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科幻社团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下)

川大科幻协会 高校科幻 2023-08-26


中国高校科幻社团该往何处去

——高校科幻社团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下) 


作者:褚晓萌,宋文瀚,黄山松,崔明月

指导老师:王一平




02

高校科幻社团发展现状 


根据全国高校幻想类联盟通讯录和其他可考的资料,截至目前,全国现存有 98 个高校科幻社团。事实上,由于部分高校社团宣传力度不够、没有与其他高校交流或联系,因此在统计中难免有“漏网之鱼”,这一数字或许也并不是全国范围内高校科幻社团的准确数 目。但这98个社团均有成型的架构、一定的会员数,并举办过相应主题的活动,其中大部分社团还参与过地区性的交流活动,因此在社团运营管理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本研究小组以这 98 个社团为样本,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通过对社团基本情况、发展模式、社团建设、对外传播等方面对比分析,本研究小组试图概括当下中国高校科幻社团主流发展模式,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并试图了解高校科幻社团的发展阻碍与困境,汇集各社团解决问题、突破困境的探索方法,为高校科幻社团长 远、蓬勃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


(1)全国高校科幻社团基本概况


 a.科幻社团名单与地域分布 

经过统计,全国范围内现存可考的 98 个高校科幻社团名单如下: 

98 个社团地域分布不均。分布最多的地区是北京,共有 17 个科幻社团,也是唯一拥有10个以上科幻社团的地区;湖北其次,分布有 9 个科幻社团,上海分布有 8 个。下图根 据地域分布情况将不同地区标注以深浅程度不同的红色,能够较为直观看出高校科幻社团的地域分布情况。下图是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分布图,对比上下两图可以看出,湖南、湖北、上海、江苏、 广东的社团分布和高校分布数量情况基本符合,而四川、陕西、重庆地区科幻社团的分布 比例则明显较高。总体来看,高校科幻社团分布集中于三个区域:华北地区的沿海部分、中南部、川渝地区。整体来看与高校分布情况基本相符,其中川渝地区发展态势较好,这得益于成都“科幻之都”的定位以及区域高校科幻社团联盟的组建与交流,这一点在后文会具体加以分析。 


b.高校科幻社团成立时间 

在 98 个高校科幻社团中,我们通过对会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资料收集得到了其中 91 个社团的成立时间(其余 7 个社团没有明确记载,成立时间不详)。 

目前全国高校科幻社团中成立最早的是四川大学科幻协会,成立于 1993 年。此外,在 2000 年之前成立的还有北航科幻协会(1996 年)、天津大学科幻协会(1997 年)、湖南农 业大学科幻协会(1999)、复旦科幻协会(1999)、北京科技大学夜星科幻爱好者协会(1999)。目前,川大、北航和北京科技大学三所学校的科幻协会依然保持较高的活跃度与活动质量。

进入 21 世纪后,高校科幻社团开始陆续萌发,每年都有新生的科幻社团,成立数量也有所上升,这与 21 世纪以来中国科幻文学、产业的兴盛有所关联。2003、2004、2007、2009 年是高校科幻社团成立的小高峰。对比董仁威《中国科幻大事记》可以发现,这四年恰是 21 世纪头十年中,科幻大事件集中的四年,具体事件如下: 

2007 年南京高校科幻协会联盟成立、2009 年上海高校科幻联盟成立,是中国最早的高校科幻社团联盟。从此之后,中国高校科幻社团开始了区域化交流合作的探索,“上海圈”、 “京津圈”等陆续形成。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幻社团开始在网络上互相接触,在人人网上能够窥见当时的兴盛情景,各社团主要成员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线下聚会,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至2013年,全国高校科幻社团联盟成立,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科幻社团逐渐连为一个整体,开始了区域性线下合作、全国性交流沟通的新合作模式。从成立时间柱状图来看,自 2011 年起,科幻社团的数目开始快速持续上升;与此相对应的是,2010 年底,中国科幻现象级作品《三体》终本出版,全国华语科幻星云奖设立, 这使许多中国科幻研究者认为2010年是中国科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此后“科幻” 由小众化进入了大众视野,整个科幻呈现出多元产业化发展态势。有科幻研究者将2011年及之后定义为中国科幻的“后三体时代”,科幻文学发表阵地逐渐扩大,科幻成为图书出版业的热词,随后是影视、动漫、游戏业的热情涌动,刘慈欣、郝景芳斩获国际奖项使政府开始重视科幻产业,诸此种种都使科幻变得更加大众化。高校在校生是新生事物最敏锐的感知者和推广者,了解、喜爱科幻文化并成立社团进行交流推广,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近年来高校科幻社团数量增势喜人,但新增的科幻社团能否保持存续,还需要经过时 间的检验。 


c.高校科幻社团会员人数 

在会员人数上,高校之间实际上差异较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访问了 54 个社团共 85 名社团管理者(含社团前任与在职管理者),询问受访者社团近五年吸纳新会员情况,但许多社团没有记录每年招新人数的情况,有较明确统计数据的社团屈指可数。

下表是成立时间早于 2013 年并有会员统计数据的部分科幻社团近五年招新情况。 

川大、武大、西南交大的科幻社团成立较早(2005 年前),在近五年的会员人数总体上升,且能每年保持在百余人左右,是会员数量最多的几个社团,可见较长的历史所提供的经验、管理方法、活动类型为吸引会员、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每年新会员人数在 50 以内,波动也较小,总体趋于稳定。郑州大学科幻协会则是 一个特殊例子,该社团成立于 2001 年,在 2013、2014 年新会员人数在 30 人左右,2015 年与校内“璀璨科技协会”合并组成郑州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成为科普、创新训练为主的学生组织后,每年新增会员人数开始飙升至 150 余人。
在未参与问卷调查的社团中,北大、清华科幻协会的招新情况较好,根据 2015 年对其会长的专访,社团每年招新人数在 80-100 左右(2016、2017 情况不详)。成立于 1996 年 的北航科幻协会在校会员人数也在 200 人左右,是老牌科幻社团中仍然活跃的代表之一。

 成立时间在 2013 年及以后的科幻社团共有 40 个,其中,自成立起每年有统计招新人数的社团共有 21 个。

21个社团除江汉大学科幻协会外,其余社团每年招新人数较稳定。江汉大学科幻协会 成立于 2016 年 10 月,首次招新人数在 30-35 人,但 2017 年招新季没有吸纳一名新会员, 不难看出,在首次招新中,所有热爱科幻但一直没有寻找到组织的在校生成为了会员基础, 而在下一年招新这样的基础优势便不再存在。江汉大学的例子为 11 所2017年新成立的科幻社团敲响警钟,首次招新成功后,下一年如何在失去会员基础且自身运作经验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将社团存续下去,是新成立的社团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认为,新生社团应根据自身情况,向相似度较高的其他有一定历史的社团进行学习,每个社团都有其负责人及负责人的联系方式,通过搜索即可获得。目前已有六十多所高校科幻社团加入了高校幻协负责人联盟群中,在这个 QQ 群里,大家通过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d.社团定位与宗旨

通过对社团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查阅社团在网络发布的公开信息,本研究小组收集 到 65 个社团的自我定位,分为“兴趣类”“学术类”及“兴趣学术兼有”三类,各类别占 比如下: 

在对 85 位社团管理者的问卷调查中,研究小组调研了他们对于社团宗旨目标的定位, 结果如下图: 

超过 90%的社团管理者都认为科幻社团首先应该是一个交流平台,这在许多社团官方的社团宗旨介绍中也有注明,如清华科幻协会宗旨之一“促进科幻作者与读者及读者之间 的交流”。超过 30%的社团管理者认为社团也应承担公益传播的责任,将社团打造成为科幻人才的培养基地,如中南大学科幻协会“活跃校园科普文化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幻意识,传播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为科幻写作爱好者们搭建桥梁,致力于中南大学科幻事业的发展,科普、科技事业的腾飞。”
 本文认为,社团的会员人数与社团的自我定位是息息相关的。如果社团定位为学术型社团,能够致力于科幻研究及产业发展的科幻迷非常少,会员人数也会因此受限。而定位为兴趣类社团,则容易吸纳边缘人群,吸收喜欢奇幻、魔幻等幻想文学以及科学、天文、 游戏等与科幻相关的领域的同学进入社团,向他们推介与科幻有关的作品,慢慢使其成为科幻文学的受众,最终达到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e.会刊与社团修史情况 

科幻社团能够得以持续发展,不断记录活动、大事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回顾社团的过往,能够承上启下、总结经验,指导社团未来的发展。李广益老师在《中国科幻再出发》 中也曾鼓励社团修史。他认为,“如能支持、鼓励社团修史,以此为动力持续进行编写大事 记、整理会员作品和作家讲演稿、访谈老社员等工作,积累的研究资料将会十分可观。”科幻社团的“修史”实际上相当于社团定期活动总结、大事记等,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兴盛, 许多社团通过人人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完成了这一项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搜集, 共有18个社团曾经修史,修史不只是有较长历史社团的专利,在有修史记录的18个社团中,有 5个社团是2013年之后成立的新社团。
 会刊也是社团记录时间、展现社团文化的方式之一,但会刊制作由于历时长、耗费精力等原因,使许多社团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经过统计,有 20 个社团出过会刊,既修史又有会刊的社团有 7 个。 
除去编纂会刊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会刊的印制也需要金钱成本,这对成员都是学生的高校科幻社团而言是一个问题。在 29 个发布过会刊的社团中,都没有保持持续的出刊, 很多仅出了一两期,或是纪念版(如川大科幻协会 20 周年会刊《临界点》)、征文集。 
长沙理工大学的会刊《荒启科幻》,目前可考已出了 12 期,每月一期,但在 2016 年底陷入沉寂。《荒启》作为曾经定期出刊的科幻社团会刊,内容是原创作品与科幻资讯,并不涉及社团活动等内容。《荒启》通过公众号、贴吧等途径向外界征稿,并对外发布电子版。荒启的持续出刊,使长沙理工科幻协会在 2016 年间的科幻征文比赛中崭露头角,当年举办的“华为终情局首届科幻超短篇小说创作大赛”中,9 篇投稿来自荒启;在之后的科普科幻之星等征文大赛中,也有来自长沙理工科幻协会的学生评委。 
会刊除鼓励成员进行科幻创作、传播科幻资讯之外,也能够展现社团文化,有利于进行社团间交流。在北京大学学生科幻协会曾发布的藏书书单中,川大科幻协会会刊《临界点》和北航科幻协会会刊《幻翔》也在其列,成为高校科幻社团交流、沟通、联络的一个见证。


(2)全国高校科幻社团传播模式介绍 

随着社交平台的逐渐火热以及科幻社团之间交流、联系的增多,科幻社团对外传播的 能力也变得愈加重要。借助各类社交平台,当下的社团可以快速、广泛地传播自己的社团 文化,展现自身风采。社团的对外传播不仅有助于社团间的了解,也有助于吸纳新成员, 推动社团的持续发展。许多高校社团联合会在管理和评比社团时,也会将平台传播力作为考察标准之一。 

a.传播平台介绍 

QQ 或微信群是最为主要的传播平台,除了 2017 年新成立尚未完全成型的社团外,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 QQ 群或微信群。这些群的最初功能是聚集会员,进行活动通知和线上交流,但随着高校之间交往愈发密切,群也成为了对外传播交流的平台之一。许多社团的会员群也有外校的会员加入,同样,一个社团的主要管理者往往也会加入多个外校社团的会员群,有助于活动合作、联络感情。 
微信公众号则占比 63%,高于微博的 40%。微信公众号的特点是长文章、发布频率较低、打开率高、粉丝成本高;而微博发布频率高、信息易被淹没、粉丝成本较低,倾向于碎片化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往往需要比微博更多的精力,但倾向于微信公众号的社团依然较多,一方面是由于微信公众号的热潮仍未褪去,另一方面是社团自身带来了粉丝基础,而社团活动带来了内容来源,这使依托社团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成本大大下降。而微博信息更新速度快,粉丝互动率低于微信公众号,反而没有受到社团的青睐。 
百度贴吧至今仍是社团招新帖发布的重要阵地,为方便寻找信息,有社团会创建自己社团的贴吧,但几乎没有活跃度;更多的社团会选择注册社团名称的账号,在招新季时于学校贴吧发布招新贴,方便换届后持续使用。 
此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幻协会有自己的官方网站。 

b.发布内容 
内容是对外传播的核心,除社团动态这一核心原创内容外,也需要非原创内容来充实 平台,同时起到传播科幻文化的作用。在对社团管理者的问卷调查中,本研究小组了解到了各社团平台发布的主要内容。  
“其他”类主要是科幻作品比赛信息、社团间互动。从上图可以看出科幻行业信息是传播的主流,但也有一半左右的社团平台承担了传播科普知识、科技资讯的任务。 

c.平台互动性与传播力 

研究小组在对社团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超过 80%的社团并没有定期更新微博 的习惯和要求,表示“不定期”“有活动时会更新”;相比而言,超过 60%的社团会有意识定期地更新微信公众号,周期从每周两至三次到月更不等。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小组收到了 95 个社团管理者对社团传播平台的自我打分(满分 100 分),平均分为 43.14。 

通过内容的反馈情况,能够反映出平台的互动性。从下图看出,只有 63%的平台发布的内容得到过评论与转发,这意味着许多社团的平台处于“自说自话”缺少互动的状态。
 被业内大 V 转发引用过的社团平台不足 10%,意味着绝大部分高校科幻社团平台未能走出高校圈子进入科幻产业的视野中,辐射力和内容的价值性都不足够。


d.传播困境与问题 

高校科幻社团平台发展停滞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打理”,结合前文的会员数量来 看,许多社团自身会员数不足,核心会员则更少,能维持日常活动已属不易,没有足够的人手和精力管理平台,这也造成了平台缺少关注者。 



(3)全国高校科幻社团的发展模式介绍

a.基本组织架构 

高校科幻社团本质上与其他高校社团并无区别,都受到所在学校社团联合会的管理, 因此基本组织架构相同,主要由会长(社长)领导下设多个部门。会员较多的社团会设副会长,部分社团设有主席或执行会长(如山东建筑大学)。部门的设置能够侧面反映出社团的发展侧重点与执行流程。如北京大学科幻协会下设 活动部、宣传部,研创部、网络部、内联和外联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下设办公室、创作部、活动部、编辑部、宣传部,按照科幻活动的类型进行分工,也可见其对科幻作品创作的重视;川大科幻协会下设办公室、外联部、组织部、宣传部、图书馆,以活动分工设立部门,并在春季学期设立活动部以全面培养新任社团管理者。
 

b.基本活动类型及活动频率

几乎全部的社团都会举办讲座、观影、读书交流类活动,有原创作品的社团也超过一 半,但进行学术研究的社团只有 15%,这与大部分社团定位为兴趣类社团相吻合。由于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完成学业,大多数社团办活动的频率都比较低,因此难以形成一定的社团氛围。 

c.特色活动(活动创新成果)      

在 96 份问卷中,主流的特色活动包括大型讲座、地区科幻联盟聚会,有的社团举办过跨界类活动,如中国海洋大学科幻推理大赛、西南交大密室逃脱、南华大学星空瓶 DIY、 华中师范大学参观天文台、四川大学幻想音乐节等。社团想要持续创新,推出新奇且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必须发散思维,广泛合作,寻找科幻的多方面切入点,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传统且需要资源的讲座类活动,这对新成立、资源少且急需扩张的社团是一种启发。
 
d.面临难题 

在社团发展面临的困难中,“没有合适接班人”位列第一。中国高校中各类社团数目众多,而学生精力有限,花费时间和精力在社团建设上对学生未来发展能提供的优势不大。诸如此类的原因,使换届时面临无人接班问题的科幻社团占比达到 66%。“缺乏创新,发 展陷入瓶颈”的社团过半,要求社团必须跳出“讲座,观影,读书会”的一贯套路,寻找新的活动模式。

资金不足的问题也严重制约社团发展。收取会费的社团只占全部社团的三分之二,商业赞助则受到社团自身发展与学校规定的限制,如华科、北邮等试图接受商业赞助却均被学校否决。同时,在认为“学校社团管理制度不合理”的被访 者中,超过 80%表示是由于学校相关部门压榨或禁止收取会费、可报销金额低而流程慢、 禁止商业合作等。而在“其他”选项中,受访者均表示社团活动资金来源是“AA”或“社长出钱”。






此次研究的重点在于了解当前中国高校科幻社团的生存发展现状,本小组从高校科幻迷和科幻社团两个方面做了调查统计。
通过 650 份来自高校科幻迷的调查问卷,项目描绘出了高校科幻爱好者的基本画像。大多数科幻迷在大学之前便已接触过科幻,由于中国教育制度的限制,科幻迷以男性、理工科学生为主。但科幻迷在题材、篇幅及加入科幻社团的主要目的上具有一致性,这也成为了科幻社团存在的基础。《科幻世界》是大多数科幻迷的启蒙读物,而《三体》成为了对科幻迷影响最大的作品。科幻迷加入社团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志同道合的人,建立于这个目 的之上的科幻社团也将社团定义为兴趣类。大多数社团建设的宗旨是建立交流平台,传播科幻文化。在本篇报告中,本小组选取了陈楸帆和李广益两位科幻迷进行个案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幻社团对科幻迷的影响是巨大的。 
通过对社团负责人进行调研,本小组从全国社团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模式、传播模式三个方面对中国当前高校科幻社团作出了简单介绍,并对其中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高校科幻社团集中分布于京沪、以武汉为代表的中南地区及川渝地区。进入 21 世纪后,各大高校相继成立了科幻社团,2010 年后成立的社团数目涨势尤为明显。但单个社团的发展潜力较小,区域性高校科幻联盟的成立能够快速带动该区域社团的产生与活跃。有些成熟科幻迷曾对科幻社团的发展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国内高校科幻社团仍停留在校园内,这些社团应学习上海苹果核等建立跨校科幻社团联盟的做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人员不足产生的断层现象。全国高校科幻社团始终不能有效建立,这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间科幻氛围差距较大有关,也许只有区域性的社团联盟才是最好选择。 
目前高校科幻社团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缺乏资金、缺少经验是社团发展后劲不足的最 大原因。QQ 群是最主要的线上传播平台,有持续更新微信、微博的社团不足一半,且互动性较弱,影响力不足。国内高校科幻社团类型单一,发展模式相似度较高,而国外高校社 团既可以有宅向的、注重社交的科幻社团,也会产生严肃的专注于阅读的科幻社团。本文认为,科幻社团可以使科幻圈不断涌入新鲜血液,并在其中发展出成熟科幻迷。但想要让科幻社团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力量,拥有稳定会员基础的社团应寻求转型,不论是集结科幻迷发展相关产业,还是转型学术研究对科幻有更深了解,都是培养成熟科幻迷的必经之路。 
回顾一下上世纪 90 年代科幻社团的发展状况,就会发现科幻迷的队伍一直在发展壮大,而高校科幻社团发展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国高校科幻社团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不论是在社团人数、活动类型还是规模上,都很难再有大的发展提升,中国高 校科幻社团该往何处去未有定论。我国高校科幻社团现在最需要的是重新定位自己,是专注于学术研究、文学创作,还是致力于文化传播,这些都将决定科幻社团的未来走向。 



四川大学“创新创业计划” 


调研时间:2017年秋—2018年春

数据收集时间:2017年冬



 来源  川大科幻协会
 转载  高校科幻



少侠且慢,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