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近马修·巴尼的堡垒

Gladstone GLADSTONE格莱斯顿画廊 2022-06-01




“当我们初次见面,和马修·巴尼聊了十五分钟之后,我就知道他命中注定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

——芭芭拉·格莱斯顿 Barbara Gladstone


格莱斯顿画廊代理艺术家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首次中国个展即将于2019年9月28日开幕。此次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展览“堡垒”(Redoubt)在展出其同名电影新作的同时,亦将呈现在巴尼跨学科的艺术实践中,与影像创作同样重要的雕塑作品,而与《堡垒》相关的铜版画作品也将在此次展览中一同展出。此次展览旨在向中国观众全面地介绍巴尼的长期创作,并展现其富于观念性与多样化的艺术实践。



▲  马修·巴尼在《堡垒》拍摄现场。摄影:布莱恩·贝亚特。



▲ 马修·巴尼,《射击台上的狄阿娜》,2018,电镀铜版与铸铜立架。版权归马修·巴尼所有,图片由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提供。



【 早年创作 】



▲ Facility of DECLINE: Blind Perineum, 1991, 录像(无声)Color video, silent; 89:20; 行为表演,1991,纽约格莱斯顿画廊。Performed in 1991 at Gladstone Gallery, New York.


▲ "降落设备"展览现场,纽约格莱斯顿画廊, 1991.10.19 – 11.16 / Installation view of Facility of DECLINE, Gladstone Gallery, New York, 1991.10.19 – 11.16


1990年代早期开始,巴尼便以拥有独特个人色彩,包含了高度复杂文化参考系统的艺术创作为人所知。这些作品以其个人长期痴迷的文化元素以及极端、异常的心理与生理行为作为基础,以探索在生物、社会乃至文化领域的嬗变现象。在巴尼的早期创作中,艺术家受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早期的后现代文化图景影响颇深,而其创作尤与当时的性别及身份政治语境相关。1991年-1992年间,巴尼完成了他的“OTTO三部曲”展览,这三个紧密相连的展览展示了将伴随巴尼艺术生涯成长的许多核心创作元素。


1991年巴尼于格莱斯顿画廊举办了其首个纽约个展“降落设备”(“Facility of DECLINE”)。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一件影像作品是巴尼在展览开幕前夜拍摄制作完成的,这部影像记录了巴尼的一次“行动”。当晚,他将自己锁在格莱斯顿画廊SoHo空间里,脱掉衣服,用钢和钛金属攀岩用具将自己吊在画廊天花板上持续摆荡,用以测量、感受画廊空间。而在展览中出现的的早期雕塑作品则创造性地使用假体塑料及凡士林等不寻常的材料。也正是从那次展览开始,巴尼开始获得了大范围的关注与认可。


▲ "降落设备"展览现场,纽约格莱斯顿画廊, 2016.09.09 – 10.22 / Installation view of Facility of DECLINE, Gladstone Gallery, New York, 2016.09.09 – 10.22


当回忆起与巴尼在1991年初次合作的展览时,芭芭拉·格莱斯顿表示:“我在1990年与马修·巴尼在其纽约工作室初次见面,那时他刚从耶鲁大学毕业不久。一进到他的工作室,看到他在使用塑料或凡士林等不寻常的材料进行创作,我就迅速意识到他正在进行一种新颖、大胆的艺术实践。而巴尼对于其创作的思考也是非常‘方法论’式的。”


十五年后,在2016年,格莱斯顿画廊再一次呈现了巴尼1991年的传奇展览“降落设备”,以重新审视、讨论艺术家早期创作中的巨大潜能。著名艺术评论家Jerry Saltz曾对巴尼如此评价:“巴尼在其纽约首次个展开幕之前就登上了《艺术论坛》(ARTFORUM)的封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巴尼被邀请在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多个空间内展出作品;在那之后,他作为一名严肃的身份政治艺术家又参加了1993年著名的惠特尼双年展。到2003年,他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在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过大型个展的艺术家。


▲ DRAWING RESTRAINT 14, 2006, 录像(无声)、攀岩器材、自润滑塑料、石墨墙上绘画。video, color, silent, and climbing equipment, self-lubricating plastic, and graphite wall drawings; 行为表演,2006.06.09,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Performed on 2006.06.09 at 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San Francisco.


【 “绘画抑制”系列(1987至今)】


“‘绘画抑制’系列为马修·巴尼的形式众多的艺术实践提供了一种自传式路径;其尺度、野心及持续性不仅在艺术家个人创作层面脱颖而出,也是世纪转变之际的艺术界中,最为震撼人心的。”

——格林·洛瑞 Glenn Lowry,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馆长


“绘画抑制”(“DRAWING RESTRAINT”)系列的创作持续在巴尼的艺术实践过程中,这个系列目前已有19件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被视作是巴尼创作的核心;早在于耶鲁大学求学时,他便开始在其工作室进行此系列作品的实验性创作。巴尼将运动医学概念“过度生长”——即肌肉在身体上成长的过程视作是对艺术实践的比喻,以探索生理及心理性抵抗行为的概念。巴尼曾说:“在过去的某些时刻,我想要利用这样的生物学概念并将其映射至我的创作中。我将其视作是描述更大美学系统的一种方法。”


▲ "马修·巴尼:绘画抑制"展览现场,日本金泽当代艺术博物馆, 2005.07.02 – 08.25 / Installation view of Matthew Barney: Drawing Restraint, 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 Japan, 2005.07.02 – 08.25


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巴尼曾因《绘画抑制7》作品获得了Aperto大奖;2005年,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首次完整展出了“绘画抑制”系列作品,之后,展览也曾经巡展至首尔三星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蛇形画廊以及维也纳艺术之家举行。2016年上海池社曾展出《绘画抑制9》中的雕塑及摄影作品,作为一部没有对白的歌剧式电影作品,《绘画抑制9》的创作深受日本传统文化、石油能源发展史及鲸鱼的进化演变史影响。


可以说,“绘画抑制”系列作品代表巴尼的创作向深度叙事性及电影语言性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也预示着巴尼随后史诗性创作——“悬丝”系列的诞生。


▲ CREMASTER 1, 1995, 静帧影像 Production still.


【 “悬丝”系列(1994-2002)】


“在马修·巴尼于格莱斯顿画廊举办首次个展之前,我曾问过他,未来五年内的计划是什么。他说,他想要创作这个分为五个部分的大型作品,这将是一个从西方走向东方的视觉歌剧。他已经确定了作品发生的地理位置,而对作品结构,他也早已胸有成竹。真是让人惊叹。他当时向我描述的那个作品就是日后的‘悬丝’系列,也是其早期创作中最为重要而富有转变性意义的作品。在那一次见面之后,我就为他举办了其首个纽约个展,并在接下来的30年内与其合作进行所有的电影作品及展览的制作。”

——芭芭拉·格莱斯顿 Barbara Gladstone


▲ CREMASTER 4, 1994, 静帧影像 Production still.


马修·巴尼的史诗作品“悬丝系列”(“CREMASTER Cycle”,1994-2002)是一个自洽的审美系统,这个系列包括五部长篇电影,旨在探索造物过程。作为系列电影的制片人,在“悬丝系列”创作的八年期间,芭芭拉·格莱斯顿女士担任了整个系列所有电影作品的制片人。“悬丝系列”得名于男性生殖器官在不同情况下的解剖学位置:《悬丝 1》代表了最为“上升”的状态,或无性别分隔状态,而《悬丝 5》则代表了最为“下沉”的状态,或性别分隔最为明确的状态。从整体而言,这个系列代表了人体早期性别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一个人的性别属性尚不确定。而在巴尼的庞大意义系统中,未知则意味着纯粹的潜能。艺术家在这个宏大系列的创作中涵盖了包括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以及个人历史等多层面的纷杂叙事。巴尼以生物学为起始点,使用传记文学神话以及地理学等领域的叙事模式以探索创造的形式及意义


2000年,由意大利罗马市MAXXI博物馆艺术总监侯瀚如策划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中进行了《悬丝 4》的展出,而在2016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则首次在中国进行了“悬丝”系列全部电影作品的放映


▲ RIVER OF FUNDAMENT, 2014, 静帧影像 Production still.


【 《重生之河》(2006-2014)】


“《重生之河》映射着美国多元的文化架构。作品中通过对‘主角’——三辆汽车的批判反映了对美国文化环境的审视。马修·巴尼在美国文化形象的叙事关键点上以一种大胆的方式做出了批判性的回应。”

——奥奎·恩威佐 Okwui Enwezor



▲ RIVER OF FUNDAMENT, 2014, 静帧影像 Production still.


《重生之河》(“RIVER OF FUNDAMENT”,2014)是巴尼迄今为止最富挑战性和抱负的作品,也是艺术家自“悬丝”系列以来最大型的电影创作。受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在1983年关于描写古埃及的耸动小说《Ancient Evenings》影响,巴尼与作曲家Jonathan Bepler一同写就了《重生之河》的故事架构。梅勒的著作聚焦于探索人类身体的转变过程,而巴尼则通过讲述一辆汽车的反复重生过程以探索美国工业图景中的生死往复的当代叙事。《重生之河》围绕三代美国汽车设计样式展开,故事扎根于其主角“克莱斯勒帝国”汽车的重生历程。《重生之河》是巴尼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不懈创作的延续推进,作品交织了个人、历史以及“现代神话”的复杂叙事创造了一种“叙事性雕塑”。


2016年9月,《重生之河》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进行亚洲首映。而这也是巴尼本人首次拜访中国。放映结束后,巴尼与中国艺术家曹斐,汪建伟及邱志杰一同,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的主持下,进行了公众对话。


▲ "马修·巴尼:悬丝"展览现场,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 2003.02.21 – 06.11 / Installation view of Matthew Barney: The Cremaster Cycl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2003.02.21 – 06.11


【 重要机构展览 】


马修·巴尼于1967年生于旧金山,现生活工作于纽约。巴尼的重要展览包括: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路德维希博物馆,科隆;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当代艺术博物馆,金泽;三星现代艺术博物館,首尔;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蛇形画廊,伦敦;维也纳艺术之家,维也纳;肖拉格/劳伦斯基金会,巴塞尔。巴尼的近期重要创作,长达6个小时的歌剧电影《重生之河》于2014年在纽约首映,并在此后于全球放映,包括视频影像和相关雕塑作品曾于2014年在德国慕尼黑艺术之家展出,后巡展至塔斯马尼亚古今艺术博物馆,及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巴尼曾荣获多个国际奖项,包括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Aperto大奖、1996年的Hugo Boss大奖、2007年德国戈斯拉尔Kaiser Ring大奖,以及2011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Persistence of Vision大奖。





格莱斯顿画廊(Gladstone Gallery)(纽约,布鲁塞尔)于1980年创立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创始人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画廊主之一芭芭拉·格莱斯顿女士(Barbara Gladstone)。格莱斯顿目前在全球拥有4个空间,代理将近六十位著名在世和已故的艺术家


更多展览详情与艺术家动态将第一时间通过

官方微信以及官方网站公布,敬请保持关注

微信:gladstonegallery

官网:www.gladstonegallery.com




▼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画廊最新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