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秋分蟾光满,桂子远飘香,阴平阳秘精神藏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北纬90°)与南极点(南纬90°)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在地平线上转圈”的特殊现象。
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
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2016年9月22日22时21分正式迎来“秋分”节气,意味正式进入秋季。
秋分一直被中医视为自然界阴阳变化、交替、过渡的分水岭。中医养生理论认为秋分前后养生保健,既能养阳又可滋阴,最利于调整阴阳的消长与平衡。
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
具体做法: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起居,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中医认为:侧身屈膝而卧,可使精气不散。长寿老人一般睡眠时都呈侧卧,而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正符合古人所言的:“卧如弓。”正确的睡眠姿势为一手曲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放松。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自由变动,且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松,胸部受压最小,不容易出鼾声。
需要指出的是,秋季睡眠姿势的选择也须因人而异。如有些疾病患者却不宜采用右侧卧的方式。如心衰患者,则宜采用半卧位。脑血栓患者,侧卧会加大血流障碍,易导致血栓再发,而宜仰卧。胃溃疡患者,右侧卧,会大大增加胃部流向食管的酸性液体的回流量,引起胃部灼痛,而宜左侧卧。高血压患者,宜加枕平卧,枕头一般高15厘米左右。肺气肿患者宜仰卧,头部略高,双手向上微伸,以保持呼吸通畅。
材料:野苋菜500g、油适量、盐适量、酱油适量、味精适量、大蒜适量。
做法:把菜洗干净。锅里加水烧开放入苋菜焯一下水。捞出过凉。大蒜拍碎。锅里加小许油烧热。放上大蒜沫炒蒜香味。倒上苋菜翻炒一下便之受热均匀。再倒上小许酱油。放上盐炒匀。撒上味精炒匀。出锅装盘。
功效:秋分吃秋菜,大蒜清炒野苋菜是秋分的时令菜。炒野苋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还能润肤美容。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材料:鲜山药250克,荸荠250克,鲜藕250克,胡萝卜250克,绍酒10克,盐3克,味精2克,鸡油25克,姜5克,葱10克。
做法: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成4厘米的方块;胡萝卜去皮,洗净,切成4厘米的方块;鲜藕去皮,切成4厘米的方块;姜拍松,葱切段;荸荠去皮,洗净,一切两半。将鲜山药、荸荠、鲜藕、胡萝卜、绍酒、鸡油、姜、葱同放入炖锅内,加适量水,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35分钟,加入盐、味精即成。
功效:有清热养阴,益气健脾的功效。
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多发季节,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若疏忽防治,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1、 积极开展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开展除四害运动。
秋分过后,容易情绪低落,悲忧伤感。此时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乐观的情绪,胸怀豁达,宁神定志,收敛神气。要多出户外,经常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培养广泛的业余兴趣爱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以此减轻秋季对人心理上的不良反应,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随着盛夏酷热逐渐消退,一些游泳爱好者也收起了泳衣。但专家建议,初秋时节适当的冷水泳既能达到较好的健身效果,也能为日后冬泳打下良好的基础。冬泳不但可以加快人的基础代谢,促进血液循环,也能锻炼人的意志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但练习冬泳应该逐渐过渡,从秋天开始坚持冷水泳,逐步过渡,到了冬天才能享受冬泳的乐趣。
初秋的冷水泳对神经系统能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加快心跳速度、促进血流量,进而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冷水泳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可以有效地锻炼血管的收缩和扩张。长期坚持,能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秋分时节,秋高气爽,景色非常宜人。在这大好的秋色时光,结伴登山畅游,尽情的饱览名峰秀水,领略大自然的绮丽景色,感觉飘飘欲仙,而且还锻炼了身体。除此之外,阳虚质平时还应坚持自己的运动习惯,散步、快走、慢跑、有氧操等,不过无论何种活动,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另外,在这阴阳相半的时候,刚柔并济的普拉提是调节阴阳平衡最好的运动,非常符合“刚而不能僵,柔而不能松”的养生理论,不妨尝试一下。
秋季肺气肃降,会把心、肝虚火压下去,使阴虚体质得到清润之感。秋季养阴好比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得到晨露的滋养。假期将至,去大自然吧,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赏桂花望圆月,雨后听泉,山顶观海。总之,不必刻意找什么乐子,秋天的大自然特别精彩。
假期并不意味着贪睡赖床,熬夜不眠,否则伤血耗气。秋分节气天气逐渐凉了,血瘀关节是经脉气血流注的节点,非常容易受寒,也要注意各关节、腰腹、颈背、脚部保暖。《千金月令》秋分之日勿杀生,勿用刑,勿处房帷,勿吊丧问疾,勿大醉。君子当斋戒静专以自检。秋雨中要防湿(运动后汗湿、洗头后要吹干),否则为湿气所伤,要么气逆咳嗽,要么腿脚无力而冰冷。若严重些,冬季也会咳嗽。最好赶紧换干衣服,喝点热姜汤水,把湿气排除。
“一场秋雨一层寒”说的就是在雨水渐少的秋分时节,要注意天气变化,气虚体质尤其是在室外运动的时候。选择防风、透气、戴帽、不厚重的功能外套比较合适。秋季以养“收”为主,所以,选择的运动,不要剧烈,以身上舒适、不出汗为宜。也可以在室内学习下传统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拳打卧牛之地”的功夫,可以动荡气血,从身体内部改善体质。
气郁如果较严重的,此时节往往出现忧虑、恐惧和焦灼兼而有之的情绪反应,导致失眠、头痛等,焦虑反应与特定的疾病是相伴而生的,如冠心病、胃及二十指肠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神经性皮炎等。喜以胜忧,思则气结,这是一个充满假期的节气,又是在天高气爽的秋日,没有必要整日记挂着令人焦虑的事情了,倾情的投入到聚会和欢庆的气氛中去吧,给自己定一个假期活动计划,就算没有旅游,那么饱睡,到树林里去,赏月观花,打扫卫生,读完一本想读的书都是很棒的安排。
秋三月,是“收容平藏”的季节,精神要内守,与亲朋好友相聚最好避免互相攀比,以保持神志安宁,适应秋天平容之气。《牛津格言》中说:“如果我们仅仅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但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幸福,就会感到很难实现,因为我们对于别人的幸福的想象总是超过实际情形。”的确如此,有人总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幸,却对他人的成绩羡慕不已。其实,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和自己比,才能永远有奋斗目标,并不断超越自我,不要盲目的拿别人的标准去衡量自己!
金秋季节,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秋冻要适度,以微凉为度,不能冻得打寒战。此时雨水稀少,天气干燥,易出现口鼻咽干的现象,而鼻吸蒸汽法是一种独特的润肺方法,操作又简单,不妨试试: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气,每次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原理是肺开窍于鼻,通过吸入蒸汽而使肺脏得到水的浸润。另外湿热质还要勤洗澡,温水就好,因为洗浴不仅有利于清洁爱出油的皮肤,还可促进血液循环,能使肺脏与皮肤气血流畅,发挥润肤、润肺之作用。当然,不能忘了浴后擦清爽的保湿护肤品。
宜早睡早起,注意全身气机的调养,增强自身免疫力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居室内也应经常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