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秋季炸雷榜——你踩中了哪一颗?

专注成长股的 君临财富 2021-03-25

文   |   君临团队

2018年的秋季,乌云压得很低。

雷声滚滚,让留在A股里的投资者莫名焦躁,如何才能炼就火眼金睛,在这遍地的雷区里愉快的活下去呢?

今天,君临给你一份《2018秋季炸雷榜》,识雷、防雷、预见地雷绕着走。

正所谓:爱本是泡沫,如果能够看破,有什么难过?

没有一家公司是完美无缺的,但在公开媒体上过于犀利的风险披露会导致一些不可控的后果,成为我们的付费用户,获得风险提示,带您看透成长股点我了解更多)


10 

 海航系

A股今年最大的一场台风,名唤:去杠杆。

所过之处,遍地狼藉,昔日首富们纷纷被吹的面容失色,割地的割地,赔款的赔款。

最瞩目的惊雷来自海航系。

本来自年初以来,海航系的几家公司就纷纷停牌,低调甩卖家产了。

没成想,7月4日下午3点,海航集团发布公告,董事长王健在法国公务考察时意外失足,导致高空跌落重伤,经抢救无效离世。

王健是这十几年来海航资本扩张的舵手,主导了德意志银行、希尔顿酒店、英迈国际等数百亿美元资产的收购交易。

如此庞杂繁多的交易,真是令思聪他爸爸都自愧不如。

你实在无法想象,对于一家盈利能力不算出色的中等航空公司而言,这么多的钱,到底是哪里来的呢?

这么重要的关键人物,怎么就在这关键节骨眼上,突然就没了呢?

想不出来,也不用想了,跑就是——

海航系的几家公司,7月-10月,海航控股跌幅39%,海航基础跌幅53%,海航科技跌幅53%……

这个雷带给投资者的教训就是:

不明资金来源的公司,不要碰!


环保行业

去杠杆政策几乎对所有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形成了无差别的攻击,不过杀伤力最大的,却是环保行业。

这真是有点冤。

话说过去五年来,中国的环保治理取得了可喜成效,PM2.5的浓度下降了30%以上。

这一成就甚至上了《纽约时报》的长篇报道——

毫无疑问,环保行业是立了头功的。

当然,回馈也是丰厚的,三大行业龙头三聚环保、碧水源、东方园林,都成了大牛股,期间涨幅最少的7倍,多的10倍、30倍,顺手拈来。

记得去年的时候,政府仍然在鼓励用PPP融资模式大干快上搞环保项目。

谁又能料到,过完年回来,小甜甜就变成牛夫人了。

三聚环保,7月-10月跌幅36%;

碧水源,7月-10月跌幅40%;

东方园林,7月-10月跌幅46%;

从最高点跌下来,无一例外的都超过了60%。

尤其是东方园林,5月21日发布公告,原本计划发行10亿元的公司债券,实际发行规模为5000万元,市场为之震惊。

融不到钱了,资金更加鸟兽散,股价快速逼近股权质押的平仓线,危机一触即发。

其实,回顾东方园林的成长史,这无疑是一家优秀的公司,是靠产品实打实打出来的天下,创始人也是从一个穷人家的卖花姑娘,靠汗水和拼搏做出今天的事业。

但问题就在于,其创始人何巧女的风控意识,确实差了点。

据网上报道,在创业的过程中,她曾经多次遭遇灭顶之灾。

第一次,刚出来创业的时候,请了一个员工负责进货,结果50万元的进货款被卷走。

第二次,刚赚到第一桶金,就被朋友鼓动,将数年积蓄砸进一个铁矿项目,结果全部打了水漂。

第三次,被咨询公司坑,为上市全面扩张规模,结果差点导致资金链断裂。

可以说,今天的危机和当年的几次并无太大差异,都是头脑发热种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结出让人难以下咽的苦果。

这个雷带给投资者的教训就是:

管理层容易头脑发热的公司,不要碰!


传媒行业

如果说,环保行业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那么传媒行业,则是另一番景象。

今年以来,传媒行业的公司一律腰斩,行业龙头分众传媒10月份跌幅29%,问你怕不怕?

没啥好说的,经济不景气,所有企业都在勒紧裤腰带,广告费能省则省,分众自然也难以摆脱地心引力。

不过更多的雷,却是自作孽、不可活。

传媒行业有四家公司:印纪传媒、当代东方、美盛文化、华闻传媒,组成了金秋最惨无人道的连环地雷阵。

印纪传媒,10月跌幅-17%,7月以来跌幅-76%;

当代东方,10月跌幅-28%,7月以来跌幅-72%;

美盛文化,10月跌幅-34%,7月以来跌幅-69%;

华闻传媒,10月跌幅-21%,7月以来跌幅-67%;

他们都干了啥呢?

一句话:乱投资惹的祸。

前几年,牛市的钱来的轻松,于是到处乱投资,瞎搞。

美盛文化投了一大堆动漫、游戏和二次元IP,还有自媒体同道大叔;

印纪传媒曾经投过《钢铁侠3》、《终结者2》《军师联盟》,当代东方投过《碟中谍5》、《欢乐喜剧人》、《军师联盟》;

咦,竟然都投了《军师联盟》!

这个盟将威影视,正是当代东方的子公司。

实际上,你听过的作品,都算是成功的投资了,而你没听过的,基本上都算是打了水漂了。

于是今年,纷纷表示亏损,巨亏,大亏特亏,股权质押触及平仓线……

比起前面几家公司,华闻传媒算是投资界的老前辈了,几十年兢兢业业,从一家偏居海南的燃气公司,转型成为媒体界的大腕,先后拿下证券时报、陕西华商报等。

靠的就是投资能力。

不过常言道,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10月23日晚间,华闻传媒自曝,公司以10亿元现金出资的方式参与设立文化旅行基金“海南国文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发现该基金购买常州恒琪资产债权资产包项目中,交易对方恒琪资管存在违约情况,并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有可能间接导致公司10亿元投资款无法收回。

另外,2017年9月,公司曾向义乌商阜创赢投资3.33亿元,但商阜创赢不仅至今未将华闻传媒登记为合伙人,且已彻底失联。目前公司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但仍未立案。

好家伙,13亿多元的投资款啊,说没就没了,这可相当于把华闻传媒平常几年的利润都给炸没了。

这个雷带给投资者的教训就是:

喜欢多元化投资的公司,不要碰!


伪科技龙头

今年以来,一批A股的科技龙头们,纷纷现出了原形。

科大讯飞,10月跌幅-21%,7月以来跌幅-29%

华大基因,10月跌幅-15%,7月以来跌幅-43%

科大讯飞号称是中国的人工智能龙头,华大基因号称是中国的生物科技龙头。

黄袍加身,比翼双飞。

但同时在坊间也充满了争议,虽然光环很耀眼,但业绩总是拖后腿。

拖后腿的原因,来自商业模式本身的缺陷——他们都是项目型公司。

项目型公司是和产品型公司对应的,后者研发一款产品,可以卖给无数人,卖的越多成本越被分摊,利润率越高,因此可以快速做大,比如微软、腾讯

但项目型公司却不是,项目增多需要同步配备更多的生产与服务人员,人员增多了又要增加管理成本,结果利润增速总是低于营收增速。

典型的代表就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厂,还有大量的软件外包公司。

科大和华大,前者为政府、学校等组织机构提供定制型的声讯软件,后者为医院、科研机构提供基因检测服务,虽然产品差异很大,但里子是相同的。

正因如此,表面上他们作为科技龙头,享受着媒体的鲜花和礼赞,实际上拿的都是苦逼的计件工资,挣钱艰难。

不过,主业虽然不太挣钱,却并不妨碍他们在副业上动脑筋。

5月,华大基因被实名举报,指其套骗国有资产土地面积极其巨大,每一个城市几乎都是以千亩为单位,其中就包括江苏省内的苏州、扬州、镇江、常州、南京、徐州、连云港等地。

还有武汉、长沙、青岛、贵阳、昆明等几十亿、数百亿元的产业园、生命科技小镇等地产项目。

无独有偶,10月,科大讯飞也被央视曝光,打着AI的旗号,在安徽圈地搞地产开发。

或许这也是免不了的事情。

业务上跟政府走得近,能够近水楼台的拿到低价土地,又有谁会嫌弃呢?

只是资本市场并不领情,先跌为敬。


汽车和新能源车

汽车和新能源车行业同样是重灾区,任你凌波微步,也难以不踩到一两个雷。

而且这个雷区的成因非常复杂,可以说是集众雷之大成。

首先是传统燃油车,作为昂贵的可选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当然是能不买就不买了。

于是下半年以来,汽车市场出现了罕见的3个月连续负增长,9月份数据更是下跌11.6%,前所未有。

结果就是,10月份长城汽车暴跌22%,广汇汽车暴跌36%,万里扬暴跌41%。

管你是造车的、卖车的、造零部件的,一个比一个惨。

冰冷的车市里,唯一的亮点算是新能源车了,1-9月份销量高达72万辆,同比增长了81%。

只是这样的成绩,是以补贴退坡为代价的,政府说,哥缺钱了,兄弟们对不住了,低端车的补贴就先不给了啊~~

于是一众车企和产业链公司纷纷傻眼,自7月份以来有十几家公司的股价跌幅超过40%。

其中又以前两年出尽风头的锂钴矿公司最落魄——

天齐锂业,10月跌幅-23%,7月-10月跌幅-41%

赣锋锂业,10月跌幅-27%,7月-10月跌幅-38%

华友钴业,10月跌幅-36%,7月-10月跌幅-51%

寒锐钴业,10月跌幅-41%,7月-10月跌幅-41%

鹏欣资源,10月跌幅-28%,7月-10月跌幅-45%

盛屯矿业,10月跌幅-26%,7月-10月跌幅-43%

锂钴矿公司掌控产业链的上游,一旦需求来了就是坐在风口上,数钱数到手抽筋;一旦需求速度放缓,又会因为过量的供应而价格贱如蝼蚁。

坐在过山车上,悲喜往复,一切都是因果。

十几年前,房地产热潮中的铁矿石和煤炭、有色金属,就曾经历过同样的悲欢离合,今日的故事不过是昔日的新版本而已。

幸运的是,新能源车目前的渗透率不足2%,还有无尽的未来。


化工

因果轮回的故事,还有供给侧改革的版本。

2016-2017年,成就显赫的去产能、供给侧改革,带来了传统行业的一轮繁荣。

钢铁、化工龙头纷纷翻身做主人,业绩暴涨。

但这是以人为设置门槛,减少供给数量来实现的——红利总有吃完的一天。

于是到今年下半年,随着下游需求的萎靡,价格终于也涨不动了,开始反转向下。

带头大哥万华化学,千亿元的市值终于撑不住,10月股价跌幅33%,一个月就抹去了一年的涨幅。

真是够狠的。


毛衣战炮火下的受害者

以上诸多的行业,说一千道一万,归结起原因,都可以追溯到去杠杆。

因为去杠杆,政府没钱了,只能取消补贴,银行没钱了,企业没法融资,社会没钱了,只能减少高端消费。

大家都是受害者。

而有一个领域,政府是很支持的,无奈美国不太高兴了。

通讯与半导体行业。

上半年,特朗普出手制裁中兴,炸出一个天雷,让电子通信行业风声鹤唳。

下半年,福建晋华再受炮火重创,半导体行业闻风丧胆。

10月份,跌幅超过20%的公司包括:大族激光-26%,亨通光电-31%,大华股份-22%,蓝思科技-21%,紫光股份-21%,浪潮信息-24%,兆易创新-22%……

战火之下,无人能幸免。

但这片地雷阵,跟其他的不同,再难我们也要冲过去。


消费行业

本来上半年机构资金抱团消费与医药行业,认为这是熊市中最坚固的堡垒,但到这个时候,市场信心已经是草木皆兵了。

稍微有点隐患的公司,都得被抛弃。

先是地产产业链上的家电家居行业,一溃千里,欧派家居、索菲亚、尚品宅配、老板电器、青岛海尔……去年还是牛气冲天的优质公司,今年就成了无人怜爱的亚细亚孤儿。

接着是食品行业的养元饮品,10月跌幅-21%,7月-10月跌幅-32%;

安琪酵母,10月跌幅-26%,7月-10月跌幅-39%;

烟草行业的盈趣科技,10月跌幅-23%,7月-10月跌幅-38%;

服饰行业的海澜之家,10月跌幅-24%,7月-10月跌幅-39%;

森马服饰,10月跌幅-28%,7月-10月跌幅-44%;

只要你的行业里,有一家公司的业绩稍微有点不达预期,那么整个行业便就此沦陷。

资金先跑为敬了。

最冤的或许是中国国旅了,业绩并无大问题,护城河依然牢固,仅仅因为一句传言:“海南要开放更多免税牌照”,股价就跌成了狗屎,10月以21%的跌幅跻身跌幅榜前列。


医药

消费医药是一家,消费跌了,医药自然难以幸免。

7月以来医药股普遍跌幅超过30%,其中炸雷声最惊心动魄的,是三家公司:康美、华海、长生

10月份,康美药业跌幅43%,华海药业跌幅44%,ST长生正等待退市。

三颗雷各不相同。

长生爆出疫苗案,华海的原料药被检出致癌物杂质,这都是实锤,没什么好说的。

但其实,在过去的几乎每个年份,医药行业都会被检出那么一两个倒霉蛋,这个行业和食品行业一样,本来就是对质量与安全问题零容忍的。

而康美药业,却更多是非战之罪。

当年牛市的时候,你们把我捧起来,说我商业模式独特,现金流好、盈利能力强;

如今熊市,你又说我只是一个药材贸易商,技术含量低,毛利率畸高、存货比例不正常。

其实康美,依然是那个康美人,一直就没有变过,现金流依然好,盈利能力依然强,商业模式依然没有被其他公司复制。

但情郎的心态却变了。


白酒

消费行业分成两类:白酒与其他。

白酒是与众不同的,极高的毛利率、极强的品牌信仰、不断提价的可能性……

因此,白酒在A股,拥有极为庞大的信徒,相信其是一座永远不会倒下的灯塔。

但白酒最终还是倒下了。

10月29日,贵州茅台发布三季报:营收增速3.81%,归母净利增速2.71%。

对于这个数据,市场的唯一反应就是:跑,赶紧跑!

于是10月,不仅贵州茅台出现了历史上首个跌停,其他白酒股同样纷纷被砸:

五粮液跌29%、洋河股份跌31%、古井贡酒跌33%、山西汾酒跌31%、口子窖跌37%……

地位越低的公司,跌得越狠。

市场开始反思,明明上半年业绩增速还是40%以上,为何到三季度,一下子就变脸了呢?

有人找到了业绩领先指标:预收账款。

人们发现,其实从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茅台来自经销商的预收账款,就开始下滑了。

到2017年第四季度,预收账款金额甚至出现了较大的下跌。

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危机已经悄悄积累,但市场仍然视而不见,盲目的相信茅台的增长能够持续下去。

那么,预收账款为什么会减少呢?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茅台不仅是周期股,而且周期属性正变得越来越强。

注:自2012年起,茅台才在年报中披露成品酒产量和销售额吨数

有没有发现,自2006年之后,茅台的周期波动特征变得越来越强烈了呢?

原因来自两方面:

第一点:市场地位

2006年之前,国内白酒的行业地位,五粮液是高于茅台的,无论是营收、利润,还是市值,茅台都不如五粮液。

2001年8月,贵州茅台上市,市值90亿元,同期五粮液市值190亿元;

后来遭遇熊市,两者市值一路走低,2004年初,茅台市值80亿元,五粮液市值170亿元;

即使是2007年 6124点时,茅台的市值依旧低于五粮液:前者1746亿元,后者1902亿元。

当时涨价的动作,也是五粮液先涨,茅台跟随。

茅台对五粮液的追赶与超越,发生在2005-2007年之间。

那几年,五粮液的战略出了问题,追求多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形象逐渐模糊,越搞越LOW。

茅台刚好相反,一心一意打造国酒形象,依靠精准的市场定位蚕食了高端市场,从此定价能力越来越强。

到2009年之后,茅台的国酒地位已经得到公认,无论是涨价能力,还是营收规模,都远远跑在了五粮液前面。

市场地位的强化,让茅台的影响力得以扩张,也让更多的人变得盲目与非理性。

一旦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开始形成,上涨与下跌都会变得更剧烈。

第二点:供需结构

茅台酒的平均生产周期是6年。

也就是说,理论上今年卖的茅台酒,应该是2012年就开始酿造的。

如此长的生产周期,必然让其生产计划失去市场的预见性,只能按照一定的幅度逐年扩大产量。

也因此,当市场需求在短期内暴增的时候,茅台其实是没有办法的,他的产量在6年前就确定了,只有这么多的酒能卖。

唯一能做的事情,理论上只有涨价。

这正是支撑投机商们囤积茅台的动力——稀缺性。

一旦人们意识到,茅台会不断涨价,有保值与升值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投资诉求。

这让茅台具备了金融属性。

任何一种商品,一旦具备了金融属性,必然就会带来投机商人的囤积居奇。

这便是我们在过去几年中,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

当茅台涨价预期形成的时候,渠道商们不断加大采购力度,其实商品并没有被大量卖出去、或者喝掉,只是囤积在了渠道商的仓库里而已。

他们等着进一步的涨价,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差。

也就是说,是投机需求在短期内进一步推高了市场的景气度,制造了繁荣的假象。

但这种需求,显然是个泡沫,是不可持续的。

一旦他们的购买力用完,意识到涨价无法持续,预期反转,投机需求便会一夜之间消失,并反手把大量的库存抛售出去,形成灾难般的供应过剩。

强烈的周期属性便由此形成。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在投资市场上,所有的信仰终将被打破,所有的寒冬也终将会过去。

2018年10月,当A股最后一座灯塔也倒下的时候,或许长夜也快要到尽头了。


读到这里,也许您会想,“这家公司我能投吗”?

这不是一个拍拍脑袋就能轻易做出的决定,因为除了基本面的机会分析,还需要对财务风险、业绩确定性、业务竞争格局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波谲云诡的投资市场上,信息繁杂,雷区遍布,您需要更缜密的分析。

我们秉持价值投资理念,不断深入,精挑细选,做了大量枯燥并耗费精力的工作,只希望更多用户能及时识别潜藏的机会和风险,穿越牛熊。

如今的君临,已聚集了一支专业和经验丰富的分析师团队,从3500家公司中精选出20家具有潜力的优质标的,并做长期跟踪。这些内容,每日发布在君临付费订阅幸福版。

纵然是股神巴菲特,也需要借助《标普手册》和分析师芒格的力量。

我们希望成为您的芒格,并着力打造中国版的《标普手册》,帮您看懂成长股。

详情可咨询客服微信(请点击大图再识别二维码):

客服:君小临

客服:君小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