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培养成长型教师,这里有关于K12教育的三个反思

2017-07-17 唐生蓉 顶思

连接改变教育

学校落后于社会需求,教师是不是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反思教学方式?如果设立相应的机制来确保教师的福祉与成长,形成大学与k12教育的长期合作,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本文中,上海市跨文化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唐生蓉女士将向您讲述她的亲身经历以及所思所想。


文 | 唐生蓉

编辑 | 田晓娜


作为一个教育行业新手,我有幸参加了2017年6月25日至7月2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教育创新教学工作坊。 这个工作坊的第一天为一整日的论坛,接着7天是各种教学实践的培训分享。


整个工作坊为所有一线的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来回顾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与会的教育工作者建立了一个学习型社区,从而为这些教师在他们的教学生涯中提供了支持。本篇总结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呈现我在此次工作坊的所感所想,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自我思考



教学理念

我认为本次工作坊有2个重要的理念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熟知与思考的:


1、校园回归社会:

我们先要诚实面对一个问题,那便是我们的学校模式还与好多年前相似。这样的模式已经越发地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了。


诚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Professor Bill Gaudelli 所说,我们的学校是落后于社会的机构(Schools are lagging institutions)


单就从科技应用这个角度来说,大多数教师往往无法快速地应用高科技产品和APP,这无疑是不符合现实需求的。


在教育研究领域,ICT in Education (教育科技在教育的应用)正受到极大的关注,这是因为大家已经意识到了运用科技是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了。


它所折射出的教育理念便是将校园带回社会,让孩子们在一个更为真实的环境中学习。 同时,这也能帮助学校与整个社会、所在社区建立更好的联系。


这也符合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一个孩子的成长受到多方面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它的家庭与学校。


所以,帮助孩子们了解更大的社会环境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地全面发展。 



2. 倾听孩子的心声:

本次工作坊的一大亮点是教师们能够在培训期间,通过直接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上课,来检验他们对理论和教学方式的理解。


实际教学的准备时间非常有限,同时讨论的话题也与以往教学内容不同,是有关联合国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


获取更多信息,可以查阅: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topics/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



这样的任务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更不用提教师们与学生们都是初次相识。


在这个过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的学生有多么地渴望大人倾听他们的心声。这让我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是不是应该摒弃很多预设才对呢?我们可能想当然以为孩子对于某个话题不了解,但是他或许已经将这个问题考虑地非常深入了。


这让我想起联合国1989的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公约中强调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意见和信任孩子的能力。这个公约已经有196个国家签署,包括中国在内,美国除外。


 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否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忽视最重要的这一点呢?毕竟我们的教学应该最终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成长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所以,我想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多一点,尊重他们的意见多一点。 



教学方法

这次工作坊主要就以下几个教学方式做了介绍与培训,即多模态学习(multimodality)、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分层教学(Differentiation)、Webb’s Depth of Knowledge (DOK)、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这些教学方式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每个人对于这些教学方式的理解是不同的。


如何将这些方式运用于各类学科又是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更或者是不是每个学科、每个学龄段都适合使用这些方法呢?答案是不确定的。


所有这些教学方式仅仅只是为教师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教学的工具,更多地还是要教师们自己作出是否适用的判断。


我以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解并熟知这些教学方法,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恐怕才是与会教师的任务,也是本次工作坊最重要的价值。


令人感动的是,与会的教师们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他们也深知这些来自西方的教学方式并不能直接生搬硬套于中国的教育环境中。


针对这些教学理念,教师们做了很多深入的讨论,也明白使用这些教学方法应当要注意各方面的情境,作出合理的决定。  


单从这个工作坊来看,我们的教师对于教育充满热忱,值得尊敬。也从侧面体现了,或许我们也应当注重国内优秀的教师资源,邀请他们为更多的国内教育者培训。



自我思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好像惧怕谈论理想和情怀。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身就自带着一种人文关怀,都需要从业者在某种程度上作出一定的牺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这份职业获得的尊重与支持却是不足以支撑教师继续从事他们的行业。因此,设立相应的机制来确保教师的福祉与成长就变得十分重要。


这一点,无论是从整体的教学水平考虑,还是从学校的人力资源战略考量,都值得教育领导者和教师们去思考。



首先,此次工作坊明显体现了教师对于自我成长以及高质量的培训的渴求,整个工作坊有许多自费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的教师,这令人感动。


但感动的同时,我们恐怕要思考如何组织与推广高质量的、与教育从业者切实相关的,并且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培训。这类培训可以借鉴本次工作坊的形式,形成大学与k12教育的长期合作


或许我们都多少清楚,往往大学的研究可能会被一线教师认为是不接地气的,反之,一线教师的研究能力又有所局限。


从教育的长期发展来说,如果我们能够完成教研合一,k12与大学协同合作,那么那将对于教育整体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影响。


我想这里可以分享一下澳洲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培训模式,希望对大家的思考提供一些参考。


墨尔本教育学院的教授做研究的同时,也会实际参与到所研究年龄段的教学中去。通过这个过程,他们推广最新的教育理念,同时收集信息来验证教育理论的准确性。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是良好的,最终墨尔本教育学院的研究促进了整个澳洲的教育体系的改良。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让 大学教授与k12教师有更多交流的机会,这也许能从根本上缩短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差距,从而完善我们的学习体系。



其次,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了解恐怕是不充分的。教师们的工作压力是极大的,因此他们的身心健康应当是我们所有教育行业工作者应当关心的,给教师们提供情绪管理以及疏导也就变得十分必要了。 


其它支持教师的方法还包括聆听教师的心声、普及与预防职业病、鼓励教师运动等等。


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影响很多孩子,所以确保教师的身心健康才能确保我们的教育质量长久不衰


作者简介:

唐生蓉

上海市跨文化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墨尔本大学管理学硕士

墨尔本大学学前教育硕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心理学荣誉学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