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共享、社会信任与特效药

张丰 赛格大道 2023-06-23
赛格特约作者  张丰

我发高烧的时候,才发现家里的水银体温计已经坏了。在网上下单一个额温枪,很不准确,又下单一个体温计,要好几天才能到货。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在小区业主群求助,一个邻居支援我了一个。
我乘坐电梯到19楼,在他家门口的地上发现一个塑料袋,体温计就在里面。最近这样的“故事”一定很多。有人紧急需求布洛芬,也有邻居帮忙,他贡献了几粒药,那是他吃剩下的,“药放在小区门口保安室了,有空你去拿吧。”
在成都,著名的白夜酒吧发起了一个向强村捐助药物的公益行动。人们可以先把药送到酒吧,工作人员联系我有急需药品的卫生院,再通过快递寄过去。这是一个笨办法,操作起来非常麻烦,但是仍然能够帮助到有需求的人。
前段时间看到人们疯狂囤药的新闻,我并不是太担心。很多中国人缺乏安全感,他们会第一时间囤各种货,这造成进一步的短缺,但是,没有谁真的会把自己买的布洛芬吃完。在自己和家人“阳康”之后,很多人会选择把药分享出来,让药进入一个社会再分配过程。
我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转发“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的小程序。这个绿色封面的小程序,设计“简单粗暴”,扫码进去之后,有两个入口可供选择,“我需要药”和“我有更多药”。接下来你只需要根据系统提示,花一两分时间就可以填写完自己的个人信息。

据《南方周末》报道,这个由“腾讯出行”团队开发的小程序,上线4天后,就有网友发布了超过26万条个人信息。它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非常简洁实用,本质上它是一个基于地理信息服务的应用程序,你愿意捐出药物,你附近的人可以通过打电话和加微信,来联系到你,进行进一步对接。它甚至能够免去快递环节,可以在线下见面交接药品。
很多朋友还记得,去年郑州洪水的时候,有人创建的一个“腾讯文档”,这是一种可以共享编辑的文档,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也可以对信息进行核实和更新。有人发布“失踪信息”,也有人加入到核实信息的“队伍”,进行求证和更新。
这种共享文档模式,印象中最早的应用是在武汉疫情开始的时候。那年春天,有一些热心人士开始利用腾讯文档来收集一些急需要帮助的人的信息,用来募捐口罩、酒精等防护品。现在这个“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其实就是武汉疫情和郑州洪水时流行的腾讯文档的升级版。
它更简洁高效,也有更强的互动性。它把用户分成两类,“需要药”的,和“我有更多药”的,每一个参与的人,都可以进行信息更新。如果你的药物已经送出,别人也能看到进展。系统还会显示,某一条信息电话拨打的次数,帮助有需要的人进行鉴别。
在这样的模式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个叫“社会”的系统,在一种自然状态下是如何运行的。这是一种“所有人帮助所有人”的哲学,原来两个人,可能住得很近,但是毫无交集,但是有一个人极需要药物,而碰巧有一个人有多余的两颗,他们可以靠这个系统“发现彼此”,现在,他们就共处在一个“社会系统”之中。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损害人生命健康的同时,也在“破坏社会”。不管是什么防控模式,本质上都是在制造一种人与人的隔离,只有人和人的距离更远,才能减少病毒传播。“隔离”就此成为这三年很多人的某种“心理处境”,人们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对他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小阳人”“捉羊”这样的词语,在某个阶段能够反映出人们普遍的恐慌。
但是,要彻底战胜病毒,人们又需要真正的“团结”。很多人赞赏的新加坡模式,其实就是一个团结的典范,政府高级官员全部上阵,和公卫专家一起说服民众,打疫苗,或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减少恐慌和医疗挤兑,让最需要照顾的人尽可能得到照顾。

最终没有别的特效药,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能帮助我们走出疫情。说到底,你高烧40度不去医院,支撑你扛过去的,其实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理性:我没有基础疾病,只需要在家服用退烧药,这样可以把病床留给那些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你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你相信可靠的专家,也相信作为支撑的社会。
可以说,三年来,人们诟病的那些防控措施,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副作用”,它们破坏人与人的关系,降低“社会资本”和社会互信。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肉身一起受到伤害,而要“恢复社会面”,除了彼此伸出双手和增加信任,没有别的办法。
“社会系统”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如果大部分人都相信别人,愿意帮助别人,实际上需要帮助的人就会减少。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信任这个社会,就不会多买药,别人也就更容易买到。最近很多地方允许药店把整合布洛芬拆开来卖,就是一个比简单限购更聪明的办法。
“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这样的小程序,确确实实帮助到一些人获得了自己需要的药物,很多甚至都没有花钱。一个“有多余药物”的人,看到缺药的邻居,他人性中的善会占据上风。这样,他奉献的就不仅仅是胶囊或药片,还包括一份“社会信任”。在整个“社会资本”中,贮备了一点点信任,假以时日,这份信任终究会获得回报。
技术真是奇妙的东西。它看上去是一个纯客观的、冷冰冰的系统或者软件,但是良好的设计,让它仿佛具备真正的“善意”。过去的早餐摊,老板娘的一大困难就是找零,她也要时刻注意是不是有人逃单,现在扫码支付,不但节省人力,也构建了一套信任系统。过去围绕支付的种种纠纷,都已经不见了踪影。
上述的药物公益互助软件也是如此。它在设计逻辑上就强调共享和互助,“每个人帮助每个人”,实际上每个人奉献出来的只有一点点,但是却解决了“社会”的大问题。过去几年,每次出现大的公共事件,我们都能发现这种“共享”软件的身影。它最新的应用,是这两天在朋友圈看到的“找床位”文档。在北京的医院服务人员,可以在这个共享文档里上传医院床位、ICU等信息,并实时更新。
这里有着巨大的热忱和严肃性。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不管你是援助者还是被援助者,都会感受到“社会”的存在和发育。你献出了药物,而你的收获和回报也是巨大的:它让参与者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赛格大道的第88篇文章排版 余先生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