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国家一级文物何尊,其铭文中有迄今为止找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图片选自《黄河与中华文明》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
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专家陈星灿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浙江余杭良渚古城修建于大约5000年前,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良渚古城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向世界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图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老虎岭水坝遗址。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
习近平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习近平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4点要求。
一是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加强考古资源调查和政策需求调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要围绕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总体安排,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是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考古学界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村,距今约3800—3500年。历经几代人的不懈探索,目前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最早的双轮车辙……成为寻找夏代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图为2019年10月19日,参观者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拍摄展品“乳钉纹铜爵”。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三是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四是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殷墟是中国连续发掘时间最长、清理遗迹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古遗址,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图为河南安阳博物馆展出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甗内壁上的铭文(2018年10月12日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习近平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一处唐代贵族家族墓地中,发现一方由颜真卿书写的墓志铭。图为考古发掘出土的墓志局部。新华社发
全文如下:
习近平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
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在甲骨文发明以前在中华大地还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超过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并没有文字记载。考古学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将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
距今7000年到5000年,黄河流域的中游一带进入到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仰韶时代。这是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文化早期墓地。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我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应该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我国历史知识。今天,我们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目的是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2020年9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距今约65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蚌塑龙虎图案。据天文考古学家冯时先生解读,其代表的意义是原始天文观的形成。
我国很早就有了考古学研究。1921年,我国开始对仰韶文化遗迹进行考察,我国现代考古学由此诞生,即将走过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建立健全考古工作体系,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工作规模不断扩大,重要发现层出不穷,学术研究和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明显提升。即使是在六、七十年代,我国在秦始皇陵兵马俑、马王堆汉墓、河姆渡遗址等考古工作中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考古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多次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出要求,到地方考察时也看了不少当地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去年8月,我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就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发表了讲话。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这是5月11日下午,习近平在大同市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彬/摄
青台遗址祭祀区九个陶罐组成的北斗九星式图案
青台遗址祭祀区九个陶罐组成的北斗九星式图
陶寺城址分布图。陶寺城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时代为龙山文化晚期(公元前2300~公元前1800年)。陶寺遗址早期城址面积56万平方米,中期城址面积280万平方米。遗址中发掘的早、中期王族墓地、宫城、陶寺中期观象祭祀台、下层贵族居住区、大型仓储区、普通居民居住区等,显现出阶级对立的特征,成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中华文明核心形成的关键点。
陶寺土鼓
陶寺玉神面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颁授奖章。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三、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宣传、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
来源:求是网,《求是》2020/23
附新闻:
五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
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布局示意图,国家文物局提供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二里头遗址中心区“九宫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面貌更加清晰,新发现宫殿区南、北两侧道路自宫西路向西延伸400余米,在宫西路以西新发现一条南北向的道路,道路两侧有墙垣。
“新发现的道路和墙垣将二里头遗址划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多个网格内均曾发现不同等级的建筑基址和墓葬,显示出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结构布局,为研究二里头遗址城市规划、社会分层、礼仪制度等提供重要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介绍。
不只是二里头遗址,河南时庄遗址也有了新发现。考古人员在时庄遗址发现一处粮仓仓城,其年代为距今4000年-3700年,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早期。城址座落在人工垫筑台地上,外围发现两周夯土围墙,外围墙圈围面积1200多平方米。
时庄遗址遗迹分布图
“城址中心发现一座连间房屋,房屋周围散布28座仓储建筑遗迹,堆积中检测出粟、黍类作物的颖壳,推测应为粮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时庄遗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介绍,时庄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仓城,布局清晰、功能明确,对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粮食管理等具有重要价值。
同样,河南黄山遗址也为人们带来了新知。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晚期大型“前坊后居、木骨泥墙”式作坊建筑3座、工棚式建筑2座,屈家岭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大型夯基1座、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瓮棺葬73座。
黄山遗址出土玉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介绍,黄山遗址出土大量玉石器制作工具、较多玉石器和玉料等遗物,均与玉石器制作密切相关,专家确定该遗址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玉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聚落遗址,相关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区域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今天发布进展的五个项目和夏文化遗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取得的新进展,丰富了夏文化的内涵,延长了夏文化的轴线,增强了夏文化的信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在点评项目时指出。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通报的五个项目的重要发现,将有力推动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整体框架下,围绕夏文化与夏代史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历史问题,加强统筹部署,持续推动有关地区文物部门、科研机构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
来源:科技日报,国家文物局供图
《不断裂的文明史》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祭祀涂朱牛骨刻辞·商 图片选自《不断裂的文明史》
《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著 中华书局
国家一级文物何尊,其铭文中有迄今为止找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图片选自《黄河与中华文明》
黄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的夜明山流出黑山峡后,呈现出美丽的“几字形”河曲形态。图片选自《黄河与中华文明》
《图文中国史》 樊树志(明史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教授) 著 中华书局
漩涡纹四系彩陶罐 图片选自《图文中国史》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区别于其他三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阿房宫考古队是如何得出“秦阿房宫既没有建成也没有被火烧”的结论的?
凤的形象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设问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专家们,他们把答案写进了新书《文明探源:考古十讲》中。
《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与中国古代都城》《秦阿房宫遗址考古记事》《发现中国凤》……翻开《文明探源:考古十讲》,内容在通俗性与学术性之间,既有考古知识也有学人故事。
被称为“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的考古学家王亚蓉说,让文物“活起来”,是时代给所有考古人出的一道题目。考古学的最大使命就是唤回我们的文化记忆。考古学有两大美,首先是发现之美,而最大的是思辨之美。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10月19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