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潮涌四十年·巾帼舞三秦|三十多年治沙坚守,她让11万亩荒漠披上绿装

她坚守治沙三十多年;

她将11万亩荒沙披上绿装;

她的事迹被拍成电影、电视剧;

她就是“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

敢为人先

成为当地承包治沙造林第一人


1966年,牛玉琴从陕西定边县嫁到沙漠边上的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十队张加旺。解放前,金鸡沙村紧靠内蒙古自治区的毛乌素大沙漠,吃尽了荒沙的苦头,处于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全村社员艰苦努力,治沙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一到春天刮风,大量的沙子漫天飞舞,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牛玉琴家的屋后就是沙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承包荒沙的热潮在靖边县广为推行。牛玉琴一家承包了万亩荒沙。


在当时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缺劳力的情况下,夫妇俩多方筹措,通过变卖家产和借贷方式筹集了7000多元钱,植树种草6600亩。第二年春天却遭遇沙尘暴灾害,造林全部失败。当年,她全家住进了离家7.5公里的“一把树”,用人背驴驮的方式运送树苗和生活物资,雇请民工30多人,连续奋战20余天栽植杨树、榆树及沙柳等树木近10万株,使承包的1万亩荒沙得到初步治理。


1988年,丈夫张加旺因病去世,面对年迈的公婆、幼小的三个儿子和一贫如洗的家,牛玉琴没有放弃治沙造林,靠着“妇尽夫愿”的纯朴想法,继续走在治沙路上。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牛玉琴持之以恒治理荒沙,承包荒沙治理面积从1万亩、2万亩、9万亩到现在的11万亩。她用柔弱的身躯和坚强的毅力筹资5860多万元植树2850万棵,使当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在的“人造绿洲”。


摄影/陈宝生


改革创新

带领群众通过治沙过上富裕生活


经过十几年的植树种草,治理荒沙,牛玉琴依托林地创建了一家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林场——加玉林场。1998年4月,加玉林场与西北电力集团公司合作成立了靖边县绿源治沙有限公司,牛玉琴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发展治沙、种养、旅游产业, 利用“牛玉琴治沙成果展览馆”、牛玉琴治沙基地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和扶持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上世纪90年代,植树造林逐渐有了规模,为了解决劳力短缺的问题,牛玉琴利用500亩改造好的沙地,引入南部山区移民户24户建成“绿源村”,给150人每人提供2亩耕地,使“绿源村”里富裕劳力70多人成为公司长期固定员工。这样,吸纳了本村人乃至周边各村群众投入到植树造林当中来。在她的带领下,毛乌素沙地南部沙区(靖边县境内)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沙区植被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沙漠边缘的红柳河水变得更清了,为当地农林业和生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引领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除了不断与“沙魔”顽强斗争外,“向沙漠要效益”、“发展沙漠生产力”的概念不断浮现在牛玉琴的脑海当中。她和家人意识到仅仅治沙是不够的,如何带来更高效更和谐的沙漠效益成了牛玉琴的着眼点。从建沼气池、引进光伏扬水系统开始,牛玉琴看到了建设绿色产业的必要性。新的技术在牛玉琴的樟子松、沙地柏、云杉、侧柏等常见树种育苗基地和造林工程中全面应用。光伏扬水节水灌溉的绿色循环治沙新模式在绿源治沙有限公司的成功应用,开创了我国防沙治沙新模式。2013年起牛玉琴建成300亩的引种试验基地,主要引进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大果榛子、油用牡丹、班克松、红松、长白松等),引种成功后将大面积推广利用,来发展沙漠经济产业。

牛玉琴的治沙造林基地也是靖边县规划的“沙漠生态旅游”景区之一,主体思路是用温棚种植瓜果、蔬菜,圈养鸡、羊、猪,办餐饮业;做沙雕,办沙漠文化节,让游客可参观游览,可避暑休闲,可采摘品尝田园果蔬,可体验农耕文明。从而实现“农、林、牧、游”立体发展,让沙地由“绿起来”变为“富起来”。


三十多年的治沙岁月里

她用辛勤汗水和顽强毅力

谱写了一曲征服恶劣自然环境的赞歌

书写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




投稿邮箱:sxflxmt@126.com

编辑/王方园 

责编/刘昆

大家都在看

诵读《梁家河》| 今天,汉中市汉台区西关小学教育督学李彦文为您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陕西省深度贫困村妇联主席(安康市)培训班开班啦!
@三秦姐妹  明年1月起生孩子有补助了!

陕西省妇联官方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