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丨诗歌里的春天9:针线闲拈伴伊坐
定风波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一生却坎坷不断,饱受争议。那么柳永的词为何会深受百姓喜爱?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第九集——《针线闲拈伴伊坐》。
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他的笔触生动细腻,行文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凡尘百姓心头贫瘠的土地。他的美丽小词又似那天空密织的细雨,诉说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他就是柳永,北宋诗坛婉约词派的代表。在他的笔下无论是“针线闲拈伴伊坐”的儿女情长,还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切坚守,他都用自己细致入微的笔触,道出了万千百姓的丝丝心语。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词坛俊杰却在仕途上屡遭打击,仁宗皇帝对他颇有微词,宰相晏殊更是对他嗤之以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令柳永在官场与词坛上的境遇有如此大的反差,他能迎来属于自己的事业春天吗?中南大学杨教授带你步入温馨浪漫的春日里,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第九集——《针线闲拈伴伊坐》。
这是一个发生在北宋初年两个著名词人之间的故事,这两位词人,一位是北宋一代名相晏殊,而另外一位是被民间流行乐坛奉为实力派巨星的柳永。晏殊位高权重,官居宰相之职,而且当时北宋的很多名臣都是出自晏殊的门下,比如说欧阳修、范仲淹、韩琦等等,所以晏殊在北宋是以慧眼识人、善于奖掖后进的伯乐来著称的,不仅如此,他还是北宋初年文坛的领军人物。那正是晏殊在词坛、在政坛的双重领袖地位,让柳永产生了去拜谒他的念头,因为这个时候柳永无论是在考场还是在职场,都混得不那么如意。按说柳永这个想法其实还是挺不错的,因为柳永虽然在考场和职场没有混到他理想的这样一个地位,但他当时在词坛已经算是驰名中外的著名词人,宋人甚至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凡有井水饮处”,那意思就是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在唱柳永的词,包括像荒凉的西北边境都有人在传唱柳永的词,而且他的词甚至还传到国外。所以如果说北宋初年有一位流行乐坛的国际巨星的话,那也是非柳永莫属,甚至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也特别喜欢柳永的歌词,政事闲暇的时候,他随口哼哼,说不定哼出来的就是柳永的词。“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骩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那皇帝每次举办宴席一定会让宫廷歌手唱柳永的词,而且听一遍还不够,还要再三反复地唱,再三反复地听。所以说,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民间百姓,都是柳永的粉丝。
所以作为宋仁宗身边最为宠信的宰相晏殊当然不可能没有听过柳永的鼎鼎大名,所以当柳永的拜帖被递到晏殊手上的时候,他虽然有点小小的吃惊,但是我估计他也很有好奇心,也很想见见这个名气比自己还大的词人柳永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是让柳永没有想到的是,他拜见晏殊,晏殊问他的第一个问题,说的第一句话是,“贤俊,你也做曲子么?”因为词在唐宋年代就是那个时候的流行歌曲,所以它还有个别名叫“曲子”,也可以叫曲子词。既然晏殊不可能不知道柳永是著名的词人,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他还故意这么问,说明晏殊话中有话,他是有言外之意的。那柳永也不笨啊,很快就听出来晏殊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所以他非常机智地回答了一句,“我虽然也写歌词,也写曲子,但我写曲子就和相公您平时偶尔作作曲其实是一样的。”
既然晏殊和柳永都是著名词人,彼此又都知道对方的名气,那晏殊还故意问柳永是不是作曲子,那么他话中的别有用意,或者说柳永他听出来的晏殊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原来啊,晏殊问柳永“你写不写曲子?你写不写歌?”它是包含了一通贬低的意思,他的言外之意其实是,柳永你的长处、你的能力就是写写流行歌曲而已,可是当官需要的是什么?是治国平天下的才能,这种才能,贤俊你可是不够呀。柳永当然是听出了晏殊的这一句话的别有用意,所以他的回答是,我写曲子跟相公你写曲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写流行歌曲那是我的业余爱好,和您在工作之余去唱唱“卡啦OK”性质是完全一样的。那我的能力也绝对不仅仅止于是写写流行歌曲,唱唱流行歌曲而已,我还有其他方面的政治才能就等着您来发现,等着你来挖掘呢。应该说柳永的这一番答复是非常的机智、非常的敏捷,也非常的聪明的,但是晏殊并没有就此放过他,而是紧接着又回了他一句,晏某虽然也写流行歌曲,可是从来不会像你一样写什么“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句子。这句话一说出来,柳永沉默了,他知道再说下去只能是自讨没趣。他这次来主动求职,算是自讨没趣,晏殊压根儿就看不起他。
我们看晏殊跟柳永两个人之间这一段不长的对话,我们听起来觉得有点累。晏殊这句话换了别人可能听不懂,但是换成是柳永,他一听就明白。晏殊的意思是,我晏某虽然也写曲子,也写流行歌曲,但是我写的是阳春白雪的高雅歌词,而柳永你写的都是下里巴人的通俗歌曲,这样的歌词我晏殊是不会去写,而且也不屑于去写的。柳永是个聪明人,他当然能够听明白晏殊这样一种含蓄,但其实也是很尖锐的批评,所以他就默默地退出去了,这是柳永一次非常不成功的求职。那么被晏殊这么当面点名批评的“针线闲拈伴伊坐”这句词到底是出自柳永的哪一首作品呢?为什么会遭到晏殊这么强烈而尖锐地批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柳永这首特别有代表性的经典名作《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如果说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描述这首词的特点的话,那么我想到一个最恰当的字,那就是“俗”,而这个字“俗”也正是晏殊批评柳永的落脚点,那这首词到底“俗”在什么地方呢?我大致概括了三个方面。
第一是内容“俗”。词非然比较长,但是如果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的话,它的主题、含义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春天来了,这位词当中的女主人公依然是独守空闺,白白地浪费了大好的春光,她心上的那个薄情郎一去之后杳无音讯。这首词从头至尾都是用这位女性的口吻来表达的,所以词当中用了第一人称“我”。“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是事”就是什么事的意思,凡事的意思。“可可”就是平常、稀松平常、不在意的意思。所以这几句词一开始就好像是这女子的一番独白或者说是自言自语,她说自从这个春天到来之后啊,你看那树叶是惨淡淡的绿,那红花是暗淡淡的红,而我的一颗小心脏是无聊透顶,看啥事儿、做啥事儿都觉得无聊、乏味,提不起任何劲儿了来。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你看,太阳都升得老高了,都已经在树梢、花梢上都升起来了。而黄莺的鸣叫声老早就穿过柳枝,一直传到这位女子的闺房里来了,而这位女子依然裹在温暖的被子里睡着懒觉,不肯起床。看来,这个女子可能是得了春天的一种常见病——春困,那这位女子到底是不是犯了春困这种常见的春季病呢?
“暖酥消,腻云亸([duǒ],下垂:“~袖垂髫,风流秀曼”。朝歌城边柳亸地,邯郸道上花扑人。——唐· 岑参《送郭乂杂言》),终日厌厌倦梳裹。”“暖酥消”也可能会解释为女子因为相思,或者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日渐消瘦、憔悴。“腻云亸”,“腻云”指的是一头光泽明亮、乌黑浓密的头发,而这些头发因为睡觉是披散下来、垂落下来。“终日厌厌倦梳裹”,那这位女子任由脸上的护肤霜消退了,或者说容颜憔悴了,那任由自己的头发是披头散发、乱篷篷的,也懒得去梳理它,她一天到晚就是这么百无聊赖,所以她想象当中的春光也是暗淡的、是愁云密布的。所以这不是春天的实景,而是女子的情绪影响到了她对于春光的一种理解和想象。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位女子“终日厌厌倦梳裹”,懒得梳妆、懒得打扮的原因,应该不是因为春困,而是因为她的某种特别的心理情绪所导致的。
我们平时不是说嘛,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个女子明明应该很漂亮,有乌黑浓密的头发,有白皙的皮肤。那她为什么这么懒呢?为什么给我们感觉有一种百无聊赖的春困呢?答案还是由这位女子自己来给:“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心心念念的那个薄情的家伙,他离开我之后,不要说打个电话,连“微信”、“短信”都没有一个,他真是一个薄情的混蛋了。
在这首词里面,这位男主人公的自始至终都并没有出场。按我们的常理来推测,一个男子在外奔波,一般来说原因无非是两个,游学或者是游宦,要不是到外地去求学,要不是去外地做官。无论是游学还是游宦,都应该是正当的人生的追求,往小里说呢,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前途;那往大里说呢,是为了国家大事。所以这样的游学或者是游宦、正当的人生追求,作为留守家中的女子,也应该是深明大义,应该是无条件支持加理解的。可是我们看从头至尾,这位女主人公对待男子外出,他除了怨还是怨,可以说是满腹牢骚,好像一点儿都不把男人的功名前途放在心上,她关心的只是你会不会成天到晚陪在我的身边。所以这首词首先在立意上面就落了下风,至少在晏殊看来是如此。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柳永的词如小溪潺湲(潺湲 ,释义:1、水慢慢流动的样子。①《楚辞·九歌·湘夫人》:“慌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②唐 王涣 《惆怅》诗之十:“仙山目断无寻处,流水潺湲日渐西。”2. 形容流泪的样子。①《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②卢照邻《释疾文》:“长怀兮故人,涕潺湲兮沾轼。”等),细腻温润。在他纤纤笔触中,那位沉浸在相思中的女子满怀幽怨,絮絮叨叨地诉说着她的痴情与孤独。在他那里,词是活泼可爱的、是妩媚动人的、是直入人心的。他没有挥毫泼墨描绘宏伟蓝图,只是娓娓道来一个小女子的内心独白,然而这个在百姓的市井田园备受追捧的词人却无法登上“阳春白雪”的高雅殿堂。那么在那些饱学之士的眼里,柳永的词究竟还有哪些世俗之处呢?
第二俗是语言俗,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之下要使用不同性质的语言,别说书面语言,就最好是能够文雅一些,而口头语言呢,尽量地能够通俗一些。而像晏殊这样高雅的精英文人,他们哪怕是写流行歌曲,运用的词汇、句子往往也是很高雅的,比如说我们熟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还有“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等等,都是比较含蓄、比较优雅的句子。可柳永跟晏殊不同,他的词里面经常会使用大白话、大俗话,甚至是民间的俚语、俗语他都会拿来填到歌词里面。所以老百姓,尤其是不识字的老百姓,他们都能听明白,还能觉得很亲切。
比如说这首词的下片一开头——“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恁么”就是大白话、大俗话,你要是用文雅一点的书面语言,你可以用如此、这样。早知如此,我真后悔当初不把你那个漂亮的、华丽的马鞍锁起来,这就是比较优雅的一种说法,而“早知恁么”就是大俗话。我想这个女子现在后悔不仅仅是没有把这位男子的马鞍锁起来,因为马鞍一锁起来,就意味着他不能骑马远行了,她可能还后悔应该把男子的“银行卡”一起锁起来,这样男子不就不能够离开她远行了吗?从这样的表述方式来看,其实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这位词当中的女性一定不是出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她的身份应该是流落民间的底层的女性。所以她才可以日上三竿之后还不起床,赖在床上睡懒觉,而且可以不梳妆打扮,不注意形象,而且满口说的都是大白话、大俗话,所以这首词在语言上也比较偏向于通俗。
第三点,理想俗。按正常情况我们从小就会被教导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比如长大以后要当科学家,要当灵魂的工程师啊,要当白衣天使等等,这都是很高尚、很远大的理想,可是我们看这位女子的理想是什么呢?“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这样的人生理想真的叫人是大跌眼镜,女子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呢?她心爱的男子就坐在窗前的书桌旁边,然后捧着一本书,很从容、很悠闲地翻,而这位女子她自己又拿着她的针线,然后挨在男子的身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做着针线活儿。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那她对男子说,你也不要嫌我啰嗦,你也不要嫌我烦,我就要黏着你,腻着你,要朝朝暮暮、年年月月永不厌倦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春天。那都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那这个女子明显的就是智商为零的代表。前面刚刚只要把心上人的马鞍锁起来,不让他走,已经是满嘴的气话和胡话,现在又要说这个男子天天陪着她在窗前读书,做针线活,那这样的男人能成大事吗?按正统的、传统的伦理观念来看,这个理想不但不远大,而且还很可笑。所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晏殊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才会居高临下,对于柳永在词当中表达的“针线闲拈伴伊坐”这个很低俗的人生理想提出尖锐的批评。那不仅仅是晏殊,连苏轼也是很瞧不起柳永的“俗”,而且苏轼还特别不服气,你就写那么俗的词,凭什么你的名气比我还大呢?我们知道,苏轼在北宋年间,虽然是各方面全能型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绘画家,可偏偏写词这方面他的名气可比柳永小得多。
那有一次啊,苏轼就问他身边工作的一位秘书,他说,你倒说说看,我的词和柳永的词到底谁写得好?这问题问得刁钻啊,好在苏轼身边的秘书也不是普通人,也是聪明人。他稍微一思考马上就回答他的领导苏轼说,他说柳永的词啊,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小女孩哼一哼靡靡之音,那学士您的词得关西大汉高歌大江东去,那气势可是柳永没法比的。这位聪明的秘书可以说是一道破天机,那柳永的词是适合流行乐坛的,运用的是老百姓听得很亲切、很熟悉的大白话,他表达的人生理想也往往是老百姓的最朴素的生活愿望,所以他能够很快地流行起来。而晏殊也好,苏轼也好,他们代表的是知识分子阶层当中的精英派,而柳永代表的是知识分子当中的市井派,一个是雅的,一个是俗的。
那就以人生理想来说吧,像晏殊、苏轼这样的高雅的文人,他们当然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或者至少要在文学上面创作出传世的经典。而对于大多数的老百姓而言,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呢?我想无外乎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虽然是很俗,但是却很实在。那柳永其实就是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描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的,而且这首《定风波》的主人公应该就是沦落在民间底层的一名普通歌女。所以她对幸福生活没有别的要求,只需要“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就算是没有辜负大好的春天,没有辜负大好的青春了。
柳永的一首词令皇帝宋仁宗非常生气,那么柳永究竟写了什么?他又将遭遇怎样的人生打击呢?百家讲坛精彩继续。
虽然也是出身仕宦家庭,柳永的词风却与晏殊、苏轼等词人大相径庭,他心思细腻、感情幽微,他的笔下道出了一个个普通百姓的真实情感、朴素人生,“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在那个崇尚富贵娴雅、雍容华美的年代,才华横溢的柳永为什么会如此倾心于那些无法登大雅之堂的词作?他的人生又有着怎样的无奈和纠结呢?
那老百姓最平凡的人生目标在晏殊、在苏轼这样的精英文人看来,当然是比较俗,可是接下来,问题就接着来了,柳永他也是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知识分子,接受过系统的教育,那他为什么还要写这些不入精英知识分子法眼的俗词呢?其实这个问题啊,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个是主观的原因,一个是客观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客观的原因,客观原因就是柳永科考失利,在考场上的失败。其实柳永也是出身于官宦的人家,他的父亲应该也做过官,只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的父亲就去世了,所以柳永的成长的经历应该是比较艰难的,而且成年以后他第一次赴京参加考试,又不幸名落孙山。年轻人参加考试失败,就忍不住要发发牢骚,出出怨气。柳永是词人啊,他发牢骚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他就写了一首词,而且它的词一写出来往往就是立即传遍京城,而他科考失利之后写的这首词《鹤冲天》,不仅是一时在京城广为传唱,而且还让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了,并且皇帝听到了非常不高兴。这一首惹恼了皇帝的词《鹤冲天》是怎么写的呢?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的大意其实也挺简单的,我考试落榜了,这么一个圣明的时代,像我这样才高八斗的大才子居然都被遗落在民间,你们选拔人才的这些考官啊真是没有眼光,不过你们看不上我也没有关系,幸好还有看得上我的意中人,她能够懂我、怜我、惜我,能够陪着我来挥霍我的青春。既然你们不要我,那我也不要你们给的这“浮名”了,还是让我陪着我的心上人去浅斟低唱,那才是我的幸福时光。这不过是一个年轻的考生在一次考试失利之后一时糊涂发的牢骚、说的气话而已,但是求职有风险,发牢骚也要谨慎啊,如果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考生,发几句牢骚,不会有什么大的后果和影响,可是柳永是谁,当时已经是驰名中外的大词人,他发牢骚,一不小心就让皇帝也看到了。所以听到这首《鹤冲天》的时候,宋仁宗当场就不高兴了,是你自己不好好复习,没有考上,怎么怪我们选拔人才没有眼光呢?你既然说不要浮名,那我们就干脆遂了你的心愿,你就到风前月下去“浅斟低唱”好了,当官,我看就算了吧。仁宗这么一发话,而且从此之后仁宗对柳永这个人评价都不高,而且是再也不愿意听柳永写的歌了。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两句词一不小心让皇帝不高兴;“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这几句词,又让宰相晏殊看不上,那可想而知,柳永在考场、在职场上也就只能够是沉沦、困顿,没有什么大的长进了。所以科考失利使柳永不能够进入精英的士人阶层,而相反跟普通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一个客观原因,所以柳永就不像晏殊、苏轼他们那样经常在词当中抒发一些人生的哲理呀,或者是家国情怀呀,他只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诉说着他们最朴实的喜怒哀乐、人生愿望。
这看上去是柳永被动的选择,但其实也有柳永主动的叛逆的因素存在。表面上看来,柳永这首《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从头至尾都是以一个普通歌女的口吻在描述她在这个春天的百无聊赖,思念情人的心绪,但事实上同时表达的也是柳永自己的人生状态和人生理想。换句话说,在这首《定风波》当中自始至终没有出场的那位男主人公,其实完全可以替换成是柳永自己,所以当这位女子说“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好像是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其实也是柳永的人生理想,他当然不好意思说这就是我的理想。那晏殊其实就是看穿了柳永这一点欲盖弥彰的小把戏,如果只是一位普通歌女,他的人生理想是“针线闲拈伴伊坐”,那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柳永你是一个接受过全面系统教育的知识分子,而你的人生理想居然也是“针线闲拈伴伊坐”,那就太不应该了,所以这也是晏殊批评柳永的真正落脚点所在。其实啊,像晏殊、苏轼那样的雅词,柳永不是不能写,只要他愿意写,他完全可以写得比苏轼、比晏殊还要好,像清代的词学家周济就曾经说过,只要柳永愿意“珍重下笔,则北宋高手也”,就连很看不起柳永的苏轼也不得不承认柳永的很多比较高雅的词比起唐诗来都毫不逊色。
柳永的一生可谓是半喜半忧,他一边享受着世人对自己的爱戴和崇拜,一边又承受着官场路上的坎坷与艰辛,他的词始终徘徊在“俗”与“雅”的矛盾之中,那么历史上的柳永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词人?他有没有得到属于他自己的事业的春天呢?
柳永的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不是站在一个精英的高度居高临下的去俯视老百姓的穿衣吃饭、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在他的眼里,老百姓不是他们,而是我们,他们是平等的,是同一个阶层。柳永的一生可以说就这样和民间的流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当时的乐工每次得到了或者是谱写了新的曲子,一定要千方百计去求得柳永给他填写歌词,这样的音乐歌曲才能够流传开来。当时歌坛那些歌女们如果能够让柳永为他们量身定做歌曲,那他们一定会身价倍增。直到柳永去世之后,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歌女们都会成群结队地来到柳永的墓前,在他的墓前唱他生前写的歌,每年春天的“露天演唱会”还被美名为“吊柳会”。在官场上的失意在歌坛上柳永全都赢了回来,我个人觉得最能够代表柳永自己的人生状态和思想状态的词,还是这首描写春天的《凤栖梧》,这也是柳永千古名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边读着这样的词,也许我们的眼前也会一边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词人柳永站在高高的楼台上,他的眼神掠过无边的春草,那微微的春风扬起它的宽袍大袖,他的眼神里面可能充满了哀伤,也许他也曾经想过要一醉解千愁,但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他为了心中的那个她,衣带渐宽、容颜憔悴他也心甘情愿、他也无怨无悔。在这首词当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成为了千古名句。直到清代末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描述人生要经历过三种境界的时候,还引用了柳永的这两句词。王国维说,人生如果要成就大的事业、大的学问,第一层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就是柳永的这两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达一种在追求理想的过程当中要持之以恒、要耐得住寂寞的这样一种执着的精神,然后才能够达到第三层境界的豁然开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柳永的词其实并不仅仅是在市井百姓那里获得了无数的知音和粉丝,甚至在精英文人那里他也获得了更多的共鸣,所以他也被称为北宋词坛的巨手,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是一种春心萌动的人生状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种春愁无边的人生状态。《定风波》、《凤栖梧》,柳永这两首词当中都出现了一个“伊”,这个“伊”可能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指一种抽象的理想,它们都会指向同一种情感。只要你心中还有想爱的那个人,只要你心中还有想要追求的理想,只要你心中还有期待的春天,那么现在一切辛苦而孤独的等待、追求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