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里的四不像何以受宠?单身狗真的不想谈恋爱吗?国外上演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 神经周周发Vol.41
hello大家好!本期周发带着丰富有趣的短内容又来啦!
本期内容将从四部热门电影出发:从《夺冠》中的女排精神引申到日常生活中的努力动机;从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给予毅力定义;《信条》中的熵减海马体也能做到;以及《姜子牙》中的四不像为什么如此受宠。除此以外,还有关于新冠影响,产后抑郁,恋爱心理,失去爱宠等科学有用的短文。
话不多说,要想知道具体内容,就请接着往下看吧!
失去爱宠,
是孩子们无法承受之痛吗?
宠物,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也成为许多家庭不可缺少的成员。爱宠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陪伴与慰藉。特别是疫情期间,许多家庭依靠着宠物的陪伴度过忐忑而寂寞的居家隔离期。宠物,还成为了一些孩子的童年玩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孩子们对他们的宠物有着深深的依恋,孩子们常常向宠物寻求安慰、表达内心的恐惧和情绪。这种孩子与宠物间的互动使孩子同情心、自尊心有所提高、社交能力增强等。宠物给孩子们带来的诸多益处和快乐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此引发的不利的一面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经历爱宠的死亡。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爱宠死亡的痛苦经历,特别是当人们把宠物当做自己家庭成员,拥有过又失去的感受痛苦不堪,失去爱宠的痛苦甚至会持续很多年。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种失去爱宠的痛苦更是难以承受。对于孩子养宠物与心理健康问题上,“爱过后失去,比从未爱过好”吗?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来自英国的6260名儿童样本中,63%的养宠物的儿童在出生后的前7年里都会遭遇宠物死亡。而家庭宠物的死亡会引发孩子们的悲痛感,这种悲痛感是深刻而持久的,并可能引发随后的精神健康问题。研究人员还认为,与宠物在很小的时候形成的亲密联系是持久的,它的影响贯穿儿童整个成长阶段。
这项研究引发了有宠物的家长们的担忧。MGH研究人员给出了建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家中宠物去世后,不仅需要自我排解痛苦,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尽早发现和重视孩子在宠物去世后的心理反应。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创伤是否比预期更持久、更深切。
其实,对于孩子养宠物这个问题上,“爱过后失去”是否比“从未爱过”更好并无定论。宠物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的欢乐和陪伴是无可否认的,而孩子成长过程中也未必只会经历爱宠死亡这一件家庭成员丧失的创伤事件。重要的是,家长如何在孩子经历创伤事件时,及时陪伴和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早帮助孩子排解悲痛。逝去的爱宠或许是孩童的“梦魇”,若家长及时陪伴、耐心倾听、帮助孩子走出心灵的“阴影”,逝去的宠物也可以成为他们心中的“天使”。
参考资料
Crawford, K.M., Zhu, Y., Davis, K.A. et al. The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pet death during childhood: is it better to have loved and lost than never to have loved at all?.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20). https://doi.org/10.1007/s00787-020-01594-5
https://
neurosciencenews.com/pet-death-mental-health-16997/
爱拼才会赢,
日常生活需要女排精神吗?
近日,电影《夺冠》上映,从五连冠的辉煌,到16年淘汰巴西重夺冠军宝座,一代代人的坚持与拼搏共同定义了中国女排与女排精神。膝盖的绷带、扎进血肉的木刺、大年初一的加训……影片中太多努力的镜头令人感动落泪。我们从小被教育“努力才有收获”,黄渤也在剧中献唱“爱拼才会赢”。
的确,努力是日常生活的剪影,每当我们需要push自己的时候,就会努力起来。努力是什么?是为了达成某目标,主观上对于自己的心理和/或身体行动进行强化与加剧,如片中女排们数以万计的扣球练习。努力也是个体潜在表现与实际表现之间的中介,很有能力的人表现不好可能就是不够努力。努力和动机不同,动机是一种行为驱动力,既决定了行为的方向(即目标),也决定了行为的强度和追求目标投入的精力,但努力强调的是行为的强度,和任何具体的目标无关。朱婷“为父母而打球”是她的动机,日复一日的训练才是她的努力。
然而,努力到底有没有代价呢?人们很多时候不想努力,甚至连努力思考都极力避免,这种不情愿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很多研究证据都支持“有代价”。从生理角度来说,需要努力的任务常常会增加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包括血压增加、流汗、瞳孔放大、肾上腺素释放增加。需要努力的任务会启动规避性的情绪反应,激起皱眉肌收缩(与负面情绪有关),引发焦虑感、压力感、疲劳感和沮丧感。从行为角度,也有清晰的证据表明,人们不喜欢也不看重需要努力的工作。如果收益差不多,人们总喜欢选择任务要求较低的。当任务要求的努力程度增加,人们努力的意愿会降低。有时,人们宁愿少一点收获也不想那么努力,就像是延迟折扣,人们对努力也会打折。
但必须承认,努力会为结果与成就赋予价值。社会心理学早期关于认知失调和努力合理化(effort justification)的研究表明,为了获得事物投入的努力越多,它们被赋予的价值越高。例如,你不断努力才加入某家大公司,有的同事轻松就加入了该公司,相比之下你会更喜欢公司。我们会在事后对努力合理化:“如果我要付出这么多努力才能获得它,它一定是很有价值的。”同样,女排拼尽全力冲击世界巅峰,胜利与奖杯的价值之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过,努力越多意味着价值更高吗?答案可能是否。相比于参与一场募捐餐会(无需努力),跑5分钟才能抵达募捐处(需要努力)会让你觉得捐赠非常有意义,捐赠意愿明显升高,但继续增加需要跑的里程或时间不再会让意愿持续上涨。
参考资料
Inzlicht, M., Shenhav, A., & Olivola, C. Y. (2018). The Effort Paradox: Effort Is Both Costly and Valued.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2(4), 337–349. https://doi.org/10.1016/j.tics.2018.01.007
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帕金森氏综合征病理有了新发现
一直以来,人们对帕金森氏综合征的理解是由于一种类似朊病毒的破坏神经细胞的蛋白质,即α 突触核蛋白的积累而导致大脑的缓慢退化,但有时患者的症状描述却有很大不同。近期一项发表在《大脑》杂志的文章有了新的答案。
研究假设帕金森氏综合征存在两种亚型:一是过去已被认知的大脑优先型(自上而下) ,其中 α- 突触核蛋白最初产生于大脑,继而扩散到外周自主神经系统;二是身体优先型(自下而上) ,其病理学起源于肠道或外周自主神经系统,然后扩散到大脑。研究采用了多模态成像技术,通过在三个不同患者组中量化 Braak i、 II 和 III 期相应结构的神经元功能障碍来验证这一假设。研究结果表明,一些患者在肠道和心脏受损之前,大脑的多巴胺系统已经受损;在其他患者中,扫描显示在大脑多巴胺系统的损害可见之前,肠道和心脏的神经系统受到了损害,而且在身体优先类病患的肠道中,微生物群的细菌组成也值得进一步深究。
这个结论的重要性在于重新设定帕金森氏综合征的检测方式,以及开发针对不同病理原因的治疗方案。例如,针对自下而上的身体优先型患者,是否可以通过粪便移植重建肠道菌群或其他影响微生物组的方法来治疗?当然,大脑优先型患者的病症发现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因为这种机制可能是相对无症状的,直到运动障碍症状出现。而那时的患者已经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多巴胺系统,因此要及早找到能够减缓疾病发展的患者将更加困难;但是基于肠道的治疗方案也许会有新突破。
参考资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parkinsons-two-diseases-17065/
现实版的肖申克救赎,
毅力究竟是什么?
近日有则新闻,俄达吉斯坦共和国有六名罪犯,通过勺子挖了一条隧道的方式逃跑了。据悉,他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隧道的挖掘。
这个新闻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经典影视作品《肖申克的救赎》。在这部电影中,落入牢狱的男主用小的鹤嘴锄坚持不懈地挖洞,最终从监狱中逃了出来。我们将这个情节自然而然地和“坚持不懈”联系在一起,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使用越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尝试从个体经受的压力、和支撑其坚守的动机这两个方面来探索“毅力”这个概念,并更好地理解它。
压力可以分为主观压力与客观压力,而想要逃狱的犯人需要面对不同的主观压力:
1. 需要长期付出,也就是长时间的挖掘。
2. 对越狱行动的高度重视。
3. 高度唤醒,也就是高度集中注意力,来完成挖洞这个并不能轻易完成的“技术活”。
除了这些相同的主观压力,他们还面临着来源于奖惩的客观压力:坐牢的犯人们一旦被发现有越狱的倾向,就会受到密切的关注、不再有类似机会;而另一方面,一旦成功越狱,他们就可以逃脱法律责任、享受获得“自由”的快乐。
而至于犯人们面对压力得以坚持的动力来源,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决定理论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的子理论——基本心理需求理论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去理解。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包括能力competence,自主 autonomy 和归属relatedness。
1. 能力competence,指个体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因此倾向于参与自己具有完成目标能力的活动。身处牢狱之中的罪犯或许会认为在监狱里没有自由、无法体现个人的价值或能力,因而铤而走险,去越狱。
2. 自主 autonomy,主要指的是减少他人的控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小孩被妈妈逼着去写作业,会觉得不开心、不乐意,但若有一天小孩自己考试获得了很好的分数,反而会自己想去写作业,并且乐在其中。坐牢的罪犯之所以想要越狱,常常因为被监狱的规章制度所控制、无法自主决定做什么,进而想要通过越狱行为减少他人的控制(这也是监狱存在的目的之一,因为罪犯出于主观能动性可能会做出违法行为)。
3. 归属relatedness,是一种追求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意愿。肖申克的救赎中,虽然男主会和狱友们在天台上喝酒,但终究并不觉得自己属于监狱,也因此得以逃脱。同样地,在现实生活中逃狱的犯人们也大多对监狱没有归属感、而是向往铁窗之外的世界。
通过对越狱逃犯心理的分析,我们或许可以得到减少逃狱尝试的办法;而这个例子,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坚持不懈”的来源。
参考资料
1. Ericsson,K.A., Krampe,R.T.,& Tesch-Römer,C.(1993). 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3),363-406. doi: 10.1037/0033-295X.100.3.363
2. 张力为,毛志雄 &王进 . (2020). 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手册.
原来你的海马体也能熵减逆行?
今夏,《盗梦空间》的重映与《信条》的上映,再一次“烧”了不少朋友的脑子,“逆行”“穿越”““熵减”,不断“玩弄”时间的诺兰又一次让我们脑洞大开。
事实上,每天晚上睡眠的时候,我们的海马体,也在“熵减逆行”。
海马体中有一些神经元是以空间选择的方式被激活的,因此被称为位置细胞。这种“熵减逆行”,正是发生在它们之中。
当大鼠穿越一条小路A-B-C-D(位置)时,位置细胞依次被激活,其顺序与大鼠经历顺序相对应,也就是A-B-C-D(细胞);睡眠时,位置细胞会再次被激活,这一现象被命名为replay(重放)。按相同顺序A-B-C-D进行的重放被称为从前往后的重放“forward replay”(1)(2),而按相反顺序D-C-B-A进行的重放被称为从后往前的重放“reverse replay”(3)(4)。这也意味着,在一部分睡眠期间,大鼠大脑居然惊人的在“逆行”。
在睡眠过程中,新皮层和海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记忆巩固 memory consolidation 的过程从海马转移到新皮层,从而形成长期记忆。重放正是发生在记忆巩固的过程,表明其对于长期记忆形成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实,2020年之前的大量的实验是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直到今年5月份,Cell Reports 发表了主题文章(5)。文章中,两位参与者(四肢瘫痪,需呼吸机,可以说话)的大脑中各长期放置的两个1.5毫米的96通道的硅微电极阵列,然后通过这一脑机接口参与序列复制游戏 sequence-copying game。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在玩游戏的前后睡20—30分钟(实验流程为休息-游戏-休息),并通过传感器记录参与者大脑中大量神经元活动。实验表明,对比游戏之前的休息和游戏之后的休息,参与者大脑的神经元放电模式基本相同,这说明在研究几十年的记忆巩固(memory consolidation) 的机制,和多年针对小鼠的神经重放( neural replay)、‘离线’重放(‘offline’ replay)的研究后,我们所得的发现实际上也是适用于人类的。
可能未来在“梦境空间”-Inception 中,人类也可以“熵减逆行”-TENET, 也说不定。
参考资料
1. Ji, D. & Wilson, M.A. Nat. Neurosci. 10, 100–107 (2007).
2. Lee A.K., Wilson M.A. Memory of sequential experience in the hippocampus during slow wave sleep. Neuron. 2002;36:1183–1194.
3. Foster D.J., Wilson M.A. Reverse replay of behavioural sequences in hippocampal place cells during the awake state. Nature. 2006;440:680–683.
4. Ambrose R.E., Pfeiffer B.E., Foster D.J. Reverse replay of hippocampal place cells is uniquely modulated by changing reward. Neuron. 2016;91:1124–1136.
5. Eichenlaub, J. B., Jarosiewicz, B., Saab, J., Franco, B., Kelemen, J., Halgren, E., ... & Cash, S. S. (2020). Replay of Learned Neural Firing Sequences during Rest in Human Motor Cortex. Cell Reports, 31(5), 107581.
新冠大流行:伤害的不只是身体
无论是否感染了COVID-19,在2020年已经过去的9个月里,我们的大脑很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新冠病毒本身会导致一些神经系统问题,感染者除了身体症状还会伴随焦虑和抑郁。另一方面,大流行引起的隔离和担忧同样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的活动,导致情绪障碍。
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容易遭受认知和情绪的问题,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头痛、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问题,造成这些大脑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炎症和中风等心脑血管问题。而来自剑桥大学临床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在发表于《神经精神药理学评论》的文章中解释认为:其原因在于病毒可能通过前脑的嗅球进入大脑(嗅觉丧失是许多新冠患者的症状之一或许可以佐证)。作为负责嗅觉系统的一部分,嗅球本身传递有关嗅觉的信息到杏仁核、前额脑区底部和海马体等这些大脑区域;而且嗅球区域的多巴胺水平较高,因此可能是冠状病毒感染改变了大脑中多巴胺和血清素和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水平,继而影响了注意力、学习、记忆和情绪等,并让感染者报告更多的压力、焦虑和抑郁状态。
但是不仅是感染新冠病毒的群体在大流行期间遭受了更多的焦虑和抑郁。过度担心感染或传播病毒给其他家庭成员,以及隔离和孤独也会改变普罗大众的大脑化学物质水平。反复的压力是身体持续性炎症的主要诱因,这会引发大脑活动改变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而压力还会影响大脑中血清素和皮质醇的水平,这些物质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最终,这些变化会导致抑郁和焦虑。
当然,我们的大脑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去改变和补偿损伤。因此,研究小组也给出了一些修复大脑和对抗压力、焦虑和抑郁的建议:针对一般群体,大家可以采用锻炼和正念冥想保持大脑的健康;而对于出现一些认知和情绪障碍症状的群体,可以采用游戏化的认知训练来帮助提高注意力、记忆功能和提高积极性,而那些有持续或严重精神健康症状的人群则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
参考资料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oronavirus-the-pandemic-is-changing-our-brains-here-are-the-remedies-144451
单身狗真的不想谈恋爱吗?
单身狗是社会的生力军,不仅数量庞大,还在不断增加。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平台,单身狗往往也扮演着柠檬精的角色,标准台词是“为什么人家都有甜甜的爱情,我没有?”可是,单身狗对于单身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态度呢?单身久了真的会不想谈恋爱吗?
很少有研究关注单身狗——或者说,研究者们总是在拿单身狗和非单身狗作比较,告诉世人单身有这样那样的影响。
例如,人的一项基本心理需求是亲密需求,恋爱关系是满足亲密需求最主要的关系形式之一。单身意味着没有伴侣、没有恋爱关系,我们总是担心单身狗会感到孤独,难以建立与他人的亲密联结,这也是很多人害怕成为单身狗的一大原因。有的单身朋友可能会质疑和反驳:我有爱我的家人和非常要好的亲故,要对象干什么?赚钱养ta吗?的确,如果家庭和友谊已经能够满足个人的亲密需求,我们可以猜测单身狗也不会由于单身而怨声载道。
Kislev(2020)的研究就表明,当下社交满意度的提升会伴随着未来求偶欲望的降低,这或许说明,单身狗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渴望恋爱。
另一方面,说到恋爱关系就不得不提到性生活。几乎没有研究关注过单身狗的性生活。如果单身狗已经对自己的性生活很满意了,他们对单身生活也会满意吗?直觉来说,缺少恋爱关系意味着没有稳定满意的性生活,当然,单身不一定意味着对于性不感兴趣或不够主动积极,毕竟不谈恋爱不意味着不能满足性需求。
近期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的一项研究便聚焦于单身群体,不是去与非单身群体作比较,而是直接探究单身群体在性、亲密关系(爱情、友情、亲情)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状况。综合来自美国和德国的3大公开数据集,该研究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① 单身久了还想恋爱吗?答案可能是否。对性生活的满意度越高,单身狗对结婚的欲望就越弱,对找伴侣的渴望也越弱,也越倾向于认为不结婚也可以很快乐。即使是考虑了整体的生活满意度以及性生活频率,这些结论依然成立。
② 友情能弥补缺少爱情的苦吗?能。友谊质量越高,单身狗越倾向于认为不结婚也可以很快乐,对自己的单身生活也越满意。不过友谊质量和单身狗对于结婚和伴侣的态度无关,毕竟,和朋友闹了矛盾也不太可能让我们对结婚丧失兴趣。
③ 那亲情能弥补缺少爱情的苦吗?不能。家庭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和谐的家庭关系能够满足人们的亲密需求,降低单身带来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单身狗会遭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家庭聚会上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父母安排相亲,这些都有可能让单身狗对单身生活深感沮丧,甚至是对结婚找对象丧失信心与兴趣。
参考资料
Park, Y., Impett, E. A., & MacDonald, G. (2020). Singles’ Sexual Satisfa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ore Satisfaction With Singlehood and Less Interest in Marriag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20942361
产前抑郁+延续性,
你还能“GAI”住吗?
近日,新播出的一档综艺节目《新生日记第二季》深受大家的喜欢。这档综艺节目邀请了4对准备迎接宝宝出生的夫妻。在节目中,四对夫妻直面孕期挑战,携手迎接新成员的到来。“奶盖夫妇”面临着其中一个巨大的挑战——产前焦虑与抑郁心理。著名RAP歌手GAI的妻子王斯然在最后一次产检中被告知需住院催生,由此产生了产前焦虑与抑郁症。她在产检回家的途中崩溃流泪,担心宝宝“柚柚"出生后不喜欢自己,担心以后没有了夫妻二人世界等等。节目播出后,产前抑郁症再次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产前抑郁常见却未被全面认识。众所周知,产前抑郁对儿童行为和大脑发育都有着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对产前抑郁症、儿童行为和儿童大脑结构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根据《神经科学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大脑连接的改变可能是产前抑郁症影响儿童行为的一种方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母亲产前抑郁症是否通过大脑连接的改变,影响孩子的行为。
研究人员Hay等人对54对母子进行研究。母亲们回答了一份关于怀孕期间抑郁症状的调查问卷。研究小组随后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一种显示大脑区域间结构连接强度的成像技术来检查儿童大脑中的白质(white matter)。
研究结果显示,母亲在孕期的抑郁程度越高,婴儿大脑中参与处理情绪的区域之间的白质连接就越弱。而白质连接性也与男孩的不良行为有关,连接性越弱、男孩产生不良行为的概率越高。具体来说,杏仁核-额叶连接减弱导致学龄前男孩外放行为(即攻击性和多动行为)概率增高。这些发现表明,大脑结构的改变是产前抑郁症状影响儿童行为的一种因素。同时,更严重的产前抑郁也影响情绪处理,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孩子们情绪失调,并解释了为什么抑郁母亲的孩子们,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综艺拍摄过程中,GAI在感觉到妻子情绪变化后,温柔安慰、耐心开导,使妻子情绪慢慢平复。在了解上面提到的影响后,提醒家中有产前抑郁症的孕妇的家庭成员,不需要太担心,万万不可责备孕妇,这不是她们的过错。家庭需要给孕妇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生活环境,对她们的情况要充分理解,耐心陪伴,轻松快乐地迎接新的生命。
参考资料
Hay, R.E., et al. (2020) Amygdala-prefrontal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natal depression and behaviour in preschool boys. J. Neurosci. doi.org/10.1523/JNEUROSCI.0481-20.2020.
“四不像”的受宠
动画电影《姜子牙》近日上映了,剧中“四不像”形象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现实中,“四不像”是麋鹿的别名——其实电影中长大的“四不像”正是麋鹿的样貌,但比起长大版,观众更为喜爱的是幼年的“四不像”。
幼年的“四不像”,长相(傲娇)如猫,忠诚如狗。正是这种样貌与性格,吸引到了观众。
1. 样貌
这种,大脑袋、大眼睛、圆脸的样貌,被称为婴儿图式(baby schema 或 'Kindchenschema’)。正如其名,婴儿图式来源于婴儿的样貌。除了猫之外,幼年期的熊猫也属于这个风格。
2012年的研究表明,就是通过观看小猫小狗的可爱图片,通过作为积极情绪的诱导剂,可以引出谨慎行为的倾向,显著提高如开车,办公室工作等行为的表现。
2. 声音
除了长相之外,“四不像”和猫还模仿了婴儿哭声,健康婴儿哭闹的声音大概在300-600Hz,因此猫咪在寻求注意的时候会发出490Hz的声音,这种特殊的声音特征很难被人类所忽略,从而获得更好的照料
3. 情绪(社会支持)
除了样貌,声音,还有一个因素是情绪变化。
大部分人养的宠物,都是猫和狗,很少有人听说养蜥蜴或是蛇,这是因为前者有比较多的情绪变化,而后者没有。电影中“四不像”的忠诚值得敬佩,狗虽然不如猫可爱,但相较于其他宠物而言(比如,高冷猫),狗能更好的提供社会支持,走在路上,哪怕只是遇见一只友好的狗狗,也可以增加脑内类吗啡样反应,并减少应激相关的激素的分泌(如皮质醇),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狗狗也能体验到类似的好处,人狗互动均有益身心健康。
样貌、声音和情绪(社会支持),可能都是为了个体的生存。婴儿(自己)生存在自然界,许多的物种完全不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比如牡蛎,这种机制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亲代抚育的成本太高了,而婴儿图式、哭泣声音和情绪,可能是为了吸引成年人类(母亲和父亲等),从而保证婴儿(自己)获得更好的照料,提高存活率。而根据自然选择 (natural selection),只有可爱的才能存活了下来,并将基因一代一代的传了下去。
参考资料
1. Glocker, M. L., Langleben, D. D., Ruparel, K., Loughead, J. W., Gur, R. C., & Sachser, N. (2009). Baby schema in infant faces induces cuteness perception and motivation for caretaking in adults. Ethology, 115(3), 257-26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267884/
2. Nittono, H., Fukushima, M., Yano, A., & Moriya, H. (2012). The power of kawaii: Viewing cute images promotes a careful behavior and narrows attentional focus. PloS one, 7(9), e46362.
3. McComb, K., Taylor, A. M., Wilson, C., & Charlton, B. D. (2009). The cry embedded within the purr. Current Biology, 19(13), R507-R508.
4. Johnson, S. (2004). Mind wide open: Your brain and the neuroscience of everyday life. Simon and Schuster.
5. Alcock, J. (1993). Animal behavior: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5th ed.). Sunderland, MA: Sinauer.
6. Buss, D. (2015).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Psychology Press.
作者:沁仔、Dora、Xhaiden、平原、YQ、Robin
封面:Jan Siemen | 排版: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