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王石:我在做代表未来的事

不止十一人 财经十一人 2023-07-01

碳中和经济是大势所趋,早走一步就领先一步

左为马克,右为王石

文 | 韩舒淋

编辑 | 马克
从2009年到2022年,王石连续13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是中国参会次数最多的企业家。王石说,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最关注的事情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世界需要听到中国企业的声音,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承担了什么责任。2009年,王石代表100家企业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声,2022年,他代表100万家中国企业发声。
2020年9月中国政府宣布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国家目标,王石说自己听到这个消息时“就像老战马听到了冲锋号”,因为这是一个百万亿级别的商机。中国就要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而他长期践行环保理念,在绿色地产上有二三十年的经验,对低碳经济也有先锋认识,如果他不介入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那就是对不起自己。
2022年,王石创办的深石集团投资成立深石零碳,在深圳大梅沙原万科总部打造碳中和社区,建筑节能效率85%,绿电比提升至85%,未来将实现运营期间100%绿电。下一步,王石计划在全国建设更多的碳中和社区。他的第二次创业,投入到了碳中和的浪潮中。
近日,王石对话《财经》杂志执行主编、《财经》十一人主编马克,分享了他13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的所见所闻,他对气候问题、对碳中和社区、对绿色建筑的思考和实践。
(欢迎观看视频版)



应对气候危机,中国从追随者到领导者
马克:您今年还会去联合国气候大会吗?还记得第一次参会的情形吗?
王石:这是肯定的。自从2009年起我就一直有参与,今年将会是第14次参与。
2003年,万科开始推绿色低碳项目,试图减少木材、水、电、水泥、钢材的使用,2005年推出了相关产品,这引起联合国环境署的关注。2008年,联合国环境署邀请我作为特别代表参加2009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COP15(第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大会)
第一次受邀参会,我组织了一个三人代表团,还有万通董事长冯仑和阿拉善协会秘书长杨鹏,我们代表阿拉善协会的百家企业来参会,我们的主题是北京宣言,内容主要是关注环境变化,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马克:从2009年第一次参会到2022年第13次参会,您的参会经历有何不同?
王石:我是深圳的企业,第一次是代表阿拉善协会介绍生态环保相关的内容,当时社会很关注北京的沙尘暴,这也是起因之一,我就动员深圳企业参与到阿拉善的公益基金项目。
从2010年到2012年,我主要是动员深圳的企业家,从代表100位到代表5000位企业家。2013年是一个转折点,气候大会华沙会议上,解振华主任邀请万科来参与中国馆。中国馆有一个企业日,之前都是大型国营企业来赞助和参加,由于我那几年积极参加气候大会,解主任和中国代表团看到了我的积极性、我的影响力,就邀请我参加。这是对我本人和万科的一个肯定,那一年是一个真正的转折,我代表10万家企业参会。
马克:这十几年来下,您感觉世界对中国的期待有哪些变化?
王石:有些微妙的变化。
2018年COP24、2019年COP25,由于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由于这个拆台之举,而中国明确表态继续沿着《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往前走并承担责任,中国无形当中成了旗手的角色。
2021年COP26的时候,应该说中国的压力非常大。那年拜登去了,美国回到气候大会后,由于技术和资金的影响,对欧盟的号召力还是很大的。好在那年印度表现非常差,给我们减轻了压力。那年英国是主办国,对我们也不太友好,不仅是气候变化的议题,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讲过程是非常艰苦的,但结果还是不错的。
2022年的COP27比较精彩。主办国是埃及,对我们比较友好。由于俄乌战争,整个欧盟有点自顾不暇,就不那么咄咄逼人。中国的策略也比较得体,收获相当不错。

2022年,王石在第27届气候大会上的活动中发言
马克:会上的争论焦点是什么?中国已经做出了双碳承诺,但仍然面临质疑吗?
王石:COP27的焦点议题,第一是温控目标。欧盟认为气温上升两度会造成严重的不可逆后果,应该将目标提高到控制气温升高1.5度。中国认为《巴黎协定》中约定的是2度,改成1.5度是不合理的。因此美国的表态至关重要。COP27直到闭幕时间都没有得出结果,不得不延长会议,最终表达是本世纪末温度控制在2度以内,力争接近1.5度。前一句话说给中国听,后一句话说给欧盟听。
第二是发达国家2020年起每年给发展中国家援助1000亿美元的承诺如何落实。这个在2015年巴黎协定中的承诺到现在也没有落实,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这是很大的问题。中国的态度很明确,我们不拿这钱,但我们要替发展中国家争取这个钱,而欧美认为中国不仅不该拿,还应掏钱援助。
第三是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已经在造成灾害,这不仅是预防的问题。比如肯尼亚这样富庶的地方,已经大旱4年了,原来的一年两季稻变成一季稻。因此当前更应该关注适应性和怎么办。危害已经发生了,我们如何在危害中生存是现在的主题。
马克:据您观察,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气候大会中的立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石:2009年我认为是一个转折点,有高级别领导第一次去参加气候大会,并且做出了碳减排强度的承诺,到2020年碳强度降低40%到45%。
应该说当时外界并不满意,觉得承诺不够。奥巴马和默克尔也去了,外界对他们的表现也不满意,那年是一次悲观的大会。
但是我感觉中国会改变。因为中国这样在国际上承诺是第一次。中国要么不承诺,一旦承诺了,意味着政策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家,我知道中国当时能做承诺属实不易。当时我和中国代表团住同一个酒店,一起吃早餐的时候一位官员说,“我们做过很多测算,对外的承诺已经做到极致了,我们也希望多承诺一点,但担心中国企业受不了。”
然后他问我怎么看这个承诺,我说我举双手赞成。他好像松了一口气,说“你这个表态我就放心了,我就担心企业说环保增加成本,降低竞争力,这是要我破产”。可见当时压力非常大。
到2013年我觉得又是一个转折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提出之后,(中国政府)更加明确了对环境的要求。然后就是2015年的《巴黎协定》,奠定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问题的法律基础,明确了国家自主贡献的减排方式,和本世纪的控温目标。达成《巴黎协定》,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到了2020年,中国政府做出双碳的承诺,中国正式进入双碳时代。
现在很多人都问,俄乌战争、能源价格上升等各种因素,德国也开始走回头路了,各方都不太讲绿色低碳了,未来会怎么样?
我认为未来碳中和经济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因为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危害没有消除,还在增加。但这个大势所趋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上升。由于能源价格上升,我们还是离不开化石能源,一些政策会调整。
马克:中国政府在气候谈判中的变化,是不是可以总结为从跟随者到领导者?
王石:这样说我是认可的,应该说从跟随者到领导者集团。
马克:碳中和也好,气候变化也好,听上去都是离普通人很远的高大上话题,怎样让普通人更多关注这些议题?
王石:首先中国人要更多走出去发声,在大家关注的国际场合去发声,造成影响力,再转而影响国内。
企业维度上,世界500强85%的企业都有ESG白皮书,绿色、低碳、环保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的事情,双碳对大企业是责任,大企业可以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减碳。
国内而言,各地政府之间要形成竞争,就像他们曾经在招商引资上有过的竞争那样,将来也应该有绿色低碳方面的竞争,绿色先进示范城市、碳中和试验城市等等。
根据我的经历,我觉得短则3年,长则5年,局面就会大不相同。中国的政策是自上而下的,上面政策明确了,下面转型会很快。
马克:三五年之后,我们能看到碳中和经济蔚为大观?

王石:应该是这样。



5年内建成国内第一个碳中和社区
马克:深圳大梅沙的原万科总部所在的社区,是您打造的第一个碳中和社区,这个社区除了万科自己的建筑之外,还有哪些组成部分?
王石:这第一个碳中和社区一共3.2平方公里,有2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人口将近1万人。大梅沙万科中心是社区的中心区,12万平方米。整个社区的业态比较丰富,有酒店、度假区、商场、村庄,但没有第二产业制造业,环境生态比较好。
马克:它的主要碳排放是来自电力消耗吗?
王石:对,毫无疑问。
马克:所以只要把电力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控制住中和掉,这个社区就可以称之为碳中和社区了吗?
王石:狭义来讲是这样。广义来讲,在社区生活、工作、居住的都是人,而且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才是有活力、可持续的社区。不仅要讲碳中和,还要讲社区和自然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运动健康。这是碳中和社区整体的规律和生活方式。
马克:大梅沙作为第一个碳中和社区,在降低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上采取了哪些手段?
王石:第一是建筑本身的改造。建筑的能耗大头在冷气和暖气,对建筑物本身改造可以提高保温能力,减少能耗。现在很多房子保温效果不好,消耗了额外的能源,这是一个很容易忽略的问题。
现行的国家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建筑比原来的单位能耗(每平方米消耗的能源)降低30%,新的绿色标准即将出台,预计能耗降低要达到50%。
降低能耗也要考虑性价比,从可持续的角度,我认为能耗降低65%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上限。通过建筑本身的改造就能省一半以上的能耗,然后通过改造设备,用新的空调暖通技术,可以继续降低能耗,但这没有建筑本身保温改造那么容易,成本还比较高。
这一点大家不愿意做,一方面是电价便宜,省电好处不大还很麻烦;另一方面国家没有强制要求。相信随着未来引导性政策出台,绿色建筑的潜力就很大。现在国家还没有要求,我是主动在做,因为我知道这代表未来。
第二是要做微电网,微电网一定要和大电网并网,如果全部自己供电是非常大的浪费。改造过程中我也改造了自己的家,做了光伏、波浪发电和储能,用不完的电会卖给南方电网。未来的超级大厦,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发电站,传统的耗能大户可以自己生产电。
第三是要改变人的生活习惯。现在不需要那么强的制冷、制热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习惯开很强的空调,冬天暖气开到室内出汗要开窗。生活习惯的改变对社区非常重要,价格机制也很重要,电价便宜会让很多人对耗电无所谓。

深圳大梅沙万科集团原总部,是王石打造的第一个“碳中和社区”。 

马克:绿色建筑要额外增加成本,如何说服企业接受成本上升?
王石拿就建筑改造来讲,降低能耗30%的技术非常成熟,这方面的投入大约6.5年就可以通过节约的电费收回成本。如果条件再理想一点,电价差拉大,投入一点储能,再有投资引导政策,4年到4年半就可以回本。
马克:深圳大梅沙碳中和社区是否只停留在示范阶段?是否有推而广之的价值?
王石:它一定能推而广之。
过去我在企业做绿色低碳,一直是公益慈善的做法,但2020年之后,我的创业就脱离了慈善这个层面,向商业化转向。
碳中和经济一定是商业上可持续的经济。有研究机构曾测算,中国要实现《巴黎协定》承诺的2度控温目标,要投资130万亿,如果把升温控制在1.5度以内,要投资420万亿,这是非常大的商机。
马克:在这么大的产业机会面前,您认为自己的机会是什么?
王石:我不是从这个角度来看,而是我们必须这么做。就像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我们那批企业家创业,后来证明早走一步就能一直走在前头。现在碳中和经济也是一样,需要有人早走一步。
2020年我已经69岁了,但我发现我的经历、我的感受、我的资源来响应(双碳目标)很合适,所以我就响应了,我说这是“老马听到了冲锋号”。
所以我不是从它带来多少商业机会来看,而是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人类一定要绿色低碳转型。我们还要追求美好生活,如果全人类要达到欧洲的标准,需要两个半地球的资源,要达到美国的标准,需要四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支撑。这不可能。但美好生活我们就不向往了吗?还是向往。
如果仅仅是为了减碳,那很简单,夏天不用空调,冬天不用暖气,30%的能耗就减少了,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都会受影响。
马克:所以我们要找到一条既提升生活质量、经济水平又能保护地球的发展方式。

王石:我相信还是需要依靠科技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化石能源造成的污染,要靠新能源来消除。未来可能依靠核聚变。在这期间如何过渡,中国的化石能源不可能被快速取代,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的问题未来会进一步解决。



建筑减碳的关键在改造存量
马克:新建筑必须遵循绿色建筑标准,但全国城镇住宅和商业建筑面积大约在500亿平方米的量级,这么庞大的存量,该如何改造?
王石:新建筑比起存量还是小头,关键是存量。
存量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有人用。很多建好的建筑是空置的,是低效资产,首先要把这些存量激活起来。没有人用说明原来的设计不合理,需要通过改造让人愿意用。
比如万科大梅沙中心,万科总部在6年前搬走之后,万科教育系统进驻,占了大约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空了6年。2022年6月开始改造,原来希望是当年10月一期工程完工之后引入新租户,结果7月份就都租出去了,因为主打三个卖点:企业社会责任,绿色低碳,运动健康,把高科技企业吸引进来了。
绿建改造也要调动政府的积极性。我们的改造有两个指挥中心,一个是参与改造主要企业的指挥中心,一个是当地街道办事处的指挥中心。这是中国国情,现在大梅沙街道就很积极参与,我们联合把这个3.2平方公里的项目申报到深圳市政府,列为深圳碳中和城市的先行示范区之一。

经过改造,万科大梅沙原总部光伏发电量从每年26万度提升至72万度,本地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从17%提高到85%  

马克:这听起来有点自下而上的意思,而中国做事情很多时候是自上而下的。
王石:首先是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我们找街道来谈,也要街道接受我才去做。它需要上报,因为改造涉及市政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等多个部门,比原来复杂多了。与街道合作,也是我们的一个创新。
马克:我们习惯等上面发个文,街道等区、区等市、市等省、省等中央,如果这么等下去……
王石:那就很被动。这个视角很有意思,我谈谈万科怎么做住宅产业化。
最初万科做住宅产业化时,中国还没有标准,绿色建筑没有标准,我们就参考美国LEED标准,这是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的标准。当时住建部常务副部长仇保兴负责这方面,我向他汇报我们LEED做的怎么样。他说现在国内也有了自己的标准,绿色三星标准。之后万科就按两套系统来做绿色建筑,不仅有LEED标准,也有绿色三星标准。
马克:这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年发布了第一版,2014年更新了第二版。2021年10月,住建部有关官员披露的数据是全国达到这个标准的建筑是66.45亿平方米,相对总量是非常小的?达到这个标准难在哪里?
王石:存量太大。第二个版本出来之后,在2015年之后,要求拿新地块的40%的要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去建设。2021年第三版出来之后,要求更加苛刻。应该说新的建筑没有问题。
我相信未来这个标准还会更新,加入接入微电网、绿色能源占比等要求。等规定出来再准备就来不及了,船大不好调头,在没规定之前就要做代表未来的事情。
马克:如果考虑建筑行业的全产业链,它的碳排放占到我们总的碳排放的50%左右,对房地产企业来讲,减碳关键在哪个环节?
王石:主要是在消费端。一个城市的耗电,50%是在建筑物里的消耗,如何让建筑物减少能耗非常重要。供应端,建筑材料也有碳排放,但对房地产企业来讲,建筑物里的能耗,无疑更是重点。建好之后怎么省电,开发商责任更大,建筑更省电又生活舒服,消费者就愿意买单。
马克:房地产公司是否有办法控制上游建材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王石:建材也有办法控制。比如苹果公司,会要求自己的供应商碳排放不能超过一定标准,房地产商一个道理。万科有一个采筑公司,负责采购建筑材料,2022年的采购量在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来自万科的订单占比18%,其他很多是政府采购。我们对供应商也有绿色低碳的要求,否则进入不了采筑的供应链。
现在对建材的低碳要求还不苛刻,但万科先行一步,将来标准变严时,万科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绿色供应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