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思考】身为亚裔,有多不易

UCA WAVES 浪潮UCA Waves 2024-06-23



身为亚裔,有多不易

It’s Not Easy Being Yellow


原文来源:psychiatrictimes.com

原文作者:Crystal Han, MD,哈佛大学卫生服务和麻省总医院的精神病学家。

中文编译:UCA WAVES


在我最近主持的亚裔美国人(AA)同仁社团中,一位华裔二代大学生提到”很难找到同为亚裔的治疗师"。虽然她也曾经和白人治疗师有过不错的治疗体验,但她解释说:“有些事情我认为只有亚裔治疗师才能理解,比如文化、种族和家庭问题,你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他们都能明白。和他们在一起,可以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正常的普通人。”


对于许多有色人种(POC)来说,希望治疗师具有和自己相同种族/民族背景的现象很常见,特别是如果他们对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有较强的认同感。我不仅在不同背景的临床实践中见到过,就连我自己在寻找治疗师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这个学生的话在小组中引发了一场复杂的讨论,许多人分享了被两种“对立的事实”所困扰的感觉。在美国这个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亚裔常常感到既被“另眼相看”又同时被“边缘化”,在关于种族的对话中,常常谈到的是黑人和白人两大族裔,而亚裔总是被忽略。在美的亚裔同胞,一方面作为“模范少数民族”、成功的社会成员受到赞扬和欢迎,但另一方面也被视为“黄祸”——具有某种潜在的威胁而被视作“永远的外国人”。


种族身份的继承


成长的过程本就不易,每个年轻人都在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里的价值感和意义,再加上上述这许多的冲突,难怪亚裔年轻人迫切希望得到关注、理解、安全和支持。尽管亚裔青年有抑郁和自杀倾向的比率很高,但他们是最不愿意去寻求治疗的人群之一,而这个情况大多数人也觉得在意料之中。


在有色人种群体中,对不少人来说,任何受过良好训练、在种族和文化问题上经验丰富、富有同情心和谦逊的治疗师都可以提供良好的治疗体验。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亚裔受到压迫和排斥的历史仍然植根于我们的制度和意识里,由于种族身份不同,白人治疗师可能很难帮助我们改善与种族相关的心理创伤。



正如伊莎贝尔·威尔克森在她的书《种姓,我们不满的根源(Caste; the Origins of Our Discontents)》中的诗意描述:


“美国就像一栋老房子……我们……就像继承了一栋房子的房主,房子坐落在一块看上去很美的土地上,但土壤是不稳定的壤土和岩石……许多人可能会说,‘我与这一切的开始毫无关系。我与过去的罪恶毫无关系’……是的。这所房子建的时候,我们没有一个人在这里……但我们现在住在这里,这里墙壁弯曲了,地基出现裂缝。不管是对是错,我们都是继承者。不平整的柱子和房梁不是我们建的,但现在我们得解决这个遗留下来的问题。“


人们继承的这些种族化的身份和相关偏见,会被带进治疗室中,白人治疗师的文化视角会影响到少数族裔客户的体验,而且这个问题不管治疗师用什么方法在个人层面实施调整,都难以解决。


不同于与民族、文化和国籍相关的认同,种族认同是由体制内的掌权者分配的,它是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一种身份,弄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


“亚裔美国人”本质上是一种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政治说法,用于描述我们特殊的种族身份,区别于我们母国文化、语言、种族和背景的身份,以及这个种族身份是如何在这个社会中被固化的。虽然现代精神病学越来越广泛地将文化模块、心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等相关的概念系统地纳入其课程,但对于影响患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因素的课题,仍然严重缺乏必要的专业教育和培训。



在David Eng和Shinhee Han的著作《种族忧郁,种族疏离(Racial Melancholia, Racial Dissociation)》中,将精神分析与更广泛的历史和政治理论联系起来,探讨了亚裔美国人的心理和社会生活。他们描述了“种族忧郁”,根据弗洛伊德的”未解决的创伤“理论,来分析亚裔移民及其第二代子女在移民、同化和种族化过程中不断的失落感,以及这种精神状态导致的抑郁和自我毁灭。”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非常慎重地不把“种族忧郁”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或者创伤的症状……而认为是在“不断失落”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正常的精神状态。”


治疗框架


一提到亚裔美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常提到的是社区层面对这类问题的污名化,家庭沟通问题、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虎妈”式教育理念,以及这些给亚裔青年带来的过大的压力。很少有人将种族化、剥削、排斥和被压迫的历史和当前表现作为影响他们精神健康的因素加以讨论。正如丽莎·洛在《移民法案》中所写:


“……仅仅以代际冲突和孝顺关系的中心话述来解读亚裔美国文化是一种过度简化,模糊了阶层、性别和民族,忽略了亚裔的多样性。很多问题实为种族化的族群文化政治,却被缩略为移民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的冲突,实为社会差异,却被弱化为家庭内的对立。这样做,就仅仅把这些“文化差异”放进审美范畴,而在实质上否认了亚裔被排斥和隔离的移民历史。”


将亚裔美国人的痛苦简单归因于文化差异或代际冲突的治疗手段不仅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创伤和精神疾病。


菲律宾活动家何塞·黎萨尔(Jose Rizal)说:“没有历史,就没有自我。了解历史,就是了解自我”——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处境、历史、身份和自我意识。



在我过去几年带领的亚太裔学生同仁社团中,许多参与者都谈到“我们的历史在教科书、媒体上被抹去,我们族裔鲜少有人出现在领导职位上,这些都影响我们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然后,这种删除和疏离会延伸到我们家庭、社区和我们自己的内心。”


最近,我带着敬畏、欣赏、悲伤和失落的心情观看了《远东,深南(Far East, Deep South)》。这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一个华裔美国家庭在密西西比州远郊寻找他们失去的历史的故事。



在这个寻根的旅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排华法案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家庭的,以及早在19世纪,中国移民就在美国扎根的历史。制片人鲍德温·邱(Baldwin Chiu)也出现在观影活动中,他自豪地穿着一件t恤,上面写着:“亚裔美国人的历史就是美国的历史。”



这句话真是让人悲喜交集,作为“异乡人”饱受排挤的亚裔美国人,尽管受到制度性的种族主义和压迫,但我们在美国的历史渊源悠长,也为这个国家做出了各种贡献,并通过互助、组织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建立起自己的家园,艰难地生存下来。


面对这些纷繁复杂又根深蒂固的问题,考虑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实在令人望而生畏。解放心理学(liberation psychology)从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伊格纳西奥(Martín-Baró)、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等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来描述各种形式的社会政治压迫是如何造成创伤的,以及如何从被压迫的创伤中走向激进治疗的概念。激进的治疗包括从归咎于个人的责任或缺陷,转向识别系统的压迫。它涉及5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如下表所示)



最后的想法


当我回想起那个学生说的话,她想成为治疗师眼中的“正常人”,这让我深深地产生了共鸣。我深信在“了解我们的历史和种族化身份”这方面要做的努力是极其重要的。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流于表面的文化差异和羞耻感,而是真正批判性地反思对我们的心理和关系产生更广泛影响的历史和政治因素。我不否认这项工作的繁重、劳累和艰辛,但同时,它也充满了令人振奋的力量,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我遇到过许多对此表示过理解和同情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种族背景、民族、性取向和性别取向以及不同年龄段。


我最近参加了亚裔美国人精神分析中心的成立大会,那是一次美好的团体建设和集体治愈的体验,许多在场的人都表达了他们的宽慰和感激,因为他们可以安全地“以自己的肤色”去感受——太难得了。


最近的艺术作品也让我感到振奋,比如获奖的电影《一切无处不在》(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它打破了家庭剧、流离失所、母女修复、武打电影、酷儿爱情故事和色情科幻喜剧的模式,打破了亚裔美国人的所有刻板印象。正如作者R.F. Kuang在她的评论中所写的,“这部电影,头一次,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混血当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没有折磨主角选择效忠哪个国家,也没有在成功的归化还是认祖归宗的两难中寻求解决方案。”



我希望终有一天,我们的种族身份所产生的冲突不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一种可以舒适、安全、无须道歉的“存在”。我对我们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抱有乐观和强烈的希望,尽管这段旅程充满了烦恼。希望在未来,我们都能像获奖女演员吴珊卓(Sandra Oh)一样自豪地宣布:“身为亚裔,我很骄傲。”




报名参加心理健康急救培训


7月2日  12 - 6pm (美东时间)

免学费,中文(双语)授课,面向成年人

完成课程和问卷调查后可获得$15


报名步骤:

1、扫描以下图中二维码,填写报名表

2、您会收到MHFA寄出的邀请函(如果没有收到,也许在垃圾邮箱里)

3、完成MHFA 的一些课前准备

4、在报名截止日(6月18日)后仍可继续报名,但如果人数已满,会自动进入“等待名单(waitlist)。”


点击阅读《每个人都应该学的课程——“心理健康急救员”培训?


References

1. Swift JK, Callahan JL, Tompkins KA, et al. A delay-discounting measure of preference for racial/ethnic matching in ps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 (Chic). 2015;52(3):315-320.

2. Chou S, Han C, Ouyang JX, Yan Li AS. East Asian population.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Clin N Am. 2022;31(4):745-763.

3. Huynh QL, Devos T, Smalarz L. Perpetual foreigner in one’s own l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J Soc Clin Psychol. 2011;30(2):133-162.

4. Lee M, Bhimla A, Lu W, Ma GX. Correlates of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receipt among Asian Americans with perceive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J Behav Health Serv Res. 2021;48(2):199-212.

5. Shaligram D, Chan V, Han C, et al. Moving the needle on 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 hate: disarming discrimination and capturing belonging as mental health providers. AACAP. October 20, 2022. Accessed June 5, 2023. https://aacap.confex.com/aacap/2022/meetingapp.cgi/Session/27835

6. Wilkerson I. Caste: The Origins of Our Discontents. Thorndike Press; 2021.

7. Wu JYW. Know History, know self: to be grounded in our critical histories. Let’s Talk!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2021. Accessed June 5, 2023. https://www.talkhgse.org/professionals-2021

8. Eng DL, Han S. Racial Melancholia, Racial Dissociation: On the Social and Psychic Lives of Asian Americans.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9.

9. Lowe L. Immigrant Acts: O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Politics.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0. Chiu B, Lam L. Far East Deep South. DVD. PBS; 2021.

11. French BH, Lewis JA, Mosley DV, et al. Toward a psychological framework of radical healing in communities of color.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020;48(1):14-46.

12. Centering Asian Americans in psychoanalytic thinking, writing, and practice. The Asian American Center for Psychoanalysis. May 18, 2023. Accessed June 5, 2023. https://taacp.org/

13. Kuang RF.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is the non-diaspora diaspora story we’ve been waiting for. Tor. April 26, 2022. Accessed June 5, 2023. https://www.tor.com/2022/04/26/everything-everywhere-all-at-once-review/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