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系统了解一个学科?从教材开始!
科普与教材,该选哪个?
对于刚接触教育的朋友,我通常会推荐几本教育科普图书作为入门阅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就是其中一本。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作者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Daniel T. Willingham。在书中,Willingham提出了许多颠覆人们印象的学习原则。试举三例:
能力学习需要大量的事实性知识做基础。因此批判性思维不是想学就能学好的,你需要了解足够数量的思维谬误和认知偏差才能更快做出判断。
知识不是想记住就能记住。它需要学习者反复地对知识进行加工(重新组织),才能印刻到头脑中。
测验并非不重要。任何技能都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精熟水平。
不过,对于严肃的学习者,我的做法略有不同。我正在进行一个学徒制的实验性项目,招募了几个对教育有热情而又聪明的朋友,共同学习教育和设计,并期望未来共同创造出不一样的教育产品。因为学徒们的背景各不相同,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便帮助他们打好牢靠的基础。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我并没有选像《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样的科普图书,而是选择了一本教材《教育心理学》作为主修内容。
为什么?
一个原因是科普图书的阅读太轻松了,没有办法形成学习的必要难度。第二个原因是,教材呈现了更系统的框架和更完整的知识,对于一个想掌握一门学科的严肃学习者来说,他的学习应该从教材开始。
例如,《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的内容,在《教育心理学》里面都讲到了,这些内容大致会放在信息加工理论或认知学习那一章里面。如果阅读教材,你就会发现,教材提供了更具体的模型,也给出了更多的学习建议。
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贯穿至终的是人类记忆模型,这个模型在书中是这样的,它显然是被大大地简化了:
我有一个学徒,知识积累一般,从来没有接触过教育学。在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快速主题学习后,她画出的概念地图是这样的:
这张地图的条理虽然还不甚清晰,但至少可以看到,教材提供了比科普图书更丰富的细节。
为什么教材难学?
于是问题来了:教材那么强大,为什么我们不跟随教材来学习呢?
答案是:教材很难学。
这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大家只要回想自己的大学生涯就知道了。
下一个问题是:它难学在哪里?
打开任何一本教材,翻到目录,你会发现它是按章节、主题、知识点这样的层级结构来组织内容的。如果我们把目录画出来,它看起来就像是一棵树,有分岔,但层级分明:
如果真的只是这样,那么要学习并不困难,这是一个线性系统,只要花时间按部就班地学就可以了。然而这只是表象,实际上,教材中的主题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像这样:
学习教材的困难之处在于,它的真实结构并非如目录一般清晰分明,而更像一座迷宫,有数个入口、无数分岔和环路,不小心你就会迷失其中或回到原点。如果我们企图用地面搜索的方式穿过它,不用半天,你就会精疲力尽:要处理的概念和关系太多,轻重远近无法把握,于是,我们只得退而求此次,从科普读物中获得简化的知识。
如何破解?
要破解教材的学习,首先要问:教材是什么?
它是概念、原理和公式的集合吗?如果这么想,你永远无法学透教材,也永远无法理解一个学科。(很可惜,我们的学校都是这样教我们的)
我对教材(或者学科)的理解可以用下面这个模型来描述:
一个学科是一张由概念和关系构成的网络。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是一个概念或者陈述,节点间的连线就是概念之间的关系。
某些节点会有更多的联系,这是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少数几个关键概念构成了这个学科的核心模型。
你可以用互联网类比一下。互联网上有无数的网站和链接,少数的网站形成了互联网的骨架,它们是Google、Facebook、Wikipedia这样的“大”网站。
有了这样的理解,学习教材的策略就非常简单: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地描绘和修改教材或其中章节的概念地图。
例如,下面是一名学徒在不同的学习阶级做出三张关于“教育”的概念地图,从中可以看到她理解的深化过程:
入学时的概念图
通读《教育心理学》之前的概念图
通读《教育心理学》之后的概念图
当然,过程中还有更多精细化的学习策略,例如:同一本书,从框架到细节,前后读三次,每次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次,快速通读全书,获得整体性理解。
第二次,寻找几个关键主题,每次一个主题,快速阅读。
第三次,集体进行深入的主题学习。
又如,每一次的学习,都包含了自检、提问、对比、反思和输出等多个学习策略。
通过这样的流程,学习者搭建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并且整个过程都是可见、外显的,这使得他更容易去组织和运用自己的知识。
这种学习的体验如何?
一位学习者这样描述:
切身体会到线性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差别:
线性阅读体验:一本一本读。过往阅读思考的范围一直是在一本书里去找体系。看上去是网状学习,其实是单维的。想到统计学中的例子,数据的相关与不相关,往往仅是因为样本的范围。
网状阅读体验:通过绘制概念地图,有意识地翻看了过往几本《教育心理学》,第一次体验到一本书之外的体系。好像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的感觉。
如果你想系统掌握一个学科或理论,下次不妨找一本教材,试试这样的方法。
相关链接:
小广告一则:
我和学徒们建了一个付费的小密圈,共同讨论一些“严肃”的学习问题,前100人每人98元/年,欢迎扫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