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果壳四季 | 夏至已至


近日不少地区发布了高温预警

北京的最高气温都达到了39℃

正如“夏至”其名

夏天的故事已经开启


大熊猫趴在价值十几万的冰床上

炎炎夏日,大熊猫趴在冰块上消暑,萌态十足。冰床通过温度调控,可以呈现冰、霜或冰水3种状态,多功能消暑方式让国宝们的夏天美滋滋。

要想白天多一些,珍惜每个夏天

夏至,于每年的6月21日或6月22日交节。这天,白昼的时间最长,大地坦荡、充分地暴露在明亮而炽热的阳光下。“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这是陈希龄《恪遵宪度》所解释的“夏至”含义。在夏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长达到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漠河则能达到17小时以上。


虽然夏至阳气盛、白昼长,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多于地面向空中散发的热量,所以气温将继续升高,故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到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三伏天,大约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夏至,三候来见证

一候鹿角解

古人通过观察发现鹿角会在夏至前后脱落,因此把鹿角解作为夏至三候的第一候,是夏至来临的象征。而脱落也代表着生长和新的开始。

二候蜩始鸣

蜩就是我们所说的蝉、知了。到了温度和湿度特别高的时候,它们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象征了盛夏。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而它的名字也正与夏天过半相对应。



夏至,少不了它

在季风性气候的影响下,雨热往往同期出现。尽管夏至后将迎来高温天气,降雨也会增多,但气温却不见得下降,常常是“高温闷煮”模式。我国的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江淮地区,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多云、风力较小,器物容易发霉,人也觉得不舒服,民间称其为“霉雨”时节。又因为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所以又称为“梅雨”季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写的就是梅雨季的景致。



而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降雨范围小。正如刘禹锡诗中所描绘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手中的晴雨伞从遮雨到遮阳无缝衔接。


而这种天气在华南一带尤为常见,每年公历5月21日(小满前后)至6月20日(夏至前后)的降水被称为“龙舟水”,特别是端午前后持续而集中的强降水,其雨量之大、雨速之猛,如同划龙舟时船桨激荡起的水花。

夏至,遇上端午


《史记》记载屈原遭嫉妒被他人挑拨其与楚怀王的关系,写下《离骚》,继任的楚顷襄王同样不信任他,将其流放。五月五日,屈原走到洞庭湖的汨罗江,怀沙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而投水需要划船,龙舟竞渡的民俗演变而生。



在阳历的6月中上旬,农历的五月初五,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都没有端午节响亮。“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符合古人崇尚的“中正”之道。似如《楚辞·渔父》所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香囊里中草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可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小环境,中药成分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生成,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另外,中药香囊挥发成分经鼻吸入,对呼吸道内寄留的某些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从而减少和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初夏易滋生病菌,配一个内掺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等中药粉的端午香囊吧。



粽子这种节食并非起源于屈原,而是源于夏至,后来屈原传说与端午食粽结合,成为流行于今的解释。北京枣粽、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为粽界代表,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都能用为馅料,2019年9月,“粽子国际标准”提案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上通过立项审查,中国传统裹粽非遗传承技艺将要走向国际舞台。



上古先民曾以龙舟竞渡祭祀龙族,据河姆渡遗址等史前文化显示,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当时的先民就有竞渡所用的独木舟和木桨。而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所以划龙舟应该首先在我国南方盛行,后来逐渐扩大。时至今日,龙舟竞渡已从功用型、纪念型活动发展为了竞技运动,成为现代体育项目,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它就是正式的比赛项目。每至端午,各地也会组织民间的龙舟赛,两岸观赛的观众摩肩接踵,场面十分热闹。


最后,来看看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边城》里的夏天吧。

《边城》节选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镗镗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更多夏日故事正在上演

你的夏天来临了吗

说说你的夏至吧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更多阅读

文案/王语舒 网络  图片/王语舒 搜狐网 红动中国 美文阅读 一点资讯 美篇 百度百科  编辑/王语舒  责编/俞瑶©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图书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果壳四季 | 夏至已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