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房企,谁更重视碳中和?中海居首,保利落后

不止十一人 财经十一人 2022-10-26
首份中国房地产行业双碳领导力排行榜发布


文 | 《财经》杂志&中创碳投联合团队
编辑 | 刘建中

9月22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两周年之际,首份房地产行业双碳领导力排行榜发布。榜单由《财经》杂志与中创碳投联合发布,中创碳投是国内领先的碳中和综合服务机构。

榜单旨在展现上市房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落实双碳责任的积极性。对于房地产行业,双碳是不可回避的长期责任。

对于实现碳中和,房企关联的建筑行业上下游,产生了大量碳排放,开发商可以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带动减排;对于房企自身,承担双碳相关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其在政府、资本市场以及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今年,榜单选取克而瑞2021年度全口径销售额排名前30的上市房企作为评价对象,以各公司发布的2021年度ESG相关报告为评价内容。

截至8月31日,中国恒大(03333.HK)龙光集团(03380.HK)绿地控股(600606.SH)阳光城(000671.SH)未发布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另外,中国铁建(601186.SH)的房地产开发收入占其营收比重不高,因此不在房地产行业中评价。最终,25家房企被纳入评价范围。结果如下:



中海居首,保利落后

榜单评价体系包含10项议题,38个细分维度,力求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上市房企的双碳表现(详见附注)。该体系参考国际认可度较高的TCFD(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披露指引,及中创碳投“SMART-ABC”企业碳管理框架,并针对房地产行业特性进行调整。

榜单依据各房企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并依据不同分数段,将企业双碳表现划分为“卓越”、“优秀”、“良好”、“中等”、“一般”五个等级。

排名结果显示,25家房企中,仅中国海外发展(00688.HK)与远洋集团(03377.HK)表现卓越。其中,远洋集团虽然销售金额排名不高,但在双碳议题上表现相对优异。远洋在ESG报告中对相关议题的呈现集中、完整、清晰,值得其他房企借鉴。

混合所有制的万科(0000002.SZ)位列第三,民营房企龙湖集团(00960.HK)与融创中国(01918.HK)分别位列第四、第五。

与其他尖部房企相比,保利发展(600048.SH)的排名较靠后,为第16名,表现等级仅为“良好”。2022年前三季度销售数据显示,保利发展以3201亿元的销售额位列第二,重回行业前三。但目前,保利在双碳议题上的表现,似乎无法与其国企身份和行业地位相匹配。

从公司公开披露内容来看,与排名前五的房企相比,保利当前表现落后较多的议题,主要包括“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和“碳排放绩效与目标”,表现相对落后的议题,包括“气候与双碳议题治理”、“低碳战略”以及“绿色业务转型”。

整体来看,25家房企在各议题上的整体得分率均表现一般,未来提升空间较大(见图1)

图1:房地产行业在各议题上的整体表现

发力自身低碳转型,但尚未充分发挥价值链引领作用

开发商的业务本质,是整合资金、土地、设计、施工等各方资源,开发不动产。开发商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办公、项目施工、自持物业的运营等,总量并不高。但房企开发的建筑物,以及背后的整个建筑行业上下游,却产生了大量碳排放。

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测算,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二氧化碳,占当年全国碳排放比重为50.6%。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为27.7亿吨,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1亿吨,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3亿吨。也就是说,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主要源于上游钢铁、水泥等建材的生产,以及下游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用能。

分议题来看,25家房企在自身绿色业务转型、低碳行动方面的平均得分率相对更高,但在价值链引领作用上得分一般。

绿色业务方面,各房企正着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参考披露内容,25家房企中,19家介绍了自己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研发及应用情况,13家展示了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案例。

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装配式建筑则是建筑工业化的典型代表,简单来说就是将建筑所用的构件、配件先加工好,到工地直接装配,减少现场施工。

《“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总体目标之一,并提出到2025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绿色建筑还是装配式建筑,当前在减碳方面的作用更多是定性而非定量。在国内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建筑碳排放计算属于创新得分项,而非强制项。而装配式建筑虽有益于节材、环保、提效,但究竟如何低碳,减多少碳,都还不够清晰。

自身业务之外,房企最具价值和挑战性的双碳行动,在于引导上下游减排。25家公司中,21家披露了自己对供应商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要求,不过其中明确提及低碳、节能的仅10家。其中,万科、远洋带动供应商应对气候变化的表现较好。它们不仅设置采购要求,加强数字化管理,还通过培训等方式给供应商赋能,并展示相应成效。中海则对其供应链绿色采购比例提出了量化目标。

对于下游建筑使用,16家房企正在倡导绿色租赁,邀请办公、商场等租户一起节能减排。不过,几乎没有房企在报告中提及住房销售阶段、住宅使用阶段向普通住户宣传倡导节能减排,本年度也未将此项纳入评价体系。考虑到近几年房企纷纷将旗下物业公司单独拆分上市,相关内容或在物业公司ESG报告中体现,明年将考虑增加相关评价。


缺乏量化目标,管理落实能力有待提高

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展望未来会更多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但实际给出量化目标的不多。仅有10家、3家房企分别给出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定量目标。另外,18家房企制定了内部绿色建筑指引,不过仅7家提到其如何提升绿色建筑相关的业务能力。、

减排方面,有14家房企提出目标,其中10家给出定量目标(见表1)

表1:上市房企碳排放相关定量目标

整体来看,头部房企缺乏减碳雄心。房企提出的减碳目标,大多集中于自身运营层面,指向强度减碳而非总量减碳。且减碳以近期、中期目标为主,鲜有长期目标,总体较为保守。远洋提出2050年将实现全价值链的净零排放,是唯一明确范围3减排目标的房企。

中海、远洋展现了对其目标进展的即时跟踪和评估,其他房企则缺乏相关表述。

应对气候变化、管理碳排放,需要的不只是目标,而是包括内外部形势分析、战略规划、组织制度保障、基础能力培养等一系列行动在内的管理体系。而在这方面,房企的得分不高。

尽管16家房企参考TCFD框架分析了气候议题下的风险与机遇,但大多分析较浅,且缺乏对低碳战略、管理的系统描述。组织方面,大多数房企都在2020或2021年,于董事会层面成立或指定专门负责ESG工作的委员会,但仅4家公司明确了董事会对气候、双碳议题的治理责任,并详细阐述相应职责。值得一提的是,龙湖、华润两家公司成立了专门负责双碳工作的小组。

总的来说,尽管房地产企业在气候议题上的责任意识在增强,但将双碳目标落到实处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披露意识较强,但行业数据可比性差

上市房企在披露碳排放数据方面的表现较好。25家房企中,仅4家未披露。在披露数据的企业中,3家企业核算了范围3,其余均只核算范围1与范围2。(范围1为企业自身燃料燃烧等产生的直接排放;范围2为企业外购电力等间接产生的排放;范围3为生产、供应等上游环节与下游销售、使用等环节产生的其他间接排放)

就范围1+2的数据来看,这些房企披露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0.08万吨二氧化碳到98.68万吨不等。其中,4家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60万吨,14家的企业总碳排放量低于20万吨。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房企的温室气体数据统计口径并不一致。仅8家公司披露了数据统计范围,除总部办公区域外,碳排放统计是否包含物业、商业等各类业态,以及包含多少下属子公司,各房企均有所不同。

绿色建筑业务数据方面,在25家房企中,仅2家未披露。但各房企披露方式不一,呈现出较强的主观选择性。比如,大多数企业以面积口径披露,但也有个别企业仅列出项目数量;部分企业仅展示2021年度新增情况,部分企业则仅披露累计情况。

另外,究竟是否为绿色建筑,需要满足标准、通过认证,国内的绿色建筑分为三个星级,国外则以美国的LEED认证为主。在此方面,个别企业未说明绿色建筑的认证情况,多数房企则选择性披露,且详细程度不一。

无论是温室气体排放还是绿色业务,当前房企披露的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较难进行同行比较。

总体来看,上市房企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社会责任实践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外部政策体系、融资激励、标准统一等软性基础设施,还是房企自身减碳意识和能力,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也将持续跟踪头部上市房企的双碳责任表现,并每年发布《房地产行业双碳领导力榜单》。

(若您对榜单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后台留言)

附注:房地产行业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简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