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读 | UCASer书单 第30期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战国]庄子《齐物论》

 

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世人从未见过的新物质。

——[瑞典]卡尔·威尔海姆·舍勒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我们的推理受到实验的检验,除了通过实验和观察的自然道路去寻求真理之外,别无他途。

——[法]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勤能补拙,勤俭立业。

——[中]侯德榜



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当中,探寻变化的规律是古往今来无数人的理想。从古希腊的元素学说,到道尔顿的原子论,人们试图发现这个世界的本原,由此迎来了近代物理学和近代化学的发展。如今,化学研究的硕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吃穿住行一个都离不开化学。与此同时,化工产业引发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也渐渐成为公众视野中关注的热点。了解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素养,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健康、绿色地生活。来看看本期书单吧~


01

《元素的盛宴》

作者:[美] 山姆·基恩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馆藏地:玉泉中文流通书库

索书号:O611-49/8


原文分享:

对于锗来说,情况也不大妙。1954年,晶体管业蓬勃发展,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升了好几个数量级,还出现了新的产业,例如便携式收音机。不过繁荣之中,工程师从没忘记向硅暗送秋波。他们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锗的性质不太稳定。锗的导电性很好,所以会产生不必要的热量,导致晶体管过热停机。更重要的是,硅是沙子的主要成分,它的价格当真是贱比泥土。科学家们仍保持着对锗的忠诚,可他们有太多时间魂不守舍,惦记着硅。


荐读心语: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我们享受着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一切便捷,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硅元素的发现,所有电脑、手机都将不复存在;如果没有氮肥的利用,多少人将忍受饥饿。

本书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揭开了一个个化学元素发现背后的故事,也许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些元素的发现过程大多都是“误打误撞”,就比如氮肥是德国人研究烈性炸弹时顺带发现的。


02

《拿破仑的纽扣》

作者:[加]潘妮·拉古德;

[美]杰·布勒森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已荐购


原文分享: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大军征俄溃败?为什么先前战功彪炳的士兵远征俄罗斯时却一筹莫展?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最奇异的解释,莫过于一首民间古童谣所唱的:“都是纽扣惹的祸!”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拿破仑大军的溃败与一颗纽扣,准确地说是锡制纽扣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当时军队军官和士兵的大衣、裤子和鞋子上的纽扣都是锡制的。当温度下降时,原本闪闪发亮的金属锡制纽扣开始变得黯淡无光,甚至分裂成灰色粉末——虽然它仍是一种锡,但其外观结构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拿破仑大军征俄溃败的原因吗?


荐读心语:

一颗小小的纽扣,也能成为拿破仑兵败的原因?或许其中的直接因果联系并无法证实,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发现或合成物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本书讲述了16种化学物质和与之相关的小故事,比如维生素C与航海航行、棉花与工业革命、火药与战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有关这些化学物质的相关知识,还能引发我们思考化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系,科技一定会带来更好的生活吗?我们该如何约束科技来增进全人类福祉?


03

《身边的化工》

作者:杨元一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馆藏地:雁栖三层流通阅览书库

索书号:TQ-49 /1


原文分享:

农药的残留量到底有多大?

其实,在作物生长过程的不同阶段,农药残留量是不同的。刚施加农药时残留量最大,但经过自然降解和生物降解,在农产品收获时残留量是微量的,通常每千克农产品中仅存有毫克或微克以下。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为确保农产品安全,我国对农药生产和使用实行登记管理制度。所有农药产品在上市前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试验和风险评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取得登记许可,才允许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荐读心语:

本书是2018年全国科普日时中国化工学会推出的科普书之一,是从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工产品说起,围绕着衣、食、住、行、用,从化工打造美丽衣橱,化工带来营养健康,化工筑造美好家园,化工带我们去远方,化工创造舒适方便、化工热点事件等角度去揭秘我们身边的化工。阅读此书可以帮助我们对化工有正确的认识,避免“谈化色变”。


04

《普通化学原理》

作者:华彤文,王颖霞,卞江,陈景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雁栖三层流通阅览书库;玉泉中文流通书库

索书号:O6-43 /5=4


原文分享:

水的相图可以简洁、直观地描述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变化关系。在不考虑重力场、磁场等因素时,影响体系存在状态的物理量是温度和压力。以水为例,水的气液固三相之间的相平衡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p-t相图表示出来。

在相图中,三相点代表三相共存,而曲线代表两相共存,平面区域分别代表各单相区。要注意的是,气液线不是无限延长的,它的终点是临界点。水的临界点是t=374℃,p=2.21*kPa。水的三相点是T=273.16K,p=0.611kPa。


荐读心语:

相信对化学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本书一定不陌生,这是化学原理课程的经典教材。其作为教材,不失严谨性和系统性,对于具有中学化学知识基础的同学来说,本书的讲述清楚易懂,深浅适宜,非常适合作为学习化学的入门教材,也正是后续继续学习四大化学的“敲门砖”。对于化学专业背景的同学来说,本书也是很好的参考书,其中的一些经典范式和基本描述在之后的研究中也会用到。


05

《化学哲学新体系》


作者:[英]道尔顿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雁栖一层第二书库;玉泉中文流通书库;雁栖一层第三书库

索书号:O6-02 /1


原文分享:

物体的比热,如果能在某一温度下测得,在物体形态没起变化时,是否就是在其他任一温度下的比热,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探究。从已做过的实验而论,情况大体上是这样,这似乎是无疑的。但从体积相等的物体导出比热的数值,似乎比从重量相等情况下导出来的更加正确。因为不同的物体在升高同一温度差值时的体积膨胀各不相同,用这两种不同方法所得的比热值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在这个问题没研讨之前,我们应当首先确定温度这一名词的意义。


荐读心语:

道尔顿是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的原子论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原子论和牛顿微粒论,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是近代化学发展的基石。有人评价说,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概括人类至今获得关于自然规律的所有知识,那便是“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

本书是学习和领会道尔顿思想的重要材料。全书共三部分。一部分于1808年问世,着重论述物体的构造,阐明了科学原子论观点及其由来;第二部分出版于1810年,结合丰富的化学实验事实,运用原子理论阐述基本元素、二元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第二卷第一部分则是在1827年出版的,重点论述金属的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以及合金等性质的规律性,对原子论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

也许从今天的眼光去看,道尔顿提出的观点和对热、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不成熟的,甚至是有悖于后来的实验事实的,但是,在当时已知的实验背景下,如何归纳提炼总结出一套理论体系,才是道尔顿的伟大之处,也正是值得思辨的地方。相信科研工作者也能从中得到许多灵感和启发。


  //  


邀你共创UCASer书单

累计推荐且被精选书籍最多的同学

学期末会获得纪念品一份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更多阅读

文案/王行睿  图片/网络  编辑/段顺霞  责编/王志洋©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图书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爱读 | UCASer书单 第30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