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医疗】中国医疗行业本土化:后退还是突围

海国图智001 海国图智研究院 2021-10-24

刊物介绍

《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华侨华人研究院 /21 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联合出版,对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和医疗健康政策经济进行整合,并在每期设置专题,通过撰写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和论文编译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以通过多方面的公共卫生研究,为全球的健康协作治理提供多样化的思路,并为读者提供更加客观、更具时效性的资讯与分析。

(欲获取本刊,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作者:赵绍伊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


新冠疫情给全球医疗行业的劳动力、基础设施和供应链带来巨大压力,暴露了社会医疗资源不平等的问题;同时加速了行业生态系统的变革。中国也不例外,中央层面运筹帷幄,积极塑造整个行业的转型趋势。本土企业是否可以借势升级并走出国门,跨国公司是否能顺利推进本土化生产进程继续在中国市场获益——这场挑战将挑战鞭策着中国医疗行业在全球医疗产业链的突围。



一、政策背景

时下,中国医疗行业本土化时机逐渐成熟。2010 年之后,中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释放转折点的 “新常态”时期,在这一新形势下,中国致力于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级,鼓励技术创新,努力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演进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由于传统发展路径的高度惯性,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的进程始终较为缓慢,出口依赖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自主创新动力始终不足,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高端化面临瓶颈制约。当前全球化新趋势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了一定的压力的同时,更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增长机制转换提供了 “倒逼机制”;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级叠加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产业链中断,导致“逆全球化”趋势凸显,为我国提供了进行彻底的内部变革的历史契机和内在动力。


从国家密集出台的政策中可以看到国家会持续加大鼓励医疗产品的本土化制造。本土企业必将获益,跨国公司的处境会相对复杂。早在2014年,国家就开始实施医疗设备采购设限,提高国产设备比例,国家卫生计委也启动了优秀国产医疗设备遴选计划。《中国制造2025年》倡议中提到,政府希望到2020年将国产医疗器械在医院的使用比例提高至50%,到 2025年提高至70%,2030年达到95%。大幅提高高端医疗设备产化率已成为“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之一。在审批方面,国家也给予了本土企业更加便捷的政策。2018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发布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该程序针对具有我国发明专利、技术上具有国内首创、 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显着的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了特别审批通道。此外,分级诊疗政策持续推进给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分级诊疗增加了基层的诊疗量,扩大了基层医疗器械的采购需求,见于基层医疗机构由于预算有限更倾向于采购性价比高的国产医疗器械,放开分级诊疗可能会带动国产医疗设备的销售增量。与此同时,2018年开始落实的带量采购政策对于本土医疗企业释放出机遇与挑战,国内药企与医用耗材企业利用低价优势可以抢占绝对优势上的市场份额,集采中标的企业有的甚至可以获得70%的市场量。


二、中国医疗产业现状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2019 年,中国医疗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61万亿元,利润总额 3457 亿元。但是,中国在全球医疗产业链上的位置并非处于绝对核心的地位,进口总额在美国和德国之后,位于世界第三,出口总额则位于世界第七;从中国的进出口结构看,对医疗产业的依赖度并不高,出口仅占比2%,进口依赖度略高于出口,其中对德国、美国和日本的进口依赖度较高,占比约50%。相比于美国来说,中国对美国的进口依赖度更高,比美国高出11个百分点。应该注意的是,数字反映的问题,往往比其掩盖的问题更多。


虽然中国在全球原料药贸易上占比较重要的地位,在中低端医疗器械贸易上也有一定优势,但在医药研发与制造、高端医疗器械上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我国出口的医疗器械产品中,仍以低值耗材、中低端产品为主,产业对原材料和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依赖很大。进口方面,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进口以高端产品为主,如核磁共振、CT、骨科与心内科的高值耗材等高端医疗设备,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目前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在性能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理解医疗行业本土化

20世纪90年代,世界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从不同产业的全球分工,到产业内全球分工,又发展到企业内的全球分工,形成了金字塔形状的产业结构。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是以发达国家主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就包括生物制药;处在金字塔中间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处在塔底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同时不同类型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区域化。以顶层产业链为例,在美洲区域,以美国为主导,在欧洲区域,以欧盟中大国力量主导;在亚洲由中日韩主导。


除生产制造的过程以外,产业链上游(研发设计、品牌推广、标准制定等),以及产业链的中游(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甚至是产业链最终的消费市场也形成了规模体系化。全球产业链和全球服务链与消费市场的共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既涵盖生产供给侧,又涵盖消费需求侧,以更加全面的角度体现全球化的价值分工。目前,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体系与“市场”体系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以西欧为核心的欧洲和中国为核心的东亚三大全球价值链集群区域。


当我们探讨医疗行业本土化时,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讲的是哪方面本土化。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与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中,不难看出中国追求的是医疗产业研发本土化、技术本土化以及创新本土化。


第一,中国的医疗本土化进程并不是产业链回归,而是利用国内需求提高自身医疗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寻求能够占领出口市场的“国家冠军企业”,提升中国医疗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增值程度。


价值链的分层与等级性使我们从医疗产业的能力可以观察到一国(或地区)参与全球分工的能力与竞争优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以及价值链中的分工中地位较为薄弱,而本土化的进程将赋值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


根据OECD的分类标准, 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制造业属于高技术产业。当前,全球医疗产业链高度融合,世界贸易组织4月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医疗产品进出口贸易达到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商品进出口贸易额的5%左右。进口方面,2019年全球医疗产品进口总额约1万亿美元。中国在医疗产业链上,尤其是医疗设备制造业在初始阶段仅能接纳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一小部分。随着本土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开始力争在本土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相对完整的产品生产能力。这种努力一方面增加了本土制造部分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长度和宽度。


第二, 本土化对世界贸易会造成一定影响,它将剑指发达国家在先进制造业与先进生物医药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跨国外资医疗企业在争夺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将比过去艰难。中国医疗市场的潜力依然“诱人”,跨国外资药企需要从国际大循环进入到中国内循环,在中国“双循环”中能否制定有效利用宝贵的回旋空间,并实施行之有效且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策略,是应对未来中国医疗产业本土化的关键。

第三 ,医疗产品在国内有极大的潜力去调动需求侧。如果未来要实现医疗本土化,首先要解决好国民经济循环中供给与需求匹配问题,解决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些根本问题。本土化的本质是聚焦内部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各种障碍和矛盾, 打通要素循环流动各环节, 构建统一、平整的国内大市场。


本土化进程加快的利器恰恰正是中国正在大刀阔斧进行的医疗体系改革,政府部门手中“武器”是国家医保基金。国家医保基金覆盖医疗费用的比例越来越高,政府对医疗行业的加大投入将为制药行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增长动力。未来政府还会持续推进带量采购,同时还在试行配套政策提高医疗效率,比如正在试点落实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简称 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Big Data Diagnosis- Intervention Packet,简称DIP),其目的是有效改善医保付费的同时,使医疗行业向追求质量的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率先走出疫情危机,而世界其他地区仍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市场可能在这一特殊时期更具吸引力。疫情结束后,医疗需求恢复正常;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使医疗需求分流到各级医疗机构:中小小型基层医院、在线平台(互联网医院和网上药店)以及零售药店都会是新的医疗需求增长点。


此外,医疗企业持续涌现数字化趋势。数字化平台使用量大增是未来医疗需求的一大特征。互联网医院和在线药店在药品配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年年初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具的处方量增长了10 倍)。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数字技术的使用力度:8个省级行政单位针对互联网医疗实施了线上基本医疗保险结算计划。前景广阔的数字化医疗环境为医药公司和医疗科技企业两端都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中国医疗产业本土化与全球范围内医疗产业链回流 

当新冠疫情对全类别产业链形成冲击时,医疗产业链尤甚。不仅仅是中国倡导医疗产业本土化本地化,其他国家,尤其是自身医疗物资严重依赖全球产业链的国家也在调整医疗产业链,甚至呼吁医疗产业链回流。当医疗设备与关键药品被赋予了关乎“国家安全”的使命时,医疗行业的产业链价值链——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将面临重组。似乎“逆全球化”的浪潮在疫情的飓风下来势更加凶猛,大国之间的贸易和非贸易摩擦愈发激烈。美国试图摆脱对医药产品进口的依赖;事实上美国超过90% 的抗生素、布洛芬、氢化可的松、扑热息痛来自中国。医药与公共卫生的对外依赖引发了美国政府的担忧,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特朗普政府鼓励美国企业在本土生产药品和原料,明确提出“将制药业带回美国”,推进药品供应链“脱钩计划”;与此同时,欧洲纷纷制定相应策略,推进原料药生产基地合并,创建独立的原料药生产公司;印度身为仿制药大国,大力保护自身本土原料药产业;日本政府也宣布资助日企回迁;多国医疗产业链的转移让我们看到当下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链在突发事件上的动荡不安。中国医疗产业的本土化在如此的全球产业结构变动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全球大环境上看,我们正经历百年之大变局。世界正在处于加速变革时期,而加速背后是失衡与重构价值体系的博弈。大国出台政策吸引产业链回流,全球产业链出现了区域化、本土化的收缩重构趋势。在“逆全球化”潮流下,中国保证医疗产业布局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竞争性以及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医疗产业链的回流我们看到的是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竞争,以及全球区域化经济板块的加速流动。


因此医疗行业本土化的驱动力无论是从国际角度还是国内角度,其关键都是构筑医疗产业发展的趋势;就中国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而言,一方面契合以内循环为主,从供给侧强化国内内循环圈,另一方面,参与国际大循环并应对大循环的风险与冲击。当地缘政治经济竞争愈发激烈时,当发达国家出于遏制中国崛起试图垄断高新技术并继续主导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分工时,甚至当预与中国“脱钩”时,中国还是否能应对挑战并向全球价值链核心地位前进?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全球分工编织的网络之中,从新冠疫情事件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医用必需品短缺之痛,全球工业链、产业链网络的形态面貌在事件下不再变得模糊不清。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推动医疗产业的本土化,恰恰是当下全球产业空间变迁的缩影。中国即是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原料药也是国内医药行业中在国际上有一定议价能力的领域;但中国在原研药与高端高值医用耗材出口上处于相对劣势——这也是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中国市场的魅力在于它是个成长型的市场,对于本土企业们,这里将有极大的空间去发挥,对于一些国际医疗企业巨头来讲,这是一个不可以舍弃的市场。不管怎样,这个市场都不应该且都不会成为封闭萎缩、相互割离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长江证券:2020年医疗器械行业研究报告https://www.sohu.com/a/425862368_464411

[2] 邵宇 李志骞 陈达飞. 中美贸易纠纷叠加疫情冲击,中国在全球医疗产业链中如何突围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099592227873412&wfr=spider&for=pc

[3] 雷少华.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全球价值链[J]. 国际政治研究. 2020,41(03)

[4] 王京晶. 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

[5] 麦肯锡:“疫情如何重塑中国医疗技术企业”, 麦肯锡抗“疫”系列洞见2020-05-20

[6] 根据国家卫健委报告,截至2020年3月20日的累计互联网诊疗数量

[7] 朱姝.多国医疗产业链转移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与建议[J].科技中国,2021(01):1-3.

[8] 牛志伟,邹昭晞,卫平东.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选择[J].改革,2020(12):28-47.

[9] 伍山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涵义[J].求索,2020(06):90-99.


文章推送方式:

微信: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

网站:收藏我们的网站 www.intellisia.org

邮件: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邮箱信息,每日接收新鲜、深度的时政洞察

往期回顾:

【深度美政】美国离废除死刑还有多远?——一种两党政治的视角

【海图新译】印度当前疫情究竟如何?

【健康医疗】抗疫聚焦——校园关闭与否的争议


海国图智研究院(Intellisia Institute)是中国第一批独立的新型社会智库之一。海国图智专注于国际问题研究,并主要聚焦中美关系、中国外交、风险预测、新科技与国际关系等议题,致力于通过书目与报告的出版、学术与社会活动的组织、研究项目的承接和开展等形式为政府、企业、媒体、学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资源,以帮助其更好地“开眼看世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其对外事务提供战略见解和政策解决方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