校却总少不了远道而来的山西学子的身影。0111校“民转公”山西民办校规范发展的缩影根据《山西省2021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目前山西全省共有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29所,民办普高165所,分别较上一年减少6所和7所。在校生人数方面,两类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分别下降了3.76%和3.09%。而2021年也是山西迎来民办教育的二连降,在各类政策出台前的2019年,各项数据还录得明显增长。在山西省的这波规范大潮中,省会太原的此番“民转公”,再次走在全省前列。▲2022年山西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及在校生人数今年太原市共有11所公参民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在转为公办学校后,这11所学校的义务教育招生方式不变,但不再向学生们收取学费、住宿费,其他代收费用按照政府价格核定的项目和标准正常收取。这11所转公的学校,将不再收取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的同时,将保持私立学校的高效率教学。不得不说,对于择校季的当地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02国际学校数量与其他中部省份差距悬殊在之前的中国城市国际教育研究中,顶思研究过武汉、郑州、合肥三座中部省会城市,作为“存在感”相对较低的中部省会,太原在国际化特色学校的表现上,和上述三城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甚至比GDP和人口的差距更大。放眼山西,省会太原是一个典型缩影,和同处中部的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相比,山西在各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根据顶思《2021年中国国际化特色学校图谱&年度分析》,山西的国际化特色学校起步较晚,发展至今共有10所国际化特色学校,分布于太原、运城、晋中、长治四城,而其中,太原仅有4所国际化特色学校,均为其他类国际化特色学校。在山西的10所国际化特色学校中,占比最高的为其他类,为5所,其次为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共4所,另有一个公立国际课程项目。从学校覆盖的学段来看,仅有一所学校为K12一贯制学校,为山西运城王府学校。从课程上来看,目前AP、A
2022年8月3日
其他

“大鱼计划”赋能乡村教育,139个图书角升级儿童阅读

“大鱼飞天,跃读同行”,“大鱼计划”以顶思“连接改变教育”的理念为初心,致力于为乡村教育赋能。今年九月,顶思将联合“担当者行动”召集公益志愿者,继续深耕江西乡村小学,将把新的“班级图书角”送到27个班级,覆盖5所学校,温暖见证“大鱼计划”的三年之约。截至目前,“大鱼计划”硕果颇丰:“班班有个图书角”项目在江西各地16所乡村小学共建立了139个图书角,为孩子们提供触手可及的图书资源;助力乡村教师职业成长的“橡果书院”已开展三期线上儿童阅读指导师初级认证课程,帮助教师从理论到实践,深入理解儿童与图画书,得到了全国2000+教师的积极参与;儿童阅读指导师中级课程第一期也已启动,用两年时间,支持45名教师迈入进阶阅读,进行长期陪伴式的深度学习……2019年10月,顶思公益“大鱼计划”正式开启,提出目标:未来三年,筹集100万,其中40万用于“班班有个图书角”的建设,三年内预计覆盖20-30所乡村小学,约170个班级图书角,7000多名学生;60万用以“教师网络学院”项目的开发上线与运营,目标实现4000多名乡村教师完成学习与认证。至今已近三年,“大鱼计划”筹集善款共计80+万元;得到40+所国际学校、合作企业及单位的爱心参与;已举办三届教育公益晚宴;组织公益徒步众筹、门票义卖、校刊义卖等多元筹款活动,并产生1000+人次公益募捐行为……朗朗书声,育人育德。“大鱼计划”覆盖江西会昌县9所乡村小学84个班级图书角,大余县7所乡村小学55个班级图书角。139个书香角落,约5000名乡村孩子受益。专业赋能,成长同行。由“大鱼计划”战略资助的担当者行动“橡果书院”致力于线上研发及培训,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联合国内专业的儿童阅读机构一阅书院,通过“培训+陪伴”辅之以“陪练”的方式,指导和帮助种子老师更上层楼。自2020年3月启动后,橡果书院共开展三期线上学习儿童阅读指导师初级认证课程,2039位老师投入学习,其中398位老师通过正式答辩,中级课程又迎来了45位老师的继续深造。“连接改变教育”,乡村教育需要更多关注。顶思、担当者行动、公益合作伙伴,三方联结,抱着“跃读前行”的使命,致力于“三个遇见,三重赋能”:遇见好书,赋能乡村孩子自由自主阅读;遇见好师,赋能乡村教师职业价值成长;遇见好课,赋能乡村课堂构建主义生长,尽最大努力影响多一个学生、多一名老师、多一所学校、助力他们鲲鹏展翅,一跃千里。感谢一路前行,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的战略合作伙伴担当者行动、公益合作伙伴和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坚持不易,但我们依旧初心不改。公益致谢名单学校/机构捐赠广州贝赛思国际学校深圳贝赛思国际学校美中国际集思学院唯寻国际教育深圳市哈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OURSEMO牛剑教育个人捐赠林丹
2022年8月2日
其他

民办双语学校“挤破头”,厦门民办教育为何突然爆火?

为什么突然扎推选择民办双语学校?近日,网传即将于今年9月开学的厦门华师希平双语学校招生异常火爆,初中部原计划招4个班,最后却招了10多个班。在民办教育的规范调整期,厦门民办校为何突然杀出重围?01厦门民办校首招近千人近日,顶思从该学校招生部门了解到,学校初中部确实招了11个班。其中,六年级4个班,七年级6个班,因咨询火爆,加开八年级1个班。小学计划开设10个班,现已经扩员至18个班。首届义务教育学段已招生近1000人。华师希平双语学校是一所幼儿园至高中的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由厦门恒兴集团投资,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创办。学校位于厦门岛内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9.8万平方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耗资22亿建成。▲学校夜间校园景象,图源:学校官网根据学校官网介绍,在课程建设与培养体系构建上,学校遵循“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卓越发展”的学生培养理念,实施“国家课程+双语融合课程+科技/艺术/体育特长+课外活动”的培养模式。因学校建筑设施豪华且配有外教,当地部分家长以为这是国际学校。招生部门回应,学校是民办双语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主。02无缘公立“曲线救国”?厦门城市布局分为岛内和岛外,岛内主要包括湖里区和思明区两大中心区域,岛外则包含集美区等其他区域。当地教育从业人士称,厦门当地居民归属感以及就近上学的意识非常强,“只要有岛内的学校,岛外即使有好的公立学校也未必会去。所以只要在岛内办学校,基本不愁招生。”目前招生仍处于白热化阶段,一位网友称“表弟差一分考进去”。当地家长吴女士称,曾致电学校咨询初二入学,招生人员随即反问,“孩子成绩怎么样?”在得知孩子成绩在班上是中游,招生人员委婉劝退,“初二目前只开1个实验班,全力冲中考,不好进。”同样,咨询小学三年级的林女士也得到了类似回复,“基本招满了,要求很严格。”招生人员强调。高中方面,在近日公布的厦门民办校中考最低入档线排名中,希平双语以639分入档线位居第二,与最高投档线的康桥中学仅差1分,同时超过了当地办学逾20年的老牌民办校“英才中学”,该校同样主抓中高考,在当地家长心中具有一定地位的“口碑校”。▲厦门民办校中考投档分数线,来源:网络师资上,学校官方资料介绍,学校以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省教学能手领衔,总校长、副校长、普高部校长至小学部校长均有公立学校多年从业背景。其中,总校长刘伟是原省级示范校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曾任第十届、第十一届国家督学,山西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业内人士分析,希平学校把中考和高考“做大做强”的策略抓住了当地家长的需求。厦门本地好的公立资源受到家长追捧,当公立资源学位不够时,类似“豪华版公立学校”的民办学校就成了最优选项,成为家庭“曲线救国”的重要路径。据了解,今年6月,厦门岛内唯一有国际特色的民办学校思明区协和双语学校由于办学场地被政府收回,或面临停办。业内人士分析,协和若退出,岛内大型民办双语学校可能会出现唯希平双语一家独大的局面。03老牌经济特区“公强民弱”?根据顶思研究数据统计,目前厦门带有国际特色的民办学校3所,分别是厦门市思明区协和双语学校、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国贸协和双语高级中学,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4所,分别是厦门协同国际学校、厦门岷厦国际学校、厦门国际学校、厦门长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另外有5所公立学校有国际部。其余的民办校多为民间俗称的“体制内民办学校”。仅有的3所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中,部分也在近年来开辟了“国内路线”。国贸协和高中2019年创办,开始只有国际高中,2020年拓展普高。“在厦门做国际高中一个轨道的话招生会有困难,没办法生存。”一位接近该校的知情人士称。华锐莱普顿学校高中段同样实行“双轨制”。受当前教育形势所迫,学校将在初中七年级开设中考班。据了解,华锐莱普顿学校是厦门市唯一在小初阶段获IB授权的双语学校。在小学以IB理念融合国家课程教学。“原本计划八年级开始做中考班,现在可能会提前至7年级。”该校校长闫啸介绍,在“国内路线”上,学校已和省级示范校集美中学达成合作共建协议。“下一步着手把国内部初中和高中建设好,这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和爆发点。同时继续加强学校的国际特色,让家长看到不一样的成果。”闫啸表示,在教育转型期,学校将进行办学规划的调整。厦门于1843年开埠,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厦门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一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也是华侨聚居地,但教育格局上以呈现出“公强民弱”的特征。这引起了不少家长及教育从业人士疑惑。闫啸认为,这和福建高考政策有关。福建高考属于福利模式,录取比例同其他省份相比较高。数据显示,2021年福建高考报名人数20.1万人,其中本科录取13.43万人,专科录取4.96万人。本科录取率为66.8%,大学总录取率91.5%,而厦门教育在福建省内又是高地,录取比例更高。另外,厦门有很多华侨港澳台身份的学生,可以参加港澳台联考,申请好大学的成功率更大。因此大环境和小环境都促使“国内路线”在厦门成为主流。“主动规划从小选择双语教育的群体不多,当学生发展配不上目标时,家长才会被动选择‘非体制内’。整体上看,厦门的国际化教育还处于萌芽待开发的阶段。”闫啸总结。一边是新建民办校招生火热,另一边福州几所民办学校却在涨价。有媒体报道,福州华伦中学、时代华威中学、福州中加学校、福州双安中学几所民办学校的学费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价格调整幅度最大的是,福州华伦中学小学部,收费标准由26000元上涨到42000元,上调16000元。该校中考成绩在当地遥遥领先,是今年福州市录取竞争最为激烈的民办校之一。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学雷表示,“这或许是因为学校办得好,受到家长欢迎。民办教育的未来在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基础是规范,然后发展优质特色。”作者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接连暴雷、新校频出,深圳国际教育“黄金十年”终结?

在华朗、查特豪斯等多校陷入停办、更名、转公风波之际,身处升学季的深圳,在今年仍有多所新校迎来创校新生。新政大潮来临,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深圳的国际化特色学校面临诸多考验……退潮、涨潮,无序繁荣时代正在结束。01停办、更名疑云笼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一直是中国国际化的重要窗口之一。这座中国最年轻,也最具活力的一线城市,在中国国际化特色学校版图上举足轻重。然而,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深圳的国际教育圈一直被各种热点包围——2021年12月,深圳哈罗礼德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暂时停办;同月,中美教育机构合办的深圳太子湾实验部宣布将在2022年7月结束运营;2022年5月,深圳华朗学校国际高中紧急调整;2022年6月,深圳查特豪斯书院结束运营。……每一个对外发布的公告,都在家长圈引发不安。和停办同行的,还有多校更名。深圳蛇口国际学校、深圳南山国际学校、深圳深美国际学校等纯外籍校统一后缀,更名为深圳蛇口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深圳南山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深圳深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民办学校更名的数量更多,且仍在进行中,其中就包括下列学校:深圳实验承翰学校更名为深圳承翰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龙岗国际部正式更名为深圳外国语湾区学校;观澜湖国际学校正式更名为柏朗思观澜湖学校;北大附中南山分校更名为深圳市为明学校;深圳南山区道尔顿新华学校更名为深圳南山区道新学校。从更名类型和原因上来看,深圳学校的此次更名涵盖了外籍校统一后缀、去“国际”、去外语词、规范“民转公”等四个当前学校更名的主要现象。除此之外,深圳晟珀国际高中、深圳博石学校(博石儿童教育中心2021年10月关闭)、博颂莱爵深圳3所筹设学校开学时间存疑,伴随着万科梅沙书院的转公疑云,福田贝赛思高中的牌照疑云,不仅让择校的家长一度茫然,也让深圳国际教育市场进入了风雨之秋。02数说深圳国际化特色学校发展一句话形容深圳的国际化学校发展特色就是:繁荣且多元。时间回到2021年,新政出台之前,深圳可谓经历了国际教育繁荣发展的“黄金十年”,在2011-2020年这十年间,深圳的国际化特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了41所,这期间,诸如贝赛思、哈罗、万科梅沙、荟同等如今我们耳熟而详的学校不断涌现。和数量上高歌猛进并行的,还有类型上的百花齐放。深圳的国际化特色学校不仅类型齐备,发展较为均衡,课程体系也非常完善。从品牌进驻来看,深圳不仅有道尔顿、协同、贝赛思、科爱赛等美式品牌,也有哈罗、诺德安达、曼彻斯通城堡、坎特伯雷国王学校等英式品牌,本土品牌方面,更是有深中、深外等本土公立基础教育品牌,以及万科梅沙、厚德书院、瑞得福等本土民办教育品牌。品牌多元化的背后,同样体现了深圳国际教育市场的高度繁荣。大湾区独特的行政区划,也让区内多了一类独特的国际化特色学校——港澳子弟学校,而毗邻香港的深圳,继2021年开办提供香港课程的深圳龙华信义学校,2022年还将在深圳中学开办港澳子弟班。繁荣且多元的发展环境,也给深圳带来了新一轮的变革阵痛,但受益于城市的快速扩张,深圳的国际化特色学校发展并未完全停滞,这块“前沿阵地”依旧是国际教育的沃土。03新校新学部开启,迎接新契机风雨之下,深圳也依旧在2022年秋季迎来3所新校首开,分别是:深圳神州天立书院、深圳丽林维多利亚学校、深圳坎特伯雷国王学校前海校区。深圳神州天立书院学校位置:深圳市宝安区学校规模: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开设学段:高中投资规模:1.5亿元学位容量:800人开设课程:IGCSE+A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预告:RAISE2022第五届学校发展创新大会11月相聚广州

新时代,新征程。第五届学校发展创新大会RAISE2022将于2022年11月4日-11月5日在中国广州拉开帷幕。大会将以“锐意进取,思深悟远”为主题,共话新形势下民办教育的新未来。紧随2021年“民促法实施条例”、“双减”等教育新政落地,2022年民办教育行业动荡起伏,民办学校“更名潮”袭来、“民转公”步伐加快,教育企业整改、退市、转型,此起彼伏。同时,伴随全球疫情持续,AP、IB、A
2022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