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社会科学》2023年总目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历史意义的先行进驻
吴宏政(第1期)
大历史观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多维
历史透视
张亦弛 赵付科(第1期)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术编年史上的神话:马克思恩格斯“改变了历史”
王志林 郭广迪(第1期)
坚定全面依法治国的文化自信——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文化渊源为视角
黄雄义(第2期)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三个论题再思考
喻春曦(第2期)
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十个有机统一——全面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
胡洪彬(第3期)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的四大着力点
贺敬垒(第3期)
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认识与实践
吴庆华(第3期)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文明”彰显人类多维解放——基于马克思自由解放视阈的微观
考察
李 星(第4期)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八大效应
探析
郭国祥 楚管迪(第4期)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
李 丽 陈 健(第4期)
全球文明倡议的价值彰显与现实基础
戴圣鹏(第5期)
阿尔都塞偶然相遇唯物主义的“非同一性”意蕴
赵凯荣 代志芸(第5期)
“新发展阶段”论断的内涵与指向
赵凌云 楚武干(第6期)
劳动幸福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探析
李晓霞 何云峰(第6期)
理论的本质特征与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观上的变革
吴思珺 郭大俊(第7期)
系统观念视域下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话语创新的三个着力点
冯 冉 陈锡喜(第7期)
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阶级性特质
阮一帆 马翔飞(第7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话语对中国文化
现代性的建构
向云发 杜仕菊(第8期)
论资本介入文化领域的双重影响及其超越
路径
林彦虎(第8期)
《资本论》的时间批判与数字资本权力的
消解
薛天天(第9期)
数据要素建构路径:价值量增长与中国式
现代化
张丽芳(第9期)
“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考释梳理
刘云霞 韩庆祥(第10期)
谱系、异化与实践:弱人工智能创造
社会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
范海敏(第12期)
新时代中国特色人口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视角
付可桢(第12期)
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郭建斌(第12期)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意蕴
韩喜平(第11期)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的话语变迁
代依晴 俞良早(第11期)
政治文明研究
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十点主张
桑玉成(第1期)
国家治理视角下中西协商民主的双重超越
范会勋(第1期)
中国政治哲学重点关注的八大问题
江 畅(第2期)
党争之源与治理之道——苏格兰启蒙学者的派别理论探析
任裕海(第2期)
20世纪以来西方“人民”文化的兴起及中国
启示——不同于“身份政治”理论的解读
赵 亮(第3期)
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现状与展望
秦在东 陶 丽(第3期)
省直管县改革:县域差异、政策选择与目标耦合
王文龙(第4期)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视域下的网络传播风险及其规制
张爱军 吉 璇(第4期)
迷局与纾解:对西方算法民粹主义的批判性审视
陈 琳 邓伯军(第5期)
元宇宙中的数字身体与调制型治理:一种
游戏政治学的阐释
张 樯(第5期)
中华民族的自主性及其国家治理功能
孔兆政(第6期)
资本与政治在西方纠缠的历史和逻辑
谢长安(第6期)
空间理论视域下“一带一路”建设中非对称
风险分析与应对
苏 涛 刘士文(第7期)
全球文明倡议下中国体育外交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梁鹏遥 王永智(第7期)
后真相时代的政府公信力构建
黎娟娟(第8期)
美国反智主义成因探析
张永红(第8期)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
样本
郑 要(第9期)
周代“义兵”思想的系统观照
祁志祥(第11期)
隐秘的生命:阿甘本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解构
崔 晨(第12期)
民粹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民主的比较
李 洋(第12期)
国家引导与自主建构:地方政府如何发展合作关系——基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案例追踪
杨 斌 马 亮(第12期)
共同富裕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分析
共同富裕视角下当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多重
困境
陈兆旺(第10期)
西式民主制度的再分配危机——经济不平等的制度分析
郇 雷(第10期)
战后德国的政党竞争与“共享繁荣”政治共识的形成
王长鑫 郭定平(第10期)
社会建设研究
信息化对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效应——基于京津冀1945户居民家庭数据调查
曹冰雪 李 瑾(第1期)
制度规则、实践阐释与目标置换:政府购买服务中的自由裁量逻辑
刘帅顺 谈小燕(第1期)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中的行为与意愿:影响
因素与悖离逻辑
陈 宇 孙枭坤(第2期)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消费:居民不同成本
减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佰荣 李 勇 等(第2期)
家庭结构对农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
影响:亲子关系的中介效应
杨静慧(第3期)
从理性互惠走向情感联结:企业与社会组织可持续跨部门合作的形成机制
李子林(第3期)
公地治理的制度途径与理论评述:三个
竞争性的解释
武俊伟(第4期)
新时代完善分配正义之绩效考核治理运行
机制
刘 钊(第4期)
个人主义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变动——对“新青年”的个案研究
刘 畅(第5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表达与变迁逻辑——基于1949—2022年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冉 连 张 曦(第5期)
基层治理转型的中国经验逻辑:基于委托
代理的理论视角
李亭雨 潘泽泉(第6期)
村级公共治理与村级治理共同体——转型期中国乡村公共性危机及治理转向
王 飞 孙建国(第6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传统记忆价值与重建
廖永林 潘 莉 等(第6期)
职业代际流动对子代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田艳平 姜奕帆(第7期)
注意力分配及其交相作用与政策议程设置——基于20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陈晓艳 汪建昌(第8期)
体育锻炼能促进志愿活动参与吗?——基于道德资本视角的倾向值匹配检验
张 忠(第8期)
基层协商民主助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运作机制与驱动逻辑——基于“红茶议事会”的案例研究
吴培豪 钱贤鑫 等(第9期)
农村高价彩礼的生成机制——基于“文化—生活”的框架
刘桓宁
老旧小区改造中协同治理的模式比较研究——基于对北京市3个治理案例的考察
李振锋 王翔君(第10期)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居民满意度何以提升?——基于S市的实证分析
侯甜甜 曹海军(第11期)
公众对碳减排政策支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凌卯亮 徐 林 等(第11期)
组态视角下突发事件提级问责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9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许玉镇 王光臣(第12期)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
“双碳”目标下湖北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特征和核心要素研究
涂维亮 娄君庭(第1期)
湖北非遗对外译介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杨荣广 朱战炜 等(第2期)
“政策工具—价值链”视角下湖北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研究
陈世香 徐小丰(第3期)
湖北省农村人口养老问题研究——基于湖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靳延安(第4期)
湖北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存在的“堵点”分析及解决路径
叶学平 张 禧(第5期)
绿色转型升级背景下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分析
吴文劲(第6期)
湖北省人口流动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建议
陈显友 张瑞杰(第7期)
湖北省县级生态环保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
机制研究
操小龙 黄景驰(第8期)
湖北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王 翔 魏 桐(第9期)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对湖北省职教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朱秋月 黄旭中 等(第10期)
湖北营商环境:量化评估、省际比较与政策启示
张三保 赵可心 等(第11期)
特色小镇建设对湖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湖北为例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胡仁昆(第12期)
经济论坛
绿色信贷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实施行为的影响——基于生态认知的中介作用及农业收入占比的调节效应
郑骏川 苏 莉(第1期)
国内价值链嵌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中介效应和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
任健华 雷宏振(第1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源安全观及能源安全政策的历史演进
马超林(第2期)
市场·政府·社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三重手段
张新宇 蔡小慎(第2期)
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 芳(第3期)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共同富裕——基于长三角的实证
胡 艳 王艺源 等(第3期)
当前全球巴塞尔III实施的进展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巴曙松 刘晓依(第4期)
乡村振兴视野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基础、制约因素与制度供给
杨学成 梁玉春(第4期)
区域协调发展视域下边疆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路径研究
权金亮 刘艺卓 等(第5期)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发逻辑、理论内涵、
实践路径
马 丽 金 梁(第5期)
数字经济与房地产中介:创新or摧毁——以贝壳找房为个案
陈淑云 张 颖 等(第6期)
数字设施、人力资本对企业家创新力的影响分析
陈叶玲 余子鹏(第6期)
资本市场国际化抑制了企业非效率投资吗?——基于A股纳入MSCI指数的准自然实验
马子红(第7期)
金融集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王鸾凤 凌 霄(第7期)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分析框架与路径对策
郝华勇(第8期)
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基于
系统GMM和门槛模型的分析
刘 源 史桂芬(第9期)
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的
城镇化影响及门槛效应
薛建春 张安录(第9期)
省际竞争视域下“强省会”战略的逻辑生成、路径选择与分异趋向
杨国才(第11期)
我国家政服务业发展现状、趋势、问题与
对策
俞 华 徐 娜(第11期)
缓解创新型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约束的理论
逻辑、实践困境和对策建议
徐 枫 林志刚(第12期)
我国EOD模式实施路径研究——基于政策
文本分析的视角
魏方莉(第12期)
人文视野·哲学·
以太与公法——论谭嗣同、康有为运用科学话语对儒学的转型与重构
王寅生(第1期)
孔子:理想的美德伦理学的奠基者
胡婉琪(第1期)
蕺山哲学中的“物”概念辨析
江 刚(第2期)
论海德格尔的“视”概念
王 燕(第2期)
从佛教因果说看彼得·贝格尔对神正论的
探讨
段皓宇 鲁克伟(第3期)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美育的价值与规律研究
龚 乾(第3期)
今将图南——《庄子》中的“南北”观念及其隐喻
郭莹洲(第4期)
析孟子作为道义显现的“气”
耿 冉(第4期)
布尔迪厄文化实践的哲学理论研究
孙忠良 李金雪(第5期)
康德人格概念的内涵演进及其哲学意义
唐红光(第5期)
庄子论“气”与四时形态的生命吟咏
李春阳(第6期)
激浪派的禅宗精神研究
曹晓寰(第6期)
孔子的诗教:《诗》教何以成为一种教化
樊雪君(第7期)
超人类主义的哲学与文化历程
蔡丹丹(第7期)
势增原理的系统学诠释
王 雯 张守凤 等(第8期)
“一物两体”:张载虚气相即论的架构及展开
雷 震 王 驰(第8期)
《论语·学而》篇中的儒学道德认知思想
诠释
周同燕(第8期)
归正与提升:宋明时期新儒家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贺双艳(第9期)
学以成君子——孔子论学思想的德行诠释
付金辉(第9期)
终末期关怀的哲学理论基础
徐静文(第10期)
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轨迹——从
几部重要的哲学史著作来看
聂 楠(第10期)
“王学”视阈中伪善成因探析
纪望书(第11期)
以大道论大美:基于无原则批判的彭富春
新道论美学思想
周 璇(第11期)
“存在”何以不能获得逻辑谓词的地位?
潘丹丹(第12期)
涵义与指称:从弗雷格到克里普克
李月坤(第12期)
人文视野·文学·
抒情视域下的鲁迅创制及再解读
王 路 朱崇科(第1期)
布林克长篇小说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乌托邦建构
张 甜 蔡圣勤(第1期)
抗战时期文艺民族形式概念探讨的跨时代
贡献
刘 艳(第3期)
上博简《鲁邦大旱》的时代与主旨新证
刘全志(第3期)
媒介变革背景下数字文学的新文学特征
李 斌(第5期)
传统文本观的谱系与新文本观的学理构建
徐 杰(第5期)
网络文学产业的文创形态及其风险规制
欧阳友权(第7期)
从作品本体到存在本体——论网络文学研究的四个层面
祝晓风(第7期)
论作为调和体系的弗莱神话原型批评
易晓明(第11期)
论《魔山》的时间观念谱系
涂险峰(第11期)
人文视野·历史·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褚静涛(第2期)
华北沦陷城市的中共秘密交通工作——以
晋察冀分局城工工作为中心
王富聪(第2期)
近代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制约因素——以《国际航空公约》的批准问题为例
吴文浩(第4期)
中立法与日俄战争时期的中国对外交涉——以“复州日设民务公所案”与“辩驳俄国布告案”为线索
郭黎鹏(第4期)
二元对立与多重视角:战后日本人的战争
责任认识考察
徐志民(第6期)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参谋本部对华谋略活动管窥——以第二部长宇都宫太郎的活动为中心
王 刚(第6期)
变法、党争与士大夫政治——王夫之的政治理论
林 鹄(第8期)
思想史中的“北流”:金元之际北方易学及
功用
申万里 向瑞雪(第8期)
近代中国茶叶检验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平英志 黄柏权(第10期)
整体性与区域性:清前中期中国城市社会
风俗的商业化——以汉江沿岸城市为中心
王 耀(第10期)
中国之出路:罗素关于中国走苏俄道路的
论说演变
彭姗姗(第12期)
物质史视域下19世纪前中期海外汉学期刊的中国知识传播——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庄 新(第12期)
法学探索
金融私法视域下自由贸易港金融创新的制度利益衡量逻辑
曹晓路(第1期)
论平衡性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构建
汪青松 张汉成(第1期)
刑事缺席审判视域下国家监察义务具体化
研究
王 译(第2期)
生育激励背景下家庭课税的德国模式:体系展开与理论镜鉴
邹新凯(第2期)
论职场智能监控与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之
边界
徐强胜 王萍萍(第3期)
黄河流域环境资源犯罪的空间分异与司法
应对
王 腾(第3期)
“深度伪造”滥用行为的刑法规制
冯明昱 姜 涛(第4期)
网络安全保险的法理基础与实践路径
周瑞珏 赵精武(第4期)
元宇宙法律治理中的数字正义及其实践路径
孙 跃(第5期)
专利权用尽原则司法适用的实践证成与法理展开
李 强(第5期)
元宇宙时代NFT数字藏品交易的版权困境与应对研究
袁 锋(第6期)
论民办教育机构的信用治理
欧阳天健(第6期)
中国双碳立法:实践考察、法理阐释与
体系化路径
王国飞(第7期)
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制度:价值定位、内在逻辑及优化路径
喻少如 许 柯(第7期)
论著作权集体管理的“趋中间化”特征及其
制度启示
徐聪颖(第8期)
我国数据要素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李晶晶(第8期)
论刑法中的减轻处罚与司法适用限度
蔡道通(第9期)
论人工智能辅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
衔接
李文吉(第9期)
物权纠纷案件适用绿色原则的模式与效果
分析
刘长兴 柯 泉(第10期)
环境侵权司法的多维审视与机制优化——基于2022年环境侵权案件的实证分析
刘 超 陈梓铭(第10期)
数字正义视域下数字司法建设面临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黎 慈 孟卧杰(第11期)
生成式AI的源头治理:数据深度运用的风险隐忧与刑事规制
章诚豪 张 勇(第11期)
论电商平台农产品数据共享的法治进路
李 蕊 李奇玥(第12期)
农产品溯源中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法律风险
防范制度研究
胡元聪 吴函聪(第12期)
教育论丛
教育公平视域下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基于L省P县的GIS技术分析
赵 琳 严仲连(第1期)
幼儿园高质量课程建设:价值意蕴、现实
困境及纾解之策
刘雨杭 姚 伟 等(第1期)
从“分级管理”到“协同治理”:我国教育减负政策的话语变迁
田 雪 邹红军(第3期)
“双减”背景下校长领导力的提升
成欣欣 张 爽(第3期)
教师意识视角下“双减”政策落实的难点与
突破
李晓玉 杨 丽(第3期)
从“变量中心”到“个体中心”:潜变量
混合模型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王雅晶 汪雅霜(第5期)
CB-SEM与PLS-SEM:结构方程模型在
教育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辨析
秦 超(第5期)
中小学校内申诉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及纾解
彭宇文 彭学琴(第7期)
从形式到实质:法治副校长协同提升依法
治校水平的优势与方略
颜晓程(第7期)
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大教育建设
侯怀银 王晓丹(第9期)
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意涵与
多维路径
刘振天 胡更新 等(第9期)
高质量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目标指向、价值诉求和行动网络
曹雨柔 张铭凯(第9期)
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的价值意蕴、现实
挑战与保障机制
张 聪(第11期)
银龄教师助力基础教育教师教研的现实困境及纾解策略——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视角
姚 刚 徐学福(第11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与治理融合研究的方法变革
向度
王俊斐(第1期)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基本问题探析
李瑞奇(第2期)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历史探索与现实启示——以J省为例
张建晓(第2期)
论领导干部进高校讲思政课常态化机制建设
张振芝(第3期)
论非理性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章 羽(第4期)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含义、问题与突破
梁煌君 李 亮(第5期)
非公企业党建效能极化现象的形成机理与
破解路径
姚 靖(第5期)
网络直播下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现实境遇及治理对策
杨学文 李祖超 等(第6期)
迈向“算法学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算法塑造风险及其化解
贾德辉 卢瑞瑞(第8期)
走向实践智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进路探析
虞 滢(第9期)
多维空间生产:烈士纪念的空间形态、建构模式与实践进路
王延隆(第10期)
运用抗战史迹资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与优化策略
杨义德(第10期)
大学“三位一体”科研育人的逻辑理路
赵映川 刘在洲 等(第10期)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意蕴——以中共早期《中国青年》杂志为视角
李良明 董 律(第11期)
新时代劳动教育空间的内涵、类型及其结构关系——基于空间现代理解视角下的研究
黄传球 戴 锐(第11期)
传播与传媒
试论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群体极化及其引导机制
尹 寒 杨 军(第2期)
智媒时代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话语表达与
传播逻辑
顾栋栋(第4期)
中医药典籍的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
阙红玲 胡 洁(第4期)
元宇宙社交媒体应用的国际镜鉴:演进
脉络、实践进展与发展趋势
蒋 琳 张 艳(第6期)
扩张或克制:不同类型传媒企业的多元化
经营路径探析
窦瑞晴(第6期)
话语历史分析视角下新时代中国青年形象的对外传播研究——以《中国日报》2013—2020年中国青年新闻报道为例
禹 杭 王宇航(第8期)
他乡的神话——《神仙传》康儒博英译本
传播模式探究
翟全伟 朱战炜(第8期)
公共领域与十九世纪晚期美国文学市场中的媒介
郝祥建 何润芳(第10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传播理论本土化
宋 红(第10期)
从“表态”到“批评”:媒体微博评论的
话语转型与政府形象再造
姜 伟(第12期)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视觉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
杜成斌 刘 璇(第12期)
工匠文化研究
论工匠文化与人的高质量发展
邹其昌(第9期)
《国语》之工匠文化研究
李青青(第9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