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火轮船打摆子——浪催的!

有毒财经社 有毒财经社 2019-04-09

无聊新境界:把钱花在无聊上

作者 ✎ 王烜

“且不说你的早餐多么可口,我并没有吃过,但是从你的器皿中,我发现了达芬奇的影子和毕加索的气息,这已经不是一顿饭那么简单,而是一场精神饕餮!早餐配以红茶,彰显了英国皇室的品味。”


杨先生被女朋友莫名其妙拉进一个微信群,被莫名其妙地猛赞一顿后又被踢出群。一头雾水的杨先生向女朋友求教原委,他才知道这是一个新生的玩法:夸夸群。


夸夸群是一种微信群,花钱能购买到各种花式称赞。电商平台商家适时推出了“夸人服务”,按时间收费,时辰一到,消费额满,即刻被踢出群,杨先生的被赞是女朋友花50元钱送他的。


美国消费者新闻和商业频道3月19日发表了题为《中国新的社交媒体热潮:随意付钱给别人,为你奉上溢美之词》的文章,文中说:“在那里,他们可以花钱获得别人的赞美。”



夸夸群起源于浙江大学,上线仅半月,就达到了6个分群,成员将近3000人。随后,夸夸群迅速蔓延到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复旦大学近日做了一份调查,64.89%的受访者认为夸夸群充满欢乐和正能量,而35.11%的人则认为是苦中作乐,其实很丧。


夸夸群爆火后,浙大学生打算联合全国高校上线一款夸夸群专属小程序,打造一个以“夸夸”为主打功能的高校交流圈,搭建一个能为大家带来温暖的虚拟社区。然而,就在这款小程序还处于内测阶段的时候,网购平台的夸人服务早已经满天飞。


目前,在淘宝、拼多多、闲鱼都能搜到“夸夸群”定制服务。王磊(化名)是名淘宝店主,学习过心理咨询,他发现这一新生事物后果断试行,效果还算不错,最多一天收入过千元。



但是,对这种模式王磊并不乐观。“这不过是又一波网络亚文化,一时热闹而已,我也是抓机会赚点小钱,目前看不出这种模式具有长期盈利可能。”


王磊看重夸夸群,是想趁机给自己的淘宝店导流,吸引注意力。搜索一下淘宝夸人服务,多数店铺都是和王磊执行相同模式,有了热度就蹭一下,多少能给自己带来点利润。


由于夸夸群兴起时间较短,尚没有形成明确的商业模式。这种事物的出现,有观察家说是因为现代人焦虑,中国又缺乏赞美的传统。



其实,国人是不吝溢美之词的,头次谋面便道久仰,接到赠书便要拜读,每天面对老板哪个不想法赞上一句,无论你心中同时跑过多少只草泥马!


焦虑的因素倒是不失为观察维度。减肥失败了,夸!女友劈腿了,夸!被上司骂了,夸!无论你经历了什么,只需在夸夸群里发个主题,都会收到脑洞大开的称赞。



夸夸群本质上是和近年出现的知识付费同一性质,都是过度贩卖焦虑的生意。


无论你觉得世界值不值得,人生就是一场苦修。身处竞争白热化的社会,谁还没点负能量?心中积攒愤懑,需要安慰;人生时刻焦虑,需要开导。一个微笑,一句赞美确实可以暂时化解胸中块垒。


这种花钱买赞的心理诉求也并非新鲜事物,在中国电影史上,早有人捕捉到了这种现象。从《顽主》到《甲方乙方》、《私人订制》,不就是夸夸群的豪华版吗?


《甲方乙方》中有个片段,葛优,刘蓓上街碰见一大妈扭秧歌:葛优问:“大妈,您有四十了吧?”大妈脸上开了花般回答:“我今年都78了!”这就是最古老、最廉价的夸奖:逢人减寿,遇货添财。



但是,作为夸夸群使用主体的大学生,真是存在多大的焦虑吗?相比知识付费,不难发现,夸夸群显得更为空洞。

 

华东师范大学一位女生,3.8当天,男朋友说送给她一份女神节特别礼物。结果女生被拉进个百人群,整整被夸了五分钟,各种赞词听的女孩儿浑身鸡皮疙瘩,她想了一个大问题:这种男朋友还要留着吗?

 

大学生的焦虑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生活太过安逸造成的空虚。当代大学生培养,社会实践环节严重缺位,曾经学工、学农的锻炼被吐槽成变相体罚,就连军训也恨不得取消。

 

当今社会有种很不好的风气:谄媚年轻人。年轻似乎成了正确的化身,只要是年轻人做的就不能反对,只要是年轻人喜欢的就一窝蜂热捧,资本偏执狂般的逐利,把社会审美底线、道德底线一再拉低,现在连书呆子都难找,盛产的只是脑残。

 

挫折教育、社会实践是育人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让大学生深入社会,观察底层,看看民生之多艰,还会如此无聊当有趣吗?


《甲方乙方》片尾台词说: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没有一代人不焦虑,在人类成为世界主宰的道路上,我们早已学会了各种排解焦虑的办法。夸夸群或许只不过是网络时代的昙花一现,火得快,熄灭也会快。


如果你坚信这种解压方式,我只好免费赠送一句话安慰你:火轮船打摆子——浪催的!


炒房,炒股,炒黄金……不如炒车位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片来自网络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