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没式学中文,数学用上海方法,伦敦开出第一家中英双语学校
连接改变教育
英国引入中式教育,到底做了什么?位于西伦敦的肯辛顿韦德预备学校是一所以英语和中文双语开展教学的私立学校,由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研究中心戴雨果教授和科希尔教育信托创办,即将于今年9月开学。
将于今年9月在西伦敦开门招生的私立预备学校肯辛顿韦德只有两间教室,粗看之下它们和别的私立学校没多大区别——墙上有颜色艳丽的图画,书架上摆满了故事书,玩具散放在四周。
但稍稍仔细观察,便能看出差异——在其中一个教室,校长华莱士(Jo Wallace)对来访的《每日电讯报》记者说道:“这里没有一个英语单词。”
的确,那些图表中只有中文字符,书籍也是中文版,教室中还布置了传统的中式折扇、卷轴和艺术品。就连学校的世界地图也是将亚太地区放在中心,而不是在英国常见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地图。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沉浸式学习,”华莱士说道,“孩子们一到这里就会马上‘切换’,这也是我们让他们学会以两种方式思考的办法。”
肯辛顿韦德学校的教室一角
肯辛顿韦德是西欧地区第一个中英双语预备学校,旨在向3岁-11岁儿童提供全面的双语教育。学校对学生的背景没有要求,是否有远东地区家庭背景也不是必要条件。
该校也给出了一个大胆的承诺。工作人员告诉家长说:当他们的孩子离开这里进入中学时将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和任何“正常”英语学校的学生一样接受同样良好的教育。
学校认为,通过培养双语思维可以让这里的学生比其他英国孩子更能适应21世纪全球生活的“严酷性”。
这听起来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根据其它双语学校实践过的成功模式,肯辛顿韦德的一切都将被“一分为二”。学生将有一名英语教师和一名中文教师,50%的课程、游戏和活动用英语进行,另50%将使用普通话(这也是学校配备两个教室的原因),甚至餐厅里的食物也会做出均衡搭配。
学校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中文故事书
“我们仍在对课表做细微调整,但学生们可能会在两种语言之间做出尽可能多的交替,而不是在一周或几天后切换。”华莱士说,“在3-5岁这个关键的年龄,他们学习的速度很快,因此这一体系会让他们很容易感到自然。”
华莱士此前在西伦敦帕特尼(Putney)的一所初中就职,她本人并不会讲普通话,在参与肯辛顿韦德的创办工作前也没有去过中国。她的副手和许多行政人员的母语也都是英语。
因此团队研究了世界各地学校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了一套借鉴两国教育体系的课程。比如在数学科目上学生会遵循“上海方法”,即每堂课集中在一个数学概念上,有条不紊地深入学习,直到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完全掌握。
肯辛顿韦德学校的创始人戴雨果教授与华莱士校长
在许多方面,英国过了如此之久才开设第一所中英双语学校的确令人惊讶(美国有超过200所中英双语学校)——普通话将成为21世纪青少年最有用的一门语言的说法已经有好些年头了。
2013年时任英国首相的卡梅伦曾说过,“当今天出生的孩子离开学校时,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时候放弃传统的法语和德语,让更多的孩子来学习普通话了。”
两年后,当时的财长奥斯本在访问北京时宣布投入1000万镑,确保到2020年有5000名英国学生在学习普通话。
奥斯本的目标很崇高,然而学生人数的上升仍然缓慢。据悉2015年有超过3000名学生参加GCSE中文考试,而参加法语和德语考试的人数则分别有150000和50000人。
在伦敦的中文托儿所“望子成龙”(Hatching Dragons)开门招生后,肯辛顿韦德表示他们的理念是孩子们需要在GCSE阶段前更早地接触普通话。
“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是从很小就开始沉浸式学习,对于像是中文这样相对难学的语言来说,这特别重要。”肯辛顿韦德的主席和创始人戴雨果教授说道。他将学校以在1860年代编写出首套中英课本的韦德(Thomas Wade)命名。
“与中国做生意,会说中文是必不可少的。”戴雨果表示,“中国目前是124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我们要让下一代做好准备,充分利用这一机遇。”
设立中英双语学校的想法是在2007年由政策研究中心的前主任凯瑟克(Tessa Keswick)召集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当时的与会者包括了中国驻英大使,阿多尼斯(Adonis)勋爵和包括戴雨果在内的其他几位英国教育人士。
戴雨果是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新闻学教授,此前该校还成立了中国媒体中心。作为一名能用普通话进行“流利社交”对话的人,他同意为在伦敦创立一所双语学校而工作。
肯辛顿韦德学校教室一角的布置
最初他们打算按自主学校(Freeschool)的思路来创办,但随后团队发现,如果想要提供必要的沉浸式学习,成立私立学校是唯一方式。
学校选择于肯辛顿和切尔西地区落脚的原因在于,市场调研表明这周围的伦敦富人区对私立学校的需求最大。学校的开发也与一所自主学校项目共享,其中包括一个小型图书馆、大型体育馆和天台游乐场,以及两个教室。在私人投资者的帮助下,这份十年前的提案即将实现,学校准备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
大约15名学生已经报名于今秋入学。学校目前可接纳的人数为36人(两组各18人),但第一年学校有意让班级保持较小规模,并且会多让大家在一起活动,从而保持语言标准的一致性。
据悉该校新生入学的最晚年龄是5岁。为了与伦敦的其它私校竞争,目前的学费只有每年17000镑——这个价格对该地区来说非常实惠,也显然在目标市场的承受范围之内。
肯辛顿韦德选择与当地的一家自主学校共享设施
戴雨果表示,该校的未来学生家长的背景会非常有趣——大多数人完全不了解中文,但他们都对此很感兴趣,也各自拥有良好的职业生涯。
“他们的共识是明确了中国对下一代人生活的重要性。家长们意识到孩子在沉浸式学习中可以获得最佳效果,而不是简单地把某些东西当做外语来学习。”
与此同时,华莱士并不认为这些家长会是“虎爸虎妈”,而坚持说她预测家长仅仅是“对子女期望较高”而已,并提到许多家长已表示有兴趣加入学校正在酝酿的课后和课外活动,包括让家长和当地居民了解中国文化和汉语。学校的开放日活动还包括了品尝饺子,以及制作风筝活动。
“目前一切都非常激动人心,但希望在几年内我们不再被视为‘异类’——双语教育会被看做常规的一部分。”华莱士说道,“希望我们的‘特立独行’只是暂时性的,几年后我们一点都不再想‘与众不同’。”
戴雨果
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主任。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先后就职于苏格兰电视台,BBC和第四台,担任记者、制作人及主播。1990年代攻读关于研究中国传媒方向的博士学位,致力于在中国和欧洲媒体专业人士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问:为何要设立该私立小学?
戴雨果教授:我希望英国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中文,这样他们就会自信且乐意去融入中国圈子,交中国朋友。
问:请具体解释中英双语教育之意?
戴雨果教授:即Immersion method,中英文各半。中国老师要用中国话及中国教学法,英国老师则用英语及英式教学法。但我猜英国老师可能会被中国法影响,如同英国使用上海教学法后,教学效果有提高。
问:这种融合只限于数学?
戴雨果教授:我希望所有学科都采用。因为中国教育的一个强项是全班统一步调。英国长期以来都在批评英国教育:太松、过于强调个体独立性、不严格,所以我希望用中国法提高英国法。
问:你认为中国教学法的优点是什么?
戴雨果教授:我去中国小学看到,课堂管得很严,可气氛愉悦,孩子们看起来不会不开心。老师教学严格有效率。当然我明白中国很大,每个学校不一样。
问:您觉得英国教学法出了什么问题?
戴雨果教授:公立学校太松懈,学生动力不足,期望值太低。
问:什么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戴雨果教授:对于小孩子,重要的是他们开心,且愿意学。所以不能对他们采取严厉的方式,开心必须第一位,他们才会乐意学。要找到平衡点:既要严格,小孩也要开心。
问:英国学校及家长是否过度表扬孩子?
戴雨果教授:是的,实在过分了。我的孩子读的是公校,总是受表扬,最后是我女儿遭罪。因为她并没有老师说的那般优秀,以至于读大学时她必须加倍用功——她自以为很棒,可到了大学发现并非如此,这让她很惊讶。原因在于中学实在管得太松,要求太低。我曾在诺丁汉大学教新闻,全是英国学生,可他们的英语和历史非常差,我必须给他们补英语和历史课。
问:那他们为何会被大学招收?
戴雨果教授:因为大学标准太低。许多名牌大学被批评,说招收的公立学校学生比例太少,可这是因为私立学校的学生强多了。这不应该,以前不是这样的。像前首相撒切尔和希斯,都是公立语法学校出来的。
问:我发现许多英国人相信人人平等,教育条件是否也该平等?
戴雨果教授:你说的是平等主义(Egalitarianism),即无论能力大小,都享有同样权利。此思潮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很大程度是因为工党的推动,且许多教师都是工党成员和工会成员。但这种思潮有弊端。
问:英国人常让孩子自我做主,中国家长则相反,你怎么看?
戴雨果教授:学生需要被指引,但不是高压形式,需要沟通和讲道理。如果孩子爱或者尊敬父母,会更愿意听从家人建议。但这在英国很难,因为同学的影响远大于父母。其他欧洲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都不会如此。英国学生离开学校后,往往会抛弃家庭。
问:这于中国人而言很难理解,可否再详细解释?
戴雨果教授:千百年来,英国人对孩子的态度很超然,这是传统。或者说家庭关系不太亲近,英国人不把家庭当作one unit(一个单位),和中国很不一样。古时候,孩子七八岁时,父母说:“你自己做决定吧”,然后农民把孩子送到另一个农场,贵族则把孩子送去另一个城堡……
有关英国本土有关教育的观点可谓百花齐放、万家争鸣,戴教授的观点在英国也只是一家之言。
文章综合编辑自《金融时报》中文网,英国教育思维等媒体。
关于顶思
顶思专注于K12国际教育领域,致力于为国际教育行业搭建资源聚合平台,为国际学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成为连接K12国际学校、国际学校集团及教育主管部门等与以国际学校为核心的周边机构的资源中枢,助力基础教育国际化。
社群交流|资源对接|行业咨询|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