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I艺术在北京798,展望人工智能与环境的未来

“共同的演化”
 开启置身于AI时代的生命想象
798艺术中心
  文末有福利!

通过人工智能和艺术家协作与实践产生环绕地球的叙事,去开启置身于AI时代与生态之中的想象。在这种协作中,如何重新想象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如何通过这种协作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甚至我们自身产生新的认识如何去探讨二者共同的存在基础,真菌、地质、大气、天空、海洋······我们在这种共同生命体持续演化的模糊边界进行思考,在其间不断提出新的视角和问题,这正是盖娅与赛博格之间所创造的新的审美形式和想象空间。

《沉积物节点》 by Entangled Others

《互联生态系统》 by 武子扬

“共同演化”(Coevolution)最初是一个生物学概念,相互演化的过程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物种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谱系之间的进化与变化——从不相关的蝴蝶谱系翅膀上的相似图案、蚂蚁与金合欢的共生组合,到动物传粉者在推动开花植物多样化方面的作用,甚至是生物本身的起源,相互作用的谱系之间的演化变化,在生命史中发挥了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人工智能不仅仅帮我们处理海量的数据,且已经显示出强大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我们与AI之间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指令与反馈过程,而是在两个主体之间所产生的主体间性。某种程度来说AI对于我们不仅仅是工具,在控制与出乎意料,想象与超越想象之间相互激发。这也决定AI在艺术家的创作中逐渐成为了一个协作者,是智性共同进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人类创造人工智能并加以利用,是一种相互的,共同“演化”的过程,其中会产生新的生产形式——生命共同运作的形式,这个过程是智性与意识的流动,也是艺术的生发之地。“演化”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与人工智能的相处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辨。


 《沉积物节点》 

创作者:Entangled Others



充满泥沙的水域往往显得浑浊不透明,大量的悬浮颗粒被风、潮汐、风暴、洪水,甚至我们的活动所干扰,似乎掩盖了我们对水生生物的看法,使它们变得模糊不清。我们很少想到悬浮物本身,因为它预示着有或曾经有运动,然而它也充满了生命、色彩和形式。

悬浮的无机物云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淤泥、粘土和沙子等无机颗粒是藻类、细菌的宿主和邻居,与有机物颗粒、微生物以及较大的但仍算小的生命体混杂在一起,在不明显的地方找到它们的养料和住所。此外,矿物和这些居民也在扩散和反射,并最终扩散了光线,在微观世界内创造了复杂的条件。

《沉积物节点》探讨了我们认为是惰性的事物间的连接和相互联系,但彼此也相互受到干扰,颜色和光线的复杂性被光线的范围和扩散以及液体介质中的渗透作用所掩盖。

Entangled Others Studio

Entangled Others是由Feileacan McCormick和Sofia Crespo创立的工作室。

“Entangled(纠缠)”是一种复杂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没有个体是完全脱离其他个体的影响而存在的——我们在他者中认识自我,在互动中理解行动,在倾听中理解诉说。这是你和他者平等地存在和活着的一种状态。我们与非人类世界之间神秘、怪诞的空间不能仅作为一个美学空间而存在;我们的世界不能忍受这种自我强加的距离,和否认我们与他者之间的相互纠缠状态。Entangled Others使我们进入一个超越人类的、与他者纠缠的世界,一个培养多样性和互联关系的世界。



 《时间的痕迹》 

创作者:邱宇、王鹏



太湖石中“太”的拼音为为“tai”,其中“ai”正是人工智能的英文缩写“AI”。“T-AI”则成为作品的代号,艺术家利用人工智能学习太湖石的纹理和形体分布,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生成不同的太湖石形态,并模拟岩石成分、温度、湿度、生物和微生物等数据变化,展现了其腐蚀演变的过程。在作品中数字时间与地质时间相交融,这也成为元宇宙世界中对地质时间展开的未来想象。


邱宇 Qiu Yu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博士。从事艺术与科技的创作和研究,在创作中使用声音,影像,装置,生物等混合媒介结合科技手段探索科技媒介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和语言关系,以及混合媒介影响下的生命感知。作品曾参加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3双年展,金鸡湖双年展,安仁双年展,“生长”国际生物艺术展,亚洲数字艺术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奖与进京作品展等国内外展览。

王鹏 Wang Peng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专注于多媒体/视觉艺术创作。创作媒介包含影像、CG、多媒体交互等。作品曾参加第一届“元宇宙艺术年度展@威尼斯” ,武汉双年展平行展EAT ART·邂逅。


 《家园》 

创作者:高文谦



艺术家虚构了一个虚拟世界的社区里的采访,影像中来自各个生物圈的动物化身从各自的角度(游客,本地居民,保安, 管理者)围绕家园的话题讲述这个社区的愿景,优势,问题 … 这些讨论既是当今游戏世界里的一些议题,同时又很像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探讨。人物身后是现实的社区的风景。现实中的社区与虚拟世界中的社区因“乡愁”问题在此处产生交汇碰撞。

高文谦 Gao Wenqian

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并于2019年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其创作涉及交互装置,游戏,实验影像,互联网,声音等诸多媒介。针对媒介本体的“元叙事”,探索围绕着媒介的世界。媒介引发的真假边界和时间问题,常被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演绎概念,在新旧不同介质与技术的叠加与断裂之间不断进行实验,让人们重新思考眼前多重的现实情境。

 《互联生态系统》 

创作者:武子扬



《互联生态系统》是一个基于一系列数字感官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实时模拟项目。由纽约新美术馆的孵化器NEW INC,根茎(Rhizome)和⻉尔实验室(Nokia Bell Labs)委托,《互联生态系统》将⻉尔实验室的实验性机器人和传感器收集到的机器人视觉和传感数据,重新定位以驱动三维模拟环境,使观者可以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探索与互动。(此项目与美国艺术家Mark Ramos合作完成)

在《互联生态系统》中,自然现象被数字和人工智能系统取代,成为推动发展的力量:电力=维持,WIFI信号=能量,Lidar数据=火/热能等。“生命形态”将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形式填充这个数字生态系统。在这个网络景观中的参与者开发了新的数字感官,以体验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数据,并在不断变化的在线环境中与模拟的世界彼此互动。

武子杨 Wu Ziyang

1990年生,生活工作于纽约和杭州,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美国阿尔弗雷德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曾任教于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2020-2021)、纽约视觉艺术学院(2018- 2021)、和明尼阿波利斯艺术设计学院(2016-2018),并为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INC孵化器项目成员(2019-至今)。他的近期实践关注于虚拟世界、数据和算法是如何在高度全球化的后互联网时代以无处不在的隐形作用力去微观异化和重构人类。

 《PL’AI》 

创作者:Špela Petrič


PL'AI是斯佩拉·彼得里奇的作品《植物-机器》中的第三件作品,包含了玩耍的概念,是所有生物体,包括植物的本体条件。玩耍的行为,与游戏不同,它不受限于明确的规则或目标,反映了存在的好奇心,也是(自我)认识的核心。PL'AI是一个持续数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种子生长出来的植物和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其感知世界仅限于它们自身)相互作用。超越人类时间尺度的玩耍有望瞥见由植物形成的人工智能,反之,植物的形态被机器人的干预所印证。

斯佩拉·彼得里奇 Špela Petrič

斯佩拉·彼得里奇是一位具有自然科学背景的斯洛文尼亚新媒体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结合了生物媒体实践和表演性,去制造身体之间的奇怪关系,揭示了我们(生物)技术社会的基础,并提出了替代方案。彼得里奇获得过许多奖项,如表彰杰出艺术成就的White Aphroid奖(斯洛文尼亚)、生物艺术与设计奖(荷兰),以及Prix Ars Electronica的杰出奖(奥地利)。   

  《泻湖》 

创作者:Felicity Hammond


我们的沿海家园在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在这个持续8分钟的视频拼贴作品中,艺术家描绘了一个想象中的沿海城市,它在80年内慢慢地被水淹没。这个情景,由大约50张来自世界各地因气候变化而受洪水威胁的不同地方的照片组成,它会逐渐被水抹去,直至完全被淹没。艺术家借作品解释了联合国IPCC报告中的数据,以及世界气象组织关于全球气候状况的声明。

费丽斯蒂・哈蒙德 Felicity Hammond 

费丽斯蒂・哈蒙德是一位常驻伦敦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她目前正在金斯顿大学的当代艺术研究中心进行由TECHNE资助的关于建造环境的数字表现及其与现场的关系的研究。她曾与包括泰特现代美术馆、白教堂美术馆、摄影师画廊和萨奇美术馆等机构合作,其作品也被国际收藏。

 《有趣的世界》装置二  

创作者:费俊


《有趣的世界》装置二是一个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式叙事装置。装置中的网络摄像头会基于图像识别技术来识别每一位现场观众的外貌、表情和衣着的色彩等特征要素,并给每个⼈打上分类标签,基于这个“以貌取人”式的综合认知,人工智能程序会运用具有语意关联能力的算法来为每一位参与互动的观众生成一段独特的基于虚拟地球的叙事漫游,将观众连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从算法逻辑上,具有“相关性”的人、物或场景。

费俊 Fei Jun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某集体ART+TECH创意总监。

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主任,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联合策展人。他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场域共同构建的混合场域叙事。他的艺术及设计作品曾在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等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出,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德国设计特别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共同的想象》 

创作者:邱宇


由intel委任创作
我们对自然生态的理解基于不同的文化和经验,作品《共同的想象》基于东方文化的生态想象构建,艺术家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想象和续写了“山海经”中的生物形象,在一个虚构世界中建立了想象的生命共同体,进而思考在经验、语言和想象共同作用下的生态叙事。


 《生态圈3号》 

创作者:Black Void


“人类一直梦想着可以在地球之外找到适宜的居住地。蘑菇,是否能在人类之前率先移民火星,并通过植物强大的改造环境的能力来塑造火星环境?”《生态圈3号》即是起源于这样一个科学假想。

“生态圈3号”是一场数字环境中的科学假想。我们在火星环境最为温和的地带—希腊平原—播撒上千颗蘑菇。每个蘑菇由一个生态气泡孕育,以提供生长需要的养分,并在蘑菇成长过程中逐渐代谢消失。火星蘑菇通过不断变异来适应新环境,成为硅碳结合的新型生命体。菌丝触角可以使用电讯号相互交流,甚至发展出一套词汇表;同时,大量的太空辐射成为蘑菇的新养料,蘑菇可以通过调整表面色素的分布来吸收不同辐射;地球上碳基植物的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而硅基蘑菇的呼吸则产生水晶状的二氧化硅,在繁殖阶段,一个个晶体裹挟着孢子从菌褶中滚落。

团队从已有的研究中提取了环境数据与蘑菇形态之间的函数关系,对比了火星与地球的气候数据,在数据环境中创造了一个由环境数据变动而触发的多形态蘑菇。《生态圈3号》则试图挑战人类通过空间殖民而扩张的假设,在作品的迭代过程中,它试图创造生命机制的词汇库,展现多种生命形式的并联运行,以及数字自然对生命形式的启发。

黑空 Black Void

Black Void是一个web3艺术与科学的跨界创作团队,由蔡艺璇、洪昀等来自建筑设计、数字艺术、算法及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实验音乐等多领域的创作者共同组成。团队致力于探索新技术推动下,艺术在规则、感知与分配方式上的革新。关注议题覆盖气候变化、星际物种、虚拟与现实的连结等。

作品/项目包括“Twin Cloud 大气炼金术”及“Biosphere 3 生态圈3号”,在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第一届元宇宙艺术年度展@威尼斯、上海展览中心等地展出,并获得PacificVis 2023环太平洋数据叙事大奖第一名。过往合作品牌包括欧莱雅、极星汽车、奥迪、捷尼赛思等国际知名品牌。


  共同的演化——AIGC时代的艺术与设计主题论坛  

论坛由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长聘副教授、全球设计未来网络共同发起人付志勇,展览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博士邱宇,英特尔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方案架构师马剑杰,四位老师分别带来各自在人工智能方向的艺术与研究的主题内容分享。

论坛现场

各位老师的分享,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设计未来的角度、产业发展的角度,讨论今天AIGC时代下,我们所面对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在AI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我们所讨论的是一个大趋势下的开启,也期待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我们也期待如何去面对这个快速发展的未来。 这可能也是人类与AI不断地共同演进的过程,如同“共同的演化”展览中所呈现的我们在这种共同生命体持续演化的模糊边界上思考,在其间不断提出新的视角和问题,在这种协作与共同想象中,去对我们的生态环境甚至我们自身产生新的认识。

(文中图片、视频由策展团队及艺术家提供)


时间:2023.06.08-2023.06.14

地址:北京798艺术区七星东街E03号楼

参展艺术家:费丽斯蒂・哈蒙德、费俊、邱宇、Black Void、斯佩拉·彼得里奇、武子杨、Entangled Others、高文谦、王鹏

策展人:邢丹

展览统筹执行:田然、任庆齐、冯菁怡、康艺、韩慧晴、孙晓雪、王东翰、陆琦

论坛统筹:田然

视觉设计:单华君

空间设计:沙靖海、胡倩

主办单位:Intel、图虫创意、IC photo

承办单位:某集体 ART+TECH




福利

赠送展览《共同的演化》

衍生手袋+展览手册一份



评论区获得点赞数最多的

1位将获得2份!!!

2位将获得2份!!!

3位将获得1份!!!

4位将获得1!!!

5位将获得1份!!!


2023年6月205日(下周二)12:00点整为最终截止时间

(最终解释权归MANA所有)



期文章推荐




中国首个动物园科技艺术驻留项目·开启“琉光奇境”!




创造的前沿!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在AIGC领域的一次大胆探索









2023年5月全球新媒体艺术盘点



 项目合作及商务合作 
 添加微信:artmana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