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新星(171期)|轮轴:热爱脑洞的普通摸鱼人

高校科幻 高校科幻 2023-08-26



热爱脑洞的普通摸鱼人





轮轴


轮轴,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成员,热爱各类科幻、奇幻作品,喜爱充满奇诡创意的小说、影视、游戏等。作品《极光前夜》投稿于第一届京津冀科幻协会联合征文大赛,获得二等奖。



采 访 实 录
高校科幻: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科幻的?这给您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轮轴:这个问题我的记忆不是很清晰了,最早可能是在初中的时候,看了凡尔纳的好几本小说,以及当时翻拍的几部电影。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电影给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比如地底的远古生态,以及电影最后主角们通过火山回到地表,这些场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还是相当震撼的。或许这可能也是我的“脑洞启蒙”也说不定,我现在对于科幻作品的偏好,仍然是喜欢看那些脑洞清奇、思路怪异(褒义)的作品。

高校科幻:您在您的作品《极光前夜》中构想了一个人与巨型生物“极光鱼”共存的架空世界观,请问这一灵感是如何产生的?

:灵感来自社团内部的一次“笔会”,即成员们交流创作灵感的一项日常活动。在会上,我突然诞生了一个灵感:一群有智能的发光带鱼,将天空当成了海洋,将极光当成了自己的同族,于是踏上了“回家”的道路。但是在写了一点之后,我才发现和之前社团成员写的另一篇文章撞梗了(具体是“回家”的那部分)。在思考和讨论中,我最终敲定了如今的写作灵感:巨大的发光飞行鱼类,极光是它们的繁衍过程。而随后,就是从这一个点开始发散,设想由于这种生物的存在,世界和人们会有怎样的变化,于是就有了“牧鱼人”这一群体,再最后将主角放进这个世界里,然后就有了大家看到的故事。

高校科幻:您在《极光前夜》中描述了一类名叫“牧鱼人”的人群,请问您是否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向往?

轮轴:这就要从我对“牧鱼人”的灵感来源说起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于现代化的“扬弃”。在文章中,我在几处提到,故事中的普通社会是一个现代化,乃至后现代的世界,它剥离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和谐关系。而“牧鱼人”则是以一种隐居的方式,远离现代而过着一种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以重拾这种和谐和平静。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人们选择到更亲近自然的地方去度假,其背后的思维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是一种对现代生活的紧张和疲惫的自然反应。但我所选取的主视角,则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没有欢欣鼓舞地投入到现代的浪潮中去,也不希望逆时代而行。虽然我把他表达成了一种格格不入的形象,但这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我自己的一些倾向:通过一种“对扬弃的扬弃”,来实现一个更完善的境界。

高校科幻:《极光前夜》中牧鱼人的生活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诸多相似之处,请问您认为古代与现代文明相比有何优缺点?

轮轴:其实我写的时候倒是也没有想着古代农耕文明来着(笑)。要说优缺点的话,其实古代文明没多少优点可言,人们穷困、脆弱、愚昧、死得很快。那些所谓“优点”的诗意、淳朴、亲近自然,几乎只属于那些最顶层的不愁生存的人。相对的,现代社会则有着大量的优点,先进的生产力带来了更富裕的生活,公共服务推广了教育和医疗——至少在大部分地方如此。当然,它也有其缺陷:发展的不均衡,高烈度的竞争,对人的物化。而正是因为现代文明的这些缺陷,人们才会去怀念一个浪漫化、理想化的“古代”。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弹,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这种古代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高校科幻:科幻圈的软硬之争一直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请问您对软硬科幻的分界以及“究竟什么才算科幻”的讨论有何看法?

轮轴:按照一般定义而言,“硬科幻”指的是那些以严格的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硬核”作品,而“软科幻”中,科学理论的占比则没那么大。但在我个人看来,其实很多时候无所谓“软”、“硬”之分。就比如说,作者将作品设定在一个存在魔法的世界下,但又非常严谨地提供了魔法的作用原理,那这算是“软”还是“硬”呢?对于这方面,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是否构造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世界观,故事中发生的事件在这样的世界观下是否“合理”。当然,也不是所有作品都要按照这种模式来,说到底,根本标准只有一条:写出一个好故事。而对于“什么才算科幻”的问题,“幻想”的要素在我这里会更加重要一点,至于“科学”的话,在魔法世界搞科研凭什么不算科学呢?(笑)

高校科幻:在疫情背景下科幻社团面临着诸多挑战,请问您对各学校的科幻社未来前景有何看法?

轮轴:疫情的话,我觉得对于社团在校内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更主要的影响在于寒暑假的实践,以及社团之间的交流。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基本上每年暑假都有外出考察实践的安排,比如考察科幻企业,乃至组团参与世界科幻大会等。但今年暑假,由于疫情原因,我们最终只能选择支队成员各自在居住地区附近寻找对象采访的方式展开。此外,由于高校间来往变得更不方便,科幻社团之间的联系也往往被迫转向线上。当然,这些说到底都是外因,真正决定科幻社团前景的,终究还是“内因”:只有有了一批热爱科幻、乐于展开各类活动的社员,并且不断吸纳新鲜血液,社团才能真正长久、健康地发展。

高校科幻:您是如何走上科幻写作这条道路的?今后有何计划呢?

轮轴:我觉得也不能说是“道路”吧,只是我的脑子里闪过了一些灵感,我有幸能把它们捕捉下来,又能有动力把它们变成文字、分享给大家看而已(其实我手机记事本里还有不少没写出来的点子)。我不觉得这是某种很明确的道路,只是某种随性而为而已,要中二一点的话,说是“听到了某种呼唤”也不是不行(乐)。至于今后的话,科幻写作大概仍然会是一种兴趣吧,毕竟我的写作能力也不算太强,刻画人物心理方面更是惨不忍睹,而且,或许作为兴趣存在,它反而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就像有些人说过:“毁掉一篇文章的最好方式是把它选成课文,毁掉一个爱好的最好方式是把它变成工作”。

高校科幻:您认为科幻在您的人生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轮轴:对我而言,科幻更多的是一种放松和调剂。如前所述,我更注重的是科幻作品中的创意,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另一个世界,或者世界的另一种样子。而在常常繁忙、有时疲惫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创意就可以成为一种压力的释放渠道,让我暂时地将注意力从现实的压力上转移开,去欣赏一些更美丽而奇妙的事物。此外,也正是由于科幻,我能在社团中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遇到重要的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或许才是科幻对我最重大的意义吧(笑)

高校科幻:您的作品《极光前夜》在第一届京津冀科幻协会联合征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请问您如何评价这次征文比赛?

轮轴:其实,我不仅参加了作品的投稿,也是评分组的一员(我没有评自己的作品,这点大家大可放心),看到了很多大家的稿件。实际上,“天空”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一方面,他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想象对象和探索目标,而且实际上也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因此在写作上为作者们留下了空间;另一方面,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天空”渐渐成了习以为常的东西,而科幻的重心慢慢转移到了“太空”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去对天空进行创造性地描绘,就成了作者们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想对读到这篇文章的作者们说的吗?

轮轴:我不会写人,作者朋友们不要学我,大家要学会刻画人物心理,不要仅表现点子。以及,祝大家都能有自由而无拘无束的思维和灵感,我也很期待看到大家的作品里有更多奇妙乃至“疯狂”的脑洞。此外,欢迎大家支持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我们最新的300页会刊《E=mc³》正在火热销售中!


采访 | 武张瑜
文字编辑 | 武张瑜
排版 | 柯珂
审核 | 张雁楠


 往期新星专访 
点击作者名字即可前往

赵晓宇

科幻创作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可选之路


史雨昂

我们不仅需要集体的光荣与伟大,还需要自我的浪漫与疯狂


张长恒
路有尽头,科幻没有

少侠且慢,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