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甲骨文窥视人类吃货本质


从甲骨文

窥视人类吃货本质


食,会意字,从良。“良”意为“拖尾到底”,引申为“从生到死”。“人”与“良”联合起来表示“维持人一生的东西”,本义是粮。

民以食为天,“食”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亘古的话题,许多汉字的起源都与食物、进食有关,从中可以窥见人类源远流长的吃货本质。

1

来——麦从天降


“来”的甲骨文


来,本义为麦子。其甲骨文的字形像极了麦子,从繁体的“來”也可见一斑。《诗经·周颂·思文》曰:“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据《诗经·大雅·生民》所传,周的始祖后稷受命于天,把麦子等农作物带来人间,并带领周部族勤劳耕种,取得了一个个丰收之年,从此被尊为“谷神”。从“麦”的本义,到“来”的今义,《说文解字·来部》的解释是:“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即麦子是天帝赏赐给周民的,它来自于天上,因此引申为行来之“来”。

既然“来”的本义是麦子,那“麦”又是怎么来的呢?《说文解字》曰:“麦,芒谷。秋种厚埋,故谓之麦。从来,有穗者;从夂。”即麦是有芒刺的谷,在秋天种下并深埋,所以叫作麦。也有人认为,“麦”的甲骨文从来、从夂,来表声,夂表意(行走往来),因此其本义为到来的“来”。后来“来”借走了“麦”的到来之义,“麦”只留下了麦子的意思,二者就此阴差阳错交换了字义。


2

庶——无锅之炊


“庶”的甲骨文


“庶”,今义为平民百姓、众多,但在甲骨文中,“庶”的上部为“石”,下部为“火”,其本义是“以火燃石而煮”。这是在陶器未被发明之前的古老烹饪方式:将石块用火烧烫,放入盛水的坑中,使水加热,反复数次,直至水沸腾则可煮熟食材。“庶食”如今在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傣族、鄂伦春族中仍然可见。

现今饭馆里也有一道做法独特的菜,名曰“鸡蛋里挑石头”,先将砂锅里的石头烹热至稍冒油烟,再关火并倒入调好的鸡蛋液,用筷子翻动鹅卵石使鸡蛋均匀受热,金黄的蛋液在砂锅和鹅卵石间滋滋作响,香气逼人。这种巧妙的烹饪方法说不定也发源于远古的无锅之炊。


3

年——谷熟为年


“年”的甲骨文


“年”的甲骨文上部为向下垂的禾谷,下部为弯腰垂臂的人,形似人负禾谷,本义为谷物成熟。因古代北方谷物一年一熟,所以“年”衍生出时间单位的含义。《谷梁传》曰:“五谷皆孰为‘有年’,五谷皆大孰为‘大有年’。”“有年”的意思是收成好。人们为了庆祝年成好,于是有了年节。

每逢年节,家家户户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团聚在除夕夜的餐桌上,推杯换盏之间表达对彼此的问候和祝福。直至深夜,炮声轰响,烟花满天。声声鞭炮不绝于耳,不仅炸走了年兽,也消散了一年辛苦劳作的疲乏;阵阵烟花争相绽放,不仅见证着阖家团圆的喜乐,也倾诉着对天地诚敬的谢意,还有对来年收成的希冀。



4

宁——吾心安处,食宿备矣


“宁”的甲骨文


宁,本作“寍”。从宀,从心,从皿,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宀”意为住所,“皿”意为装食物的器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满足人的温饱需求就安心了。“宁”的甲骨文上部为房屋,中部为器皿,下部为供神的祭桌。演变至金文加入了“心”,表示心境安宁。

可见,并非要“得广厦千万间”才可“欢颜”,并非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算宁静。在平凡的日子里,达到安心的状态,无非居有定所、食能饱腹而已。这也是人们日日奔忙之所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幸福之源。


5

卿——与君共食


“卿”的甲骨文


“卿”的甲骨文始见于商代,字形像二人相对而坐,面对一个装满食物的瓦罐之类的食器亲密共餐,本义为用酒食款待人。“卿”与“乡”是同源异体字:在同一氏族聚落里,能一起共食的人,皆是老乡。也有旧说称此对坐二人,是一君一臣、一尊一卑、一长一幼,所以君对臣,夫对妻,大臣对下属的称呼,叫“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即便在交通和讯息发达的今日,在外求学或谋生的游子,也乐于以乡抱团,组建同乡群,群里常常三句不离吃食。能将这群原本素不相识却又因远离家乡而彼此相近的人真正聚在一起的,则莫过于一顿热腾腾的火锅,一餐家乡味的饭菜。席间肆意话乡音、说乡情,满座风尘仆仆的心,就此得以宽慰。


6

即/既——就席即食,既食离席


“即”、“既”的甲骨文


“即”和“既”的甲骨文字形都是两人跪坐在食器旁,不同之处在于“即”字里的人头朝向食器,表示靠近食物准备就餐;而“既”字里的人把头扭向了另一边,表示吃饱了准备离去。后来“即”字就餐的意思逐渐消失,只剩下接近,靠近的意思;“既”字则引申出已经、完成的义项。

儿时总分不清的“即”和“既”其实很简单,从纯粹的本义出发,不过就是每日最平常的三餐、最朴实的生活,是下课之后冲向食堂的迫不及待,是饱腹之后慵懒离席,是母亲做好饭菜后千呼万唤才上桌,是同三五好友大快朵颐后扬长而去,留下一片杯盘狼藉。

尽管一些汉字如今并没有食物或进食的含义,但其起源与“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刻在骨子里的吃货本质,意外地反映出古人在栽培、烹饪、历法、治理、生活等方面的情趣与智慧,讲述了一段段生动的故事。

不知大家对于这些字的起源、释义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又有怎样的高见呢?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文字演变的知识,可以到图书馆查阅《中国汉字历代字体精选》《说文解字》等书籍。


《中国汉字历代字体精选》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馆藏地:雁栖馆二层工具书库

索书号:H123/27(1-4)


《说文解字(大字本)》

出版社:中华书局

馆藏地:雁栖馆一层第一书库

索书号:H161/23(1-2)


参考文献:

[1]从甲骨文来·食.中华遗产[J]2019(3,6,8-10期)

[2] 张玉金.汉字中国[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文中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更多阅读

文案/王语舒  图片/网络  编辑/黄禹森  责编/古凤清©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图书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从甲骨文窥视人类吃货本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