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雨丨李清照06:慧眼识珠

点击关注 ☞ 喵咪文学社 2021-02-28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第六讲

学诗谩有惊人句

——慧眼识珠


上一集我们讲到年纪轻轻的李清照就已经才名远播艳名远播,把个书呆子赵明诚都折腾得神魂颠倒,还使了点小花招,终于如愿以偿地把这位宋代第一才女娶进了自个家门。那么到底是什么人这么慧眼识珠,当上了伯乐,发掘出养在深闺里的大家闺秀李清照,并且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搭起了鹊桥,成就一段千古流传的美满姻缘呢?原来这个人与李清照的关系还得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说起。前面我们讲到过了李格非官做大了,都走到中南海去了,来往应酬的那可都是当时的学术权威政界要人.而这其中最大的名人,对李格非影响最大的还是当时无论在文坛还是在政坛都炙手可热的大人物苏轼。


苏轼不但是常常在各种场合夸奖李格非,说他的文章写得好,后来啊还干脆接受李格非的请求收他做了学生,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我们知道当时苏轼最有名的四位弟子,是号称苏门四学士的秦观、黄庭坚。张耒和晁补之。这四个人都在朝廷做官,也都和李格非成了往来密切的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游乐,吟诗作赋讨论国家大事。那这一群跟苏轼关系密切的文坛精英,政界精英,可都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啊。如果说苏轼是影响李格非一生的重要人物,那么影响李清照一生的另外一个人物也出现在这一群社会精英当中。这个人不仅仅是李格非的亲密朋友,而且还成了李清照生命中除了父亲之外,对他影响最大的第二个男人,那么这个男人又会是谁呢?


这个重要人物就是苏轼的学生,当时号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苏轼的得意门生。晁补之在当时也算是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了,出身显赫,爷爷当过前朝太子的老师。而晁补之自己也因为文章写得好,尤其受到苏轼的青睐。据说在苏轼刚到杭州当地方官的时候,看到钱塘江西湖这么美的景致,很想写篇文章赞美一下,没想到晁补之听说文坛泰斗苏轼到了杭州,就马上恭恭敬敬地拿了一篇自己的文章去拜见苏轼。苏轼一看拍案叫绝说:吾可以搁笔矣。意思就是杭州啊都叫晁补之你这小子写绝了,我苏轼还有啥写头啊。堂堂苏学士要是写不过你这名不见经传的晁补之,叫我苏轼脸面往哪搁呀。


借苏轼这一夸奖、一提携,晁补之很快就从默默无闻的愣头青,成长为北宋文坛的大名人。并且还和李格非一起在国子监里当过教授、博导。这国子监是宋代的最高学府,地位啊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清华,里面收的学生大多是皇室贵族的后代。李格非和晁补之这两人不仅是同学又是同事,而且还有一层关系是老乡,两人都是山东人。所以不但关系上比别人更进一层,而且又都是的鼎鼎大名的才子,不免就惺惺相惜,感情就非同一般了。


他们在京城做官的时候,晁补之就经常去李格非家里蹭饭吃,可能是蹭饭的次数太多了不好意思,他还专门为李格非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有竹堂记》。这篇文章就赞美李格非家里种的竹子是多么的高雅,而李格非下班回家后,又是如何的勤奋攻读,以致著作等身。既然晁补之和李格非有这么好的私交。那他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李格非有一个既聪明又漂亮的女儿,还经常在自己的同事、同学、好朋友那里夸李清照,说她如何如何聪明,诗文写得如何如何漂亮,“多对士大夫称之。“


李清照的名声虽然不见得是一个人打出去的,可凭晁补之在当时的名气那是相当有效果的。大家一听说李格非家里有这等才貌双全的女儿,李清照的名声还不是一传十,十传百的就传开了,甚至啊传来传去,这个添点油哪个加点醋,还不把李清照传的比真人还神乎其神。大家可能又要疑惑了,这晁补之就算是比李格非的亲兄弟还要亲,是李清照的长辈,但一个大男人也不能老是口无遮拦夸人家女孩子家如何如何出色吧,你总要避个嫌什么的吧。这晁补之他还真不用避嫌,为啥他就不用避嫌呢?话还是得从李格非说起,这个当父亲的别看自己为人保守了点,是个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可对这个从小就多灾多难,但是却又聪明伶俐的女儿,他是又怜又爱,从小就没把她当女孩在看,没把那些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加在小清照头上,而是采取了相当开明的教育手段,说不定李清照一出生就被当成假小子来养了。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李清照是长女,李清照出生的时候李格非已经36岁了,那个时代男36岁大概能当爷爷了。可李格飞偏偏是个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标兵。35岁结婚,36岁才生了这么一个女儿,那还不是喜出望外。当然凭良心说,李格非虽然是个有文化的人,但他毕竟不是生活在21世纪,懂得什么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那个时候大家都是一门心思想生儿子,生儿子才好传宗接代呀。李格非再怎么思想前卫,也不可能前卫到1000年以后去。古代的这个男轻女的思想可是严重的厉害,生个儿子叫“弄璋之喜”。璋就是一种上好的玉。就是说哪家生了儿子,就宝贝似的让儿子睡在床上,给他穿上漂亮的衣服,玩的玩具是上好的玉。


古代玉还有一种象征代表君子。这也说明了生儿子,将来是要读好书,要当大官,要光宗耀祖的。可是生女儿就没那么好命了,谁家要生个女儿,只能把她扔在地上随便裹件什么衣服,拿一片瓦当玩具叫做弄瓦。当然这个瓦不是指房顶上盖的瓦片,而是经历孩子长大以后要用的纺锤。女儿长大了只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里好好的纺线织布做女工,当一个贤妻良母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所以古时候谁知道生儿子别人来道喜,就说“大喜大喜”。生女儿呢就只能安慰安慰说:“小喜小喜”。


很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晁补之还只是时不时地在李格非面前夸夸李清照,李格非见晁补之这么欣赏自己的女儿,索性就顺水推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晁补之当女儿的家教。晁补之本来就很欣赏李清照,也经常在李格非家里打秋风,人情难却啊,于是。家庭教师就这么义不容辞地当起来了。再说李清照,虽然是个女孩,可学起东西来一是聪明、二是刻苦,领悟能力比男孩都强。他对晁补之这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老师,那可是相当尊敬的。虽然没有文字记载。说晁补之都教过李清照什么学问,也没人说起过李清照是如何如何佩服她的老师,但是李清照自己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宋词的学术论文。


在这篇论文里李清照将本朝最有名气的大词人几乎全部批评了个遍,洋洋洒洒近千言痛快淋漓。从师爷爷的师爷晏殊起,到他的祖师爷欧阳修,再到他的师爷爷苏轼,还有师叔、师伯们。比如说秦观、黄庭坚没一个逃过了她的批评。柳永“词语尘下”,太俗。张先、宋祁“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通篇就那么一两个好句子,哪里算得上名家?要说这几位跟李清照还没啥直接关系,批评批评也就罢了。可晏殊、欧阳修、苏轼这三位可不得了,晏殊是欧阳修的老师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苏轼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老师晁补之的老师。这三位关系可够劲近的了吧。在李清照看来照样不行。


这三个人的学问是“学际天人”没人能比,可写起词来:“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就只会跟砍柴似的,把首整整齐齐的诗砍的长短不齐了,读起来那个别扭劲儿听着就难受,那也能叫词?至于王安石就更不行了,别看他文章写得气势磅薄,“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说他一写词别把人给笑死。这几位也就算了,写词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专业,可是还有那位写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观——秦少游呢?


论辈分秦观是李清照的师叔,,论才气他是当时最有名的情歌王子。据说有的女孩读了他的词连面都没见过,就愿意为他去殉情啊。可在李清照看来,这秦观的词算什么?“譬如贫家美女。”就好像穷人家的女孩子就算长了一副漂亮脸蛋,可惜“终乏富贵态”。太小家子气。


在这里啊我忍不住要为李清照正一下名。她绝对不仅仅是狂妄。她的《词论》敢于横扫北宋几乎所有的词坛大家,是因为李清照批评的出发点,在于她坚守了词这种文体共有的音乐属性。这里我们顺便讲一句,我们一说起古代的才子才女,往往就离不开四样琴、棋、书、画。李清照也一样啊,她首先就是个音乐通,她不是号称古今第一大女词了吗?词是什么?那可就是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啊。


宋词跟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有点不一样。哪点不一样呢?宋代的词往往是先有曲调。比如说水调歌头,满庭芳,念奴娇这些都是词牌名,也就是说是曲调的名字。那这些曲调固定下来之后,词人再按照这个旋律去填写歌词,所以写词跟写诗不一样,写词叫填词。就是往既定的旋律里面填写歌词。打个比方比如说我们今天唱流行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同样的一段旋律。


你可以唱成你问我爱你有多深,也可以这样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词也是这样。比如说同样是水调歌头这样一个词牌,你可以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可以填: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李清照如果不是一个音乐高手如果他不了解音乐的基本规律他能成为填词专家吗?在《词论》里面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认为词别是一家。就是说词和诗和文不一样,词是以音乐为根本属性的,是自成一家的音乐文学。音乐和词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我们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她不是批评王安石批评苏轼这些学术大师他们写的词不伦不类吗?因为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苏轼这些学术大家的歌词,还真有些地方是不合乐的。其实不光是李清照批评他,就是苏轼自己的好朋友都善意地嘲笑过他,说他的词不是当行本色。


因为有很重要的一点,宋代的流行歌曲大多是女歌手演唱的,就像王灼所说的那样是:今人独重女音。苏轼就有一回很得意洋洋地问自己的幕僚,你说说我的词比起柳永来怎么样啊?他的意思是柳永那么俗大家还那么喜欢他,他哪能跟自己比啊,这幕僚也绝,居然这么回答他。说柳永的词就只适合17八岁的女孩拿着红牙板,娇滴滴地唱一曲杨柳岸晓风残月。可学士您的词得须关西大汉操铁板高歌:大江东去。别以为这手下是在恭维苏轼,他其实是在很委婉的嘲笑他的顶头上司苏轼,您写的词不符合时代潮流。苏轼是个大气的人,听到幕僚的嘲笑,不但不生气反而是大笑不止,因为他知道幕僚说的是大实话。


那个时代人家就喜欢听17、8岁的青春美少女哼哼靡靡之音,苏轼那种大气磅礴的豪放词,只能算是时代的“变调”,不是主流。就好像如果时代风气听惯了邓丽君哼哼:小城故事多,你却偏偏要邓丽君挥着拳头大喊什么:该出手时就出手。那还不是人必绝倒啊。所以李清照站在一个音乐家歌词高手的角度,批评苏轼王安石这些一流作家,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狂妄自负,而是从歌词专家的角度进行的学术争鸣。原因可能只有两个。


1.要么是因为晃补之水平实在是太高了,高的连挑剔的李清照都挑不出一点毛病。


2.要么是因为李清照再怎么狂妄尊师重道的道理还是懂的。


按李清照的性格既然他认为自己是当朝词坛独一无二的头号种子选手,连师爷爷苏轼都没放在眼里,她应该是绝对不愿意承认晁补之填词的水平比自己还高的。但晁补之毕竟是她耳提面命的恩师,她能写出当朝第一天下无二的文章诗词,晁补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没办法只好回避。这大概就是《词论》里为什么没有出现晁补之大名的重要原因了。不管怎么说,李清照的名气越来越大,跟晁补之或多或少总是有点关系。老师表扬自己的学生那是天经地义。要知道在当时。能把女学生教程宋代第一女词人的还就晁补之他一人呢。李清照再是匹千里马没有伯乐的调教也会埋没在普通的马群中,这样一想他晁补之能不得意,能不在人前人后好好替李格非,替李清照广播广播?


查看合集请在公众号中回复“李清照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