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过去30年,日本企业带给中国的经验教训
文 | 李海燕
城镇化已经完成或者基本完成;
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问题开始显现;
房地产市场面临巨大变局;
和美国存在贸易和金融摩擦;
本国货币面临国际化压力;
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企业面临国际化压力。
两国的政治体制不同;
两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不同;
两国的技术水平和品牌化存在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日本企业都追平了欧美同行,而中国目前在核心技术方面距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
两国的金融体系存在明显不同。中国的金融系统是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除了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以民营金融机构为主;
能源和矿产的资源拥有量完全不同。日本能源和矿产资源匮乏,中国相对丰富。总体来讲,中国的战略回旋余地更大。
一是日本制造业已经拥有全球领先技术;
二是日本大型制造业企业没有参与房地产炒作;
三是资产泡沫并没有对实体企业产生重大打击;
四是日本企业积极拓展了海外市场。
方便店领域(7/11,Family Mart,Lawson)
药妆店领域(Welcia,Tsuruha)
百元店领域(大创产业)
日式快餐领域(吉野家)
新型服装企业(优衣库、岛村、青木、青山等)
家电量贩店领域(山田电气)
日系咖啡连锁(Doutor、米田咖啡等)
地方特色超市(八百幸)
眼镜连锁(眼镜超市)
旧货销售领域(bookoff)
家居中心(客盈知)
比较特殊的折扣连锁(堂吉诃德)
一是技术换代。电子行业整体从模拟系统转变为数字系统。典型的例子就是录音机从磁带转变为CD,再转变为iPod之类的电脑产品。在模拟信号的时代,日本企业位居技术顶端,从磁带质量和电视机的画面清晰度,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差异一目了然。在数字信号时代,电子产品的差异化就相对难以比较。 二是市场竞争格局巨变。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渐次崛起,取代欧美企业,成为日本企业的强劲对手。
经济低迷期
保持稳定增长的日本企业有何共性?
保持稳定的技术研发
开拓海外市场,包括海外收购和海外直接投资
合适的企业战略和营销策略
构筑跨国供应链。跨国供应链保证了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 准确的市场战略和自身特色。 自身强大的商品研发能力。目前在日本国内有竞争力的零售业,大部分都有自己研发的独特产品。 店铺运营能力(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运营成本控制能力(主要是通过操作手册的实施,IT系统的导入,集中开店战略等实现店铺的低成本运营)。笔者上文列举的那些优质零售企业都具备上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