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杂环境下的因果评估

caozsay caoz的梦呓 2022-04-23

嗯,怎么说呢,按照新的自媒体管理规定,未经许可转载国际新闻,对于我这样的个人自媒体来说,目前似乎是不允许的,那么我就粗粗的提一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了,是与劳动经济学与实证方法研究领域相关的,具体新闻内容,可以去官方媒体搜索报道,我就在这里不转述了。


不过这个案例很典型,就是新的一些实证结论,似乎在挑战和颠覆传统经济学的结论,那么,我之前也不断推荐读者,阅读一些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从经济学中学习博弈理论和因果逻辑,是不是,被现实打脸了呢?


我们中学做数学题,做物理题,做应用题的时候,都有所谓的前提条件,一切的计算、逻辑、因果关系,都是基于相对完美、严谨的假设前提。传统经济学也不例外,一切逻辑都是基于某种完美前提,比如博弈双方都拥有正常智商,并采取理性决策;比如供给仅受特定且有限的边界条件的制约。


但现实往往是复杂环境,往往和理想的经济学假设不一致,在这种前提下,一些经典的结论无法覆盖新的形势,新的局面,也就在所难免,然而这不代表逻辑学是错的,也不代表博弈理论是错的,而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新的变量,新的边界条件,并且学会,在复杂的边界条件中,重新寻找事务之间的因果逻辑。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在关键决策中,抓住方向,把握要点。


以这次经济学奖中提到典型案例来说。


1、最低工资问题


传统经济学认为,最低工资提升会影响就业率,这一因果逻辑的前提假设是基于资本的最大获利企图,以及无边界限制的人力供给。


但现实增加了一个新的变量,人们的工作意愿。


工作意愿受几方面的影响,其一是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其二是家庭的平均收入状况,其三是个人进取心。


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面对失业人群的保障,是可以货币化表达的,那么如果最低工资低于这一货币化数值,理论上来说,在这个工资水平上,工作还不如不工作。即便是略微高出,如果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做的足够好,那么实际上人们的工作意愿也不会很高。最典型的案例是阿联酋,相当高比例的本国人拿着国家的补助不去工作的。


当家庭多于一个工作者的时候,如果其中一人的工作收入占绝对高比例,另一个人的工作意愿可能就会降低,发达国家很多家庭主妇不去工作,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的。


所以基于以上一些条件,我们会发现,最低工资提高后,反而会提升某些人的工作意愿,促进某些人重返职场。


逻辑上,按照经济学理论,资本家会根据人力缺口自行调节工资水平,以获得足够的工作人数。但现实中可能还会有其他影响因素,所以这次基于实证研究的成果,最低工资和就业率的关系话题,其实可以认为是复杂边界条件下,招聘求职博弈,可能存在某些新的平衡关系。


当然,你可以认为我这是马后炮,强行解释。但在现实社会中,会有各种不同变量,让传统经济学的结论,看上去不那么可信。然而我们如果能够深挖其中的背景信息,仍然能找出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


2、移民与就业率的话题


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政治正确类话题。


那么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出现过新移民工作更努力,薪酬要求更低,从而抢夺了大量原住民工作机会的场景,所以这个话题也成为很多保守势力和民粹主义不断翻炒的话题。


但仍然回到今天主题,现实并不是一个理想系统,存在太多变量因素。


新加坡也存在类似的争论,一些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经常抱怨新移民抢夺原住居民的工作机会,但事实上呢,所谓工作机会并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


如果工作就这么多,市场总量就这么大,这种此消彼长显然是成立的,但现实是,新的人口涌入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增量,比如新移民的租房需求,原住民的房租收入上升,以及房产中介行业的需求上升,最终房产开发领域的诉求上升。比如新移民子女教育问题,带动了各种辅导中介的生意,当然还有新移民的日常本地消费和投资行为,这些其实不是存量。


此外,传统的海外劳工和新兴的移民阶层在消费贡献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劳工阶层的收入,大部分寄回本国养家,他们的本地消费贡献是非常微弱的,但新兴移民阶层往往在本地购房,置业,甚至将自己其他区域的资产转移到本地。那么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的本地人只反对新兴的移民阶层,不反对海外劳工呢?因为海外劳工们干的活他们不会干的。这又是一个所谓工作意愿的问题。


最后,如果移民的工作是基于本地的商业环境,其消费反馈给本地,那么确实也可以认为是内卷的一部分,但全球化的浪潮,很多工作都是全球产业链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资本自己会寻求性价比最高的产地,根本不用来本地,也能抢走本地人的工作。正如中国抢走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工人工作一样。如果移民的工作是面向全球的业务扩展,赚国际化的钱,而又在本地生活消费,那么不仅仅没有抢走本地人的工作,反而是创造更多本地人的工作机会。


所以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关于移民与工作机会的话题,其实从新加坡最近这些年的政策波动和产业发展,也能看出不少相似的实证。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果没有新移民的贡献,新加坡也就不会出现有SEA这样的互联网新巨头,而这个新巨头对本地就业和相关产业的促进,都是极为巨大和有效的,甚至周边的房产中介都受益颇多。至于美国,硅谷一直是靠新移民的带动才能引领着世界信息技术产业。


坦白说,我对这次经济学家的课题内容了解不多,也只是通过互联网的报道看到一些只言片语,那么感觉这两个课题自己都有一些体会,所以有点类似马后炮的做了一些总结,但今天的主题不是为了讲政治,讲经济政策。


俞军老师为什么一直强调产品运营人员学习一些经济学理论,我的理解,商业社会的基本逻辑,一切皆交易,一切皆博弈。用户为什么选择你的产品,他付出了什么成本,得到了什么回报。产品设计和运营人员,从一开始就要想清楚。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往往构建在一些理想情况下,边界条件清晰,才能更好的阐述决策背后的逻辑,但现实往往比较复杂,这也是很多人会批判说,传统经济学家的理论不适合,或者说无法解释现实,因为存在更多变量,边界条件和理想情况有较大差异,但我必须强调,决策的基本逻辑依然是要的,只是你需要关注更多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背景因素,不同人群的不同的目标诉求,同时也要面对大量的非理性决策,以及面对潜在的不可控的各种黑天鹅事件的干扰和影响。


此外,人性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变量。如果只讲逻辑关系,我们可以认为,发达国家只要减少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就能提高就业率和工作积极性,但问题是,这肯定不是一个正确的选项。


好了,不讨论政治,回到今天主题,其实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职场的问题,创业的问题,当我们试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切皆有因果。


比如说


对自媒体从业者而言,一篇文章写完发布后,为什么读者会转发,这就是一个因果问题,有人说,质量高的文章就会转发,对么?这显然是个讲正确的答案,但很可惜,现实往往并不如此。


比如说


对游戏从业者而言,玩家为什么要继续留在游戏平台玩游戏,为什么会充值,为什么会拉他的朋友来玩,这也是一个因果问题。有人说,游戏品质高就可以,这也是个讲正确的答案,但很可惜,现实也往往并不如此。


比如说


对于职场从业者而言,领导为什么会晋升我,而不是别人。这也是一个因果问题,有人说,能力强就可以,这还是一个讲正确的答案,但很可惜,现实中相关的因素也有很多。


对于程序员来说,一个线上的响应问题,比如卡慢,很多时候也是复杂环境下的因果,需要抽丝剥茧的去分析,不断剥离出无关因素,找到核心的因,才能彻底解决。但在学校里做题,乃至于考算法的时候,往往是简单环境的因果,边界条件明确而又清晰。所以对很多技术从业者来说,适应真实业务环境的复杂性,也是对他们技术经验成长最大的考验。


对运营,对产品,对自媒体,对电商从业者,其实都是如此,环境复杂,人心难测,然而你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就必须明确所有可能的边界条件和背景因素,并从中找到真实的因。


简单归因是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


某人牛逼是因为他爹好/运气好/时机好。一条简单因素总结,省去了很多的思考过程,大部分是这样看待身边的事务的。


复杂归因很难,就算是很多经济学家也栽过跟头,导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名声也受到了很多牵累,但提升这方面的意识,并不断提升思考和认知水平,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关键决策中,所能考虑的复杂因素越全面,对归因的总结越充分,那么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也会越高。


无论是职场晋升,产品运营,创业赚钱,还是技术成长,异性交往,其实都需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拆解领域内成功案例,并尽可能完整细致的做归因分析,是很重要的训练手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