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果壳四季 | 小暑,消暑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夏天有诗

万物极盛,蝉鸣花红,

听雨研习入堂室,长夜独思度。

云卷西风,方塘夏荷,

绿树藤簟轻罗扇,雁栖人争渡。

From 化学科学学院 李冰寒



夏天有景

From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李正禾


夏天的故事

一页一页

学位服、学位帽在校园里跳跃

行李箱穿过校道

留下了

葱郁的山脉与悠悠的蝉鸣

清澈的天空与温热的晚风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小暑,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虽然还没到大暑极热之时,但空气中已无凉风,阵阵热浪让人只想待在房间里抱着西瓜大快朵颐。气温太高,老鹰不得不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蟋蟀也从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乘凉,如《诗经·七月》所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一候温风至

二候蟋蟀居宇

三候鹰始鸷



小暑食俗


炎热的小暑,饮食颇有讲究。在中国南方民间,特别是客家文化地区,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保佑风调雨顺,再尝吃新酒;也会将新打的麦子磨成粉,制作成各种面食,同邻居分享,借以庆祝丰收,也表达对丰收的祈求。



主要的面食有饺子和面条。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中国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夏天容易食欲不振、日渐消瘦,饺子馅里包上时令的冬瓜、黄瓜,做成三鲜馅,不仅开胃解馋,还清爽多汁,易于消化,是伏天的佳品。小暑吃面条称为伏面,面条的种类因南北差异而不同,南方有三鲜面、鸡丝面、干炒面及凉面,北方则是炝锅面和杂酱面。



民间还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这时的莲藕正当季,具有开胃健脾,养心安神的功效。藕中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等作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还有安神助眠的功效。除了藕之外,芒果也正当成熟上市。食用新鲜芒果有滋润肌肤、清肠胃的功效。



而在南京,小暑讲究吃黄鳝。俗话有“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功效,小暑时节吃黄鳝有冬病夏治的作用。


在鲁南和苏北,如徐州地区,则讲究入伏吃羊肉,称为吃“暑羊”。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伏羊节”也是许多苏北城市的重要节令庆典活动。而苏南地区认为羊肉是大补之物,具有御寒的功效,只适合在冬天食用,夏天食用会“热死”。



在小暑时节的山东临沂地区还会给牛改善饮食,有民谣说:“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消暑凉食


 冰粉凉粉凉面凉糕傻傻分不清?

西南地区的消暑凉食喜欢以凉或冰字打头,冰粉、凉粉、凉糕、凉面、凉虾……

晶莹剔透的冰粉是著名的夏季小吃,冰凉香甜,嫩滑爽口,生津解暑,清凉降火。其原料是假酸浆,它是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中国南北均有作药用或观赏栽培,全草可药用,有镇静、祛痰、清热解毒的功效。将假酸浆种子用水浸泡足够时间后,滤去种子,加适量的凝固剂(如石灰水等),凝固一段时间后便制成了晶莹剔透、口感凉滑的冰粉,再淋上红糖,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少许蔬果辅料即可食用。



凉粉与冰粉名字相近却大相径庭,不同地区做法有些差异。常见的原料是豌豆或大米,磨成粉糊加入开水搅拌,冷凝成冻即成为凉粉。切成条状或丝状,加入糖,陈醋,酱油,蒜蓉,葱花,油辣子凉拌,即可制成酸爽的开胃小吃。味道类似的凉面也称“过水面”,将面条煮熟出锅,放入凉水“过一过”,然后用熟清油或香油搅拌,使面条既劲道又松散,吃面时浇上调料(芝麻酱,蒜泥,酱油,辣椒油,糖,醋等),加入小料(黄瓜丝、鸡丝等),拌好即食。


凉粉(左)  凉面(右)


凉糕则由糯米浆熬制而成,其味美香甜软糯,食之清爽可口,配上红糖汁,有解毒排脓、利水消肿、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效。凉虾也是糯米糊制成,将热的糯米糊从漏勺中漏入冷水,落入水中的米糊头大尾细,就如小虾一样,再用小火煮熟,捞起放入凉白开内,加入红糖,即为凉虾。


凉糕(左)  凉虾(右)


鸭母捻里没有鸭,双皮奶真有两层皮

华南地区的糖水,大多以奶、绿豆、红豆、芋头、番薯、白果、鸡蛋、莲子、芝麻糊、桃胶、马蹄为原料,以清润、清热为主要功效。


双皮奶起源于广东顺德,以水牛奶、蛋清、糖为原料。“双皮”是指两层奶皮,先将鲜牛奶炖滚,趁热倒在碗里,牛奶冷却时表层结出奶皮;待牛奶完全冷却后,让奶皮留在碗底,将牛奶倒出,加白糖、蛋清均匀搅散后,再倒回刚刚有奶皮的碗里,使碗底的奶皮浮起;然后将其放到火上继续炖蒸,适时起锅、冷却,新的奶皮生成,是为双皮奶。上层奶皮甘香,下层奶皮香滑润口。



姜撞奶则是货真价实的“姜汁撞牛奶”,主要依靠姜汁和牛奶在一定温度范围(40度-100度)内发生化学作用,使牛奶凝固制作而成。其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有暖胃表热作用。



鸭母捻属于潮汕甜汤。甜汤即潮汕地区的糖水,种类多样,原料丰富,常加薏米、柿饼片、木耳、百合、淮山、糖冬瓜条,芡实等,较广府地区的糖水味道稍浓郁,有清热、润肠、利尿、沁心肺的治疗效果。鸭母捻是一种有馅的糯米丸子,在外省也被叫做汤圆,呈椭圆或圆形。馅有多种,绿豆、红豆、芋泥皆可。汤内还加有桂圆,芋圆、绿豆、薏米、木耳、白果、红豆等。之所以叫鸭母捻,其一是因为外形大如鸭蛋,鸭蛋在潮州话里被称作“鸭母卵”;其二是糯米丸浮于水面就像白母鸭游于水面,所以称作鸭母捻。



清补凉流行于中国海南、两广地区,形式可为糖水,也可为老火汤(用漫长时间煲煮的汤)。糖水原料有绿豆、红豆、淮山、莲子、茨实、薏米、西米、百合、红枣等,可加入西瓜、菠萝、龙眼等水果;老火汤原料则有黄芪、党参、淮山、莲子、麦冬、云苓、蓝枣、无花果、猪腱肉等,功效主要是清热祛湿、润肺去燥等。海南地区的清补凉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其特产的椰肉、椰汁等,被苏轼誉为“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



“我们中国人讲究吃,是世界第一。

此非一人之言也,天下人之言也。”

酷热难耐、食欲不振的夏天

激发了别样的创造力

多样的食材、烹饪方法、组合方式

碰撞出回味悠长的舌尖记忆

也让我们多了一个喜爱夏天的理由


这么多消暑佳品

你最中意哪一款

扫码说说你的小暑吧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更多阅读

文案/王语舒 网络  图片/李正禾 百度网  编辑/王语舒  责编/吴月佳©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图书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果壳四季 | 小暑,消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