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急驰而来!《马驰史学论集》

唐史论丛 2024-01-09

著者:马驰

定价:98.00

出版时间:2022.8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书号:978-7-203-12249-4

开本:16开 170*240

字数:400千字

页数:443页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陕西师范大学唐史学家马驰教授的学术经典文章二十八篇,全书共40余万字,内容分为“唐代对外交流史”“唐代蕃将研究”“唐代文献研究及书评”三个部分。作者学术底蕴深厚,行文严谨,既具备唐史研究的格局与视野,又有历史细节的细致考证,充分体现了老一辈历史学者求真求实的治学精神。本书的编辑出版能使更多的学人了解马驰老师的学术渊源、学术风范以及唐史研究成果,有着很强的学术价值与出版意义。


 作者简介

  马驰(1941—2019),河南鲁山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曾任该校唐史研究所和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中国民族史和隋唐史等方面研究,曾与同事合编《清实录藏族史料》、《明实录藏族史料》共15册400余万字,双获国家民委于1989年颁发的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主持国家教委社会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发展(隋唐时期)”,出版专著《唐代蕃将》《李光弼》,其中《唐代蕃将》获陕西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并被中外学者誉为蕃将研究的权威专家。他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目  录


试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001

唐代羁縻府州与中央关系初探…025

试论唐代蕃州的管理体制…035

唐幽州境侨治羁縻州与河朔藩镇割据…071

试说隋唐关中本位政策…086

唐长安城流水与园林…099

“黄巢发塔”说质疑…107


大唐帝国的盛衰与少数民族…121

《唐两京城坊考》中所见仕唐蕃人族属考…128

大唐创业与北朝蕃姓余裔…143

试论蕃人仕唐之盛及其姓名之汉化…154

论仕唐蕃人之汉化…167

说“龙图腾”“豢龙故里”与“蕃姓刘”…192

元结事迹杂考…209

羁旅长安的新罗人——说唐代东亚文化圈现象之一…233

唐太宗与蕃将…270

蕃将与武则天政权…288

史道德的族属、籍贯及后人…300

李谨行家世和生平事迹考…308

李光弼生父生母考…323

铁勒契苾部与契苾何力家族…329

沙吒忠义的族出及事迹考…359


《新唐书·李谨行传》补阙及考辩…369

《旧唐书·黑齿常之传》的补缺和考辨…381

《新唐书·元结传》辨误与补阙…396

《难元庆墓志》简释…412

评章群先生《唐代蕃将研究》…423

一部关于中国民族史理论和实践的奠基性著作——评周伟洲《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437


后记…442



我的学术经历(代序)


马 驰


  我很幸运,早在四十年前,就曾受教于恩师史念海、斯维至、胡锡年、牛致功、孙达人等海内名家。工作后,在如何做学问上,他们又不断地给予帮助和点拨。这些老师们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研究是无限的。以有限的一生去从事无限的研究,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因此,先从一事一议做起,进而抓史学领域的主要问题、尖端问题做纵深突破,而所有这些研究,必须以“为世所用”作前提。


一、厚积薄发,从一事一议做起


  大学毕业后,我先是分配到宝鸡市一所中学作政治教师。在站好五尺讲台和带班主任工作的同时,我无论如何不能忘情于自己研学的专业。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史学界对中国农民战争史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讨论时,我以《试论窦建德的皇权崇拜》为题,就农民战争的一般规律和总是失败的原因,做了有别于其他学者结论的探讨。虽然在观点上同农民战争史的权威专家孙达人老师相悖,但初稿请他过目时,竟然称赞说:“可以自成一议。”后来文章发表,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不仅有权威学者南开大学杨志玖教授的评介文章,在1980年的《中国历史年鉴》上发表,日本学者山根幸夫先生亦将拙文介绍给其国人(见80年代初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史研究入门》一书)。在《试论窦建德的皇权崇拜》发表后,又接踵发表了《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与蕃将》《武则天与蕃将》《李谨行事迹考》《史道德的族属、籍贯及后人考辩》等系列论文。于是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开始在海内外学术界有了一点的名气。


二、遵循“为世所用”的研究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课题


  在我的学术经历中,早在大学读书时,就有志于从事中国农民战争史和隋唐史的研究,由于“厚积薄发”,所以出现了《试论窦建德的皇权崇拜》的良好效应。为了能给藏学、民族学做出点贡献,于上世纪70年代末,毅然地中断了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并由西藏民院历史系主任顾祖成教授和我以及王观荣先生三人牵头,负责《明实录藏族史料》《清实录藏族史料》的辑录编纂工作。我曾带六位教师,在陕西省图书馆工作一年,辑录了300多万字明清两代的藏族史料,并于1981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两书凡十余册,在海内外藏学界、史学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并荣获国家教委于1989年颁发的社科著作一等奖。

  1988年调来陕西师大后,除先后出版两部专著及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唐史论丛》外,又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编撰多卷本《中国通史》《陕西通史》《西安历史地图集》《资治通鉴新注》的社会需要,又涉足于方志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学术领域,并以较好的学术质量完成了自己分担的任务。如我参与的由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隋唐卷),其隋唐民族篇章由我撰文,学者刘统先生在其书评中(发表于《中国史研究动态》)给予良好的评价。再如,为了给在西安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都城会议献礼,我积极参加由史念海先生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有关唐图的编绘和撰文。该地图集一经出版,即获得国家图书奖和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此外,以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教委八五课题“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隋唐篇)”时,围绕课题先后发表数十篇论文和出版专著一部。在参加日本文部省的“汉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迁”的课题中,与史念海先生合撰《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4月增刊),还以《唐长安城的供水及园林化》为题,参加了2000年在日本筑波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些年,西安社会科学院上下都在从事“唐诗工程”的课题,这是前任市委书记崔林涛同志和西安社会科学院领导主持的课题,我作为课题组成员和子课题负责人,撰写了《全唐诗辑录·长安篇名索引》和多篇诗园、诗碑的建议文章,获有关领导肯定和表彰。

  总之,为了为世所用,我曾多次地变换自己的研究方向。我认为:史学工作者只有适应社会的需要,才会使自己的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得到社会的肯定。



三、问津唐史尖端问题,试作唐史学术突破


  在史学界,专攻唐史并卓有成就的当不少千数,仅在册的中国唐史学会会员就多达七百余人,在海内史学工作者总体中,治唐史的可能是最多的。因此,许多课题被人反复研究,重复劳动的现象十分严重。有个名人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由于我不愿意拾人牙慧,所以给自己的研究定了个宗旨:凡是别人研究过的问题,不再关注费心。早在三十年前,我就在考虑一个问题:唐代前期,武功赫赫,开疆拓土,超迈前古,然究以何种兵力成就如此大业?几乎古今所有名家都异口同声地认为得济于府兵制。对此,我曾坚信不疑。可是后来读了《贞观政要》中“府兵不堪攻战”说和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府兵制的批评,开始对府兵制的作用产生了怀疑。80年代初,陈寅恪大师的《金明馆丛稿初编》出版,内载《论唐代的蕃将与府兵》一文,该文称:“太宗以府兵‘不堪攻战’,而以蕃将为其武力的主要部分。”由之,我豁然开朗:原来成就大唐武功者则另有兵种。可是陈文很短,不仅只字未提唐代蕃将的含义、类别等问题,连最起码使用制度都只字未曾涉及。与此同时,史学界更没有一篇文章对唐代蕃将给予评说。这就是说,尽管陈寅恪先生提出问题但并没有解决此问题,表明这是迄今为止唐史研究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尖端问题。业已不惑之年的我决心攻克这个难题。当其时也,在西藏民院历史系任教,我的书基本上都堆在教研室内,为了方便向系资料室借书,我干脆以教研室为家,经常忘记吃饭,数不清多少次妻儿将饭送到教研室中。至于通宵达旦地看书,更是家常便饭。就这样,用数年时间读了在当时条件下所能找到的书籍,积累了百余万字的有关唐代蕃将资料,终于于1987年完成了《唐代蕃将》的书稿。

  在这本书稿中,我创建了自己的唐代蕃将研究体系,就唐代蕃将的含义、分类、唐朝重用蕃将原因、入朝蕃将的职守和所统兵种、在蕃蕃将使用制度以及蕃将身份转化、重要地位、汉化问题等,都设以专章,深入探讨。由于唐代蕃将背景、族源、身份、境遇及其变化等皆颇复杂,针对蕃将的定义和分类颇为不易。这一工作前人尚未关注,个别同仁有所尝试但失之于涵盖疏漏和分类繁复。经过反复考察,深思熟虑,本人指出唐代蕃将应该就是在唐朝内地和羁縻府州任职的少数民族将领,而广义的蕃将还可包括唐朝属国的国君、首领等。如此,在分类上即可将蕃将区分为入朝和在蕃两大类型。他们之所以被重用,主要在于唐代“蕃化”与“汉化”交错进行,府兵不堪攻战,蕃将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他们或在朝分典禁卫,或外出征伐屯防;虽然主统蕃兵,然也兼领汉卒。朝廷“以威惠羁縻之”,对其实行一套册封体制下以官爵世袭为基础的任命和使用制度。这些蕃将前后演变颇多,对此前人只有碎片化的琐碎讨论,不过梳理大量资料概观论之,可以看出唐代蕃将的演变主要体现为三条线索:一是在身份类型上大多由在蕃逐渐过渡到入朝;二是在历史活动上由单纯军事活动过渡到广泛参与朝政;三是在文化心理上由完全的蕃人过渡到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华心”。针对以上诸种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大致解决,算是在唐代蕃将领域确立基本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此,这些研究获得海内外广泛重视和肯定。如台湾文化大学尤为教授隔海赐联表扬道:


直笔撰成唐蕃将,

史才应许马先生。


  当然,我的研究并未限于对唐代蕃将群体的宏观和理论性研究,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考察和探讨了诸多颇有代表性的蕃将人物及其家族。如李谨行及其父兄子孙、李光弼及其父母、史道德及其家族、契苾何力及其铁勒契苾部、沙吒忠义及其部族等。同时,还对参与唐帝国创建的北朝蕃姓余裔、活跃于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的蕃将,以及羁旅在长安的新罗人等几个群体,由此发明:李唐创业功臣主要来自北朝以降的“五胡”后人,唐朝统一和繁荣显然吸收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成果;唐朝以蕃将为国家武力的主要部分,为帝国开疆拓土,平定叛乱,治理地方,是支撑帝国大厦的强大柱石;属国君长等通过奉唐正朔、受唐遣发、朝贡入质等形式履行其在蕃义务,并在学习中华文明过程中产生属国蕃州化和属国国王蕃将化的倾向。经过多年努力,我将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到2011年出版了可称《唐代蕃将》“繁本”的更新成果。尽管仍有许多不足,觉得唐代蕃将研究肯定还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但是这些系统研究最能彰显我的学术特点和优长,总算是对自己一生学术研究一个小小的交代了。


黃壽成教授


后 记


黃壽成


  先师马驰教授长期从事史学研究,精于民族史及唐代蕃将研究,出版专著数部,发表论文数十篇,特别是《唐代蕃将》一书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先师早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至宝鸡市一所中学任教,后调入西藏民族学院任教,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调入陕西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担任唐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协助史学大师史念海教授负责两所的日常教学科研及行政事务。还曾任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为唐史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师指导培养研究生多名,在学业上对学生极为严格,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写读书日志,落实到每个小时读了什么书,或干了什么。每周必须写一篇读书札记,且不得泛泛而谈,必须有学术内容,最好是考证性的札记。一个月要写一篇小的学术论文,要求必须有新意,决不能“炒冷饭”。由此使得我们这些学生快速进步,特别是对我等年龄偏大的学生真正进入学术殿堂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先师为人正派、坦荡,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在学术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心爱护。还对所里的一些年轻教师给予了许多帮助支持,特别是拜根兴教授早年留学韩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学校要求有人担保他学成必须回到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先师毅然决然写了担保书,并言:“本人愿意担保其(即拜根兴)学成归来,为我校做出更大贡献,如果情况有变(即离开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可以从我的工资中扣除一切经济损失。”这些话何等感人,拜根兴教授一提到此事即感动不已。


馬馳、金榮官、拜根興


  这部学术论文集的编辑出版,缘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多年来的一项很好的学术传统,即为已退休甚至去世的知名学者出版一部论文集,汇辑精心之作,使得更多的学人了解这位学者的学术渊源及研究成果,也让学术界了解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整体学术研究实力。去年我与师弟、师妹商量决定编辑论文集,得到学院前后任领导的赞许,又征得师母高玉芬老师及其家人的同意之后,于去年编订了论文目录,今年三月底最终整理完成书稿。此论文集大致分为“唐代民族等问题研究”、“唐代蕃将研究”、“唐代文献研究及书评”三个部分,是从先师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了二十八篇组成。同时以先师《我的学术经历》代为前言,以便于学者了解先师的非凡学术经历及其学术论文之精华所在。

  今年新冠疫情虽然有所缓解,但是仍然对我们行动产生了诸多不便,也使得这部论文集的整理编辑受到一些影响。今年四月初向学校申报2021年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五月获得学校批准资助,随即又得到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出版经费全部落实到位。此后又得到山西人民出版社的赞同,出版发行此论文集。不过在此论文集的编辑整理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诸多困难,具体来说,由于先师的论文刊发的时间不同,又分散在数十种刊物或学术会议论文集中,所以格式有异,特别是脚注不统一,有的论文甚至没有脚注,而是采用篇中注释的格式,因此首先要统一格式。还有这些论文大多发表于二十世纪后半叶,没有电子版,这就需要先扫描为PDF格式,然后转换成Word文档。此外,有的论文纸张变色发黄,在转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需要校正,费时颇多。由于诸多原因,从先师学习且获得学位学生较少,仅有我和马文军、刘永连、张玉玮、岳东、姜清波六人,所以在这半年中大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先由我将论文扫描成PDF格式,再由陕西文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转化为Word文档,然后我和同门师弟师妹各自承担一些论文的校对整理工作。这中间永连师弟的学生们也参与其中,付出了辛苦劳动。

  本书的出版得到历史文化学院的前任、现任领导,特别是现任的党怀兴院长、罗永辉书记、李秉忠副院长的赞许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而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师弟师妹们也为此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谢谢大家!此外,还要感谢山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梁晋华以及我旧日的学生崔人杰编辑,在此书出版有难时,他们毅然接受书稿,按时出版了此论文集。同时感谢我的学生保宏彪、葛洲子,他们为此书的校对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最后也要感谢陕西文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郭庆华总经理,他们公司为此书的文字转换付出颇多,保证按时交稿。

  先师马驰教授已仙逝两年多了,祝他老人家在天堂幸福、快乐!并希望借助这部学术论文集,使先师学术思想能够发扬光大。


弟子 黄寿成 谨记

2021年6月16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