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顶思会 | 圆桌论坛:国际学校产业链细分市场机会挖掘

2017-11-02 小思 顶思

连接改变教育

10月20日,由顶思&i-EDU联合主办的2017国际学校产业链投融资大会在深圳圆满落幕。大会的最后,一些重磅嘉宾在圆桌论坛环节以“国际学校产业链细分市场机会挖掘”为主题进行交谈。


主持人


中信证券教育行业分析师 冯重光 


参与嘉宾


楷博财经 CEO、英国阿德科特女子中学联合创始人 Mark Coggins


国际教育专家 贾大明


伦华教育集团董事长 曹伦华


培生国际资历与考评部大中华区总监 高建军


顶思TopSchools创始人&CEO 马晓平


观点阐释


主持人冯重光:


未来是否有可能出现一个情况,国际学校市场变成了供过于求,很多学校并不一定能招到学生,出现激烈的竞争。什么时间能达到这个程度?


Mark Coggins:

我在中国有超过20年的投资经验,之前曾是汇丰银行的投资总裁。


这好像是大家共同担忧的一个问题:总觉得当一个事物开始发展的时候,就会产生供大于求的可能性。


很多年之前,大部分人都会担心在中国是否会有过剩的机场。事情却并非如此。这个事例,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


刚才,关于中国是否有过多的国际学校,我向会议举办者询问了一个数字:目前,在中国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有1.4亿。在英国,有10%的学生能够承担得起国际化私立教育。如果同样的数据适用于中国,中国会有1000万学生要到私立学校来读书。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测算,每个学校以一千个学生为规模,那么,中国将需要一万所国际学校。


我刚才看到国际学校的地图(点击此处查看),图中显示在中国已经有一千所国际学校。通过这个非常简单的数字测算,中国的国际化教育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短期来看,可能会有一些相对比较新的国际学校,会感觉到招生比较困难,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现在放弃或者离开国际市场,绝对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贾大明:


我现在正筹备协会,全称是“国际化学校专业委员会”。这个专业委员会主要是服务国内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我本人从事老师多年,小学、初中、高中都教过,现在做校长,又做会长。


刚才,主持人说到目前国际学校在国内的发展还是非常快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生活水平也变得越来越好了。随着这些年的开放,大家的意识也比以前好多了。


近几年,在一线城市,比如北上广深,国际学校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像以前,很多学生家长说国内没有什么好的选择。如今,大不相同,这些一线城市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增长,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这种趋势非常好。


但是,同时出现最大问题:师资短缺。学校发展的速度和自有师资成长、外教招聘之间,匹配程度还是差一些。


我们目前发展速度非常快,对国际教育从业者来说是好事。不过,对行业来说,这个现象确实不太好。所以,我希望国际教育发展还是一点点来,稳步增长。


不过,趋势并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我希望大家既然是做教育,首先要把敬业放在第一位,忽略校长本身的才能。如果敬业程度差,学校终究还是运营不好的。


我见过很多校长,平常都是默默无闻,但是工作做得非常好,台上就有这么一个校长,他原来是特级教师,后来做了集团老总,两年之间发展出几所学校,都做得非常成功,我想让这位校长介绍一下他的成功经验。


曹伦华:


谢谢您的鼓励,我也是在嘉宾们的关注、关怀下成长前进。


主持人问的问题很好,我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我们坚定信念。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整个形势越来越好。经济发展好了,老百姓对生活满足以后,对教育就会比较挑剔,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选择、相信民办教育。


这几年,特别是在发展中城市,这种情况更为常见。我来自苏州,在苏州有两所学校,常熟国际学校打造六年,现在已经满员。我在山东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满七年,学生三千多人,六百多员工。


政府信任我们,又把崇文学校交给我们。浙江义乌的一个20年学校,我们也有输出管理团队,现在在义乌已经成为了一流方阵。


现在所有的国际学校项目,例如IB、A Level等等,我都经历过。我是英语特级教师,对课程关注度更敏感。我本身也是个高中英语老师,和贾会长一样,是从老师做到校长的。


今天这个专题对我非常合适,从不是老板成功转型到老板。两年时间,我是怎么投资和发展的?


所以,我讲的第二个好形势是,随着计划生育二胎的放开,我们的生源会越来越多。


第三,随着国际学校的竞争,师资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也看到另一个前景,国际学校诞生以后,会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国,也给我们壮大了国际课程双语教师队伍。


另外一个方面,管理团队要敬业,要对教育有爱心,对孩子有爱心。现在社会上各种民办学校很多,这几年倒闭的也有很多。但是,我觉得正确使用好资金,借用资本的力量来充实自己的精品办学很有必要。


首先,需要帮用人单位、办学的老板或者校长做好规划。什么意思?预期多少,后面发展怎么样,是否愿意和这个学校共存亡,发展期是5年还是10年......我相信不管是IPO,还是注册股权,今后的发展资本需求会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能够游刃于各行各业的教育产业资金专家来引导。


我现在基于想借用资金在做一些精品的上市。这种上市的覆盖面,有国外的、有国内的,志向相同的人在一起办国际学校。我们在一起能够做得更大一点,我相信竞争不是更残酷,而是更有序。这是我们期待的。


高建军:


各位讲得都很精彩,现在,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谈看法。


我不是做学校的,但是,在过去18年时间里,基本都是和留学、国际课程、课程资源等相关业务打交道。我做过留学中介,也曾在苏州管过预科学,最近十年多在培生负责爱德思教育考试局的相关业务。


我个人认为,像主持人所说的情况应该不会出现。从最早的留学中介,到后来国内慢慢引进一些预科项目,再发展到今天百花齐放的局面,主流的国外课程被引进到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里面。


我认为,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和成熟。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的追求,尤其是在有了经济保障以后,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和期盼一直处于不断增强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精英教育都是民办教育,而真正最好的教育资源姓公家的只有我们中国。


这说明民办教育、国际教育、国际课程教育会越来越发展、壮大,优质品牌、优质学生、优质老师等相关人员也会越来越多。


这里遵循的是市场规律,是市场需求导向的,而不是计划经济产物。这个规律是做任何行业竞争都不能避免的,是自己行业的洗牌。


比如留学中介,从国家发牌照规范,到最近一两年完全放权,其实能生存下来的,让大家感觉有可信度的、耳熟能详的,寥寥无几。


以前,人们因高考结果不理想而选择进入国际学校,而现在开国际课程的学校成为很多大城市优于高考的首选。国际学校,从原来勉勉强强招几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到现在真正出现了有品牌的国际课程学校。十几年的过程听起来很长,其实很短,一眨眼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学校消失了,为什么?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办学品质问题。此外,还要看办学者的心态能否把握住。在资本的巨大诱惑面前,能否把持住自己?能否不要忘记自己是做教育的?


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钱而追求资本,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机构,肯定都不会持久。新东方虽然是做培训的,但至少现在在全世界面前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教育品牌,我想这和俞老师多年以来不放弃梦想有很大关系。


马晓平:


首先,提醒大家注意一下,我们心中的国际学校数量是737所,但今天发布的国际学校图谱却显示987所,多了250所,是怎么多出来呢?


以后大家引用数据的时候,可以说中国国际学校有987所,来源于顶思。市场足够大,但玩法却不一样。


一是基于这个行业中的人缺失,国际学校发展不会如此迅速。


二是目前的很多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国际部大多是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将来如果有足够的人才去支撑这个市场发展的时候,这个市场会更理性一些,也不会出现随便一个质量很差,但是收费很高的学校。现在家长有这个需求,当市场理性之后,价格各方面都好了之后,数量方面会整体再上去。



主持人冯重光:


今天几位嘉宾有做协会、课程,有办学者、内容提供商、行业媒体和研究机构。


既然现在学校市场非常火,请问各位嘉宾,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把一个学校变成具有品牌和非常好的品质的学校?


同时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不管是从投资还是办教育的角度,可以为这个行业做出哪些贡献。


贾大明:


总的来讲,目前对国际学校界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国际学校在中国来讲算是一个新生事物,迄今没有一个强势品牌,群雄逐鹿。


这里不包括公立学校国际部。2010年,我在做北京四中国际部,学生学的是美国课程,当时一年招60个学生,有两千多学生报名,而且还都是很优秀的学生。


虽然它的规模受限,但对民办学校来讲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实际上,当年公办学校国际部也是比较特殊的,属于民营体制。如果我们抓住这个好机会,把整个市场和行业做起来,我想整个国际教育行业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至于如何把国际学校做好,大家一定要抓住国际形势,研究国家法律,例如新修改的民促法,涉及到很多东西。


目前,民办学校是否盈利?现在新法提供两种选择,一个是营利,一个是非营利。如果选择非营利,以后不能更改。相反,也可以选择营利,但是相关的法规还没有出台。


各省市的过渡期不太一样,湖南最长,达到10年。还有一些比较细微的,例如河北省,校长和董事长不能是一个人,不过目前很多都是董事长兼校长,最大的好处是校长不用总是更换。目前毕竟是新生事物,国际学校人员不稳定,但是以后如果继续这样做可能就不可以了。


所以,如果以后我们想把这件事做好,最关键一定要抓住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所以,我刚才强调校长和老师的敬业精神,这是最重要的。


曹伦华:


主持人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办学校必须办有品质的学校。


现在是多彩的世界,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国外节日在中国屡见不鲜,中国的节假日在国外也随处可见。国外课程也越来越多。


教育是多元的,我们希望培养学生掌握不同的技能。一个孩子除了英语,还能说西班牙语、德语、日语等等,同样中考可以考到第一方阵。


我们培养孩子,是为精英人才打好基础。生命的平等是教育的神圣,一旦孩子进入到学校都是平等的。不管父母开的是宝马还是自行车,有多少套房子,我们一直告诉孩子,这是你父母的东西,和你是隔开的,你今后的发展是靠学业和自身素质得来的。


我们培养孩子“6C”能力,即沟通力、创新力、交往能力、爱心、奉献等等。从这些方面去判断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


既然我们培养孩子成为这种人,那么,对老师的要求就会比较高。我们也希望老师学会奉献。民办学校的工资一般比较高,在文化教育下占到75%。但是,有一点我们要知道,多劳多得。也就是说,家长的评价,学生的评价,社会的评价,都会反馈到我们的考核当中。


打造一所品质学校,首先,和家长、社会、学校三位融为一体。其中,一定不要忽略家长的重要性。如果不是一所品质学校,家长是不会把孩子送进来的。


2015年,我离开了当年在苏州被炒得非常热的一所学校,从零做起,但是这两年来,将近一万人来报考。其实全靠刷脸,人家为什么能够刷脸?就是认为曹伦华办的学校一定是有品质的学校。这不是我自己讲的,而是家长评价的。家长的评价给了我们一种责任和担当,我们还在路上。谢谢。


高建军:


我这边负责考试局,从考试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一个优质的学校首先要保证成绩,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讲成绩和获取成绩的方法,学校首先要搞清楚。


坦白的讲,在我们合作的学校里面,曾经发现过作弊现象或者靠题海战术。


但是,如果从一个学校长远发展来看,学校更应该关注孩子在大学之后的表现:有没有吸取到应该吸取的知识?学习能力怎么样?是否因为遇到一点挫折人就消沉了,甚至自杀?是否能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是否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衡量一个学校是否成功,需要更加深入地去挖掘。现在很多开国际课程的学校,对外宣传的时候说自己学校有5个学生去了剑桥,3个学生去了牛津。家长肯定会把这样的学校家长放在首选。但是,这能否决定一个人、一个学校的前途?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挖掘。


我不是一个实际办学的人,但我始终认为,学校不能只终结在升学这件事上,还有很多别的东西要做。还有一点就是学校是否有自己造血的功能。天天喊着找不到老师,为什么不自己培养一下老师?这是造血能力的问题。


从课程本身角度来说,我不否认IB的理念很好,提供给大家一个框槛,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加进去。


对于A Level等课程,能否原封不动地照搬进学校里面使用?其实,应该是需要一些本土化的改造,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国内有多少学校这么来做。第一,是老师没有时间;第二是没有能力。


建设一个学校的长期品牌,产生一所优质学校,需要大家做很多工作。这是我说的一点点个人看法。


培生除了负责考试,还是全球最大的教材研发和出版机构,我们有朗文,有很多很知名的出版社,也有很多教师培训的资源,我们都愿意和办学机构一起来探讨有哪些培生的资源可以有机地被学校使用。这是我们非常公开,非常欢迎的未来探讨的方向。


马晓平: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很简单,就是一个字,“人”。


在中国,任何一个老板只要投入资金,再破的学校也能办好。我们看过太多的学校办起来,也看过太多的学校倒闭,最关键还是“人”。深圳这边就有类似的学校,归根到底还是不能知人善用。


目前,制约国际学校行业最大的瓶颈就是“人”,在这方面,我们努力了一年时间,在探索,也在观察。


在中国没有大规模专门针对老师或者管理人员的解决方案。顶思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致力于帮学校做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考虑到整个行业现状,我们和全球最好的教育学院开发了一套课程,把海归、985学生聚集到一起进行培训,然后推荐到学校里面去,给行业提供造血功能。


这个路途坎坷,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学校有这个需求,我们也希望和一些好的学校合作,吸引到更优秀的学生。


我们希望吸引优秀的人才,这样才能让整个行业更快地发展。最近,我们做了几轮讲座和宣讲,例如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哈佛校友群,也有和国外大学合作。


现在国际学校有两个痛点,一是招生,二是教学


教学,也就是人力资源。而在招生方面,70%左右的学校处于生存阶段,一般学校里面并没有专门做品牌的,甚至也没有专门做市场的。可能有做招生的,不过也就仅仅是一个行政老师走流程化,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但是,品牌远远不是投放媒体这么简单,我们团队里正好有这些人才,可以帮学校做品牌咨询、品牌定位、品牌管理、品牌活动、品牌传播、挖掘品牌故事。品牌不是一次性买卖,至少要成系统的一年、两年、三年去发展。


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尝试并努力去做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