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刷屏!谁在利用我们的焦虑?



 这几天,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自媒体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



文章主要从摩拜单车被收购一事说起,讲述了“同龄人”胡玮炜的“成功人生”。


里面写下了很多催人泪下的语句:


“不管你愿不愿意,中年都如约而至。”


“然而,三年前还是普通记者的胡玮炜,已经不动声色地走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大学毕业后五年,你就会发现,'同龄人'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名词。”


“不会再有匀速前进的同龄人,你要么一骑绝尘,要么被远远抛下。”


“就算你待在原地,你缓慢成长,也是一种退步。”


总之,整篇文章一直在拿“别人的成功”和“你的平凡”作对比,一直在强调“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地抛弃你”。


一时间,不少人都在朋友圈转发。

但是,转发多的文章,阅读量高的文章,说的就都是对的吗?


不出所料,随着时间推移,网络上逐渐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


有文章指出,媒体已经过分夸大了胡玮炜在摩拜中的分量,其充其量更像是一个对外的形象代言人。有人说,普通人的创业之路,如果没有遇到一直鼎力相助的“贵人”,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值得说道。


也有网友用段子来消解“毒鸡汤”的气味:



溥仪3岁登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哪吒7岁闹海,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王俊凯17岁身家过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扎克伯格34岁身家4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比尔盖茨60岁身家5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李嘉诚90岁身家2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



前些天,韩寒发了一条微博,直指那篇流传甚广的朋友圈热文:“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截至4月7日21时,这条微博转发已超过10万,点赞超过28万。

韩寒评论全文如下: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且不说连同部分债务的收购以及中后期进入的投资人需要优先结算的情况下,创始人团队还能分得多少(那是他人的合法应得)对这种标题我都是极讨厌的。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身家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都不存在抛弃不抛弃的关系,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于现状或不甘如此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加。


那篇文章里有一段写道:“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刚刚成为一个总监,小腹上长出赘肉,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我不明白这些有什么不对不好的,当了总监肚子上有赘肉怎么了?觉得爸爸肚没问题的就留着,嫌弃自己有赘肉就去健身;因为房贷不敢辞职难道不正确吗?没有自己更喜欢的工作或者更明确的方向,辞职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来养你吗?三四线城市一眼能看到未来的日子不好在哪?有人就是不喜欢飘摇动荡起伏不定有问题吗?


身边很多朋友也在创业,成功失败都有。类似这种文章,估计又得鼓动一批人头脑一热想着如何暴富。创业不等于发财,创业大多是挫折与失败,尤其是你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创业基本也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死一生。如果你只是不想朝九晚五当员工,这个社会也有很多道路可以走,未必都要当老板。若你义无反顾,内心坚定,而且性格就是如此,那你做好吃苦的准备就去干一番。但如果你看了那篇文章,心潮澎湃想要去抛弃其他同龄人,以这样的定力和心智,去开公司,估计也只能春夏秋冬,造福房东。


看法一出引起舆论四起,该微博已达到10万多转发,3万评论,27万点赞。


韩寒的观点得到不少肯定,但也有网友指出:“公众号制造焦虑,这就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没有必要太过较真。”

目前来看,一篇10w+的“抛弃体”文章走红了两次,一次成功制造了焦虑,另一次成功引起公愤。






Part

1


当我们在谈论焦虑时,

在谈论什么?


1

引发共鸣的焦虑感,正是流量收割机?


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焦虑似乎已成为生活的标配,并且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而制造焦虑就成了制造10w+的快速捷径,也是不少写手的拿手绝活。


案例俯拾皆是,比如:


今年春节期间引发热议并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群”里,流行着“币圈一日,人间一年”、“连性生活也没有了”等名言;


今年1月20日,央视原主持人、著名互联网投资人张泉灵在某活动上说:“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都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


2017年7月20日,在SoftBank World大会上,孙正义发言称,巨变即将到来,非常激动,“感觉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


曾经策划出“逃离北上广”、“凌晨四点的北京”等营销案例的新世相,被中国企业家杂志称作“一家焦虑的公司”……



众人为这些句子、事件产生的共鸣,折射出社会的焦虑,包括买房焦虑、加班焦虑、交通焦虑、婚姻焦虑等,而这种种因素也成为大批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深的理由。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也正是利用这种现象制造出焦虑感,从而获取受众的共鸣。


此前,网络上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火了,伴随着“中年油腻”,中年危机也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中年油腻”的走红反映出了以70后、80后为代表的工薪族的深层焦虑。这种焦虑包括人到中年,身体出了问题,头发脱落、腰酸背疼、每天端着保温杯,和到了一定年纪无法突破事业的瓶颈。


“不忙就焦虑”是许多上班族普遍的困扰,但其背后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A款焦虑:对被需要的渴望


无论你是否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被需要”。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获得价值感与力量感——“我有能力帮助他人实现愿望”、“我受他人重视和感激”,还会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自己与世界上其他个体的联结。


对于A款“不忙就焦虑”的人群来说,你也许没有意识到,其实你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在工作中被人需要的人际满足感。


B款焦虑:误把成功与忙碌划等号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永远在线”(always on)的职场文化,这种职场文化带来的是人们对于“忙碌”与“休息”看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雇主与员工都开始认为“不停忙碌才意味着尽职尽责”、“休息就是消极怠惰”、“越是忙碌的人,对公司价值越高”等等。在这种职场文化中,忙碌,逐渐被与“尽职”、“成功”画上了等号。


永远在线的职场文化,让每个人都感染上了一种竞争压力。如果不这么忙,自己会不会就变成一个失败者?没出息的人?就算自己并不想忙碌,一旦悠闲下来,也可能真的被老板和他人评价为 “懒惰”、“不尽责”、“不够优秀”。


C款焦虑:一种深刻的存在主义绝望(existential despair)


我们无时无刻不忙碌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那些让人保持忙碌的事物,无论多么世俗,都令我们的“存在感”/生命意义感得以存续。


有心理学研究人士认为,当不再有这些可以让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时,人们很容易陷入对于自我有限性的过度思考之中。我们可能会强烈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平凡与渺小,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继而陷入一种巨大的、难以承受的绝望。


总之,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弦,折射着时下弥漫的中年焦虑、中产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团队和写手制造焦虑的同时收割着一篇篇10w+,在流量至上的当下,这样的操作屡见不鲜,然而这样有意无意间的情感放大和推波助澜,于大众而言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2

“焦虑营销”是好生意

 但吃相不能太难看


制造焦虑、贩卖焦虑这招屡试不爽,有社会焦虑、中年焦虑,自然也有“知识付费焦虑”。


“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推出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APP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获取了1300多万用户,但另一方面则被批评为“那个贩卖焦虑的人”。据腾讯科技,顺为资本周航曾当面说罗振宇“不是贩卖焦虑,是加剧了焦虑”。


但罗振宇对此表示:总有人黑我们,说我们是在贩卖焦虑。我很无奈,周围没人比我更焦虑了,内容行业总是很焦虑的。



焦虑的时代,焦虑经济泛滥。制造焦虑、贩卖焦虑、消费焦虑甚至成了一条产业链。


内容产业自然而然地赶上了焦虑兴起的大风口,催化出了“知识付费”的新名词,虽然很多人吐槽搞不懂“知识付费”和培训有什么不一样,但挡不住知识付费驶向深水区。


去年11月,曾推出《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说来惭愧,我的助理才月薪五万》等文章的咪蒙团队宣布在喜马拉雅FM上线付费音频课程《咪蒙教你月薪五万》,号称若听课人员“三年后加薪不超过50%”,则可申请全额退款。



当时有网友认为,这类似于“给我三万,保证生儿子,不生儿子退钱”的套路;也有人摆出数据,正常工作三年加薪50%其实并不难。但事实是,据创业邦介绍,该课程12月1日正式上线后,第1天就销量破5万;上线第4天的时候,卖出了10万份——事关升职加薪,能不焦虑吗?


而更有趣的是,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统计发现,随着课程的持续更新,用户给出的评价呈现走低趋势,给出3星甚至1星的评价用户逐渐增多,学员的听课播放量也开始大幅下降。


▲截至去年12月15日,喜马拉雅上咪蒙前7期课程播放数据趋势统计(来源:微信公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有人说,分辨贩卖知识还是焦虑,或许最终可以通过内容质量和时间来检验。倘若披着知识付费的外衣过度营销,最后也只会落得一地鸡毛。




此前新世相的营销课程事件还历历在目,一张海报瞬间刷爆朋友圈,课程价格水涨船高,用户对知识付费的焦虑跃然纸上,然而难看的吃相让其传销的本质一览无遗,对所谓焦虑感的过度使用也让这一次的新世相尝到了苦头。





Part

2


网友热评中,对此你怎么看?


1

对标同龄人,你感到焦虑吗?



@时光机:对标同龄人我并没有感到焦虑,但我的父母却异常焦虑,因为同龄人大多都成家了而我还是单身。希望父母的朋友圈不要被这种文章刷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对标没有大多意义。


@行者无疆:这篇文章出来后,就跟传销一样在我的朋友圈被多次转发,说明大家都被这个差距震惊了。看了这个文章我也确实焦虑了,正在创业的我希望能够将焦虑化为动力,不管怎么样我都会继续为我的梦想加油!


@汽水可乐:从来不焦虑,这篇文章我也不想看,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可我就是块儿石头,我不想发光,我就想过好我现在的生活,没啥可焦虑的。


2

赚大钱,是同龄人之间对比的标准吗?



@韩寒: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身家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都不存在抛弃不抛弃的关系,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


@装睡的鹿先生: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必要都活成一个样子,过得开心健康就行。如果你认为成功就是挣大钱,那你就去挣钱;如果你认为成功就是享受安逸,那你就安于现状。没有什么对错标准,只要自己觉得好就行。


@小明_xm:看了这篇文章,确实挺耸人听闻的,不太赞成以赚钱多少来衡量是否被抛弃。但另外一方面,不需要通过赚大钱来衡量成功与否,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努力的借口,我觉得人还是要有梦想,并且需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努力,这个过程我认为对每一个年轻人来说都很重要。




喧嚣过后,“焦虑营销人”们是否还会利用众人的共鸣感盘算下一个刷屏事件?答案很可能仍然是“会”。


但正如那篇以胡玮炜为引子,火遍朋友圈的鸡汤文最后所说:


  愿你看清这个时代  

  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  

  然后活出余生的新高度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对此,你怎么看?

评论区里聊起来!



内容整理自新华网及微信公众号“华西都市报”、“中国青年报”、“互联网营销公司”

编辑/杨晨  校对/晓晓  审核/孙智芳

大家都在看

抖音上最火的偷拍照:这世界比你想象的更温暖

一个家庭的气质,看它的女主人就知道

秦小妹妙招|旧物改造给你精致生活,美爆整个家

陕西省妇联官方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