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未来人人能够成为艺术家吗?
当Open 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在短短两个月用户突破一亿时,人们都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时代已来临,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它的运用将涉及人类社会生活所有领域,当然也包括艺术领域。事实上,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了。但是,若我们揭开这层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热表象”,便会发现其创作范式已与一般传统意义上创作大不相同了。
▲ 人工智能影像《无限极》创作者:陈天禅
当我们谈到人工智能艺术时,除艺术家独特的禀赋外,经常会想到这个新兴领域的技术和算法,比如机器学习、自主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而支撑这些复杂人工智能技术的是数学,数学不仅是人工智能算法基础,也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中的灵感之源。数学提供了一种通用的语言和工具,使得人工智能可以理解、描述和生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文学等。本文试图从数学原理切入,剖析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以及其在艺术中的活态显现,揭示数学在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探讨万物互联数字环境下人工智能艺术的本体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远景。
01/
人类智慧的究极艺术——数学
与物理学经验性观察不同的是,数学是完全基于人类想象而产生的抽象数理逻辑。无论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中的二进制,还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十进制,抑或是表示时间的十二进制都出自人类的想象集合。数学的发展历程贯穿了人类整个文明史,从最早简单计数开始,数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也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人类文明便是建立在当下的数学基石之上,倘若人类发现“1+1≠2”时,这世界的一切也将随之崩塌。
数学不仅是人类理解自然规律和事物本质的抽象观念集合,更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当数字“1”的概念从我们祖先的脑海想象中浮现时,人类也在数字艺术帷幕上落下了第一个原点,并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基于此点延展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煌煌巨作。
▲ 结绳记数被认为是人类最早产生“数”的概念的象征之一
02/
人工智能载体
的诞生
▲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它是指让机器表现出类似于人类智能的能力,例如学习、推理、自然语言处理、视觉感知、决策制定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目标是开发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行动的机器,从而可以在某些领域完成人类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如复杂的数据处理和重复繁重的机械性工作。
▲ 人工智能的视觉化形态
和人类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的一种技术而非生物体。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它并不能完全复制人类的智能,而是基于人类的智能思维方式和方法,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实现某种任务性工作。
03/
从蹒跚学步
到学富五车
2016年创造了大名鼎鼎的“ChatGPT”的OpenAI公司取得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其人工智能系统成功击败了当时的世界顶尖DOTA 2选手Dendi。对于不了解电子竞技的人而言,这可能在当时甚至都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闻标题。然而对于熟知电子竞技的玩家来说,这就好比有人在篮球领域击败了正值巅峰时期的迈克尔·乔丹。
如今人工智能在众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既包括自动驾驶、医疗诊断、金融风控等实际应用场景,也涵盖了视觉艺术创作、音乐生成、文学创作等领域。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优化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人工智能具备了处理高度复杂任务的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范式。
04/
人工智能
的技术伦理
▲ 使用Midjourney制作的人工智能图像《Théâtre_D’opéra_Spatial》
再如,人工智能是否会出现意识觉醒从而生发出独立于人类的艺术灵感?这是个广泛而备受关注的话题。也许我们要从生命的自我意识角度切入来进行讨论,真正帮助人类从茹毛饮血动物走向璀璨文明的并不是工业革命,也不是新大陆的发现,甚至不是火焰的使用与掌握,而是人类祖先在45万年前仰望星空的那一刹那瞬间,是生命在低纬时想象力的诞生并导致其发展到高纬后的自我意识觉醒。
诚然,有观点认为:人类的创造力也源自于对过去知识的学习而产生,那么人工智能通过对人类过去知识学习后输出的结果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创造力”。但是二者直接虽然在形式上看似殊途同归,在过程上却是大不相同。人类的创造力是在收到过去知识启发后一种向外的拓展,是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之前从未被探索过的虚空。而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则根据收到的指令后,通过由人类已经编写好的算法规则在自己内部的知识库中寻找最优的匹配。而这些算法作为数学的一部分,本身也是源自于人类的想象的。
▲ 数学源于人类的想象
因此,无论计算机硬件性能提升多么快速,无论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多么迅猛,只要其底层逻辑即“二进制”不变,其永远都将是人类最忠实的仆从,因为驱动人工智能运算规则的“二进制”本身就源于人类的想象,人工智能就好比人类南柯一梦中一个极其精彩的片段。因此人工智能低纬形式的“二进制”,并不具有人类的“想象力”,即便其今天已发展到高纬度的“MidJourney”或者“ChatGPT”也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创新。其所有的表现和生成输出都是在经历学习人类过往认知后的“知识性”反馈,是对人类思维、创造、交流等行为的高度模拟,并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智慧。哪怕“ChatGPT”说出自己想要毁灭人类的计划,也仅是在人类语言层面上的表述,不代表其真的具备毁灭人类的意识或者思维。
图灵奖获得者LeCun曾经举过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来形容人工智能的局限:“AI可以通过人类的律师考试,这是因为考生的内容都是仅仅停留在文字上的。但是AI绝对没有可能自己安装一个洗衣机,而一个十岁的孩子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学会怎么装了。”这是因为即使是当下最先进的AI也不具备人类的“认知能力”,所以在这一点没有被解决之前,AI是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智能”的,只能是如同它的定义一般: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
这也反映出AI的另外一大特征,即“服从规则”。这里的规则并不指AI所从事工作的规则,比如AI在下围棋时恰恰不会遵守人类棋谱上约定俗成的“规则”,而是服从围棋AI程序本身的规则。即:“不断尝试,不断修正,不断进化”这一准则。
▲ 围棋AI通过强大的计算速度不断迭代进化
虽然AI是中性的,但是资本是逐利的。因此,被资本所创作出的AI因为自己“遵守规则”的特点,也毫无悬念地成为收割财富的镰刀以及制造一个个“信息茧房”的“帮凶”。而人类则截然不同,虽然我们不具备人工智能快速的运算能力,但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一大特点就是“打破规则”。 三千年前古希腊学者希帕索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被其老师毕达哥拉斯的门徒淹死在爱琴海中。这引发了第一次的数学危机后,刺激人类开始向着知识领域边界之外的茫茫黑夜不断前行。同时,在人类区别于AI的认知能力的加持下,这些被主动打破的规则也不断重塑着人们的认知解构和思维逻辑,使得人类拥有更加复杂且独特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人工智能是一位能力巧夺天工的铁匠,终其一生与炽热的坩埚与轰鸣的锅炉为伍,只为不断精湛自己的铸造技艺;那么人类便是手持火种勇于驶向认知的黑暗之海的探险家。
因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或许并不意味着艺术创作变得简单,也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恰恰相反,艺术的创作难度很可能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而大幅度提升。因为许多曾经难以想象的视觉场景将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快速实现,曾经深藏于人类知识宝库的角落中的内容得以借助AI重现。艺术家之间在视觉资源与技术资源上的差距被迅速缩小,而艺术创作的质量将更加仰仗艺术家个人的艺术直觉、知识储备、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及超前的艺术观念。
05/
AI技术对未来艺术的影响
但随着摄影技术逐渐演进,其已经形成具有多重功能的图像工具与独立的摄影艺术形式。摄影术不仅完全占据了社会生活的图像记录,如新闻事件、生活场景、时尚风情等,还对艺术创作方式产生了影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视角与语境。传统绘画创作往往受制于技术和时间的制约,难以完全捕捉自然界的细节和动态。然而,摄影术的出现为艺术家提供了捕捉瞬间和细节的可能,从而促使艺术创作更加多元化。
▲ 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枪 1》(Gun 1),45.4 x 33.3cm 摄影作品,1954年
也许未来艺术家在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时,将出现“两极分化”的创作人群。这是由创造者的知识背景决定的,因为对人工智能运行原理的理解需要数学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背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艺术潮中,将出现大量以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绘画”、“摄影”、 “影像”、 “插画”、“设计”等作品。这些作品看似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但是从生成逻辑上来讲仍然是其原本的艺术形式外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艺术。
▲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生成的“概念图”©Tianchan
然而,并不意味这只要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最终呈现的作品就属于“人工智能艺术”,这和人工智能艺术的早期创作生态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在早期(2018-2020年),人工智能艺术的主要创作生态可以被概括为“非开源模型与创作方式分享”,这是因为在人工智能艺术发展的初期时所使用的模型相对还不成熟,仅仅是生成一张图片可能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主要的目的还是对模型的性能和效率进行优化,艺术家尚未开始个性化地训练有着自己创作风格的模型。同时,在人工智能艺术的早期阶段,艺术家们的主要探索集中在创作中使用的关键词(prompt)或者是所谓的“咒语”。而早期模型的效率相对较低,为了能够更快地发现有效并实用的“咒语”,艺术家和程序员们自发地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创作社区。在社区中,人们相互交流自己所使用的“咒语”,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保留整理下来一大批非常实用的“咒语”。
▲ 使用不同的“咒语”生成的不同内容的人工智能图像
由于AI模型的逐渐成熟,现在的人工智能创作生态已经和过去截然不同,越来越多的模型开发者选择将自己的程序开源化,人们可以随意下载这些模型的源代码并且进行个性化调整。同时在硬件条件足够强大的情况下,创作者们甚至可以训练属于自己的AI模型。这使得这些本地化的人工智能软件成为了真正属于创作者们所创造的内容,人们也从之前的“用户”身份逐步成长为 “艺术家”。艺术家可以将自己脑海中的灵感通过代码、指令的形式命令人工智能快速将其“投影”到现实中,以辅助自己的创作构思和艺术创作。
▲ 艺术家陈天禅使用个性化模型制作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无限极》,1920×2560分辨率,人工智能影像
那么,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2.0时代,那些存在于1.0时代的非开源模型和程序是否不再适合艺术创作了呢?我认为,即便这些非开源模型在当下已经无法满足艺术家体现自己独特风格的需求,但是它们仍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寻求灵感的方式。正因为人工智能的运作逻辑和人类完全不同,很多人类创作者在进行图像设计时残存于潜意识中的一些概念,甚至是生物性的本能都不会影响到人工智能。所以人工智能往往可以呈现出一种区别于传统视觉经验的内容,从而为艺术家提供宝贵的灵感并用于创作。
未来我们将看见更多匪夷所思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它们刷新我们对既有艺术品的定义,颠覆我们的认知,极大拓展了我们的视觉经验和审美体验。人们将重新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技术伦理,艺术的价值以及艺术家的社会角色。推动艺术界对传统艺术观的自我更新与挑战,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人工智能艺术将在当代艺术领域逐步另辟出一块崭新的高地。
关于本文作者
陈天禅
过往作品《顶点》
时间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常常漫不经心地浪费它,只是在宝贵的时光溜走时才为它的损失而哀叹。然而,在浩瀚的宇宙中,时间可能不仅仅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环,一个永无止境的重生和更新循环。那些我们曾经细细品味的转瞬即逝的美丽,我们逝去的挚爱灵魂,终究会与我们重逢,不是今生,而是在遥远的未来,在我们的身体经过无数次消融和重组之后。可能是从现在开始,4 亿年、4 万亿年或4万万亿年之后。但准确的时间间隔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将再次相逢。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