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官为什么给牦牛数牙,在山头喊话?【70年政法路】

钟雅琼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2019-10-23


导语

长安君(ID:changan-j):于我国西北内陆的青海省幅员辽阔,风景壮丽却生存条件恶劣。高原稀薄的空气、极强的太阳辐射和复杂的地形,都让一般人对这里望而却步。
在这里工作生活是一种什么体验?
青海法院工作者们告诉长安君,是腿内侧的皮肉被马背磨烂,是草原入夜后的阴冷湿气缠身,是为了研究牦牛年龄给它们数牙,是被藏狗撕咬攻击留下的伤口核桃般大……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曾经,连最基本的办公条件都缺失,被称为“马背上的法庭”。但青海法院工作者们硬是将“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人民法庭”的目标坚持到了现在。有些故事如今听来,都难以置信——



那个想走却没走掉的年轻人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人民法院法官老林是一名老干警了。1993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了玛多法院。他兴高采烈地去长途汽车站买票,售票员却告诉他:“西宁去玛多的路都还没修,哪有班车给你坐啊!”于是老林只好在山里的土路上一边走一边拦货车,辗转了几辆老解放,翻山越岭到了玛多。


玛多县平均海拔4500米,条件之艰苦,全州无出其右。报到完没几天,这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年轻人就受不了了,想回西宁。“回不去啊,天天站山头上等着有货车经过把我捎上,可愣是没等着。”就这样,老林没走成,在牧区一干就是近三十年。


“牧民逐水草而居,牛羊到了哪里,他们的帐篷就扎在哪里,居住的非常分散。而且当时州上没有公路,想来法院也来不了,所以牧民有了矛盾,只能靠当地有威望的老人调解。”老林说。


为满足牧区人民的司法需求,1989年,玛多法院决定启用巡回审判的方法,走帐串户,送法下乡,及时受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赡养、抚养、婚姻家庭纠纷、财产纠纷等案件,实行就地立案、就地审理的方式,方便群众诉讼,减少群众诉累。


“马背法官”也成了那个年代牧区法院人的符号。



年逾古稀的若合毛是一名退休法官,他曾多次参与马背法庭审判工作,有丰富的下帐经验。据他回忆,法官们搭车到乡镇,在当地租马匹,然后骑马下乡。马背上驮着国徽和一些办公用品,还要驮法官们几天的口粮和锅碗瓢盆。


有一年进山,恰好遇到大风雪,巡回队伍被困在山里无法行动。晚上若合毛找了个地势稍微低点儿的坑躲在里面避风,但是马总想从坑里出去。


“我拼命拽住缰绳,手冻僵了不说,还怕马受惊了踢我。
但如果让它上去,怕是会被狼吃了。”若合毛说,大风呼呼在头顶刮着,雪片往脖子里灌,人都冻麻木了,夜晚变得格外漫长,怎么也等不到天亮。但这种夜晚,对马背法官来说,绝不稀有。


老林不会骑马,第一次骑马下帐,回来后大腿内侧的皮肤全部磨烂了,而且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两条腿僵硬,第二天彻底不会走路了。


“老一点的法官都多少有点罗圈腿,其实都是因为要经常骑马下账造成的。
”玛多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郭海洋告诉记者。


但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玛多法院的马背法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借鉴其成功经验,马背法庭在果洛全州推广开来。


跳下马背,困难还没完


跳下马背,踏足草原,接下来的困难正在向法官招手。


在玛多法院综合审判庭庭长赛措吉的记忆里,马背法庭跟湿冷的帐篷是分不开的。


下去巡回,难免要在山里过夜,因为草地高低不平,再好的技术也无法使帐篷边缘与草皮完全贴合。“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有风从四面吹进来,前半夜基本冷的睡不着,后半夜实在困得不行了,才能勉强睡一会儿。


郭海洋说,草地水汽大,铺褥子很快就会湿透了,通常法官们都是拆废弃的纸箱子,在纸板上睡觉,但纸箱子也会被露水浸透。因此,马背法庭的法官,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炎……


“只要有共产党在的地方,法律就不会缺席,就算没有路,我们骑马,也要满足人民的司法需求。”若合毛说出了牧区法院人的心里话。



蔬菜是当年“马背法官”的另一个难题。


由于高寒缺氧,土质沙化,果洛不长树,也无法种植蔬菜,菜荒是果洛的“历史问题”。州上的蔬菜需求,历来都是靠“进口”满足。但交通不便,常年低温,蔬菜的运费和储存费用都很高,过去很多年,果洛人民的餐桌上只有粗菜。


法官们下帐,马背上驮着的唯一蔬菜,只有几个土豆。“每次下帐回来,因为缺乏维生素,嘴里面肯定全都烂了。法官尖措告诉记者。


下去巡回,在山里一住就是好几天,每天只能吃馍馍、糌粑和风干肉,土豆成了唯一的维生素摄入源。“但土豆比较重,为了节省马匹的体力,每次只能少带几个,刚开始两天还有土豆吃,后面几天连土豆都没了”。


马背法庭下去巡回,常常因为交通和天气限制无法按规定时间返回,很多时候带的干粮吃完了,工作还没有干完。热情的老乡总会把自己家里最好的吃食拿出来招待法官,但牧区里最有营养的,也就是酥油了。


赛措吉回忆,第一次跟马背法庭进山,老乡家做了米饭,她当时满心欢喜,想着在山里吃了好几天馍馍,终于可以吃到米饭和炒菜了。可谁知道,老乡家的下饭菜竟是酥油。


“盛了半碗米饭,在米饭上盖了一层酥油,再盛一些米饭覆盖住酥油,等酥油在碗里融化了,就可以拌着吃了”。


同行的几个法官,没有一个人吃得惯,“可我们心里知道,老乡家也没有菜,手里这碗酥油拌饭,是他们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好东西。”赛措吉说,参与马背法庭的次数多了,大家渐渐习惯了这些吃法,跟老乡的心也更贴近了,工作也就开展得更顺利了。



饮食上的困难克服了,语言障碍也要消灭。


藏语分多个语系,不同语系说的藏语不一样,就算同一个语系,各地区也有方言,依然可能存在交流障碍。果洛很多地方属于甘、青、川三省藏区交界之地,藏语人口高达92%,熟练掌握藏语,是牧区法官的必备技能。


果洛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谭春彦说,果洛法院干警中,外来人口占比大,语言障碍一直存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2016年,全州两级法院都配备了专业藏语翻译。为保障少数民族的诉权,青海高院着力培养双语法官,如今已实现各个法院都有双语法官。


达日法院法官洛桑告诉记者,现在各级法院都给他们创造了很多学习机会,每年都会参加几期双语培训班,对于法官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早日通过省高院的双语法官入额考试,是他的梦想。


达日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于更生认为,办案子不仅要讲法,也要讲情,但是牧民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表达心中所想,法官能够用藏语跟当事人交流,自然也就更能取得对方信任。“我在牧区工作了三十年,牧区法官的藏语水平,跟时代一起在进步。”他骄傲地说。


给牦牛数牙,在山头喊话


牧区的法官,一定要学会跟牲口打交道。


“在牧区,牦牛就是当事人的财产,我们要通过牙齿数量判断牦牛的年龄,并把财产合理分配给双方当事人。8岁的牛属于壮年,最值钱,8岁以下的太嫩,超过8岁的又太老。”达日法院综合审判庭庭长钱措告诉记者,几十年的牧区工作教会了她很多城里用不到的技能,给牦牛数牙齿就是其中一项。


牦牛属于群居动物,白天它们三五成群,在山里散步觅食,绝不允许人类对他们的牙齿“造次”,只有到了晚上,法官才能接近它们,跟它们的唇齿“亲密接触”。


“牦牛可不是好惹的,牛脾气上来,你根本拽不动它。”达日法院的法警斌巴尖措虽然身高一米八几,也吃过不少亏:“有一次,牦牛怎么也不跟着我的绳子走,一抬身就把我甩出去了,腰闪了一下,在床上躺了好几天。


除了牦牛,藏狗也不是“省油的灯”。为了保护牛羊,牧民没有拴狗的习惯,很多次下去办案,法官正跟牛较劲儿呢,却被忽然窜出来的藏狗吓到或伤到。


斌巴尖措运气不怎么好,被牛甩过,也被狗咬过。“冬天下帐,狗咬破了棉裤,直奔着大腿根部给我来了一口。”据说那天他腿上有个能塞进核桃的伤口,因为伤口太深,连血都不流了,只觉得整条腿都麻木了……



跟动物们斗智斗勇还不够,法官洛桑说:“在牧区工作,嗓门要大。


在果洛,巡回法庭下帐前要联系县政府,县政府安排给乡政府,乡政府再找牧委会的人,由牧委会的人带着法官们进山。


为什么这么繁琐?“果洛山地面积大,山路崎岖,且没有明确坐标,不熟悉的人进山,根本找不到路,更找不到当事人。”谭春彦说,“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找人都是站在山头上喊话”。


牧民居住分散,方圆几十里只有一户牧民,通讯信号便失去了意义,因此,果洛的山里,信号尚未全覆盖。那些我们只在电影里看过的场景,却是牧区真实的历史。


马蹄变车轮,巡回法庭迈进新时代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果洛州的经济状况也比建制之初有了很大改善,国家对果洛的财政投入增加了,上海等发达地区对全州的帮扶力度也越来越大。2008年,全州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所辖六个县都通了公路,汽车逐步取代马匹,牧区进入了巡回法庭新时代。


“但是,开车的困难,一点儿没比骑马下去的少。郭海洋回忆。



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果洛四季都可能下雪。赶上雪天,公路被淹没在山里,积雪填平了所有沟壑,根本无法辨认哪里是路,哪里是山。只有经验非常丰富的当地司机才能勉强找到路,后面的车都跟着前车留下的车轮印迹前进。


“汽车走在山里,就像是走在一个凹陷的沟里,两边的积雪比车顶都高。”郭海洋身高近一米七,积雪比他高多了,“我站在车走出来的那个雪沟里,根本没人能看见我。


谭春彦也经常下乡,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车坏了被困在山里。“由于经费紧张,全州法院的四驱车都有限,车不得劲儿,山里爬坡路段又多,不好走。”他说。


谭春彦回忆,有一年车坏在半路,随车携带的工具不顶用。“车正好坏在一个垭口,风大得要命。我留下来守着车等救援,车上其他同事步行回去,如果沿途有车经过,就让司机来帮我拖车,如果遇不到,只能到法院,再开个车来接应我。


那天他一个人守着那辆车在垭口等了十几个小时。“真希望能有个塑料袋,套在头上挡挡风。”听到这句话,记者想象一个人站在风口,头上套个塑料袋,风把塑料贴在他的脸上,随着呼吸起伏,渐渐的人脸被塑料袋里的哈气模糊了,他看不见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也看不到他……越想越觉得心酸。


从骑马到开车,牧区法官穿行在空气稀薄的地带,只为实现一个目标:人民在哪里,人民法庭就在哪里。


“马背法庭”精神永传承



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果洛州法院的办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交通日益发达,蔬菜运输便利了,牧区群众的餐桌也随之丰富起来。2017年,果洛中院建成了“阳光房”——充分利用果洛的海拔优势,集聚太阳能,提高房间内的温度,从而促进植物和蔬菜生长。阳光房既满足了一部分蔬菜需求,也为干警创造了一个氧气相对充足的休息环境。


果洛州的牧委会有了卫星电话,如今有了智能手机,寻找当事人的困难,比历史时期容易多了。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和信息技术处处长杨海云告诉记者,踏着智慧法院建设的浪潮,如今的牧区巡回法庭,已经可以通过巡回审判车实现数字法庭审理和同步录音录像。今年,青海移动微法院小程序在全省上线,已实现立案到执行全程网上办案。下一步,希望能够给牧民普及这个微信小程序,进一步减轻牧民的诉累,方便法院工作。


“青海省牧区面积大,果洛是青海条件最艰苦的牧区之一,果洛法院经历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是全省牧区法院的一个缩影。马背法庭留给法院人不畏艰苦、司法为民的精神传承,也是共通的。过去七十年,青海法院人栉风沐雨,之后若干年,全省法院人将砥砺前行,继续为法治青海建设而奋斗,为播撒法治的种子贡献青海法院人的力量。”青海高院政治部主任毕正华说。


听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法院干警讲他们的“平常工作”

声明:本文转自最高人民法院
(ID:ch_zgrmfy),作者:钟雅琼,在此致谢!

还不知道这些事?快戳蓝字

·陈一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提高“五个能力”

·九张照片,七幅书画,这些“百里挑一”的感动,哪一个击中了你的内心?

·全中国最热血最好的政法电影电视剧,都在这儿了!

·中央政法委隆重推出首部院线电影!


70年政法路系列:

1、“硬核”国安爷爷!曾四年不出门,抱着密码睡觉!

2、为什么选择在监狱工作的人生?他们不一样!

3、70年中国人如何追寻公平正义?这些“第一次”记录法治发展

4、浙江叔侄案、福建赵宇案……它们怎么嵌入了人民检察的历史?

5、85岁全国首席枪弹痕迹专家:“我很笨的”

6、这里珍藏着共和国70年大案要案,走进最真实的审判!

7、33张检察珍贵历史照片曝光!包括1949年毛泽东签署的任命状

8、新疆连续32个月无暴恐案件!70年公安“成绩单”请查收

9、和他朝夕相处最长时间的不是妻子,是她!

10、首部国安题材动漫全公开,告诉你“中央特科”无名英雄不为人知的故事!

11、从起诉共和国首例高官巨贪,到办理“涞源反杀案”,都跟这个机构有关!


中国为什么行系列:

1、追索稀世文物,他们“赌上性命”

2、在北京生活了半年的老外,发现了中国的“秘密”

3、14亿人从“吃饱”到“吃好”,国家做了什么?

4、了不起的“中国大妈”来自哪里?

5、34岁那年,他被密召进京,此后30年再没回家

6、能绕地球100圈的存在!是怎么做到的?

7、为什么中国女排,总会让我们心潮澎湃?

8、每天2亿件!这是谁的快递?

9、人均寿命也能翻一倍?这不是神话传说,这是中国人

10、“妈,我想吃外卖。”“我看你像外卖。”

11、回顾70年汽车史,为何有时欢喜有时忧?

12、一场牵扯5亿人的运动,如何改变了你我的命运?

13、今日之中国,是否如你所愿?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长按下载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