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清澜山校长辛颖:课程创新是教师成长的根本路径|新思录

田菁 顶思 2019-05-01

连接改变教育

《星际迷航》里,人们生活在一个宇宙飞船中,不看书,不欣赏艺术,精力只放在维持飞船的运转中。如果说世界真的变成科幻电影中描绘的那样,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吗?


这一次,小思把目光投向一所在南国大地新办的国际化学校——清澜山学校,邀请清澜山学校辛颖校长为我们分享了这所学校的教育创新经验。


文 | 田菁

   编 | 罗歆媛


我想到能改变未来世界蓝图的方式之一,就是教育创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里,许多事物都因符号化而掩饰了它的意义。教育能够给予我们的或许就是寻找各种符号背后真实意义的力量。一个建筑,在欧洲、亚洲或非洲,风格是不尽相同的,所承载的意义也大相径庭。怎么去解读它呢?对此,一门建筑学也许就可以告诉我们答案。然而,时代推动的未来世界的发展,需要有高于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才去解读,去创造,这就对教育提出了一个最核心的课题,那就是教育的创新。

 

这一次,小思把目光投向一所在南国大地新办的国际化学校——清澜山学校,邀请清澜山学校辛颖校长为我们分享了这所学校的教育创新经验。小思选取采访中辛颖校长谈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以此让大家对清澜山的教育创新实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辛颖 清澜山学校董事兼校长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辛颖校长首先谈到课程创新问题。她说到,国内外教育领域有许许多多的课程体系,有些也是很先进的,但都只能有借鉴和参考的意义。对一所学校而言,课程是不能实行“拿来主义”的,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师资,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理念,学校依据本校的校情去构建具有自身个性特色的课程,才能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校的课程创新,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给学生搭建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平台,而不是弄出一个看似完美而无法真正实施的所谓“课程体系”。


在当前的课程建设中,课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趋势。清澜山学校作为一所国际化学校,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结合国家基础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充分利用国际化教育的可用资源,实现课程的有机融合。清澜山学校现在的教材使用,一般都不是使用单一的教材,而是在认真解读国家课程标准,比对国内、国外的学科教材,进行补充、改造和重组形成的。比如科学课,一些美国教材中没有涉及但中国教材中编入了的一些“关键性知识”,学校就会编制相应的补充教材,虽然知识点无须面面俱到,但“关键性知识”却不可或缺。


学校的语文课教材,是清华附中国际教育团队编写的。教材的设计从小学阶段转到初中阶段(G6-8)既有在语言工具性上的不断深入,也有在文学和人文方面的螺旋上升。初中阶段总脉络是以中国文学史为大纲,以文学史分期中的经典主题为单元切入点,引领学生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接触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沉浸于其中以提高文学与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封面

人文学科教材封面


而对中国历史、中国地理这类具有国家特色的人文课程,学校则采取主题式的单元设计。例如,“长城内外”“丝绸之路”这类主题,就是从历史起因、时代变迁、政治因素、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地理位置等方面。展开对这些主题的学习和探究,以此打通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链接,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多因素分析问题的思维。



我觉得这样的课程,学生会学得津津有味,会觉得他们学到的都特别有用。很多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其实就是觉得学的东西没用。



 分层式教学,是个性化教育的选择


一套具有科学性的教材,对于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而国际学校的语言学习更是突破教学瓶颈的关键。辛颖校长介绍,清澜山学校采用的是On Our Way to English系列教科书, Cambridge Global English系列教科书,Reading A-Z系列阅读材料及部分网络阅读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级阅读。这些原汁原味的外语教材是专业教授Pre-K 至 8年级英文的教学体系,注重阅读、写作、词汇、语法、知识跨学科综合等诸多方面的培养。仅拿RAZ举例,据2016年“好未来”给出的数据,目前 RAZ 已经完成了 3000 册教材,美国和加拿大超过一半以上的公立学校采用,同时覆盖了全球 180 多个国家。这足以可见学校选用的英文教材在世界都有很高的认同度。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是清澜山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式。学校的分层教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跨年级分层教学。以英语学科为例,从一年级至七年级,英语课都是分层教学。清澜山学校每个班级学生人数都不超过20,但还是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编排到不同的班级参加学习。


英文文法课程


“在国际学校里,有些学生本身是从国外回来的,或者是母语为英语的外国小孩,如果将这些语言基础好的孩子放在没有英语基础的孩子一起学习,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的表现”。辛校长是这样解释的。


辛校长还说到,分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通过组织阶段性的考核,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层调整,保证每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层级班进行学习。


教师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所学校的发展,一定是伴随一支教师队伍的成长;一所学校的品质,一定会折射一个教师群体的素质。  


清澜山学校在课程创新的道路上,高度注重教师团队的建设,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每学期都会为老师提供各种类型培训,有假期集中培训、网络课程培训、外聘专家培训、国际交流培训、自选项目培训等。就近期而言,学校就有一次一体化教师培训,由清华附中国际部的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学科组长做课程辅导报告。


在清澜山学校,每月一次的创新课堂研究已经成为教学教研的一种常态化活动。清澜山学校开办的第一个学期,就开展了7次全校性创新课堂研究活动,共推出创新研究案例28个。这种创新研究是在探索中不断积累创新元素的过程,研究课所呈现的“创新思路”以及“课后的分析反思”,都能引发老师对课堂创新更深层的思考。


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课堂创新?辛校长认为,这是一种教育责任的使然。国际化的学校的教学,要立足发挥中国传统教育优势,又要与世界先进教育理念接轨,构建“中西合璧”的优化教学方式,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式。这就要求去改变课堂,创新课堂。而立足于课堂的教学研究,本身也就是教师成长最根本的路径之一。


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的研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谈到清澜山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得不提到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清澜山学校每年有三次全员参加的研学课程,分别在圣诞节、春假和暑假。目前已实施的有“汉唐远行•古道新风”西安线、“溯源古皖•寻梦徽州”安徽线、“历尽蜀道•品韵天府”成都线等多个研学方案。


研学课程留影


清澜山的研学活动充分吸收清华附中的研学经验,结合清澜山学校的文化特色,以“行走中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祖国的山水之间感悟大自然的博大与深奥,孕育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置身于人文胜地,领会中华文脉的悠长与厚重,滋生对历史的温情。例如,成都线“探寻国宝”的浸入式主题研学活动,清澜学子们置身于杜甫故居-杜甫草堂,在草屋中体会唐代百姓的起居习俗,跨越时空感受杜甫诗词中的意境,了解先贤杜甫的生平和诗词境界。这种活动,在一种可感触的情境中融合政治、历史、文学等多学科学习,带给学生的是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谈起研学课程,辛校长颇有感慨地说:“这种学习方式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更是意志品质的修炼。孩子们参加研学,能让他们心中有一种大格局,让他们看到更高更远处那个更为精彩的世界”。

 

清澜山的教育才刚刚起步,但这所学校锐意创新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风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国际化学校的雏形。



号外!号外!


2018年5月26-27日,顶思发起组织的首届“2018国际教师发展大会”将于北京凯文学校举办。50多名国内外重磅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以及500多名一线国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就世界教育创新与变革浪潮下国际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未来发展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届时顶思将发布课程创新报告,干货满满,请敬请期待!


报名请扫图上二维码👆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