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好心理健康“防疫战”?马建青教授这样说
对话·马建青教授
3月1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就如何加强下一阶段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目前,中国的疫情抗击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但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我院马建青教授与《浙江共产党员》杂志一起探讨——
Q
习总书记3月10日在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再一次强调“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您怎么看待心理工作在抗击疫情中的重要性?
马建青:疫情发生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到要加强“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工作。习总书记之所以反复强调抗疫心理工作的重要性,是基于对重大疫情面前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重要性的科学认识。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仅只是影响人的躯体健康,同时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人们普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害怕、担忧、无助、烦躁、无聊等情绪,这是正常人面临异常事件时的正常心理反应。但这些消极情绪如果过于强烈或持久,不能得到及时的释放和纾解,就会影响人的身心状态,干扰正常生活,影响抗疫工作,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是科学应对疫情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
Q
关于疫情心理疏导,目前已经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马建青: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全国与心理相关的各个学术团体、专家、志愿者很快就意识到抗疫心理援助工作的重要性。鉴于这次疫情的特殊性,主要还是通过心理热线、网络咨询这种远程的方式开展服务。此外还有编写面向不同人群的心理自助手册、撰写心理调节文章,开展团体活动,因人而异地进行适宜的、多种形式的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工作,为广大民众送去了温暖、安心和力量。
Q
您曾经率团参加过汶川震后心理援助和教育重建工作,相较于之前的经历,您觉得这次心理援助有什么特点?
马建青:2003年非典时,心理援助还不太为大众所知道。2008年汶川地震,是中国心理工作者第一次大规模地参与震后心理援助。那时很多心理援助人缺少灾后心理工作的经验。但那场震后心理援助却使灾后心理援助的概念第一次如此广为人知、深入人心,从此,心理援助成了重大灾难救援的一部分。
这次抗疫心理援助工作表现得更有组织、更有秩序、更加专业。国家卫健委第一时间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各地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工作提供了专业指导;国内各大心理团体纷纷就开展疫情心理援助发出倡议,就规范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提出专业要求;各地、各机构对参与心理援助工作的人员进行紧急专业培训,加强伦理指导,配备专业督导。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工作,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各方的好评。心理援助队伍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成长机会。
Q
您觉得下一阶段心理援助工作应该如何开展?
马建青:随着复工开始,复学也正在准备,民众的正常生活逐渐开始恢复,一方面依然要做好防疫工作,特别是做好境外病例输入的防控工作,这个过程中,一些人的内心还会有担忧、不安、焦虑,并且前一阶段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大众的心理疏导依然需要做好。而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经历过疫情的患者及其家人、那些在疫情中失去了家人的人们还不会那么快从这场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失去亲人的痛苦、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噩梦般的经历等等会变成他们的切肤之痛。其中的一些人还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这次疫情的重灾区湖北特别是武汉,创伤人数多、心理影响大、持续时间长,更应该是心理援助的重中之重。一些人的心理创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会持续数年、十几年甚至有可能陪伴终身。同美国9·11、中国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带来的持久影响一样,面对新冠肺炎带来的心理创伤,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工作将持续数年乃至十几年。
为此,要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需要,采取分类分层的心理工作,特别是要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精准施策。开展广泛的心理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把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从疫情灾难中获得成长;开展心理科普工作,帮助民众平复疫情带来的消极情绪,回归生活和工作的常态;开展专业的心理疏导,消解疫情带来的心理阴影;开展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平复心理创伤,治疗、减少严重心理障碍和PTSD的发生率。
相信这次疫情心理工作必将提升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Q
关于如何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您对读者有些什么建议?
马建青:首先,要保持好习惯,勤洗手,去人口密集的地方戴口罩,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有了身体的安全感才能安心。第二,及时了解官方发布的信息,不信谣不传谣,这样心里才会更踏实。第三,接受自己有时候会出现担忧等消极情绪是正常的,接受了就会降低我们的焦虑,另外适当的焦虑也有利于保持对疫情的警惕心。第四,如果心理出现比较强烈的波动,可及时打心理热线或去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援助。
受访者简介
马建青,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图文来源:浙江党建网
本文编辑:新闻中心 陈珂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守|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