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雨品古诗词丨36:纳兰容若《画堂春》

点击关注 ☞ 喵咪文学社 2021-02-28



中国人爱写诗,也爱读诗。长期读诗的人,不鸣则已,一开口就让人惊艳。长期读诗的人,让人久处不厌,闲谈不烦。在杨雨看来:诗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诗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展翅飞翔;诗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今天请一起跟杨雨老师品读古诗词吧!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画堂春纳兰容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今天和我们约会的词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在很多女性心中啊,纳兰性德是当之无愧的男神级偶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他身上啊,有四大特质,出身高贵,潇洒英俊,文武双全,一往情深。


在讲解诗词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纳兰性德是康熙初年著名宰相纳兰明珠的长子,他的出身有多高贵呢?他不仅是相门公子,而且还是康熙皇帝的亲表弟。


“纳兰”是女真语,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叶赫那拉氏,因为音译的关系,又可以翻译成叶赫纳兰氏。纳兰性德自己更是少年成名,二十二岁的时候就以全国第十名的好成绩高中进士,不久又成为康熙皇帝身边的近身侍卫,年纪轻轻就由正五品的三等侍卫晋升到了正三品的一等侍卫。


纳兰的气质更是风神俊逸,当时的人们评价他的气质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什么意思呢?既像天上的流云一般飘逸脱俗,又如神龙一般矫健,风神摇曳。纳兰可以说在当时啊,是明星一样的人物。


三百多年过去了,他仍然拥有众多粉丝,我想啊,大多数的粉丝都是从他的作品中认识他,了解他,然后欲罢不能。为什么呢,因为“易求无价宝, 难得有情人”,纳兰就是这样的有情人。在他的诗词中啊,除了动人的才情,最吸引人的,就是他一往情深的多情禀赋。



今天我们要一起品读就是容若的代表词作《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纳兰容若最擅长写爱情词,然而在他所有哀感顽艳的爱情词作中,这首《画堂春》最能够代表他的爱情信仰,“一生一代一双人”也是容若词当中最为人熟知的名句之一。


不过啊,这句词并不是容若的原创。早在唐代的时候,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就在他的诗《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中写过这样的句子:“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容若将前人的诗句信手拈来,放在他自己的词作当中,却好像和下文天然浑成,没有一点儿违和感。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第一句就用“一生一代一双人”,用一种很坚决的态度表明了生死相许的爱情信仰,可是紧接着的一句“争教两处销魂”,又让人感受到爱情信仰的毁灭:既然是天生一对,为什么又要让人两地分离,各自黯然伤神呢?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让他有这样的感慨呢。我觉得,这首词最有可能写的就是纳兰容若和他的结发妻子卢氏的爱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在容若的感情经历中啊,他与卢氏的夫妻感情,用“一生一代一双人”最为合适。



据我们所知,容若一生至少有四次爱情经历。


第一次是初恋。在容若的少年时代,他和初恋情人曾有过山盟海誓,但外在的压力迫使两人不得不分手,容若对这段初恋的悲剧悔恨不已。


第二段爱情,就是容若和卢氏的婚姻了。


第三段感情经历是容若的第二次婚姻。原配妻子卢氏去世以后,容若续娶了官氏为夫人。对于这第二次婚姻,容若极少在自己的文字里提到。


除了原配卢氏、继室官氏之外,容若还有一房侧室颜氏。容若的长子福哥,就是颜氏所生。而纳兰对颜氏的感情,从他自己的文字里也很难找到蛛丝马迹。这似乎只能证明一点:纳兰对官氏和颜氏,也许有一些亲情,但在爱情的程度上,是远远不能和卢氏相比的。


容若经历的最后一段感情,是他与一位江南才女沈宛的爱情。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持续多久。也许是相爱容易,相处太难,两人分手之后,沈宛黯然离开北京。据传,在沈宛返回江南的时候,已经怀有容若的孩子。也就是纳兰的遗腹子,他的第三个儿子富森(也译福森)。但富森后来的生活状况怎么样,没有任何可靠的文献记载,他很可能跟随母亲沈宛流落江南,不知所终。


在这四段感情经历中,容若对原配妻子卢氏感情无疑是最深厚、也是最不可替代的。在卢氏死后,容若写过无数缠绵悱恻的悼亡词,寄托他绵绵无尽的追忆,像“当时只道是寻常”、“不辞冰雪为卿热”、“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等等,都是他为卢氏留下的悼亡名句。


那么,卢氏有什么好?为什么让纳兰念念不忘呢?


康熙十三年(1674),二十岁的容若迎娶了十八岁的卢氏。卢氏同样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康熙年间的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卢兴祖,汉军镶白旗人,清朝有名的封疆大吏。


容若曾经这样描述过他和妻子日常生活的幸福与甜蜜:“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在日常的工作完成之后,他和妻子常常安静地依偎在一起,一起看黄昏的斜阳,一起怜惜春天的落花,享受着新婚燕尔的甜蜜。


卢氏不仅是容若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还是他心灵上唯一的红颜知己。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关系可以分为好几种。有的夫妻是“生活伴侣”,生儿育女,柴米油盐酱醋茶。有的夫妻看重的是利益的结合,古代的大家族联姻往往是受“利益”的驱动,现代的夫妻也多有将“利益”置于爱情之上的考虑。有的夫妻,则不仅是生活伴侣,更是志趣相投的精神伴侣,这样的爱情,才是最高境界的爱情,是一种“知己之爱”。


在我们熟悉的古代名人中,也有过这样的知己之爱。文学作品里,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例如,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唐代大诗人杜甫和他的妻子杨氏,宋代才女李清照和赵明诚,明末清初一代大儒钱谦益与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大才子冒襄与董小宛等。


容若就曾经将他和卢氏的婚姻比作是赵明诚和李清照那样心心相印的夫妻关系。但卢氏和李清照也有不同:李清照是一个当时来看很有些叛逆的女性,卢氏却是一个深受传统教育熏陶的女性,她对纳兰的爱情,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默默付出。她不求自己风光无限,也不求自己青史留名,她的存在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深深地爱着丈夫,并且被丈夫深深地爱着。


聪慧的卢氏,她会在丈夫挑灯夜战的时候,温柔地陪在丈夫身边,安安静静地绣着花儿或是写着“鸳鸯小字”。隔一会儿她会起身给丈夫的杯中添点热茶,拨亮一下灯花,给丈夫披上一件外衣……有时容若和老师、朋友聚会回得太迟,卢氏总会为他留着一盏烛光,让迟归的丈夫感受到家的温暖……


但是,对于纳兰而言,这样美丽的人生就像烟花一样,她太美了,太美了!美得灿烂,美得炫目,美到极致之后却是跌入了无尽的黑暗!这样美丽的日子只持续了短短的三年——康熙十六年(1677),也就是容若二十三岁这年,令他痛苦一生的悲剧发生了!


在这一年前,卢氏生下了儿子海亮。喜添贵子,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也给纳兰府平添了喜庆和快乐的色彩。可是,卢氏因为难产,生下儿子后身体一直很虚弱,不久后,卢氏永远地离开了纳兰。


如果说,此前的容若是沉浸在温暖的爱情中,那么,此后的纳兰,对于爱情的姿态,就定格成了孤独的遥望——他在人间,爱人却在天上。“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曾经美满的“一生一代一双人”被残酷的命运拆散了,从此以后,他们只能“相思相望”、“两处销魂”,却再也不能亲密地依偎在一起。春天依然每年还会回来,可是,容若爱情的春天却永远逝去了,他的内心世界,从此只剩下了冰冷的冬天。


在容若的爱情世界里,除了卢氏,还有谁当得起“一生一代一双人”的深情呼唤呢?


说完了第一个理由,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理由,为什么我判定这首诗就是在写纳兰和卢氏的爱情呢?


我们要来看这首词中引用的典故。短短的一首《画堂春》,竟然一连引用了四对夫妻的故事,来表达容若的爱情态度:“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这是哪四对夫妻呢?



第一个故事,“浆向蓝桥易乞”。这是讲裴航和云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蓝桥,在今陕西蓝田县。唐代裴硎《传奇》一书记载:古代有一个秀才叫裴航,他在途经蓝桥驿的时候,因为口渴向一位老妇人讨水喝。老妇人让自己的女儿云英给裴航端来一碗琼浆。裴航与云英一见钟情,便向老妇人提出想要重金聘云英为妻子。老妇人对裴航说:“想娶我的女儿可以,但我这里有一些神仙给的灵药,一定得用玉杵臼来捣药才行。如果你能帮我找到玉杵臼,我就将女儿许配给你。”于是裴航四处寻访,终于找来了玉杵臼,并且帮老妇人捣药百日,制成灵药,娶得云英为妻,最后夫妻一起得道成仙。


第二个故事,“药成碧海难奔”。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嫦娥奔月的传说了。《淮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娥”,即嫦娥。传说中嫦娥是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飞到月亮上成了月仙。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中就写过这样的句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神仙的生活虽然是人人都羡慕的,可是永远离开了深深相爱的丈夫,即便是当了长生不老的月仙又怎么样呢?独居高处不胜寒的月宫,日日夜夜忍受着两地相思的苦苦折磨,这样的寂寞与痛苦也许会让嫦娥后悔当初“奔月”的选择吧?


第三个故事,“若容相访饮牛津”。这是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古时候人们认为大海的尽头就是天河,每年八月海上有木筏通往天河。有个人很好奇,就乘着木筏到了天河,正好碰到一个男子牵着牛在河边的渡口让牛喝水,原来这个牵牛的人就是传说中的牛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可能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爱情传说之一了。


听完这三个故事,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三个故事啊,讲的都是神仙夫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们都是属于“天仙配”。是不是在容若看来,他和妻子卢氏的关系,也是属于“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神仙眷侣呢?


我们来看第四个故事,“相对忘贫”。这句词说的又是谁呢?唐代诗人元稹在写给妻子的悼亡诗中,也有这样两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遣悲怀》其二)元稹在和原配妻子韦丛结婚时,还只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可出身官宦之家的韦氏并不以贫穷为意,她和丈夫共处患难,俭朴持家,甚至拔下自己头上的金钗去给丈夫换酒喝,过着虽然困窘却精神富足的生活。


容若出身高贵的相门,又有皇家血缘,他当然不可能真的体会穷人家的生活,所以词中的“相对忘贫”很可能是受到元稹诗歌的启发,只是为了表达夫妻之间的爱情远远重于物质利益观点,在容若看来,他与卢氏,既是神仙眷侣,也是世俗知己。 


不过,命运是残酷的,三年的婚姻,酿成了容若一生的苦苦相思。“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这四对夫妻虽然有人人艳羡的美满姻缘,但他们的爱情结局却并不完美:牛郎织女被银河分隔两端,一年的相思相望才能换来一次相见;羿和嫦娥更是一个人间一个天上,永远相思却永远不能相见;元稹和韦丛感情深厚,可是韦丛在结婚七年之后不幸去世,成了元稹心中最深的痛。裴航与云英虽然是一对美满夫妻,可是容若却故意反着说:“浆向蓝桥易乞”,“易乞”说明这样的好姻缘得来很容易,好像是天赐良缘,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可接下来的对应的这句“药成碧海难奔”,恰恰说明姻缘得来容易,失而复得却永无可能,一旦他们天人永隔,到哪里再去找到仙药,飞奔到天上去找回他失去的爱人呢!“药成碧海难奔”恰恰说明了再见的艰难啊!



四对夫妻的故事,也许都只是为了证明容若的一个爱情信仰——“一生一代一双人”。


当卢氏去世以后,容若曾经发出悲痛的感叹:“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他的知己已经永远离他而去了,留在人间的容若,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下一辈子,他和卢氏还做永远的知己。


容若和卢氏的这份知己之爱深深感染了他身边的朋友。容若的一个好朋友叶舒崇曾经在《卢氏墓志铭》中这样说过:“于其没也,(容若)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这就是说在卢氏去世以后,容若写过很多悼亡词,了解他的朋友都知道他们夫妻情同知己,因而容若的丧妻之痛也比一般人更深切。


世上漂亮的女子多的是,优秀的女子也多的是,可为什么偏偏只认准了这一个呢?答案只有一个:相遇也许是偶然的缘分;而相爱,则是因为在冥冥之中找到了唯一能够与自己身心合一的另一半。一个人身心的另一半,又怎么可能有其他的替代品呢?


“一生一代一双人”其实是特指:你的另一半不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但他(她)一定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知心、最贴心、最暖心的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纳兰容若的《画堂春》就讲到这里了,愿你也能拥有“一生一代一双人”般的爱情。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