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薅族”崛起,并非全是坏事

张3丰 赛格大道 2022-09-22


赛格特约作者 张丰


受疫情影响,这两年有不少人收入下降,甚至出现失业没了收入来源,出现了所谓的“薅族”——靠“薅羊毛”苟住的年轻人。

薅族通常活跃在在微信小程序和银行APP之间,他们善于把握住各种时机,能够秒到各类优惠券,并且把优惠最大化——省钱。在薅族看来,省钱就是挣钱。

这种状态当然不让人足够满意。就像他们自己感叹的,如果足够有钱,谁会去薅羊毛。“今天薅羊毛,就是为了有一天不薅羊毛。”说到底,这是他们度过危机的一种方式。

但他们没有向父母要钱,也没有增加社会负担,没什么好指责的。

《风的新生活》剧照

细想一下,这种行为或还有几分“可敬”。

所谓“羊毛”,大部分都是优惠券,并不是纯粹的现金。他们拿了优惠券,自己还是要花一部分钱去消费。自己省钱了,而商家也有了销量。

也因此,“薅羊毛”前前后后的一系列举动,实际构成了一种生态。它集合了政府的责任(发放消费券)和个人消费,对恢复经济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当然,这样的生态本身还是比较脆弱的。

4月底,深圳宣布陆续发放5亿消费券,除了3000万是数字人民币红包外,大部分都是各类消费券。我所在的城市成都,也发放了几轮消费券。人们要定好闹钟,守候在各个平台。这些消费券,最终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像“看不见的手”一样,被“薅”到市民手中,最终转化为消费行为。

成都“天府蓉易办”推出消费券发放活动


能够实现这样的流通,要感谢这些年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人们会在微信群中以极快的速度来传播各种“福利”信息,从“求帮我点一下”,到各种纯粹出于好心的转发,让消费券信息得到最大范围传播。

最终,通过各种小程序,人们不仅可以“薅”到羊毛,有时候还可以合并使用,让自己的“省钱效应”最大化。如果没有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人们可能需要排长队去领取纸质优惠券,使用的时候也会极不方便,最终整个路径会因为过长,既影响用户优惠的获取,也不利于整个社会消费的提振。

支付系统、电商这些移动互联网科技,成为疫情时代可靠的“基础设施”。人们封控在家,只要外卖不停,内心就不会慌——这就是21世纪20年代的安全感。这个春天深圳应对疫情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最大可能保障了快递、外卖的运行,能够把物的“流动”和人的“静止”结合起来。

抛开政策和科技层面,这种新的“安全感”是极其耐人寻味的。疫情在2022年比2020年对人心的影响更大,很多人心灵受到冲击,有些人被击垮,而如何构筑特殊时期的安全感,成为疫情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技能。

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家里总是囤够吃一年的粮食。我对此总是嘲笑,因为这意味着每年都要先吃陈粮。母亲解释:“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饥荒。”她是经历了那个饥荒年代的人,这就是她的记忆。囤粮就是是她那一代人构建自己安全感的方式。

这是一种绝对的安全感,它以确定性为核心,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种观念其实也深刻影响到我。

线上满减活动|图源网络

我工作后,长久都不使用信用卡。买了房子,也会很快把房贷结清。这是我构建自己安全感的方式。我不像父母那样紧张,但是也不敢把未来至于无保障之中。我比父母更进一步,但是仍然没有彻底走出那种“紧缺”带来的压力。我的安全感,仍然是传统的。

比我更年轻的朋友,更健康一些,他们不但大胆使用信用卡,而且也有好几张。据说,一个人可以利用多张信用卡,刷卡,不仅可以提前消费,有时候还能“赚”到。多张信用卡构成了一个流通的小世界,本身就创造了机会。这就是“羊毛”。

一种新的安全感就此诞生了。它的核心是“不确定的”、面向未来的,“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而核心中的核心,是保证一种连续性。

这是中国经济过去20年发展的秘诀之一。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都开始大量信贷,这就是“所谓的用时间换空间”。这是21世纪的“现代性”,人们要学会在债务的陪伴下入眠。

疫情给这种安全感造成了巨大挑战。疫情和防疫,最根本的后果是造成一种“中断”。个人被封控在家,会造成个人事业的中断,很多人因此失业;一些行业受到重创,像旅游、酒店和餐饮,都品尝到“中断”带来的苦果。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封控两个月,更是造成全身的停摆。

正是在“薅羊毛”这样的行为中,我们捕捉到这种安全感所面临的威胁。一个人在“薅羊毛”,说明他正处在危险的边缘。

接受采访的“薅族”,都谈到了自己的困境,房贷(过去20年社会繁荣的象征物),收入减少,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每个月开支要控制在两三千,一顿饭超过300元就要犹豫。

对一个社会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人心的变化。

如果中国人普遍相信好日子已经过去,就像网络段子所说,“过去的一年,是10年中最差的,但却可能是未来10年最好的”,就会摧毁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的逻辑。人们会节约开支,放弃贷款,社会也会转入“保守主义”。这样的局面一旦形成,经济的下行期就很难扭转。

大量的人在“薅羊毛”,说明这个“转折”还没有完成,挫折和希望并存,过去进取的惯性和当下的小心翼翼并存。

“薅族”一个普遍的心理是,相信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他们仍然会消费,只是同时使用一张代金券而已。这个“中断”,仍然存在续上前缘的可能。人们在等待社会和经济的复苏,“薅羊毛”就是最佳的等待姿势。

就这个意义来说,有“羊毛”可“薅”,说明经济和社会的生态还在;有人愿意薅羊毛,说明进取的人心还在。这是一种“临界状态”,未来会如何发展,仍然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合力。

赛格大道的第72篇文章

排版 一迢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