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课堂一定比讲授式课堂好吗?
连接改变教育
国际知名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公司,深度分析了2015年全球PISA测试的成绩,并推出《Drivers of Stduetns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Asia》的报告。以澳大利亚的数据为例,麦肯锡分析的结果是,全部课程都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时,没有老师适度的教授指导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下降了70%。而当以教师引导为主,辅助探究式活动时,学生的成绩平均提升了24%。本文中,2017年“神奇教师”的获奖者之一,北京王府学校老师傅莹,结合自己的AP教学实践,提出在中国国际学校课堂上“讲”与“不讲”的艺术,探讨“讲授”与“探究”的关系。
文 | 傅莹
编 | 王永倩
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高效课堂” 杜郎口肥皂泡的彻底破灭》文中提到的曾经风靡一时的洋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这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洋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
洋思模式要点:规定一节课教师一般讲课7分钟,其余全部安排学生活动。
杜郎口模式要点:规定一节课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
两者共同点:教师在课堂中少讲或不讲。
现在这两种模式受到了很多质疑。
教师的“讲”与“不讲”
教师上课实际上是在平衡“讲”与“不讲”。目前对于大部分国内学校来说,“讲”仍然是主要教学方式,这取决于我们教学环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仍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不讲“,也就是学生搞活动,实际上要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来源:麦肯锡报告《Drivers of Stduetns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Asia》
首先教师应该是对整个教学内容非常熟悉,然后着眼于教学活动设计。这种设计要和教学主题一致。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找到一致的活动内容,不是所有的学科的所有知识点都能够开发出游戏活动。同样,学生要能够参与到活动设计中,教师在活动中引导,而不是完全任由学生自己安排。
我参加了很多次国外老师辅导的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探究式学习,一直在反思究竟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快乐与知识的融合。
正如AP美国历史资深教师Geri所说:
学生在课堂上的亲身体验越多,学习到的东西就越多。
这对教师的课堂设计和把控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目前在国内的教师中,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有能力去做这件事,也不是所有教师都有精力去做这件事。
在高考为主导的大环境下,教材中也提到了安排探究式的活动,但大部分情况可能由于课时紧张,班级成员参与不够,班级人数太多等原因而难以把”不讲“纳入常规的每日的教学活动,更多的可能是在一些公开展示的课程中安排这种活动为主的课程。
国际学校中,如果是特别有经验的外教一般能够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没有经验的只会说英语的外教不一定能处理好。海归中教有部分能够处理好。
教师的讲多讲少应该根据课程内容
我们看看美国的经验。美国大学在招生时看到了过去中国学生只重视成绩,只重视刷分,没有能够真正提高能力,因此在招生中更重视学生的软实力。
美国教师安排学生搞活动是比较普遍的事情,但几乎每节活动课都是精心设计的,并且这并不是说美国教师课堂上就不做讲解了,而是把讲解和活动结合起来,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我记得北京教育学院地理教学专家何妮妮老师曾经感叹北京教育学院从美国购买的一套地理学活动课的原版设计加材料,花了很多钱,然后还需要组织国内的老师一起翻译。教育学院花了大价钱买了这套材料主要是因为这套材料里面有很多智力因素,也就是说设计课堂教学是一种智力活动,在国外是由专业公司提供,学校购买。
国内如果能尽快创造出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种智力成果,或者专业公司设计人员的智力成果的环境,把这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师培训能方面都能够市场化,我们的课堂活跃度就会增强。
我觉得课堂教师讲的少的问题,不是教师能够完全解决的,需要很多因素的改变。我自己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图中是学生在参与我设计的课堂活动。
我真心希望国内教育能够早日摆脱应试教育,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教育,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