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思政课是亮点!教育部盘点高等教育“十三五”
“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
发生了哪些格局意义的变化?
来听吴岩司长
在发布会现场的介绍
↓↓↓
四个方面看“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跃升
“十三五”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扭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牢牢抓住提高质量、推进公平两个战略支点,持续开展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高等教育开始发生格局意义的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
新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多样化不断发展。研究型、应用型等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体系正在形成。
中西部高等教育实力不断增强。持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升级
“以本为本”深入人心。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会议,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育。召开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制定颁布教学质量标准。2018年发布我国首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5.6万余个专业点。
专业认证质量实现国际实质等效。2016年,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2020年,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认定通过。实施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公布405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推进专业认证全覆盖。
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一流课程“双万计划”遴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118门,涵盖了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类“金课”,全面示范带动高校本科课程建设。
拔尖人才培养进入2.0时代。在17个基础学科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首批布局104个基地,为提升国家硬实力储备战略人才。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面开展。连续举办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577万大学生参赛。引领带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推动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质量标准。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创新
新工科全面深化。推进实施“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以组织模式创新带动工程教育全方位深层次变革。
新医科融合发展。将医学教育定位于“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将医学发展理念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新农科高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新农为己任,全国高等农林教育以“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为抓手,全面推进以“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为核心的新农科建设。
新文科布局未来。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开设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个中国系列大讲堂,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四新”建设交织融合、引领发展,已成为走进新时代的新教改、赢得新时代的新质量、领跑新时代的新体系。
四、高等教育学习革命
全面推进
召开中国慕课大会和世界慕课大会。2019年、2020年连续召开中国慕课大会和世界慕课大会,发布中国慕课大会北京宣言和世界慕课大会北京宣言,发起成立世界慕课联盟,推动在线教育发展。
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上线慕课数量增至3.2万门,学习人数达4.9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1.4亿人次。推出“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形成慕课建设的中国方案、中国标准。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开展慕课应用等培训班6万余次,培训老师超过462万人次,教师的教学理念、模式、技术、方法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有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在线学习学生共计35亿人次,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及教育的“形态”,形成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
下一步,我们将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着力推进高等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十三五”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
来听刘贵芹司长
在发布会现场的介绍
↓↓↓
大学生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十三五”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发生格局性变化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下,全国高校思政课战线以前所未有的奋进姿态,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等方面持续创新,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
思政课改革创新发生格局性变化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次会议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一起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殷切关怀,深刻体现了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和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不可替代作用。
这五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思政课建设,同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座谈交流、回信寄语。2016年,在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2020年,在“十三五”规划胜利收官之年,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主要部分,强调“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擘画了宏伟蓝图。
这五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多部门出台部门规章和文件,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指导委员会,政策“组合拳”频频落地,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四梁八柱”基本定型。2017至2020年,教育部开展了“思政课教学质量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创优行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等系列年度专项工作,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做,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地方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走入思政课堂听课、讲课成为一种“时尚”,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二
思政课主题主线更加旗帜鲜明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指导推动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制作推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配套课件,点击下载量超过1800万次。2019年创新设立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邀请权威专家及时导学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在《求是》发表重要文章50余篇,累计培训200多万人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活动,通过大学生讲思政课、微电影大赛、夏令营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2019年有65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优秀作品在“学习强国”上线,一个月浏览量达73.7万次。
2020年6月,一项涵盖不同办学层次高校,涉及六大类学科专业5000余名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学生的第三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98.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能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三
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和能力素质快速提升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截至2020年11月,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数为106411人,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比2015年增加44290人。“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均增长率达14.4%,其中专职教师由2015年的43353人增加到71749人,五年共增长65.5%。
按照思政课教师“六个要”标准,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教育部开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坚持从大平台里找突破、从大数据中找规律、从大展示中找质量、从大协作中找力量,对中宣部、教育部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轮训班”相关课程进行封闭式直播,实现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同步接受国家级示范培训。
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起首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累计招收本科生800余人。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累计增加博硕士招生指标607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数量在各学科中名列前茅,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在校生总规模超过62000人,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
四
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条件保障更加有力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直接投入达4.7亿元。其中,2016至2019年,中宣部、教育部建设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持经费1.1亿元;教育部累计向高校思政课建设投入专项经费近1.5亿元。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研究专项已累计设立302项,支持经费6000余万元。
2020年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新设立1亿元的“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和建设,正在组织申报的“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教学创新中心等项目,引起广泛关注,这些项目投入建设后,将对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五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2017年,教育部组织200余位专家赴全国2500多所高校听课调研3000堂思政课,基本覆盖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带动各省(区、市)组织专家听课调研思政课10000多堂,完成了新中国思政课建设史上首次“地毯式”大调研,全面掌握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凸显了“大抓课堂”的思政课教学导向。
2019年,组织开展“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 牢固树立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的评价导向,评出特、一、二等奖项500个,9万多名思政课教师在线观摩。在今年3月初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教育部会同人民网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吸引5027.8万人次进入直播间,总访问量达到1.25亿人次,向全社会展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成果。一项涉及200多所高校、近15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20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超过90%,比2015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改革创新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教师队伍规模迅速壮大、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显著增强、课程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物质保障条件大幅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更好发挥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十三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情况
来听洪大用司长
在发布会现场的介绍
↓↓↓
迈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时代!
“十三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和教育部党组直接领导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化
1.全面完成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指标。“十三五”规划提出,期末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目前已超过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今年将达到30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目前已超过60%。“十三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33万人,硕士学位339万人。
2.胜利召开新中国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出席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传达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并作重要讲话,陈宝生部长作出工作部署。会后,及时印发了“1+4”系列政策文件,启动了“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
3.不断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
一是加快推进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突出科教融合,加强科研系统训练,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突出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产业联合培养,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二是持续加强课程建设。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涉及研究生核心课程1500多门,300余万字,为研究生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精细化服务和指导。
三是深入开展“学位挤水”行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
4.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先后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构建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2019年我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多人,比2015年增加近10万人,其中,45岁以下导师增加约4.5万人。
5.着力探索关键紧缺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瞄准“卡脖子”核心技术,与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共同启动了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核科学等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推进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拟定“应急管理”二级学科设置基本要求、博士和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推进20所相关学科基础好的高校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开展相关试点工作。
二、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和改革更加有力
1.全面深化学位授权审核改革。
一是坚持标准先行、质量为要,发挥申请基本条件的质量“门槛”作用,强化省级统筹,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高层次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组织开展了第12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新增了28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9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9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13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是坚持放权赋能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启动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改革,目前已批准32所高校自主审核增列学位点。
三是加强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2015年以来,全国共有332所高校自主撤销1663个博士硕士点,增列了1046个博士硕士点。
2.系统推进专业学位发展。印发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从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大力提升培养质量等入手,加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开展工程专业学位类别对应调整,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
3.完成首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按照《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部署开展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学位点评估,对学位点培养条件和质量保证机制进行全面体检。全国12877个学位授权点完成自评,抽评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现有学位授权点2292个,8个学位授权点抽评结果为“不合格”并被作出撤销学位授权处理,33个学位授权点抽评结果为“限期整改”并被作出暂停招生、限期整改处理。
4.布局启动学科专业调整改革。研究制定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提出学科专业的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研制《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坚持高起点设置,高标准培育,对交叉学科设置、学位授权、学位授予、质量保障提供规范化的制度安排。
三、“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扎实推进
1.完善建设政策及管理体系。
一是政策体系日趋完备。依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先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试行)》等,即将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
二是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并开展全覆盖式的建设调研,从总体上掌握“双一流”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
三是举办“双一流”建设专题研修班,组织140所建设高校和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政策研讨,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密切协同,地方政府统筹支持,形成“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地方高水平大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2.阶段性建设目标总体实现。建设高校准确把握“双一流”建设战略定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改进内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坚持引育并举,重视高层次人才,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服务国家需求,学科布局更加优化;支持分类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学科优势特色逐渐突出;鼓励潜心科研,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坚持开放合作,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这些为深入推进第二轮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我们充分认识到,“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未来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坚定教育自信,保持头脑清醒,增强战略定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十三五”时期
高校科技工作如何再上新台阶
来听雷朝滋司长
在发布会现场的介绍
↓↓↓
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提供支撑!
“十三五”高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高校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秉持“引领创新、支撑发展、科教融合、开放协同、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力提升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高校科技创新基础雄厚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建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高校两院院士在全国院士总数中占比超过40%。2016—2019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7820.8亿元,理工农医类R&D(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3.5万人年增长至28.94万人年,增幅23%。创新资源的汇聚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五五行动”,立项建设了14个前沿科学中心和11个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大力提升高校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完善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布局,推动建立“三纵一横”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体系,有效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十三五”以来,高校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60%以上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涌现。清华大学首次成功观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世界物理科学前沿领域重大突破;上海交通大学研发了世界上最大非自航绞吸疏浚装备,实现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跨越发展。
三、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实现新跨越
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行动,推进高校主动肩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高校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显著提升。高校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为产业升级以及高铁、核电、光伏、数控、高压输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十三五”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2016—2019年,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147亿元。2019年,全国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3918项,较2016年增长45.1%;合同总金额67.5亿元,较2016年增长34.3%。高校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教育部组织高校快速响应,重点围绕检测试剂、药物研发、疫苗研制等方面开展紧急攻关,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共研制出44款检测试剂盒,获国内认证17款、国外认证41款,国内外销量超亿份。抗体药物、蛋白重组疫苗、减毒流感载体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
五、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高校深层次国际合作广泛开展,更多高校积极开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进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在优势学科、技术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合作。推动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山大学“天琴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地质大学“全球地球深部探测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培育,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六、科教融合效益倍增
支持高校科研人员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将最新科研成果写入教材、融入课堂、传给学生。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积极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在参与研讨式教学、参加科技项目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自主创新。《2019高校创新能力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在普通高校中,有53.9%的本科生参与过教师科研课题,12.8%的本科生参加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学术大赛;65.0%的研究生参与过企业委托科研项目,20.9%的研究生独立在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十三五”期间,高校科研支撑了280万硕士和30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十四五”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科技工作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转学风、提质量”攻坚行动,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改革,持续提升高校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为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三五”期间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情况如何
来听余先亭副司长
在发布会现场的介绍
↓↓↓
5大创新举措!
“十三五”高校思政工作成效看过来
一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遵循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的特色,也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十分关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以来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政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多次作出重要讲话,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新思想新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深入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调研指导,并与青年学生亲切座谈,多次给青年学生寄语、回信,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今年疫情期间,总书记专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勉励青年一代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思想“导航图”和行动“指南针”。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教育部和相关部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在完善顶层设计方面,制定《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对高校思政工作进行了统筹性规划、制度化安排。
二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举措
强化思想引领,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全国高校学习交流网络“@大接龙”等主题教育活动,组建优秀师生理论宣讲团,常态化开展“网络巡礼、校园巡讲”活动,推动高校学生学习教育全覆盖。
汇聚各方合力,会同中组部、中宣部深化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十九大以来,各省(区、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上讲台作报告已形成制度性安排。2019年,会同国资委开展“国企领导上讲台、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推动50位国企领导进高校讲授100场公开课,遴选100名央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党情、世情、企情。联合中宣部等七部委开展“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形成校内校外育人工作联动的长效机制,引领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会同团中央推动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改革,强化党对学生组织领导的具体化。各地各高校党委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载体、挖掘教育资源、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聚焦重点难点,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推动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开展“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党建和思政工作纳入“双一流”建设、政治巡视、领导班子考核、干部述职评议,切实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营造良好氛围,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传播网络正能量,唱响网上好声音。结合党的十九大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大型参观、报告、观影等活动,深入体会非凡成就。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引导百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开展“青春告白祖国”工作,汇聚形成“千校万场大告白”的生动局面,成为了大学校园最靓丽的风景线。
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随着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悄然打响,教育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要求上来,以战时状态、战时思维、战时方法、战时机制全力做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组织生活不断线、立德树人不停摆、服务关爱不缺席、阵地管理不放松,有效凝聚3300余万高校师生同心战“疫”,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同时,疫情防控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而言,是一次难忘的人生体验,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机会。教育部部署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工作,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制度自信教育。实施“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高校基层党组织行动,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团结凝聚师生员工投入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疫情爆发以来,教育系统实现“严防扩散、严防暴发,确保一方净土、确保生命安全”的目标,有力支撑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大局。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1.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取得新发展。
一是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有力。高校普遍修订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制度,规范院系党组织会、党政联席会决策制度,强化对学术组织、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从体制机制、基层基础、关键环节上保证党的全面领导有机贯穿融入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立德树人、事业发展全过程。综合调查表明,99.1%的学生赞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显著提高。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要求高校党委做到“4个过硬”,院(系)党组织做到“5个到位”,基层党支部做到“7个有力”。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目前已开展两批共培育创建党建工作示范高校20个、标杆院系199个、样板支部1655个,辐射带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整体提升。目前,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从2018年底的68%上升到2019年底的82%,其中党委书记和校长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普遍达到95%以上。组织开展全国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网络示范培训,实现全国民办高校党支部书记培训全覆盖。
三是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得到保证。坚持十六字总要求,将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纳入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指导高校普遍采取“两级党校、三次培训”等方式,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有力促进了发展党员好中选好、优中选优。问卷调查显示,88.8%的学生认为,新发展的大学生党员质量“好”或“较好”,93.6%的非党员学生认为,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能充分发挥”或“基本能够发挥”。
2.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新气象。
一是“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等七个方面,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在8个省区市、25所高校、92个院系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打造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三驾马车”为引领的校园网络新媒体传播矩阵,全面建立省级高校网络思政中心,形成“全国—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调查显示,广大师生“四个自信”十分高昂。99.4%的教师、99.3%的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98.7%的教师、98.3%的学生认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99.5%的教师、99.3%的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99.2%的教师、98.9%的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二是形势政策教育更精准。紧紧围绕学生最为关注的当前热点敏感问题,组织开展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国企领导上讲台,讲清楚敏感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澄清认识,坚守正确政治立场。综合调查显示,99.3%的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三是主题教育活动更深入。组织全国高校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暑期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在全国高校开展千万大学生“青春告白祖国”工作,让3000多万高校学生发出爱国奋斗自信的时代强音。
四是网上文化活动更活跃。连续组织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校园日活动,深入推进网络安全意识入脑入心,营造安全上网、依法上网的良好氛围。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活动,已连续多年千余所高校、数十余万名师生参与,创作作品累计上百万件。连续7年开展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培育知网、懂网的校园好网民,参与学生连年增长。
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