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9年4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自家APP里开灵堂,这家怒怼腾讯的公司到底闹哪样?

有毒财经社 有毒财经社 2019-04-09

孔乙己涨红了脸争辩道: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作者 ✎ 小毒毒


3月22日下午,吃瓜群众们在刷今日头条时,突然惊呆了。



原来,在今日头条APP中搜索“马化腾”相关图片时,有用户赫然发现,搜索结果排在最前的是“小马哥”陡然“被去世”。图片中,除了以不实之词公然传播谣言,更以恶毒至极的语言进行人身攻击。


▲今日头条上,关于腾讯的信息基本都是这个画风


显然,这种“算法”背后的逻辑延续了头条一贯的价值观。相比“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的口号,似乎“我想让你关心的,才是头条”更为贴切。


类似的事情,其实不是第一次了。明眼人一眼就看出,这正是头条和腾讯一系列风波的后续。


3月19日下午,一个叫“多闪”的社交APP,突然向用户发了条弹窗消息。



内容看似“平平无奇”,没想到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腾讯立刻表示:多闪弹窗,完全是偷换概念,已提起诉讼;多闪则反击:腾讯的指控,纯属造谣……一时间,双方你来我往,把很多人看得云里雾里。


除了争执账户、头像的归属问题,吃瓜群众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多闪是个啥?


2019年1月15日,马桶MT、聊天宝和多闪三款社交APP,选择在这天同时上线。它们分别背倚快播创始人王欣、锤子罗永浩和头条张一鸣,号称“三英战微信”。


而头条旗下的多闪,则显得最具调性。它唯一的登录方式,是必须要使用抖音账号。


两个APP背后,都是今日头条。但连现象级的抖音都没敢狂妄到抛开微信,而是通过腾讯允许,拿到了微信账号登陆的授权。


所以多闪与微信,理论上井水不犯河水。


直到腾讯突然发现:抖音把微信授权的用户数据,偷偷授权提供给了多闪。这其中,就包括来自微信、QQ的用户头像、昵称等数据。


更有人发现,哪怕你只注册了抖音、没注册多闪,多闪也把你的用户数据拿到了手。


窃数据也是偷啊!于是,腾讯对多闪发起诉讼,向法院申请行为禁令,要求多闪立即停止使用非法获取的微信、QQ用户数据。


由此,才引出了多闪的弹窗消息,以及双方爆发的口水战。



这件事,是非曲直原本清晰。但多闪的弹窗消息,却堪称“甩锅文”的年度典范。


开头,“根据腾讯公司强烈要求”,看似平常,却颇有玄机。既把事情“说了”,又将腾讯置于“挑事”的境地。这里,不提自己非法偷取数据在先、遭遇腾讯起诉在后,而把违法纠错行为,淡化为顺应腾讯的“强烈要求”。


其次,“您在微信/QQ上的账户信息,包括头像、昵称的权益属于腾讯公司”。这句话,表面上,认同了腾讯的数据所有权;实际上,将腾讯置于与所有微信、QQ用户对立的境地。


最后,以不得已的口气,要求多闪用户修改头像、昵称的行为。明明是盗取数据的问题,却要用户改数据,成功转嫁了矛盾。


短短几句话,腾讯不仅被呈现出“以大压小”的气焰,那种对用户隐私“强取豪夺”、毫不在意的霸气,更是跃然而出。


于是,网上迅速掀起一轮吐槽腾讯的风潮。用户们愤怒表示,自己的头像和昵称,什么时候归属于腾讯了?


如此三言两语,既转嫁了矛盾、推卸了责任,更挑动起群众斗腾讯,多闪里果然有高人。


即便如此,抖音和多闪仍然无法避开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多闪上的微信用户信息到底从何而来,这些信息的使用是否遵循了OPEN ID协议?


所谓OPEN ID,是互联网平台允许第三方应用通过其账户体系,实现登录的开放机制协议。像微信、QQ、微博、淘宝等,都是广泛使用的OPEN ID。


而在《微信开放平台开发者服务协议》中明确规定:除非获得授权,不得利用这一服务机制,搜集、存储、抓取用户的敏感信息,包括账号、密码、关系链、银行账号等;更不能将合法获得的上述数据,自行提供给第三方,用于其客户的创建、补充或维护。


敲黑板,重点来了。请注意,这份协议在双方这次对战中被头条方面屡屡拉出来说事,原因就在于,多闪据此指责微信将用户数据据为己有,甚至一度扯起为用户维权的大旗来呼吁“用户昵称和头像的权益属于用户”。


其背后的意图再明显不过:避开自己违规使用数据的事实不谈,转移焦点让用户和腾讯相对立。


毫无疑问,用户的账号、密码、头像、关系链等,绝对属于每位个体用户。但在超级大数据的归属上,它天然会“属于”某家公司。就好像,微博账号“属于”微博,淘宝账号“属于”阿里,银行账号“属于”银行……哪怕你注册多闪,多闪也会振振有词告诉你:它属于多闪。这都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作为10亿级的超级国民应用,微信要担负用户数据“看门人”的角色。


退一步讲,微信如果对多闪盗取用户信息的行为不起诉、不过问,装聋作哑,那么你的微信账户信息也许就此失控了。因为谁都不知道,它会不会继续被贩卖给“夕闪”、“侈闪”、“移闪”?


显然,不起诉多闪、不警告头条,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也是另一种不作为的犯罪。



年初的“三英战微信”,喧嚣一时。但两个月过去,归于沉寂。


从子弹短信演变的聊天宝,一度被寄予厚望。但APP中的“摇钱树”功能,本想用任务方式,让用户边赚钱边拉新。结果,除了留住了一群“羊毛党”外,一无所获。


3月初,聊天宝团队已悄然解散。


多闪在春节期间,也发放了1亿现金红包,力图打造社交版“抖音”。但抱着尝鲜态度装多闪的用户却表示:根本找不到聊天的人。


有人则是,只想看下好友分享的抖音视频,结果一不留神装上了多闪。


结果,社交不像社交、抖音不像抖音,根本留不住用户。


更严重的是,多闪早就被吐槽侵犯隐私。



最近,重庆某大学法学博士悍然维权,将抖音、多闪告上法庭,控诉其侵犯隐私。原因是,他从未用微信账号登陆过抖音、多闪,但这些APP上推荐的“可能认识的人”,与他的微信关系链高度重合。


比如,他的“前女友”。


为此,他专门翻看了抖音隐私条款,里面承诺“不会向第三方共享、提供、转让或者从第三方获取你的个人信息,除非经过你的同意”。


在他看来,抖音不仅未遵守承诺,更涉嫌违法。


而这位法学博士起诉的初衷,与腾讯的诉讼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用户方,一个是授权方。


显然,并不是所有用户,都有法学博士这样精深的法律知识和清晰的维权意识。很多人明明已经被抖音“卖掉”了,却在看了多闪的弹窗后,为其大声叫好、“打CALL”。


这就好像,有人正在见义勇为抓小偷,有人却在大声辱骂抓贼的人。



现如今,不问是非就吐槽腾讯,似乎成了一种“天然正确”。似乎其他社交软件干不起来,统统都是微信的错。


现实却是,利用人性的“贪、嗔、痴”,多闪们已累计攫取了上千万的用户数据。


哪怕有数千万用户,还是做不起来,这就要好好思考一下,根本原因在哪里?


在于这些APP中,既没有突破性的社交创新,也没有更惊艳的社交体验,更没有打算好好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社交工具。


结果,不仅没有为用户创造出新体验、新价值,反而制造出新的垃圾信息,给骗子们提供了新的诈骗平台,为信息泄露创造了新的恶劣典范,给国家的网络监管带来了新问题、新麻烦。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会否定创新,支持垄断。但在垃圾软件面前,用户薅完红包羊毛后,连句“再见”都不会告诉你。


这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也是良币驱逐劣币的机制,符合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


而对“良币”来说,保护其数据核心资产,也是保护每个人最基本的信息权益。


如果今天允许他人肆意盗取、转让微信的用户数据,那么明天是不是可以盗取阿里、京东的数据?后天是不是可以盗取银联、移动的数据?这样对用户,究竟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和国家,究竟是治还是乱?


绝不能以开放竞争为名,行窃取隐私之实。


好在,法院不糊涂。


3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正式裁定:要求抖音,停止授权;勒令多闪,停用从抖音那里擅自获得的用户资料。


这样的判决,胜过千言万语,已然说明一切。


然而,理亏打不赢官司,就在自家地盘里设灵堂、摆香案,让竞争对手“被去世”。这样的企业、这样的“算法”,不但突破了道德底线,而且没有法律意识,价值观出现了根本性偏差,终究会出大问题。


奉劝有类似想法的人一句:竞争千万条,合法第一条;价值方向歪,迟早两行泪。


养不活锤子手机的粉丝仍然养得起罗永浩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片来自网络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