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语音+文本讲解 (第7讲记)
来源安紫林
一、转轮圣王福德难比佛的福德
(一)佛福德无量
上一次讲到:佛告诉一切勇菩萨,一切转轮圣王所有的福德加起来,都不如听到僧伽吒法门一个字的福德大——随便一个字的福德就能超过一切转轮圣王的福德。注意噢,是超过一切转轮圣王!那这个福德真是太大啦。我们知道,转轮圣王是统治咱们这整个世界的,类似于说这个世界的一切福报都算他一个人的。
转轮圣王的福德还非常神奇:转轮圣王一出世,整个世界会变得美好。好比咱们看到的这个土房子的砖头瓦块全部变黄金;等转轮圣王一圆寂,突然之间,金银楼阁都变泥土,可见他的福德有多大。我们整个世界的福德加起来都不及一个转轮圣王的福德,但是,听到了僧伽吒法门所得的福德,超过这一切——十方三世一切的转轮圣王的福德。那这里讲的境界就太大啦,数不清了啊!为什么呢?大家想想。
转轮圣王的福德属“有漏”福德,用完就没有了。转轮圣王如果造了不好的业,圆寂时他也一样可以堕落的,不能解脱,不得自在。咱们平常讲的世间一切福德,都是有形有相的,还是梦中的那个梦境、光影。梦幻泡影刹那之间会消失,而僧伽吒法门是教人成佛的经典,成佛就可以摆脱世间一切有漏的功德,而得无漏的自性功德。无漏的自性功德永恒长存,超出世间一切法。要找到万事万物的这个根本(师弹响指),它永恒长存,这是佛陀所讲的真正成佛的功德。这就是有漏和无漏的区别,所以这部经讲得太伟大啦!
无漏的功德,具有“常、乐、我、净”,这种乐永恒长存;而有漏的功德,暂时快乐一下,很快就消失,甚至于会导致堕落。也可以这么来比方:就像数学讲的有限数字和无限数字,两个不具可比性。任何一个有限的数字和无穷大相比,即使再大,都无法相比较,对不对?就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我们用一般人的思维来想象这件事,从有相的福德来想,就有点想不通:不可能啊!转轮圣王福德那么大,如果一切转轮圣王福德加起来,那就数不清啦,为什么读这部经的一个字,就能超出一切转轮圣王的福德呢?就是因为转轮圣王的福德还是讲的外在境界美好或者身相庄严,而这些会变化。这可以从转轮圣王的福报和转轮圣王的道德两方面讲。
一个是转轮圣王的福报:身体无病、身相庄严、国土清净、社会美好、万民爱戴。这些福报是外在的一个境相,会消失。享的福越大,等这个境相消失的时候痛苦越大,对不对?所以世间的这种福报,总是伴随着痛苦,得到的愈多,失去的时候痛苦也愈大。并且这些福报是相比较而产生的。转轮圣王的福报很大,针对谁来讲的?针对我们凡夫讲的。如果转轮圣王的福报和净土当中的佛菩萨相比呢?又不能比了。世间的福报有限,而成佛的福报是要讲到万法的本源,它超出一切外在的境相,没有任何一法能和它进行比较,所以它是一个无量的福德。并且,自性的功德,也没有世间任何一法能和它作比较,也就是“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嘛。(注:寒山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自性就是“无物堪比伦”,世间没有任何一法能和它相比。
所以转轮圣王的福德再大,都是有形有相的,见性成佛所证到的功德,属于自性常乐我净的无漏功德,任何一种世间的功德没能和它相比。既然不能相比,你怎么能说它大或小呢?所以成佛的福报、功德,超出一切有相福德。
转轮圣王的福,还是外在境界的美好,他找不到外在境界的本质,而佛陀就要通过万相找到那个万物的本质。一切万相都虚幻不实,都会变化,都会消失,都会破坏,而万事万物的这个本质——我们的真心佛性,永恒长存。所以世间万法不能和自性的功德相比。这是讲的福报。
第二个是转轮圣王的道德,也不能和见性的道德相比,因为转轮圣王的道德,主要是讲的十善法——行善积德度众生。但度的众生还是虚幻的影子,还是把这个假相当真,也仅仅是拿世间虚幻的万物来利益众生而已,对不对?这还是以幻相利益如幻的众生,还是在一种幻梦当中,不能出离。而佛陀证到的真正的道德是:噢,万事万物虚幻不实,那就找到万事万物那个根本的真实的东西,那个东西绝对不会骗人。所以这是本质和现象的区别,也是有限和无限的区别,它们之间没办法进行比较。
你这样就能明白,为什么这部经中一个字的功德就超出一切转轮圣王的福德了吧?也可以这么说,一切转轮圣王的福德也可以叫一切境界的福德。一切境界——有形有相的境界,虽然可以享用,但享用后总是会消失,都是刹那变化的。而成佛呢,找到了那个寂净湛然的本体之后,就具足无量的功德,并且不随着外在的幻相变化而变化,所以是永恒。这还是像咱们佛教经常讲的“破相而见性”,破相不是把相毁坏掉,而是人把对相的执着要放下,要找到不属于相的这个(师父弹指)——真心佛性。
(二)佛安享寂乐
我们每个人学佛要确立一个观点:我们要享受自性这种清净湛然的快乐,不要再追求外在环境刺激的欲乐。这点很重要噢。
一讲到快乐,一般想到什么?吃得好啊,穿得好啊,健康啊,长寿啊……这些都是由外境的刺激而引发的快乐。等外境消失,快乐没有了,就痛苦,所以不究竟。你不知道,其实不需要依靠外在环境的刺激,自性本来就是寂净湛然、清净快乐的,要找到这种快乐。你能享受这种快乐的时候,就发现世间任何一种快乐都没办法与之相比。
所以,这部经讲的道理太深!佛陀没有详细地剖析(解说),光讲凡夫成佛的功德就超出一切世间的功德,大到我们不可思议。有的时候,我们还容易疑惑:这不可能的吧,怎么那么厉害呢?像我上次讲过的,我们写《僧伽吒经》当中的一个“的”字也有这么多的功德啊?你写个“的”也是这么多的功德!你说,可我每天都说“的”——那些不管用!因为那个不属于《僧伽吒经》当中的“的”。你用这部经中的一个“的”字就和《僧伽吒经》结缘,别的不行。
这就好比“见烟知火”、“见角知牛”。你见到烟了,就知道那里肯定有堆火,你就能找到那堆火,对不对?看到了石头后边有个牛的角伸出来,就知道那里肯定有牛,你很快就能找到那头牛。所以你写了个“的”字就和《僧伽吒经》结缘,就好比看到了牛的一只牛角,你就能知道:噢,没关系,那里肯定有头牛。很快你就可以找到牛,可以骑牛还家!
很多人修行总是转不过来这个弯。比如,很多人一讲打坐进步啦,讲的都是肉体,你发现了吗?原来打坐觉得背上疼,现在不疼啦——哇,师父我打坐有效果了,太好了,我进步啦;要是打坐一腰酸腿疼——师父,我又退步啦。总是拿肉体这种感受当成打坐的效果,不知道打坐的效果恰恰是让人的心净下来。有些人修行了多少年,这个弯还是转不过来。
大家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这问题呀?即使有些人明白一点道理,但偶尔还会犯这个错误,对不对?只要一打坐,觉得:哎,怎么身体感觉不如以前轻松啦?腿怎么有点疼啦?甚至于心里有点发堵,就觉得:坏了,退步了。总是追求这种肉体的或者思想的舒服或快乐,而不是佛教讲的解脱之快乐。很多人没把这个认清。
解脱的快乐是什么呢?是把贪嗔痴烦恼对我们的纠缠放下。我们修行主要是要享受到这种快乐。
我们现在打坐一方面追求肉体的舒服,另一方面追求打坐的时候没有念头,对不对?打坐追求肉体舒服,当你肉体死掉怎么办?所以,追求这个没有用。第二个,你追求思想念头不起,这个方法不是没有,但你做不到,特别现在在家人根本不可能做得到!因为你要连续地修,才能使思想完全寂静下来。打上两小时的坐,二十二小时又在那妄想纷飞,根本没有用。
怎样才算打坐真正进步了啊?就是你往那一坐之后,以前想干的坏事不干了;以前想生的气不生了;以前放不下的事能放下了——这个为进步,这个为功德。绝对不是打坐打得轻松,或看到什么境界,或好像念头生不起来。修行不关乎念头的事,关键还是人的那些恶念去掉了没有!你看,人不起恶念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受?很安静、很祥和,对不对?人一想做坏事,就嗔恨、纠结、害怕、恐惧,这样心中就不安。
也可以这么说,人做坏事心中很纠结。那你不想着做坏事的时候,你的心是什么样的?最起码很坦然,对不对?这本来是个快乐,但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快乐是超出一切乐的——心中没有什么事,没有自己牵挂的、没有自己纠结的、没有自己恐惧的一些事,过得坦坦荡荡,平安吉祥,这是最快乐的!不在乎肉体有病没病,不在乎赚钱的多或少,甚至于不在乎你打坐时有没有念头。
所以,现在修行大家一定要明白,你能把恶念去掉就能解脱!就那么简单。把这个观念认清,你才知道学佛怎么进步,不然,修了一辈子,实在告诉你,白修!
你修得肉体再舒服,肉体临死还是痛苦,到那时候你会怀疑:唉,为什么我平常修得好,现在反而不行了呢?也许我退步了吧?——这一念怀疑恰恰是烦恼,影响你解脱。
所以说,一定不要追求外在境界这种虚幻的快乐。要明白这个心清净无染、灵知了了,它不随着外境而变化,它真实不虚,你要相信它。不管外境怎么变化,它永恒不变。那么对外境的执着你会放下,对外界的贪恋你也会放下,对外界的嗔恨你也会放下。现在放下之后的这种轻松自在、无牵无挂,这是真实的功德。要明白这个!
不过,光这样说好像体会不深。当你们慢慢地把执着放下,能体会出来这种解脱之乐时,你对佛法就会有真实的信心。你就会知道,这种解脱之乐超出世间一切之乐。明白这个道理后,关键还要做得到——偶尔能做到,刹那能做到,还不行。这个就要用功,不要遇到事,又去执着世间那些去了。
(三)佛具真道德
所以说,转轮圣王的福报是有漏的福报。转轮圣王还是以虚幻的外境、肉体舒适自在为福报,以十善法为自己的道德。而佛陀是以解脱一切外境的束缚、纠缠之后的清净自在为福报;以认识到自性,心中不再纠结外境为真正的道德。
我们一想到了道德,就认为能做点好事,能帮助别人为道德。你知道不知道,其实那些人也是虚幻的。真正的道德还是见到真心佛性,见到之后,就随顺外在的幻境,不迎不拒——知道它虚幻,我不纠结就好了;但也不把外在的幻境去掉,这样呢,一切外境当成一个享受,就像看电影一样,永远享受而不纠结,这是真正的道德。
总之一句话,我们一般人都把道德狭隘地理解成:你有困难了,我帮你一下。其实,这还是属于转轮圣王的世间的道德。而出世间的道德是佛的道德,就是找到这个真心佛性——(师弹响指)你看,灵知了了、清净湛然的真心佛性,找到了之后,就知道一切外在的境界都是幻化不实的影相,我们把它当成个电影欣赏就好了,既不要把它当真,也不排斥它,所以永远快乐,这是真正的道德。这样来讲,真正的成佛之后的道德,像我们理解的要度众生的这个概念还有没有?没有!就知道,众生是个幻影而已。所谓的度众生,也仅仅是一个游戏,是演戏而已,这是真正的道德。
真正成佛,不觉得有众生可度,因为都是影相,这一点很关键!我们现在一般理解的道德,还是建立在“人很真实,他有痛苦,他有烦恼,我要帮助他”这个概念上,这样你心中永远纠结。因为你想解决他的烦恼,到底能不能解决得了,你不能把握。你解决了一个人的烦恼痛苦,还有另外人的烦恼痛苦你解决不了,你也会纠结,对不对?
成佛的概念是什么呢?也不是不度众生,只是度众生时,感觉就是做个游戏,并且做游戏的对象也不是真正的人,而是一个影子。所以,成佛之后的道德是什么呢?——法界就是自己一个人,这一个人在做游戏,十方法界也好、一切众生也好,都是一个影相,所以连度众生的纠结也没有,虽然没有这个纠结,度众生的这个影相可以显现出来,成佛的这个境界可以显现出来,但仅仅是个影相而已。所以成佛真的非常自在,没有任何一点儿的牵挂。
二、僧伽吒法门功德不可思议
【如是善男子。此法门者摄于一切大乘正法。不得以轮王福德为喻。】
就是这样子,为什么僧伽吒法门功德这么大呢?就是因为这个法门“摄于一切大乘正法”。你注意这个用词啊,“一切!大乘!正法!”
换句话说,你学会了这个僧伽吒法门,佛陀讲的一切法门之根本,你就能抓得住,就能慢慢地了解佛陀为什么那样讲法,为什么那样度众生,为什么说那么多的法门。这是把佛陀讲法度众生一切法门的那个根本,全告诉你了。根据这个根本慢慢发挥,就能成就无量度众生的功德、度众生的法门。这部经太关键了!所以,这部经叫《大集会正法经》嘛。一切正法汇聚呀,太厉害了!
这个法门并且还是“大乘”。“大乘法”——,这是一辆大车,全法界就这么一辆大车,解脱自在,来去自由。
这个法门还是“正法”。要讲到正法,正邪的分别在哪里呢?你看这部经就讲到了:严格讲除了成佛、除了明心见性之外,一切有形有相的法,严格的将讲都可以叫邪法。这样明白了吗?佛陀讲了很多的法门,也讲有相的法——人天乘、罗汉乘、辟支佛乘、菩萨乘,而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引导大家走上“佛乘”。
(一)唯有一真实
所以佛陀讲的各种法门都是方便引导,最终的目的是让你明白:人的这个“心性”清净无染,你找到它之后,要把一切对外境的执着放下,就解脱自在。
释迦牟尼佛当初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成道——看到启明星升起的一刹那,明白自己的自性,这就为“成佛”。成佛就这么一点儿,就是见性成佛!这个“性”就是:万事万物虚幻不实,但是通过这个虚幻不实的万物,能找到那个真实的体性(师弹响指),真实的体性不会变化、不会消失、不会衰败,这就能解决自己生死的问题,也能解决自己痛苦烦恼的问题,这是成佛的根本。
那么,后来佛陀怎么又讲出八万四千种法门来?都是为了想把证到的自性法门教给众生。但众生不一定马上能接受啊,佛陀就设立了很多方便,一步一步引导众生慢慢走向心性解脱。这样知道了吧?所以佛陀讲的那么多法门,我告诉你,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都是骗你的!把你骗到这个真实的地方来——哪里?你看(师弹响指)--真心佛性!每人都有,你找到它就好啦。
教你行善积德,得善报、福报,得名誉、地位、钱财,这些都不真实;教你生天也不真实;成阿罗汉也不真实;成辟支佛也不真实;行菩萨道也不真实。最终告诉你:你要成佛!什么是“佛”啊?哎,找到这个觉性(师弹响指)——佛者,觉也!找到你这个灵性、觉性(师弹响指),“这个”真实不虚。
释迦牟尼佛在僧伽吒法门中,把自己证到的真正的法,还有为了接引你认识到这个真正的法所设的方便,从根本上都告诉你了。佛教法门没有那么多,其实就只有这一个法门——僧伽吒法门,也就是成佛的法门。千经万论,只为了教你成佛而已。所以僧伽吒法门包含佛陀无量无边的法门。
(二)譬喻难尽
“不得以轮王福德为喻”。所以转轮圣王的福德怎么能与之相比啊?不仅不能比较,甚至于连比喻都没办法比喻。用转轮圣王的福德来比喻佛的福德的话,佛陀都觉得有点儿耻辱:你太小瞧我啦,哈,你这不骂我嘛,我的福德难道就这么点儿了吗?这还是想拿有漏的来比喻无漏的,永远连比喻都不能比喻。
这句话说得有点儿狠了,是吧?若转轮圣王在那儿正听法呢,会羞愧得无地自容啊,得一头撞死,哈哈。类似于说:“你怎么拿转轮圣王的福德来和我的福德相比啊,你这不是骂我吗?”哎呀,转轮圣王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太难过了。
【如是一切勇。此法门功德非譬喻说。】
并且佛陀还说了,就是这样子。
“如是”。可能怕转轮圣王不服气,佛陀加重语气——就这样子!你不服啊?不服,你来成佛呀。你成佛就知道,为什么说连比喻都不能比喻了。
如是,一切勇,这个僧伽吒法门的功德不能用比喻来描述。
一方面说,僧伽吒法门的功德太大了,比喻不能说;另一方面,还可以怎么来理解呢?即禅宗所谓“壁立万仞”。一讲到功德、福德、比喻,都是有相的东西,可越比喻越远。自性是无相的,你总是拿有相的来比喻,就像过去讲的一个寓言:这个白色的“白”是什么?
瞎子一个盲人,没见过白色是什么,说给他听,他听过后还是不知道。
追问:“白色的白到底是什么呀?”
有人说:“白色的‘白’呀,就像那个鹅毛的颜色。”
他一听,摸摸鹅。哦:就是脖子弯弯的那个样子。“哦”,他说,“‘白’就是脖子弯弯的?”呵呵,还是不明白啊!
又问另外一个人:“那白色的‘白’到底是什么呀?”
又有人说:“不要认为脖子弯弯的就是‘白’。那个白色的‘白’就像太阳光照过来的样子……”
太阳光他也没看过啊,太阳光照过来反正暖暖的,“哦,我知道啦,也就是说很温暖那个样子,是吧?”——也不是。讲了很多比喻他死活都不明白啊!
所以有时候自性的功德比喻越多,可能离它越远。最好的方法是——好,不要再讲各种比喻了。把咱们的想象、比喻的那种想象也放下,都放下。好,放下之后,你直接体认“自性”就好啦。所以,越比喻越远啊。
(三)总一切法
【如此法门能示法藏。灭诸烦恼。燃大法炬。降诸恶魔。照明一切菩提萨埵之舍。说一切法。】
这个法门能告诉你诸佛正法的宝藏。你看,僧伽吒法门微妙在哪里呢?一般的法门只给你讲一个法,对不对?而这个法门给你讲的是一切法门的总集,一切法门的宝藏。
任何一个佛陀的正法就像一个宝贝,对不对?我们学佛,经常今天学一个法,明天学一个法。就好比,今天得了一个宝贝,明天又得了一个宝贝……而这个法门呢,直接把一个金矿告诉你了——不是一个一个的金块儿,而是整个金矿!这儿,随便拿!所以,这太厉害了啊!
也可以这么说:咱们平常往往是今天学一部经,明天学一部经……而僧伽吒法门就直接把一部《大藏经》甩给你了——看去吧!一般是一个一个的教你,而这个法门是一个集合、一个集团、一个整体性质的法,全部给你了,这叫法藏——佛法的宝藏,直接给你的是一个矿藏。
“灭诸烦恼”。这里主要的字是哪个啊?——“诸”,主要在这个“诸”字上。我们往往会误以为“烦恼”是这句话当中最主要的词汇。一般我们所学的佛法,都是一个法对治一个烦恼,对不对?有时会灭了一个烦恼,又来一个烦恼。人有八万四千烦恼,你要慢慢地学八万四千的法门来灭,很慢。而这个法门呢,是灭一切烦恼!这个“诸”就是一切。
“你有烦恼吗?”
“有。”
有,就学僧伽吒法门,全给你断了!所以这个法,不是一个一个烦恼给你去掉烦恼,而是把一切烦恼全部给你扫掉。
“燃大法炬”。炬就是火炬、火把,用来照明的。过去没有电灯,没有手电筒,一般就用布条儿绑在一根棍子上,然后蘸上油点起来,就叫火炬。诸佛的正法就像火炬一样,能给人照清道路。
“降诸恶魔”。把僧伽吒的大火把点起来之后,能把一切恶魔全部降伏。这个火把太大了,光明无量。恶魔都怕光明,所以遇到僧伽吒这一解脱光明、自性光明,一切恶魔都无处藏身。还有,我们平常降魔,也都是一个一个的法门去对治;而这个呢,一切恶魔全部能消除。
也可以这么说:僧伽吒法门就是要你成佛的法门,也是让你找到自己的真心佛性的法门。这个真心佛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啊!一切佛法都植根于自性,所以你从“自性”讲一切佛法,都是正法,绝对不会偏颇。
就像我经常说的,大家不要向外求,好好修你的心,也就是这个意思。向外求都着在境上,容易上当。佛教讲的任何一种法,都是让你找到真心佛性的,让你归家稳坐,永远不认假作真。这个法门告诉你那个真实不虚的“真如佛性”,一切邪法不能在此立足。
一切烦恼都是由于我们对外境的执着,对不对?现在知道,我们要成佛。佛就是人的觉性啊,要找着人的觉性。这个觉性、灵性才是真实的,明白这个,你还执着虚幻外境吗?哎,你就不会执着,你会放下了。外境一放下,这一切烦恼不就全部消失了吗?一切烦恼都由于把外境当真,而这部经就是教你成佛。真正成佛的概念就是告诉你:一切外境虚幻不实,你放下,一切烦恼怎么立足呢?!所以它能得利益,它能消除一切烦恼,就是这个意思。
还能“降诸恶魔”,魔就是外境对你的障碍。自性有魔吗?自性是“独行无侣”,没有任何东西能障碍自性。明白这个之后,永远不着魔。因为执着外境才会有魔障啊,你不着外境,就没有任何东西能障碍你——所以能降一切魔。所以说,最好的降魔方法是什么呢?是安住自性!你看,人安住自性如如不动的时候,还有障碍吗?
二、僧伽吒法门功德不可思议
(四)阴阳相伴而有
既然有通达,必然有障碍。根据周易文化,只要一讲境界,都分阴、阳。一切外境肯定有上必有下,有内必有外,有好必有坏,有大必有小……都是因对待而产生的。同样的,既然有顺利,肯定也有障碍;既然有举步,肯定也有落脚的时候啊。
我们一般想的境界上通达无碍就是——只能有上,不要有下。上多好,永远高高在上多好啊!就像咱们说的,“哎!当老百姓太苦了,我们都当官儿、都当国王,最好发愿让全国人都当国王。”啊?每个人都当国王啊?谁当大臣呀?谁当老百姓啊?
你这么想想,我们平常人的思维是不是很怪异?这是个悖论,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对不对?但我们永远想忙忙碌碌地实现这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我们众生的执着!
所以境界上肯定会有烦恼,就像咱们刚才讲的,好像还觉得自己是大菩萨发心呢,对不对?觉得当老百姓太苦,要都当国王多好啊。我发愿我做国王,也希望一切众生当国王。一想到这里,自己都激动啊——看我的心量多大啊。啊?再想想,你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不可能每个人都当国王。这都是因为着在境上了,着境之后又只喜欢境界的一方面,而形成的一种错误的理解,不知道“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我们总是想着:光要上不要下,光要好不要坏,光要男不要女,光要天不要地,光要长大不要小时候……这样子,世间法就不能建立,世间法肯定只能是对待产生的。
比如说我们总是想着:哎呀,最好人人做菩萨多好啊!都做好人多好啊!都做好人的时候还有好人吗?好人是和坏人相对的,是不是这个道理?
你说,没有魔还有菩萨吗?没有魔就没办法有菩萨。因为世间法只有这么两种境界:一个是帮你的,一个是害你的。来害你了你觉得苦,来帮你了你觉得很快乐;害你的你就叫他“魔”,帮你的你叫他“菩萨”。但没有害你的,怎么能显出来有人在帮你呢?你没有灾难怎么能显出菩萨的功德来呢?在境界上,我们的追求往往只会产生一种错觉。像我们经常说的发愿、我们认为的成佛,好像境界上法界一切众生都应该变佛的样子。可如果没有众生哪来的佛啊?佛是觉悟的意思,没有迷,还有觉吗?就没有觉了嘛!
所以说,境界上想求圆满,永远不可能,因为一切境界必然是对待而产生。这个魔永远不可能完全消失,你想让一切魔不存在,就好比想着“只有白天不要有黑夜”一样——白天就好比是菩萨,夜晚黑暗就相当于是魔鬼。但是只有光明没有黑暗,人也受不了。佛菩萨就相当于一个医生,害你的魔鬼就相当于让你生病的。你不生病,哪来的医生呢?
《维摩诘经·佛道品》当中就讲过这个道理,“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同样,佛菩萨也不能离开众生,正因为有众生痛苦轮回,才有了佛菩萨带领众生解脱六道轮回这么一回事儿。所以一切佛菩萨都如枝叶花果,而我们凡夫就好比是根干,没有这个“根”、“干”,也不可能有这个枝叶花果。或者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好比是淤泥,佛菩萨就好比淤泥里长出来的莲花。要没有这个淤泥,莲花还能生长吗?莲花之所以长得好,就因为长在淤泥里,这淤泥是它的养分。
(五)大圆满
所以一切外境必然产生这么两种境界,不可能只有一种境界。但我们现在往往都在追求单一的境界,这个不可能实现。
那真正成佛的道理是什么呢?让你知道境界永远虚幻不实;之后,要放下,要找到那个真实不虚的佛性;之后,解脱自在就好了。自性解脱才真实,除了自性之外,在境界上永远不可能圆满,就像我讲过很多次的庄子的那个故事。
庄子带着他的弟子走到旷野里,看到了一棵很大的大树,他的弟子一看,很激动:“哇!这棵树这么大,得覆盖好几亩地。这是一棵神树哇!”很激动,都想跪下磕头了。
庄子看都不看就走了。
他弟子说:“哎,老师啊,你看这棵树这么好,你怎么扭头就走呢?”
庄子说:“不用看,这棵树肯定不成材。”
他的弟子不相信,走那儿一看——果然:树叶子又苦,树枝又蜷曲,木质也不好,根本不能做任何器具。
弟子们觉得庄子很伟大,说:“哎呀!老师你真厉害!你怎么那么先知先觉呢?你没看就能知道这棵树无用,是不是有神通啊?”
庄子说:“很简单的嘛,如果说这棵树木材非常好,早就被别人砍掉了。就因为没用,它才能长那么大。”
“所以,”庄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们哪,记住——无用才好啊!无用就能长生不老了,有用就会累死。”他的弟子听了很高兴。
之后到一个朋友家里。朋友一看庄子来了,很高兴,说:“赶紧杀一只鹅来招待客人。”
仆人就问:“主人啊,有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一只啊?”
主人说:“杀那只笨的,不会叫的。”
结果庄子的弟子迷惑了:“老师啊,你不是说人笨点、傻点好的吗?你看那棵树就因为不成材能长那么大;可这只鹅因为太笨、不会叫,却被杀吃了。我们到底学笨还是学聪明啊?”
庄子也不好回答了。最后他说:“那就处在笨和不笨、有用无用之间吧。”后来一想,哎,也不对呀,这“有用、无用”之间怎么相处啊?还是不行。
最后讲了一句说:“哎,看起来只能合道了。”
“合道”什么意思啊?就像咱们说的——成佛,明心见性。除了自性之外,外在的境界永远有好有坏、有对有错,你没办法圆满。只有这个“道”超出了善恶、对错、是非,只有它才是真正究竟的圆满。除此之外,外在一切境界都不圆满。
大家都知道,西藏有个法叫“大圆满”。大家一听,可激动了!很多人赶紧跑到西藏修大圆满。你们知道什么叫“大圆满”吗?就是告诉你:世间一切外境不圆满,不要追求了!只有你的心是真正究竟圆满,这才叫大圆满。所以大圆满包含两方面:圆满和不圆满——自性本自究竟、本自圆满;而外境绝对是不究竟、不圆满的,这两方面加起来才叫大圆满。
圆满和不圆满加起来等于“大圆满”。我们一般认为的大圆满就是:我有神通了,我长得漂亮了,我有国土了,我能飞了……这是“大圆满”吗?这都讲的是外境,外境不可能圆满。所以真正的大圆满怎么修呢?告诉你:哎呀!放下外境,放下对“圆满”的追求。
外境不可能圆满,而我们都追求外境的圆满了,对不对?外境本来就不能圆满,并且这种不圆满也正是它的功德,挺好的呀!正因为不圆满它才动来动去,变来变去。就像一瓶水全满了之后,这个水还能晃荡吗?还能起波浪吗?不能。就是因为有半瓶子水,才能瞎晃荡呢。“半瓶水”本来的一个贬义词,咱们讲成最高的褒义词了啊!这就对了,世间万法肯定只有半瓶水。只有半瓶水才能晃荡,这一晃荡我们就能欣赏风景了——它就会起各种各样的波浪了,对不对?如果瓶子里完全充满了水呢?不能起波浪了啊!
所以真正的大圆满,就是知道这件事儿之后,放下!——哦,就是这样子,不可能圆满的。你追求圆满干嘛呢?不要追求了,放下!哎,放下之后,外境就这样子——好就好,坏就坏,没有关系。这就是无修,无得,无证。一般我们讲到“修”、讲到“得”、讲到“证”都是讲的外境,对不对?都是讲的修外在的肉体、思想……这些还是修证——为了得到外在的一个境界,或者证到外在的某种境相。要把这些外境全放下啊。
所以说,真正的无修、无得、无证,恰恰是放下“有所求、有所修、有所得、有所证”的这个追求心。那不和禅宗是一样吗?还是这句话,“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我们有修、有得、有证就是狂心,就是往外追求的心,就是像神经病一样到处乱跑的心。所谓的无修、无得、无证,恰恰是 “狂心顿歇”,放下,不再追求这些了。那么放下之后,外境的这种不圆满,正是它的圆满性,挺好的。
外在不圆满不要紧,你有一个(师弹响指)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没有形相,但真实不虚的东西——叫它“自性”也好,叫它“真实明点”也好,叫它“唯一明点”也好,不管什么,都无所谓,反正真有这个东西呀!明白这一个就好了。这就是禅宗讲的顿悟法门,能当下证成的。为什么呢?因为不修外境。但凡修外境,修因而证果,很难很难。知道外境虚幻不实,放下——这太简单了,当下就能放下。
讲到“大圆满”,大家知道是从哪儿传到西藏的吗?汉地。“大圆满”是莲花生大士所传。但莲花生大士的师父是谁呢?是我们汉地的一个人,他的西藏的名字叫吉祥狮子。根据“大圆满”所讲的道理看,其实,“大圆满”就是咱们汉地的禅法呀!大家知道这个吉祥狮子是什么时候教莲花生大士的吗?大概是唐玄宗时代,和六祖时代差不多。
莲花生大士当时学“大圆满”的时候,吉祥狮子到莲花生大士的家乡——那个地方现在还有呢,基本保留了过去的风貌——大概就是现在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斯瓦特县那个地方,古印度时期叫乌苌国。当时吉祥狮子从汉地到那儿,然后莲师跟着吉祥狮子学的。西藏也研究过这段儿历史,这是他们说的,不是我们汉地人研究的。你看这些法,根本都在汉地呢!
(六)降魔
怎么“降诸恶魔”呢?我们一想到“降诸恶魔”,就是让魔“扑通”跪倒在地,吓得打哆嗦啊,发愿不再害人了……哈哈。其实是明白自性之后,不再受恶魔的影响是真正的降魔。不是把魔打得害怕,而是不管魔怎么来障碍你,你都不受影响。
一切魔境不出三种:一个是贪境、一个是痴境、一个是嗔境。贪境就是美好的境界引诱人让人贪着;嗔境就是恐惧的、刀枪剑戟杀人的境界,让人心生恐惧害怕;还有一种痴境,愚痴就是浑浑噩噩过就行了,不管解脱不解脱。所以说这魔境还都是人的贪、嗔、痴化现,你不贪、不嗔、不痴,就没有魔境可魔你了,就那么简单。
怎么降魔?我们一想到降伏恶魔,就认为是念个金刚法把它杀掉或者打它一顿之类的。其实真正的降魔是自己不受影响,而不是把魔杀掉。你就是杀掉一个魔,还有无量个,杀也杀不完,它无量无边。逆境就是所谓魔境,有顺必有逆。你怎么能杀得完呢?所以,你只能“顺逆不拘”。
这句话是禅宗讲的,这是真降魔的方法:顺境也不能约束你,逆境也不约束你,这才是解脱自在。再换句话就是:顺境我也不会贪恋它的美好,逆境我也不害怕,我的心永远清净无染,就这样把握自己的心,不起贪嗔痴——真正的清净,真正的自在,这就是降魔。
释迦牟尼佛当初在菩提树下得道之前,不是也有魔王来障碍吗?魔王就化现这三种境界:
一种是,先化现嗔境:化现了很多的妖魔鬼怪、刀枪剑戟要来杀佛。佛不害怕,你看这就是降魔。所以释迦牟尼佛降魔就是:魔要害他,他不动。魔一看没办法,走了。
然后魔又说:我把天宫让给你。这是引诱佛,让佛起愚痴心。但是浑浑噩噩在世间过得再好,也不能解脱呀。佛也不干!魔就没办法了。
最后,魔又派自己的三个女儿来迷惑佛,就是讲的贪心了。佛也不为所动。
贪、嗔、痴这三毒连根拔掉了,就解脱了,成佛了。
解脱成佛了,魔不照样还在吗?还在天上,偶尔还下来干扰佛,佛不为所动,魔没办法而已,这就是“降魔”。所以降魔非常简单,对不对?这是真正成佛降魔,就是这么降的。
我们一般讲的降魔怎么降啊?来“念个咒降魔”。我现在经常讲的“结界法”,结个界呀这都是小的,这些都不行啊。最高的降魔就是:“我不为所动”。任何境界我不贪、不嗔、不痴,不执着。放下外境得解脱,这是真正的降魔。我们平常讲的各种降魔的方法都是一种方便法,不究竟。
僧伽吒法门是教人成佛的法门,成佛就要明心见性啊,要找到那个本体——真心佛性。你找到它, 就知道这个真心佛性永远不会受外在境界的干扰。一切外境想障碍这个自性都障碍不了,所以见到了自性马上降一切魔,魔再也拿你没办法了,这是最高的降魔的办法。
这种降魔方法多自在呀,太简单了!知道你本来是佛、本来金刚不坏,一切魔也只是个影子,它怎么能伤害你呢?你理都不理它,这是最高的降魔的方法。
(七)照明菩提萨埵之舍
【照明一切菩提萨埵之舍。】
佛陀讲的僧伽吒法门就好比是一个大法炬,光明无量。一切菩萨就相当于自性起用,是来利益众生的一种相,如果你不明白这个自性光明的话,度众生如黑暗中行,说不定在哪个陷阱就掉进去了。
这个“自性”本来就是自己的家,就是自己的房子,这部经用词多准确!你看,“照明一切菩提萨埵之舍”。“舍”就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房子。换句话说,菩萨不是准备度众生想成佛吗?那这个成佛度众生还是在自己家里,度了半天都是自己家里人。虽然在自己家里,如果你不明白这个自性光明的话,就好比是自己家里有的财宝,看不清也可能绊一脚,把自己摔倒。法界一切境界本来都是自己家里的财宝,都是自己家里的家具,但是你没有这种智慧的话,黑灯瞎火地撞过去,撞起包了。——本来是利益你的,结果害了你。
明白自性之后,才能对佛教讲的一切万法的根本认识得清楚。对一切法、一切外境、一切众生的本质能认识清楚,就像在光明照耀下,任何角落全清清楚楚。你这样度众生还会迷惑吗?永远不会迷惑,永远度不错众生。这种智慧最重要。
如果不明心见性、不明白成佛的根本,发心度众生虽然也值得赞叹,但关键是你怎么度众生?将人度到哪里去?用什么方法?
不要认为给人家一点吃的、一点穿的就是度众生。真能引领别人解脱、引领别人成佛,才是度众生啊!你都没成佛,怎么成佛也不知道,你还发心想教别人成佛,你怎么给别人讲法?
所以,如果不明心见性的话,想度众生,犹如在黑暗中帮人过独木桥。看人家看不清路,过不了桥了,“慢着!来,我拉你过去。”——发心真好,值得赞叹,但其实自己也看不清怎么走。碰巧了也许能过去,碰不巧呢,自己和别人都掉下去了。“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啊,很可怕的!所以佛陀在讲法当中,赞叹“自己未度先度众生”的菩萨发心,但只是赞叹这种精神。精神可嘉,行为却不可取。那真实的行为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就是自己先成佛,然后再度众生,这才能真实地利益众生。
最近,群里有好几个人来问我救度的问题。有一位居士,在屠宰场或者鱼市、菜市场等地方看到很多动物被杀,心里非常难过,就想救度它们,但不知道怎么救度才有效。也念了点经、念了点咒,但到底能不能度,他也不清楚,非常难过。于是就来问:“师父您教我一个方法,怎么才能真实地利益众生啊?”
我说:“你这个发心真的非常值得赞叹!看到这种境相,希望你要发起成佛的心来。看到这个境相赶紧发愿——希望我早日成佛,好有能力救度它。也希望这些众生将来都能做我的弟子,我教他成佛。这样,是能真正的真实利益它。”
他说:“这太遥远了!我想现在马上就让它们得到真实的利益。”
他其实就是想问,有什么好的方法,又不要用功,又非常简单,只要路过说上一句话,那些鱼虾不用自己修就得真实成就,最好大家还能看得到,比如这些鱼虾直接生极乐;或都成佛了,无量无边的佛,色塞虚空,放光动地,咱们抬眼就看得到——这才算真正有感应。
弄得我也哑口无言了。唉,师父要有这个方法也不在这里了,哈哈。
咱们说过,念些咒可能会让它们往生极乐世界。关键是他想“有把握的、绝对的”,弄得我没办法回答他。哎呀,这是一个禅机呀,“壁立万仞”呐,太高了!
他们理解的“怎么才是真实地利益众生呢”,就是看得到那个境相。比如说念个咒,一下子让鱼变成了佛的样子在空中站着——哇,这真实啦!严格来讲,这也不真实,但他们以为这是真实。
学佛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你要真想有这么大的功德也不是不可以啊,你现在赶紧发大心,具有这个能力,这个得你自己修出来的才行。
他说:“我不行。师父,你教我一个方法,让我行。”
那还不如直接说:“师父,我不行,你来。”哈哈......
这个要求比叫师父直接去还厉害还高!哎呀,弄得师父没办法了,把师父都吓跑了……
警匪片里经常看到很讲义气地帮人:“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我也是,我只能教到这里,见了这种境相,真正地发心,希望自己早日成佛。
这也符合《僧伽吒经》讲的道理,只有你真正成佛了,才真正地有能力去救度众生。除了这个之外,再没有更投机取巧的办法了,是不是?
大家觉得成佛太遥远了,你要学了《僧伽吒法门》就知道这个不遥远,非常简单。要知道,你真发心成佛这一念,生起的功德太大了!
如果谁再看到众生受苦的境相非常纠结,想早日成佛,真实利益众生的话,你就要来读《僧伽吒经》。因为这部经讲到:你只要读过这部经,就能拥有你的佛国。就可以救助众生到你的佛国了。厉害吧?哎,太厉害了!
三、佛道不远,唯僧伽吒难遇
所以说成佛也不一定需要很长时间,你要遇到了真实的法门,可能会很简单。
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修道是修什么道啊?他是想找到成佛的方法,却一直找不到。他受了很多苦,就为了找到这个方法。真找到了,成就非常简单。
我们容易错理解为:好像释迦牟尼佛早就知道怎么成佛了,又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大家千万要注意这一点啊!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修道,并不是知道怎么成佛了,又慢慢经三大阿僧祇劫苦修才成就。三大阿僧祇劫修道是说:从没接触过,到第一次接触佛教开始,慢慢积累,到开始信佛,慢慢再去学佛,慢慢再去求法……这样一步一步,最后真正地知道怎么成佛,找到这个法门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所以说成佛的方法非常简单,但是你想知道怎么成佛这个方法,太难求了,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慢慢来积累才行。
所以这部经中讲到了,我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已不是一劫两劫来学佛法了,不知道接触了多少佛,学了多少劫,才遇到僧伽吒法门。这部经后边都有原话的,你们自己再看,不用怀疑。换句话说,你这辈子死掉,如果你真想发心早日成佛的话,你有能力马上可以成佛去了,有你的佛国。
那有人说:“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太难了!知道这个法,听闻了这个法就可以成就?不可相信啊!怎么和别的经讲得不一样啊?”其实没矛盾。你要研究这“三大阿僧祇劫”是什么意思,那是从对佛教刚刚认识,这样慢慢结缘,一世一世的结缘,结三大阿僧祇劫。像我们能遇到僧伽吒这么高的法门,你都不知道修了多少劫了!这样没矛盾了吧?大家不要怀疑了。
所以,是成佛的法门难遇。成佛是难遇易成的法门——成佛非常简单,但是这个法门你遇不到,可能无量劫都遇不到。
释迦牟尼佛就是三大阿僧祇劫苦修,那真是 “剥皮为纸”、“蘸血为墨”、“析骨为笔”——这样来求法,才一点一点地求来。也不是一下子就求到,是一点一点地积累,积累了三大阿僧祇劫,慢慢才真正地明了成佛的方法。那我们现在直接遇到佛陀的教法,告诉你怎么成佛了,那就说明,你三大阿僧祇劫受的苦到现在圆满了。你肯定也受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么多的苦,追求成佛的法门没追求到。你今天能遇到僧伽吒法门,说明你已经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了,甚至更长时间,绝对不会少!不然遇不到的,真的值得庆幸啊!
也可以这么说啊,如果我们想要修行,但听闻不到佛法,依靠自己摸索一个成佛的法来,会怎么样?太难了!真的难哪。那我们现在呢,都是遵照佛陀修的方法,我们再成就自己的功德,这就简单多了。
我也经常说佛教没有他力救度的说法,都是自力,但是要把佛陀讲的法当作他力也可以吧,这么说也对。佛陀能讲这个法,你不用摸索,现在直接看到了,就相当于佛力加持吧。只能说相当于。为什么说相当于啊?还是说,你为什么能遇到这个法门,这也是你前世慢慢积累的福报。严格来讲,也不是真正的外力。一切佛的法门,当然特别是这个僧伽吒法门,这些法门怎么来的?也是你生生世世追求,慢慢积累的,今世才能见得到,这都是你前世努力的结果,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功德。
如果说你自己摸索,今世仍然找不到成佛之路,这时突然看到了佛经,很容易就修成了。这也可以说,你今世是依靠佛说的这个法成就的,是靠佛力的加持,这么理解也未尝不可。
有些有争论的佛教名词概念如果定义规定好了,往往就会发现原来说的都是“一家话”,没有任何矛盾的。比如这个“外力”,我们怎么定义这个“外力”?要是认为,外力就是不用我努力,直接佛给我一种力量就能成就,这种“外力”是没有的。如果说,这佛法不是我们自己摸索悟到的,而是看到了佛陀的言教,这也相当于一种外力吧。然后根据佛陀的教导,我努力去做,很快成就了,这也相当于自力和他力的结合。要这么定义这个“他力”,我觉得也没有矛盾。
我们学佛,最大的功德就是发愿要成佛。要成佛,你慢慢还要研究佛经里对成佛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成佛,这样才行。所以发愿成佛这就是个引子,慢慢把佛陀真正的功德智慧都引出来了。僧伽吒法门讲的道理广大甚深、圆满究竟,一切菩萨想度众生,不读这部经可能就像盲人骑瞎马一样,前途茫茫,有的时候会走错道路。而僧伽吒法门的这个道理搞清之后,再度众生永远不会偏颇。
“说一切法”,也就是说这个僧伽吒法门,你明白了之后,你可以明白佛陀讲的一切法的精髓、内涵,你就不会学习错了。
(一)善行非梵行
【尔时一切勇菩提萨埵摩诃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行梵行者甚为希有。何以故?世尊,如来行难得。”】
前面基本上就是在讲发愿成佛的重要性,这一段也很重要,虽然很简短的一段话,但是告诉我们修行到底要怎么去做。难道说光发愿成佛就行了吗?自己还得去做。怎么做呢?
当时一切勇菩萨就告诉佛说:“佛陀啊,如果能修行梵行清净无染,这样的人,太稀有难得了!为什么呢?佛陀,因为佛陀的修行方法甚深难得。”
一切勇菩萨就告诉佛陀,“佛陀啊,真正的能修清净行太难得了!”什么是清净行呢?“梵行”,“梵”就是清净的意思。我们一般理解的梵行,好像持戒修行就是梵行,对不对?其实,如果从自性来讲,光持戒修行还不是梵行,但凡你执着了外境都为污染。真正的“梵行”就是知道这个心性真实不虚,一切外境都虚幻不实。你要把假的放下,心不着境,这才是真正的清净,这才是真正的梵行。也就和六祖讲的“着境生灭起……离境无生灭”(注:六祖: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意思差不多,你执着了世间就有生死轮回,人要想成佛解脱生死,就要把对境界的执着放下。
对境界的执着分很多种:作恶,这属于境界;行善呢,也属于境界。我们有的时候容易把“行善积德”当作梵行,注意哦,行善积德也不是梵行,行善积德是善行。要知道,善行恶行都还在外界的境界上用功,都不为清净,都能拉自己进入六道轮回。作恶让人下地狱,行善让人上天堂——天堂、地狱都还在六道轮回当中。轮回,就是你去了还得再回来。你上了天堂也不长久,你下了地狱也不长久,反正你永远是去了来、来了去,没有完,越转越晕。所以行善积德也不为“梵行”,作恶害人更不为“梵行”了,对不对?什么为梵行啊?超出善恶,放下善恶才是真正的清净梵行。
讲到“修心、清净无染”,那现在有些学佛的人就有个理解上的错误,总是认为:你这个人太自私了,你学佛人要行菩萨道嘛。认为行菩萨道好像就是做好事,扶贫、救灾、放生、布施,做这些有为的事儿,好像这就是菩萨道了。我讲了很多次了,一定要重视,这是个误区,对我们佛教打击非常大!
二)《佛说三皈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我前几天刚看了一部佛经,叫《佛说三皈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那部经讲得非常好。讲的是什么呢?是说三皈的功德、五戒的功德、慈心的功德,与厌离的功德哪个大。
比如说咱们去布施、供养,这个功德和三皈的功德哪个大?(弟子:三皈)那我们受了三皈,三皈的功德和五戒的功德哪个大?(弟子:五戒)五戒的功德和慈悲利益众生的哪个功德大?(弟子:慈悲利益众生)慈悲利益一切众生的功德和厌离的功德哪个大?(弟子:厌离)你们都回答对了,不是瞎猜的吧?呵呵。
因为从道理来讲,前边几个认为对,都没有疑问。就后边这一个:慈悲利益众生和这个厌离世间的功德哪个大?其实在这部经中佛陀讲了,厌离的功德大。
这部经很短很简单。一次佛陀为给孤独长者说法:在过去有一位梵志叫毗摩罗,家里财宝很多,就广做布施。当然过去久远劫时候人富贵,富贵到什么程度——毗摩罗布施的时候“用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现在谁家能有这么多的钱啊——八万四千钵盂。那钵盂很重、很厚的,金的得几十斤重,太厉害了!现在家里有一个也富了是吧?现在咱们觉得谁有点钱就很了不得了,和过去无量劫前的人比,没办法比了。
过去无量劫前——还就是咱们这个地球上的众生呢,有一位长者,家里很富裕。人家想做好事怎么做呢?就用“八万四千金钵”——金子做的钵盂,“盛满碎银”布施。一钵盂的银子啊!钵咱见得少,就想象个盆子吧,一盆银子布施给大家,厉害吧?
“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这更厉害了,用一个银的盆子装满金子布施。咱们说,谁要有这一盆子金子那太厉害了!
又用“八万四千金银澡罐”布施。“澡罐”就是过去印度人到河里去洗澡,要提个罐子往头上浇水。那也不小吧?就拿着这些直接来布施,这么大一个,你想想,金的,直接送给人了。
还有“八万四千牛”都用“金银覆角”,家里太富了,养了很多头牛啊,牛角上绑一块金子,太厉害了!
还有“八万四千玉女,庄严具足”,玉女就是美女啊,把八万四千的美女打扮好,直接布施出去了。这个咱不敢讲了,有点侵犯人权啊。当然这句话是过去无量劫以前的,现在来讲就违反法律啊——不征得这些美女的同意,就布施给别人,这是违反人权啊!这是无量劫之前的事儿。
还有八万四千的床;有八万四千的衣裳;又有八万四千的大象;还有八万四千的马,都用金银做鞍子;又用八万四千的房子这样来布施。把这么多的宝贝都运到城门口,谁想要就拿去,就这样布施;还有的直接拿一套房舍,施舍给寺庙里。
像这样的布施,你想想这个福报得多大,那咱们现在根本无法想象了。我们偶尔到寺庙里,把一个金戒指拿下来供佛就觉得了不得了;拿一个钻石供佛,更觉得自己功德无量了。你和人家拿一盆、一盆的金子来供相比,差太远了。
但是佛陀说:你看就像这样的布施,得的福报多吗?太多了!数不清啊!太厉害了!但是不如受“三自皈”的福德大!——这样来布施供养,不如自己(不是叫别人)真正去受三皈依。三自皈,你看看没说他皈呀。现在很多人自己不学佛,教别人学;自己不受三皈,叫别人去受三皈——这个不算。你看,是讲修行了吧,做外在的福德不如修你的心。你做这么多的好事,不如你自己心里真皈依佛法僧三宝,是自皈依哦,很关键!
我们现在是不是颠倒了?认为学佛,光学有什么用呢?光念个三皈依那就行了?你得布施供养去。认为这样才是学佛,认为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个误区。这部经当中佛陀讲了:你做这么多的好事,都不如你自己真心地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信心,去皈依去学习的功德大。为什么呢?因为你受了三皈,你会学佛,那么慢慢地你用佛法去接引众生,能给众生带来一切功德,能离开生老病死的这一切畏惧,所以能使一切众生无畏。这个利益太大了!你给人家金子银子,用完了就没有了。你受持三皈,慢慢能和佛教结缘,慢慢能知道怎么了生脱死,这个功德大呀!所以说,皈依三宝的福报不可计量的。
佛陀又讲,以上布施福报已经非常大,再加上比布施福报还大的受三皈的福报,全部加起来,都不如受五戒的福报大。戒杀、盗、淫、妄、酒这五条,你做到了,“功德满具,其福胜也”。受持五戒就是真正的修行了,对不对?你只皈依三宝,对佛教有信心,你还没真实去做。当你受持五戒,你能利益多少众生啊。你看,不杀生,第一个利益自己,慈悲心生起;第二个利益众生,能给别人快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都是这个道理。一方面可以自度,让人不执着外境,心安理得、快乐无忧;一方面能给众生带来快乐啊。
我也经常讲,如果现在我们中国人都信受佛教的智慧,不说学得更深,只要都真能持好五戒,咱们中国还有那么多的罪犯吗?还有那么多的假货吗?还有那么多的灾难吗?那肯定是蓝天白云。也不需要查什么酒驾了,是吧?本来都不喝酒。也不需要打击假货了,因为不会有假货——人要守不妄语戒呀,假货就是妄语。现在的婚外恋还经常打架,拿刀子捅人,如果不邪淫,家庭都和睦。不偷盗,那么还需要警察到处抓小偷吗?没小偷了。也不用摄像头啊,连保安也不需要了,是吧?绝对是可以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所以守好五戒,咱们国家绝对就幸福,就太平,就那么简单。我们学佛入门的这个基础——“五戒”守好了,就能做到国泰民安,多好啊!所以,佛教太伟大了!
像上边讲的这些布施的功德,加上受五戒的功德,还加上受三皈的功德,全部加起来,功德无量无边,是不是?那都不如这个“弹指顷,慈念众生”的福报大!就是(师弹响指)弹指“啪”这么一刹那之间,生起一念心来:“哎呀,我就像一个母亲一样,看这一切众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想照顾他们。”——这一念心生起,这就是菩萨道的发心,这就是菩萨心,也就是成佛之因。
有人说:“前边做了那么多的事儿,还不如这一念‘啪’(师弹响指)发心大啊?”你注意,心是一切行为的本源啊!你心里慈念众生了,你不用想着怎么持五戒了,你念念之间肯定会持好五戒,对不对?不用想着利益众生了,你肯定会利益众生去。
佛教经常讲,你只要把这最根本的“心法”修好就行。为什么啊?这个“心”支配人的一切行为,心性修得慈悲了,你还用讲“怎么持戒、怎么修行、怎么利益众生”吗?真正心里慈悲了——当然得真正的慈悲,不是装出来的——从真心发出来的慈悲,能使你随时随地都会利益众生。很简单的,就像一个母亲一样,她对自己孩子关爱就是慈悲,就是慈爱。有这一念心,也不用再另外教这位母亲怎么对孩子好,有这一念慈爱自己孩子的心,她就会想方设法地去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对不对?
所以说,这个慈悲心一起就是一个总持法门了。很多的功德智慧,你不用学,自己都能创造出来。怎么利益众生,你肯定自己都能创造,自己都能会。所以慈悲心一起,就算没有佛法的地方,你也能行菩萨道,你自己摸索都能摸索出来菩萨道。这个就是儒教《大学》当中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这个“修身”不是保养肉体,是把内在的烦恼去掉——《大学》当中讲的还是心法啊,它讲的“修身”就是“修心”!
人家儒教也是只讲“修心”,别的反而讲得少,也讲了为什么要这样。比如说,一个小女孩儿出嫁之前,也没有学过怎么养孩子吧?特别过去一般小女孩儿十几岁就会出嫁了,十五六岁肯定没有培养怎么给孩子喂奶,给孩子换尿布。需要学吗?不需要。天性当中就具有的慈爱,她出嫁之后有了孩子你看,每个母亲养第一胎都没有经验,这不是每个小孩儿都照顾得非常好,是吧?怎么学的呢?不用学,一念慈爱心,摸索都能摸索出来。
我们修行、学佛要注意,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真正修好就行啦!我经常讲这一点,反而具体怎么做,我不太讲,因为你真正有慈爱心,不用讲你肯定做得好。六度四摄,你慢慢都能学得会。因为你不想伤害人,你想着要利益别人,你说话就会柔和,行为就会利益别人。很简单!《大学》当中的话就是“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任何一个女孩子先学怎么养孩子,再去出嫁。就是一个做母亲的天性,对自己的孩子很慈爱,所以她养小孩儿都养得非常好。
我们这里有很多女同胞,都对这个有经验。特别是现在都是一胎化,要说没学过哪能养得好啊?这不大家也都养得挺好的吗,也没有说哪一个人把孩子养坏了,是吧?
你看,不解释我们不容易知道佛经中佛法的精髓。觉得“弹指顷”只是一念利益众生的心,人家那里拿了什么八万四千的金钵盂盛满了银子利益众生,还是人家那个功德大,人家那个是实在的行为啊。你光有心念有什么用呢?——很多人容易犯这个错误。其实,这一念慈悲心,这是根本!
我也讲过很多次了,你心念不慈悲,心里很恶,有的时候也可以做好事儿,但那个好事儿是有一定目的的,有所求的。当时看着是好事儿,有可能是另有目的,又可能做坏事儿去了。所以,先把心修好——这才是关键!
我们不读佛经,就容易产生这种偏颇,对不对?所以我为什么经常说啊,我们要多读佛经,要请释迦牟尼佛亲自来讲法,就是现在我们很多理解都是错误的。佛法讲心性,讲解脱,这是根本,这是解脱的根本。并且心性解脱的人,在世间做事一定是利益众生的。但现在很多人认为:“你光讲修心,你不讲具体的事儿,你这种不行,这不是真正的佛教,也不是菩萨道,必须忙忙碌碌做事儿。”现在这种观点,容易把佛教引导到错误的地方去。当时表面看,好像是好事儿,有可能会隐藏着很大的祸患。
所以我们学佛,先把根本抓住、修好,根深才能叶茂。你真正的心性解脱了,心里慈悲了,佛教讲的各种功德,你慢慢的肯定能具足,并且真正的善心,也会做出真正的善事,不会带有欺骗性。
佛陀接着说:就像上边的布施那么多的功德,三皈、五戒、慈念众生那么多的福报,这些全部加起来,都“不如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得的福报大。也就是出离心——“咱们这世间一切都没有什么可快乐的,都要放下”这一念的功德,比前边讲的什么布施、三皈、五戒、慈念众生的功德加起来都大得多。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能令行者灭生死苦,终成佛道,故其福最胜也。”你想起来世间一切没有什么可乐的,你就能灭掉生死轮回的痛苦。生死轮回,不就是因为执着世间才来的嘛,才轮回的嘛!你不喜欢世间的这些生死轮回了,你就能解脱,最终能成佛——这个福报最大。所以,厌离心的福报第一。
我们现在一般人认为:先厌离,慢慢的三皈、五戒,再修慈悲心,然后再行菩萨道,就要开始布施去了,是吧?这个顺序是颠倒的哦。布施也好,三皈、五戒、慈念众生也好,还是在幻相上用功。而成佛的精髓就是放下外在的幻相,找到那个真实的东西,才能“了生脱死”。
我们现在一般都还是把幻相当真,在这种幻化不实的境界当中忙忙碌碌,认为那是功德。不知道那恰恰是迷惑!成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的就是这一点:外境虚幻不实,放下,找到那个真实的东西。所以成佛是干什么?成佛就是找到真实不虚、永恒不动、清净湛然、周遍法界的那一个。找到那个之后,外在一切境界都只是随缘自在而已。
所以说,一切功德都不如成佛的功德大,也就这个意思啊。
(三)果地梵行——如来行
《僧伽吒经》这一段讲的梵行是什么梵行啊?不要认为:我持个戒就是梵行;往这儿一坐,我心里感觉到比较清净,这就是梵行……这都不是梵行。真正的梵行就是:知道世间如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是真正佛教讲的梵行。
外道有的时候也讲梵行,他们讲的梵行往往还是着在境界上——认为在境界上没有太多的执着,就是梵行。而在佛法中真正的梵行是:一切外境、一切法全放下,找到真正的这个真实不虚的东西,那才是真实梵行。
知道世间如梦幻泡影,放下对外境的执着——这种清净梵行,能让人找到真心佛性,能成佛。这种梵行是稀有难得的,一般人不会知道的。我们学佛要修这种梵行。
那我们修行为什么要修梵行呢?因为“如来行难得”。我们行梵行是为了见自性,见到了自性之后,随顺自然地去用功就是“如来行”。如来行比梵行高啊!
不着外境是梵行——不着外境就能找到那个如来本体,找到后随顺自然,还是会梵行的,对不对?但是,那就比咱们纯粹的不着外境的梵行要高一等了。我们行“梵行”能见佛,见佛之后能成佛,成佛之后自己就会行“如来行”。
什么是如来行啊?如来行还是梵行。但是你没成佛这个时候的梵行,和成佛之后的梵行,你想想,它的意义一样吗?不一样哦。我们现在讲的梵行,好像还有点做作、作意——有意地放下对外境的执着。而成佛之后,虽然还是清净梵行,那个梵行是什么样的?四时随顺自然,连梵行的概念也没有,本来就是清净梵行,更高一筹。
所以,梵行是因地的如来行;如来行呢,是果地的梵行。
五、行梵行
【佛告一切勇:“如是善男子,梵行难得。若行梵行,若昼若夜常见如来;若见如来则见佛国;若见佛国则见法藏。临命终时其心不怖,不受胎生无复忧恼,不为爱河之所漂没。”】
(一)向往佛国
(1)清净梵行即成佛
佛陀告诉一切勇菩萨说:如是如是,确实这样,你讲对啦。就是这样子——“梵行难得”!世间人能修这种“知幻即离”的清净梵行,那太难得了。如果谁能行这种梵行的话,无论白天、黑夜,都能常见如来。
这个“如来”是哪个如来啊?是真正的相上的一尊佛吗?如果是相上的“佛”,那还是污染行,因为又着在相上了。这个“如来”,是讲的哪一个啊?“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如不动的这一个自性本体。如果你知道外境虚幻不实,放下了;放下之后,你看你的心,还能放得下吗?——放无可放!这个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净湛然,这个就是如来。
这一段很重要,这一段告诉你是怎么成佛的:我们先要发愿成佛,发愿成佛功德太大了!先告诉你“引诱你上钩”。佛陀先讲,发愿成佛功德最大,大到不可思议啊,引诱着你来成佛,是吧?先“引诱”,下边又告诉你怎么成佛。所以这部经啊,滴水不漏。
很多人认为,光读一遍经哪能有这么大的功德啊?就有这么大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全部都告诉你怎么成佛了。很简单,并且是最高的成佛的道理。如《圆觉经》讲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那就是顿悟法门——当下见性,当下成佛的法门。这么高的法,这里边不是慢慢都告诉你了吗?从发愿到方法再到最终的结果,全都有了,所以这一部经,还是前边讲的那一句——“说一切法”。你明白了这一部经之后,一切佛法你都会讲。你说,我怎么还不会啊?不会,慢慢往下看。看着看着,你就会了。
人怎么才能真正地成佛呢?要清净梵行,也就是放下对外境的执着。这外境包含很广:包括善法、包括恶法,包括污秽的国土、也包括清净的国土,都得放下。放下之后,当下清净湛然。“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当下清净湛然的这一个(师弹响指),这就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如来,你要找到它。这把方法给你了,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过去了,我们往往把它给忘了,给忽略了。
在《僧伽吒经》佛陀先告诉你:成佛好啊,成佛功德太大了!
问:“怎么成佛啊?”
一句话——“清净梵行”!
“就这样了?”
“对,就这样,就这样就成了!”
这部经里的功德讲得太多了,可能关键性的这句话却忽略了。要抓住哦!——成佛,就是要修“清净梵行”!
佛教和外道“清净梵行”的定义不一样,千万注意区分啊!这部经是见性成佛的经,所以它定义的“梵行”不是一般讲的那个“你做点好事为清净,你持点戒为清净”。是一切清净——断一切烦恼,降一切魔——这种清净。只有知道外境一切虚幻不实,放下,这才是最究竟的清净啊!
那么,你行这种“清净梵行”,放下对虚幻不实外境的执着,“若昼若夜”就能“常见如来”了。这样就能明白了吧?
现在,把外境都放下:想着度众生这件事儿放下;想着轮回、执着外境那些也放下,什么都放下!之后你看——是什么呀?光明无量!你看这个光明是不是“照明一切菩提萨埵之舍”啊?咱们现在这个房子,你看这个光明,体会一下……都照满了吗?再想想整个濮阳,也充满;再想想中国、地球、法界……慢慢慢慢地看……“若昼若夜常见如来”——见性成佛了吧?
所以这部经是禅宗的一部经典呀。关键是你以后能不能真正地做到若昼若夜、时时处处都能“见如来”呀?这要讲功夫啊。
(2)清净法身——如来
“若见如来则见佛国”,你看这个地方词用得非常准确!没说“若见佛”,没说“若行梵行,若昼若夜常见佛,若见佛则见佛国”……没这么说。为什么专门用了一个词——“如来”呢?不同于一般咱们平常讲的佛陀这个概念,“如来”在佛经里有明确的解释,主要讲的是“如如不动”这一个真佛——这个法身自性。一般平常讲到佛陀,我们往往会想成一尊佛在那讲法。所以读佛经,每个词语你都要细细地研究,不然抓不住它的精髓。很多人认为,你只要行梵行,就能见到一尊报化佛在你面前站着,给你讲法——这样理解就错了。这里讲的是“法身自性佛”永恒不变的这个佛。
如果你能见到真正的这个永恒不变、湛然清净的佛,那么怎么样呢?就能建佛土。什么是佛土啊?“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你看,你找到自己的心,不着境了,你的心清净了吧?你清净了,一切佛土都清净了,整个法界都清净了。
(二)厌离烦恼
(1)烦恼,着境而起
咱们有的时候觉得世间很痛苦、很污浊,为什么呀?你着在境上,并且你着在境上之后,还产生了比较,如果你光着境不比较,也不觉得是污秽的国土,对不对?拿咱们这个世界的境界和极乐世界一比,觉得,“哎呀!这个世界太坏了。”越想越难过呀!所以,这种比较让人很痛苦。
刚生下来的小孩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管生在贫穷的家里,还是生在富贵人的家里,他都欢喜。慢慢大了之后,给他很多教育,给他很多的观念……他那些观念开始打架,就产生了对错、是非,就开始痛苦了,大家发现没有?
甚至于很小的小孩都没有恐惧心,也没有执着心。现在一些科学家也说“人的恐惧不是天生带来的”。前几天我看过一份报纸,讲一个一岁零九个月的小孩,也就刚刚会走,什么都不认识,他在一个院子里坐着玩,突然来了一条蛇。他不知道,以为是玩具呢,抓起来把那条蛇给咬死了。家人出来一看,哎呀,嘴里咬着一条蛇,满口是血——还好,不是他的血,是蛇的血。家人以为他被蛇咬了呢,赶紧送医院。一检查完好无损,竟然一点没受伤,很神奇!一看那条蛇,是很毒的毒蛇。这是赶巧了,后来发现是咬了蛇的头——咔嚓一咬,那蛇张不开嘴了。这真的是没办法,赶巧了,真是太巧了,如果用手拿起来,万一蛇咬到就不行了。反正这真是一个寸劲儿,叫小孩碰上了。孩子直接咬的是蛇头。那个蛇头来不及咬,结果被孩子咬死了。
咱不讲那个,主要讲这个小孩他不怕,他看到蛇不害怕,他觉得蛇是个玩具。所以人的恐惧心不是天生带来的,是后天的培养。大了之后,大人就会吓唬他:千万不要抓蛇,抓了会咬你;或者“啪”一巴掌打过去……小孩知道,“夜你们想象一下会是什么状况?不敢说全死,恐怕也得吓个半死!但是如果刚生下来的小孩,还不太会走的小孩,会爬的小孩,他不知道害怕的。白天、黑夜对他来说,感觉一样的,他不害怕。
所以我们要见真正的清净自性,这个是真佛。见到真正的真佛,知道一切外境虚幻不实,就不贪恋外境,就知道外境对你根本没有影响,你还是永远快乐无忧。“忧愁思虑”其实是贪恋了外境,产生了比较,产生了虚幻的概念。所以这么想想,人的痛苦烦恼哪来的?也不是“外境”给的。你贪恋了一点之后,就麻烦了:你贪到了一点,失去更多——多少快乐,多少功德全失去。要能像一个小孩一样,什么不贪——穿破衣服也那么过,吃好吃的、吃不好吃的东西都一样快乐,其实人还能有很多的乐趣。所以禅宗经常讲一句话,“贪人一粒米,失却万年粮”,或者“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意思差不多。
千万不要在往外贪,你的心本具一切功德和智慧,你只要贪恋外境,贪婪任何一丁点的外境,就会生活在外境二元对立的世界。即使有点功德,同时也必然伴随着痛苦和烦恼。所以,我们一定要放下这种分别。
分别的意思就是两种对待——有上下、有对错、有好坏、有是非。放下分别是这个意思:你要找到这个唯一真实的自性,它是“一”不是“二”。“二”就会产生变化,而“一”就没办法变了。所以说人的一切烦恼都不是外境给你的,而是人着境生心产生的烦恼。特别是别人再给了你很多观念,一遍遍给你洗脑、催眠,告诉你“你必须烦恼、你必须生气、你必须恐怖…… ”结果给我们洗脑洗成了一个凡夫——本来的一尊佛,就给洗成个凡夫了。
(2)渐除习气惯性
一个小孩本来清净无染,如果一个学佛人能给他一些正确的引导,他一辈子会非常幸福。我们现在学佛,学了很多年,很多习气毛病还不容易去得掉,为什么呀?因为从小培养起来的习惯很难改变。真的很感慨!我们现在觉得学佛很难,明明知道应该清净无染,遇到事情烦恼又生起,这个就是从小给洗脑洗成的惯性,不好去呀。我们中国要能出现很多有修行、有大成就的人,恐怕还得经过很多年,慢慢的佛法普及了才行。如果很多小孩能从小接触佛法的智慧,从小就能有清净无染、慈悲安详、自在这些功德,从小形成这种惯性,长大了就还是这个性格。成年人现在已经污染了,再去掉就很难很难。
(3)孩子的培养与教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要想出人才,要想有希望,就要注重小孩的培养。一个小孩如果在七、八岁之前培养成一个好的性格,大了之后基本上是正人君子;如果在这之前培养不成,大了你再让他改,基本上一辈子也改变不了了。(弟子: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就是。那“三岁看老”就是家庭的教育,要给他一个正确的引导,这样大了之后,他也不需要专门再去改变习气,他本来就没有习气。
所以这个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昌盛的根本呀,要加强教育。我们理解的教育往往就是读几篇文章,唱几首儿歌,识多少字,懂多少事……知道得再多,报纸看得再多,网络上各国发生的大事知道得再多……也没有用。教育关键是一个小孩从小到大道德的培养、性格的塑造、心灵的净化,应该是从一个小孩出生就要注意的。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事。真正能教育小孩的,主要是一个家庭的父母,最好父亲和母亲配合。母亲比较柔和,多去关心爱护;父亲比较严厉,错了就要纠正——这是中国文化。我们应该提倡这种文化,让儿童知道应该怎么去做。现在经常提倡的“读经运动”已经比过去填鸭式学习方式好多了,但是还没有抓住那个根本。一步一步来,这个已经是值得赞叹。希望以此为契机,使更多的人明白,主要是父母修养好,慢慢以身作则去影响小孩。
当然这也不是一世就能形成的。像我们现在受到佛法的熏陶,习气毛病已经改变不少了,这些学佛的居士再影响家里的小孩,小孩的道德修养就能提高。我们现在这一代人修行,有一些习气毛病还没有完全去掉,孩子的下一代起来之后,再接受佛法的熏陶,习气去的就比较干净了。经过这么两三代的教育,可能国家的风气、道德的建设就能完成。
一般一个社会风气的改变需要三代,像我们这一世大概只能引领一个风气,起个好头就好了,起个好头就能看到希望了嘛。虽然中国真正的文明昌盛,我们这一代不一定看得到了,但是想想将来的文明昌盛,我们现在最起码也尽了一份力。
(4)外境非真实
一切外境不能给人烦恼,烦恼都是自己着境生心而受的影响。那我们一旦知道外境虚幻不实,放下,就不再执着外境。外境像影子或者像阳光一样,影子从你身上扫过去,阳光从你身边照过去,会让你生起贪恋或恐惧吗?不会。你在路上走,太阳光下树的影子,从你身上飘过去,它对你有影响吗?没有的!你照样可以走你的路。所以我们一旦知道世间虚幻不实,你的心就不纠结。但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个影子,觉得那是棵树撞过来了,你会害怕,你连路都不敢走了,对不对?
所以我们在世间感觉到烦恼重重,举步维艰,就是因为把影子当成真实。把树影当成一棵树,那个影子过来的时候,觉得是一棵树撞过来了,你就会恐惧。如果知道法界一切如梦幻泡影,你就知道整个法界一切就是个影片,是不同的影片在放映,随你看,随你选择!还是二十四小时不清场。娑婆世界很坏,相当于一个恐怖片;极乐世界相当于风景片……还有各种各样的片子在上映。这本来就是很清净的一种功德,你根本没必要纠结。关键是你要知道这是电影,这不是你的家。看电影你不要看进去了,把那个电影当中的影子当成是你的家了。
(三)成就佛土
(1)法界唯一尊佛
法界一切境界都是佛国。千万不要认为“如果我见性了就能看到极乐世界那个佛国的样子了”,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要真正地见到了自性,就知道一切境界都是佛国。也可以说,一切境界都是你的国土啊!整个法界只有一个人,没有第二个人。十方一切国土,都是你的国土,没有第二个人的国土,并且都是非常庄严的国土。
从一国土到一国土,任你游历多美好,你没必要挑三拣四。你说,为什么有好的有不好的呀?有不好的没关系,你可以到好的地方去呀,不用把坏的变成好的。你看,这是这部经讲的究竟之处,也是禅宗的究竟之处。
一般人认为“我要把这个五浊恶世变成净土”,对不对?你把五浊恶世变净土太难了,这么多众生你得教化完,这很难。为什么禅宗可以讲立地成佛,并且马上有国土啊?很简单——十方世界有多少国土啊,无量无边。各种各样的国土,你只要能想象到的,甚至想象不到的都有:你说有五浊恶世,比五浊恶世还五浊恶世的还有好多呢;你说地狱痛苦,比你想象的地狱还痛苦的还有更多呢;同样,你觉得极乐世界好,比你能想象得到的极乐世界还更美好的国土还有好多呢……无穷无尽!因为无量,谁数的清啊,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2)往生净土
你不用把这个五浊恶世转变成净土。要想到净土去,那好办,你不执着这个五浊恶世,直接发愿到净土就完了。这一念之间就行,发愿是一念间的事儿。你只要不执着这个外境,这一念间就到净土。
生净土就是一念间的事,就是一个愿望而已。那为什么走不了啊?是因为你有很多念,执着在这个世间不愿意走。所以说,修行第一步要讲梵行。梵行就是不着外境。你不着外境的时候,你想到哪里去一个念头就到,就这么简单。——这样就知道怎么生净土了吧?不仅仅极乐世界,任何一个净土都是这样,很简单。现在净土宗讲得没有错。想生极乐世界要有两种心:第一个是厌离心,第二个是希望心,合并在一起又叫欣厌心。厌离心是厌离娑婆世界,希望心是希望自己生极乐世界,这两种心具足一定生。你一念之间喜欢净土,同时又不喜欢这个世间——好了,就一定能生净土!就这么简单。
(3)果地
所以说,禅宗讲的是果地法门,同样《僧伽吒经》法门也是果地法门。直接吃果子啊!不种果子,已经种好了啊。
你生生世世种的果子太多了,十方法界都是你种的果树。十方法界任何一个国土都是无量的树,无量的果子,你随便吃!不需要再种了,种得太多了!如果你觉得这棵树上的果子不好吃,你换棵树,接着吃。不要在一颗树上吊死!——再苦你还吃,那就不行了。我们现在是不是犯了这个错误?明明知道娑婆世界这棵树的果子太难吃——难吃也吃,还吊在树上吃;死了也吃,死了活过来再吃!
一切境界都是你的佛国,不需要改变什么,也不需要追求什么!你看,讲到这里,是不是讲得最究竟?!这儿讲修行怎么成佛了。
第一个行梵行,放下对任何幻境的执着。这个包含的太多了:我们追求佛的功德也是幻境;我们追求的净土也是幻境;我们追求各种有相的法门也是幻境;我们执着于世间,我们执着于自己的贪嗔痴……这都是虚幻,都放下!都放下当下清净。但是有一个心清净无染,放不下的,非常真实。一定要知道有这么一个真实的东西,这样你才不会疑惑。找到这个真实的东西,这个就是“佛”。
找到这个佛之后,你不着外境,看一切境界全是佛国,并且十方法界都是你的佛国呀!也就是你当下见性的这一刹那就知道,你已经一念之间成就了无量无边的佛国。这一切佛国合成了一个无量、广大、无边的国土,就是你的佛国。
所以说真见性的人,什么是他的佛国呀?——整个法界!无量无边的佛国融合在一起,都是他的这一个佛国。所以整个世间只有一尊佛,整个世间只有一个佛国。这个佛无量无边,这个佛国也是无量无边。这个无量无边的佛国还分各种联盟——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琉璃世界,包括天堂、包括地狱,净土、秽土……这都是这一个佛国分出来的联盟。正真成佛人的佛国是一个联邦制——联帮共和国,每个小国都有不同的制度,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味道……
好,希望大家都要成佛,希望大家都成就自己无量无边的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