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科幻社团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上)

川大科幻协会 高校科幻 2023-08-26


中国高校科幻社团该往何处去

——高校科幻社团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上) 


作者:褚晓萌,宋文瀚,黄山松,崔明月

指导老师:王一平






新世纪以来,我国科幻文学与科幻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随着人们对“科幻”这一话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针对科幻文化的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其中,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的研究如火如荼,而在中国科幻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消费者却无人问津,鲜少有研究提及中国科幻迷或科幻迷组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校科幻社团作为成型的科幻迷组织,是中国科幻迷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幻世界》杂志是中国科幻事业发展的基石,其读者是如今科幻迷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编辑刘维佳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科幻世界》办刊以来几次重大改革的最大收获和成就就是弄清楚了《科幻世界》的发展方向,也调整好了对读者群和市场的认识;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思考最后确定其读者群是中学生和大学生。


 对于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一直都是人才教育和培养的核心力量,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才能孕育出科幻文化方面的人才。高校社团组织又是课堂外学生们施展才能、锻炼自我、培养兴趣的最主要阵地。因此必须重视高校科幻社团在科幻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 


资料显示 ,在国外科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科幻社团和俱乐部为科幻事业的发展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美国费城的“科学幻想学会”,纽约的“东方科幻协会”,洛杉矶的“根斯巴克科幻学社”,英国的“英国幻想学会”,以及澳大利亚的 “悉尼未来者协 会”等。除了社会各界科幻爱好者成立的协会和社团外,各大知名高校也有自己的科幻社 团,他们定期召开会议、出版业余刊物、收集科幻资料、研究科幻问题、探讨写作方法。这些社团的建立和业余刊物的创办,不仅扩展了人们对于科幻的认知,激发了更多业余科幻爱好者的兴趣;还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科幻作家、编辑、出版家,推动了科幻的发展。例 如,世界知名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年轻时都是业余科幻爱好者,后来逐步成长为科幻作家。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和编辑弗雷德里克﹒波尔也是从爱好者开始他的科幻生涯的,现在已成为著名科幻杂志编辑。由此可见,高校科幻社团作为科幻迷的聚 集地,是培养新生科幻力量,促进科幻事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中国科幻迷组织的发展与中国科幻文学和科幻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在新世纪逐渐成长起来的“后新生代”或“更新代”青年科幻作家和科幻事业从事者,大都有参加或主持科幻社团的经历。如被公认为 80后一代中国科幻作家佼佼者的陈楸帆,就曾担任北京大学科幻社团负责人;阿缺曾是四川大学科幻协会图书馆馆长,现在的科幻作品有《与机器人同行》《收割童年》《再见哆啦 A 梦》等;王千紫是原西安高校科幻联盟主席,现在是一 名科幻公众号原创作者;王侃瑜曾是上海科幻苹果核组织的创始人,现在也一直在为传播科幻文化奔走,将此作为了自己的事业,常有相关作品发表于《萌芽》等报刊杂志;孙悦原是四川大学科幻协会会长,在毕业之后他与王超、王文等热爱科幻的小伙伴一起成立了成都科幻星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现在是赛凡科幻空间的掌柜。


 我们对当下科幻事业的研究,不管从哪一方面都应该重视高校科幻社团。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吴岩在《亲历中国科幻文学三十年》这篇文章中提到“这些群体不但探讨科幻、研究科幻还分析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创作之中。这些具备现代科幻素养 的人进入工作岗位,他们会将科幻文学的理念回馈到生活。” 1991年至今,中国高校科幻社团的发展状况并不容乐观,数量一直起伏不定,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科幻社团只是昙花一现,而不同高校社团人数悬殊。


高校科幻社团应如何建设以满足科幻迷得到需求?是什么原因导致某些高校科幻社团无法继续生存?如何将各个科幻社团更好地凝结起来?这些都是目前存在于社团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科幻社团在为科幻事业作贡献的同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专业的指导,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是导致不少高校科幻社团逐渐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的研究以高校科幻社团为基点,以大学生科幻迷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资料查阅等方式了解高校科幻组织的发展现状,进而发掘大学生科幻迷在科幻事业中的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科幻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高校科幻社团更好的发展。




01

高校科幻迷发展现状 


高校科幻迷是高校科幻组织发展的基石,而环顾国内科幻产业中较为年轻的从业者,他们都有在高校科幻社团参与活动乃至任职的经历,如成都赛凡科幻空间的创业者中,孙悦和王超来自四川大学科幻协会,王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科幻协会;上海科幻苹果核创始人王侃瑜来自复旦大学科幻协会。因此了解高校科幻迷是了解国内科幻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是一个科幻社团增强力量的第一步。本调查小组通过向全国各地高校科幻社团成员发放调查问卷,得到了关于高校科幻迷的一个整体画像。调查问卷涉及普通会员与协会负责人的 诸多方面,这些信息有助于指导科幻社团及科幻产业设计更适合科幻迷的活动和产品。 


(1)全国高校科幻迷性别和专业概况 

此次问卷调研本小组共回收 650 份问卷,涵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幻迷。调研结果显示出:参与问卷调研的男生约占总比例的 72%,女生约占 28%。科幻题材更容易吸引男生,这是许多人脑海中的固有印象,而调查结果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但从高校科幻迷性别及专业的对比图中我们能发现,参与问卷调研的理工科学生约占总比例的76.77%,女生约占其中的 1/4。众所周知,高中文理分科时,由于各种因素,绝大部分女生选择文科,这也影响了他们大学时对专业的选择,读理工科的女生可谓凤毛菱角。科幻作品中一般都蕴含有大量的科学理论知识,小说中有许多描绘未来科技的场景,这就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储备。由于专业的选择,理工科的学生接触到科学理论知识的机会远大于其他学科的同学。这也就意味着多数男生相较女生有着更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储备。
     我们有理由认为,造成“科幻题材更吸引男生”这个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死板与不合理。性别并不是阅读科幻小说的障碍。理工科女生虽少,但阅读科幻作品的女生相比其他专业来说多得多。而从其他专业来看,男女生阅读科幻小说的人数基本可以持平。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对于阅读科幻作品这件事,男生和女生的喜好是基本一致的,影响男女生对阅读作品的类型选择的是专业,而不是性别。  
从科幻作品的题材分类与性别差异的关系来看,相较男生而言,女生对生化朋克、社会科幻等题材的科幻作品显出了更大的热忱。女生对超级英雄、科技发展、政治变革、未来社会等话题有着与男生同等的兴趣。而男生对历史、军事题材的科幻作品显示出了更大兴趣。
 科幻小说的阅读门槛就在于其中的科学元素,在此本文提出三条对策和建议:一是鼓励男女平等,虽然这已是几十年前国家就一直在提倡的,但就算在现今,不论是找工作、 社会分工,男女都无法获得完全平等。这是一场漫长的战役,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实现这一点。二是取消文理分科,男生和女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科目,这也使他们能在青少年时期习得更多的科学理论知识,对于阅读科幻作品是非常大的助益。三是做好科普工作,这是传播科幻的基础。随着对青少年科普工作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科学技术的美好,而非仅仅有着对数理知识艰涩的刻板印象, 科幻迷或许可以不局限于理工科背景的男生。


(2)全国高校科幻迷作品篇幅与喜好概况

对于大多数科幻迷来说,他们并不会对科幻小说的篇幅有明显的好恶。 而对于科幻小说的题材,许多人都涉猎广泛,没有拘泥于某一特定类型。而一部具体的科幻作品,也往往包含多种题材在内,一些经典的科幻题材如时间旅行、机器人、反乌托邦 等容易为更多人所接受。至于性别对于不同科幻题材喜好的影响,与前文联系可以看出,女生往往会沉浸在蒸汽朋克风格营造出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美工艺里,男生则渴望未来战场上的坚船巨炮。科幻迷对作品篇幅和题材的喜好的统计调查,可以对科幻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作家可以不受篇幅的限制来写作科幻作品,市场在引入优秀科幻作品时可以不受篇幅和题材的影响。从创作角度来讲,现如今气候科幻等题材的科幻作品还比较少,对科幻作家选取题材进行科幻创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全国高校科幻迷对于科幻的认知概况 

a.科幻给予的收获:本题是将以下选项按填写者认可的顺序排序,选项得分=(∑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数,其中权值是将排列第一的选项定为 7,依次递减,最后一个选项为 1。 

可以看出“激发创造力和联想能力”与“引发思考”是大多数科幻迷阅读科幻作品的最大收获。科幻往往是基于人类现有的历史,赋予最奇异的想象,从而创造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创作者们可以仅仅去描绘一个美好或是残酷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景色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也可以去讨论一些我们尚未遇到,甚至根本不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关于社会、可能关于人性,这些问题虽然也许不会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成为现实,但其具有的“近未来”感,却会影响人们对当下的思考,推动读者去想象未来,创造未来。因此科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b.影响最大的作品:本题为自由填空题,我们根据关键字词频选出了出现率较高的作品。 

其中,《三体》极大地影响了当代中国高校科幻迷。《三体》本身素质优秀,又是国内首次获得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引发了大众对中国科幻的关注。《三体》系列作品完成之前, 科幻在中国中能算作小圈子的狂热。2015 年《三体》荣获雨果奖将科幻推进了大众视野的中心,传播了科幻文化。《三体》也因此成为了当代中国科幻迷心中当之无愧的最好科幻作品。但这些出现频率较高的科幻作品中,除《三体》外,其他都是外国科幻作家的作品。由此可见,中国科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幻迷在阅读科幻作品时更多的关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这对于我国当前的科幻写作也提出了相当大的要求。目前我国的科幻作家队伍稳定在 30 人左右。科幻作家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优秀作品的 缺乏,如何培养新生科幻作家是大家颇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科幻组织都有尝试开设科幻小说训练营,每年都有不同的组织举办科幻小说征文比赛,但依旧难以见效。这是因为写作非一日之功,常年累月的积累才能诞生优秀科幻作品。本文认为,在科幻社团中成立专门的写作分部,定时请专家进行写作指导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c.接触到科幻的开始:

通过对关键字的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科幻迷早在大学前就已经接触到了科幻,《科幻世界》作为国内最成功的科幻小说杂志,为不少人的科幻启蒙做出了贡献。调查结果显示,最早接触科幻的途径中,《科幻世界》杂志的影响占比最大,其次是电影、杂志、小说等途径。目前国内的科幻实体杂志是《科幻世界》一枝独秀, 曾经山西省的《科幻大王》等科幻科普类杂志都因种种原因未能一直走下去。但随着科幻热的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科幻,天津微像国际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火马文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墨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八分光文化传播公司等不断建立起来——致力于传播科幻文化。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73%的科幻迷每周会在科幻相关活动上花费 0-5 小时的时间。27%的科幻迷每周会在科幻相关活动上花费5小时以上的时间,这个数值大大出乎了我们 的意料。很显然,每周能在科幻上花费 5 个小时以上则平均每天都能花费 1 小时的时间来关注科幻。23%的科幻迷将科幻作为了一个正式的爱好而非偶然间的心血来潮。而从社团的角度来讲,社团举办活动的目的是传播科幻文化。以四川大学科幻协会每周组织活动时间一般约为 3~5 小时为例,以此推广到全国的高校科幻社团,则可以认为,超过一半以上的高校科幻迷积极参与了社团科幻活动。当然高校科幻迷群体中存在轻度爱好者是合理现象,而且也存在学业繁忙导致课余时间较少的情况。 
这些将科幻作为正式爱好的科幻迷正是将来能够将科幻文化发扬光大的最佳人选,但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更多组织的介入和积极引导。科幻社团的活动能够使得科幻迷体会到科幻带来的诸多乐趣,鉴于科幻迷对科幻的不同部分感兴趣,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科幻迷设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将兴趣转变为更有意义的事情。例如,鼓励和邀请喜欢科幻电影的同学撰写影评,鼓励喜欢科幻动漫人物设计的小伙伴制作海报、设计科幻相关周边等等。当兴趣从输入变成输出,科幻就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更多的同学可以因为从事于科幻相关的工作,推动中国科幻的发展。 

(4)全国高校科幻迷对于科幻社团的认知概况 

高校科幻社团的主要招新方式仍然是通过社团正常招新活动,当然朋友之间的推荐也是不小的助力,对于目前科幻仍偏小众,一些高校尚未成立科幻社团的状况,随着科幻文化不断传播,科幻迷们会自发形成一定的组织。科幻迷们对科幻社团抱有的期待主要是渴望更多的交流,无论是和同龄人还是科幻作家、名人。在实际加入社团后,不少人对科幻相关的学术研究也萌生了兴趣。


从上面的几张图表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科幻迷在加入科幻社团之后,其期待基本得到了满足。特别是在学术研究的方面远远超出了自己原本的期待。但很少有科幻社团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社团建设方向之一。由此可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幻迷对科幻研究的兴趣与科幻迷从科幻社团中获得的其他收获是分不开的。 

(5)高校科幻迷个案研究 

加入科幻社团,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参加、举办各种类型的科幻活动,使得科幻迷有机会感受“为兴趣而努力”这件事是多么快乐。高校科幻协会的经历锻炼了科幻迷各方面的能力,这对科幻迷走出大学后的生活也有巨大影响。
 2017年11月17日晚,陈楸帆当选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世界华人科幻协会自2010年在香港注册成立以来,历经八年,创立并举办了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是国内权威科幻机构之一。陈楸帆能够当选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不仅因为他是科幻作家更新一代中的佼佼者,显然还是与其早期组织经验有关系。2002 年陈楸帆担任了北京大学科幻协会会长,但由于社团人数极少,北京大学科幻协会被迫解散。2003 年北京大学科幻协会重新成立,这一年北京大学科幻协会在“原创之星”科幻创作大赛中喜获丰收:《也莲的天空》 (王瑶)、《坟》(陈楸帆)、《选择野兽之美》(陈楸帆,评论)获得“原创之星”大奖。《关妖精的瓶子》(王瑶)还获得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北京大学科幻协会也在这一年获得最佳组织奖。陈楸帆作为北京大学科幻协会困顿与新生的参与者与见证者,积淀了丰富的社团经验。
李广益老师是重庆大学科幻协会的指导老师,在他的指导下,重庆大学科幻协会开设的“四十二史”公众号成为了高校科幻协会中比较独特的科幻公众号之一。不得不说,科幻社团经历对李广益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第三届重庆高校科幻征文获奖作品集《渐行》 的序言中写道:
 看着这些跃动着青春的文字,我不禁想起了十四年前北航举办的“原创之星”科幻征文大赛。那个时候,我还是北京大学科幻协会的会长,协会会员中有陈楸帆、夏笳、宝树等如今闻名遐迩的科幻作家。我们在组织参加这次比赛时,压根没想到,在拿到一等奖、特别奖和最佳组织奖的半年后,陈楸帆的《坟》和夏笳的《关妖精的瓶子》都登上了《科幻世界》, 后者还以极高的人气,摘得当年的银河奖。十四年过去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依然难以忘怀。那是“80 后”一代科幻迷的青春回忆。 
2013 年,李广益发表的文学评论《太空时代的局外人》获得了“原创之星”科幻创作大赛的入围奖,作为社团的管理者,他为刚刚成立的北京大学科幻协会热情奔走着,希望能将更多爱幻想的同学聚在一起,希望为自己的科幻兴趣做点什么。2016 年,李广益凭借《凡尔纳的中国旅途》一文摘得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评论奖唯一的金奖。今年,李广益的《中国电王:科学、技术与晚清的世界秩序想象》获国际幻想艺术学会(IAFA) 2018 年度 Jamie Bishop Memorial Award。正是受自己早年科幻社团经历的影响,李广益从一个科幻迷,成为了科幻迷的引路人。



四川大学“创新创业计划”


调研时间:2017年秋—2018年春

数据收集时间:2017年冬



 来源  川大科幻协会
 转载  高校科幻



少侠且慢,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