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1期)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不应辜负了这个时代,必须以不辍之笔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为此,特设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栏目,分享本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以期鼓励理论界的交流和对话。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辨与思
作者:刘同舫
期刊:《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5-13页
摘要:辨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诸多思想误区,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和推动实践发展的根本前提。追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必须矫正传统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倾向,着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总原则和主要内容,强化其整体性和发展性;解答“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审慎对待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思辨主义的倾向,应以辩证的态度、坚定的信仰和实践的立场予以克服;坚持学术研究与现实观照的内在统一、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的内在统一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统一,是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路径。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科学指向
作者:付文军
期刊:《经济学家》2021年第1期,第5-14页
摘要:“改变世界”不仅是马克思的哲学宣言,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归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政治”直接表达了这一理论的功能和主题,“经济”则凸显了马克思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历史的双向考察,其四重理论内涵和科学指向得以呈显:它在克服古典经济学狭隘性的基础上,完成了从“私经济学”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的转向;它既是“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又是“革命的政治经济学”;它是以资本批判为轴心,以历史批判为方法的“‘批判的’政治经济学”;它是解答人类“历史之谜”,回应“时代之问”的政治经济学。只有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与逻辑,我们才能真学、真懂、真用它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和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大繁荣。
芬伯格的技术解放设想为何落空?
作者:王晓梅、何丽
期刊:《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第111-115页
摘要:芬伯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进行现实追问,延续了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的未尽之意,适时提出技术民主化方案,以技术解放思想有益补充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体系。芬伯格的技术解放思想具有进步意义,通过改造技术促进民主的完善,在技术系统内部寻求解放的张力。然而,他将人类解放的实现局限于技术解放,并寄希望于“责任文化”与技术精英的“良心发现”,不可避免地陷入“道德政治学”和“技术万能论”的理论危机,始终未能突破马克思的整体性研究框架。要实现人类解放,必须回归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作者:丁堡骏
期刊:《当代经济研究》2021年第2期,第8-11页
摘要:2020 年《求是》杂志第 16 期发表了习近平同志于 2015 年 11 月 23 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28 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以下简称《新境界》) 。《新境界》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论,以及新形势下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问题,是一份最珍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
孙冶方的价值理论:一个批判性剖析
作者:刘召峰
期刊:《当代经济研究》2021年第2期,第33-44页
摘要:孙冶方的价值理论自提出以来在我国学术界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认真剖析其中的科学成分与缺陷。孙冶方把价值理解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认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起作用,这对于批判“自然经济论”和“不讲经济效果”的政策措施与制度设计是强大的思想武器,对于建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孙冶方的价值理论也有重要缺陷:把价值理解为抽象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从而把价值这一“历史性存在物”永恒化了;关注了劳动量和价值量问题,却忽视了马克思对价值的根本性追问——“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强调了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共性,却弱化了它们的特殊性和本质区别。孙冶方价值理论的缺陷,跟他不重视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探讨和对拜物教性质的剖析有关。
唯物史观从一般到具体:中国共产党的世纪理论征程
作者:包大为、王甄玺
期刊:《理论月刊》2021年第1期,第29-36页
摘要:革命的理论推动革命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既是近代中国生产关系变革,也是革命理论转换的客观成果。20世纪初的中国人民,见证了社会进化论、制度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等理论方案的失效。这是唯物史观扎根中国和引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语境,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获得理论自觉的出发点。对无政府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反思,为思想建党做好了理论准备。对教条主义的持续批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创造了理论条件。历史证明,唯物史观为理解旧中国、构想新中国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策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和投身革命的理论勇气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抓住历史发展主要矛盾的革命本领之基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展:概况、议题与前瞻
作者:付文军
期刊:《兰州学刊》2021年第2期,第41-57页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指南。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70年来我国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发文数量、作者群体、研究机构和理论阵地的基本情况。在这段时间里,学者们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的基础理论、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等问题展开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究。在学界的努力之下,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并积攒了诸多有益的经验。然而,国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呈现出学科遭遇冷落、人文属性弱化、实证研究不足和原创成果缺乏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必须强化学科意识、人文意识、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推动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走向持续繁荣。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正义观的辩证批判
作者:杜利娜、刘同舫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8-14页
摘要:马克思对西方传统正义概念持辩证批判的态度,而非全盘否定。青年马克思未能脱离时代精神的框架,站在理性主义立场上从抽象范畴出发肯定了西方理性正义观的进步性;在把人的实践及生产劳动确立为本体论根基后,马克思看穿了自由主义的错谬,认识到唯心主义及法权理念的局限性,指出自由主义的正义理念可能消解现实社会弊端、麻痹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马克思强调人的生产劳动实践的正义性,揭示了资产阶级分配正义观营造的平等假象。基于对唯心主义把正义作为物质实践“先导”的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同西方哲学抽象运演正义范式的决裂,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正义诉求,体现了他对西方传统正义观追求人的自由发展这一价值内核的批判继承与改造。
编辑:新闻中心 黄先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