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为何盛行“宁左勿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码字工匠老詹 Author 詹国枢
闲来无事,翻看报纸,看到《人民日报》对冯小刚的一个专访。
专访由头,是因为冯拍了一部反映现实问题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记者与冯小刚说着说着,这家伙便从电影中碰到的事情,谈到了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宁左勿右”。
冯小刚说:“一些官员在办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会不会受到责难,就是我们说的胆小怕事,其实说到底这种干部就是没担当。”
冯还说:“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干部为了求自保就宁左勿右、宁严勿松,而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腐败,比贪污还厉害。”
冯小刚这家伙,脑瓜真够灵活!一转一主意,一转一主意!而且,心直口快,咋想咋说!人人心中有、个个口中无的东西,呱叽一下,竟从他口中蹦了出来!
“宁左勿右”?这词儿乍听十分敏感,但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官场确实比较盛行“宁左勿右”。
什么叫“宁左勿右”?
何谓左,啥叫右?尽管人们心中隐隐约约,似乎都晓得那么点儿意思,但真要讲清楚,说明白,还真不容易!
老詹琢磨半天,给出如下定义:
所谓左,是指在日常工作中,总喜欢将问题上纲上线,动不动就往路线、方针、立场上靠。而碰到某些事情需要处理时,也总是往高里说、大里说、狠里说!而不是往低里说、小里说、软里说。
所谓右,则与此相反,在日常工作中,不喜欢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动不动就往路线、方针、立场上靠。碰到某些事情需要处理时,一般喜欢往低里说、小里说、软里说。
举例说吧。电影中李雪莲的问题,无非是“假离婚被弄成了真离婚”、“前夫说她是潘金莲”这两个“想不通”。但仔细想想,这能算多大问题呢?然而,她碰到的这些官员们,就是喜欢“左”,喜欢动不动往路线、方针、立场上靠,可不就一家伙就把这乡村小女子架到了成心捣乱、图谋不轨、破坏稳定的烈火上去烤吗?可不一下子就把一件家庭纠纷的小事整成了关乎全县乃至全市官员前途的一件大事吗?
事情荒唐,莫过于此!
难怪刘震云当年要写成小说,冯小刚如今要拍成电影!二人正是看中了这现实中的人性扭曲,生活中的黑色幽默。
走笔至此,不由深问一句,为什么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都不约而同将一件乡村家庭纠纷的小事,弄成关乎大局、关乎稳定、关乎众官员乌纱帽的大事呢?
说到底,还是官员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那四个字:“宁左勿右”。
宁左勿右——他们就宁愿把一件哪怕是鸡毛蒜皮的日常小事也往路线、方针、立场上靠。
宁左勿右——他们就喜欢把分明是家长里短夫妻之间的纠纷往高里说、大里说、狠里说。
官场中“宁左勿右”的事情,还有不少。
举例说吧,领导班子开会讨论对某一干部的提拔。如果此人在男女交往或者请客吃饭方面不太注意,存在一些小问题。而此人在大的德才、能力等方面,却又是一位难得的人才甚至是不可多得的将才,那么,作为与会者,你将如何表态?
很可能的结果是,大多数有“从政经验”者,将会取“宁左勿右”之态度,主张“暂不提拔,等等再说。”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表态最安全,最稳妥,最不会伤及自己利益。
至于因为延误时机而对整个事业不利,不提拔对这位干部很不公平。那与我何干?那可就不是我管得着的事了!
再举一例。某地区为了落实上级指示,需要对全体干部员工进行一次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在讨论具体方案时,A方案制定得比较高、比较大、比较“狠”,也就是说,集中的时间比较长,内容搞得比较多,学习时间也要求得比较严格。B方案则相对低、小、软,时间较短,内容不多,时间要求也比较灵活而不那么严格。
当此时也,班子成员又会如何表态呢?
很可能的结果是,A方案获多数人同意,最终通过——即使大家心里觉得其实B方案更实事求是,效果更好。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同意A方案比较保险,不会被认为落实上级指示不积极,不得力,甚至阳奉阴违。
至于这个方案肯定会要兴师动众,甚至花费颇巨,劳民伤财,实际效果并不好。那与我何干?那可就不是我管得着的事了!
左,即使错了,不过是认识问题,方法问题,水平问题嘛。
右,一旦出错,那就是路线问题,方针问题,立场问题了!
孰轻孰重,岂非一目了然?
官场为何盛行“宁左勿右”?其症结正在于此。
冯小刚接受采访时,对“宁左勿右”的危害说得非常尖锐:“宁左勿右”是“最大的腐败,比贪污还厉害!”
好家伙,这小子胆子真大,真敢说!
假如他不是电影导演,而是官场某局长,某市长,他还敢这样说吗?
我看够呛。恐怕他也会王顾左右而言他,嘿嘿嘿嘿,哈哈哈哈……
延伸阅读
陋兰:红卫兵五大“领袖”——终究不过是被时代车轮碾压的蚂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