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IGF观点 | 国内外绿色金融科技发展分析及未来应用领域展望

刘建飞 黎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2022-10-27

绿色金融科技作为新兴领域,发展时间较短,相关顶层设计处于酝酿阶段。回顾中国和国外绿色金融科技的发展,在顺应“金融+数据”融合发展趋势,科技运用领域等方面存在共性特征。本文在国内外绿色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和现状研究基础上,总结绿色金融科技功能和作用,并对未来国内发展绿色金融科技提出建议。


一、绿色金融科技涵义


关于绿色金融科技的涵义,国内外尚未没有形成一致共识。2018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绿色数字金融》报告中提出,(绿色数字金融)是由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移动科技、区块链以及物联网等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帮助环境效益项目进行投融资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欧洲银行业研究机构(EBI)在发布的《绿色金融科技初步评估报告》(2020)中明确,(绿色金融科技)是利用金融科技的点对点和分布式账本技术,以直接融资的形式,结合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建立一个更加普惠,具有ESG弹性的,循环的和环境友好的金融系统,支持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国外绿色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和现状


从全球范围来看,提出应用技术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可持续金融体系设计探寻”项目。该项目首次研究了发展数字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2017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世界银行制定了《可持续金融体系路线图》,强调数字金融或创新型金融科技在防范环境风险和支持可持续发展融资转型的潜力。2018年,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把“运用金融科技推动可持续金融”确定为三大研究议题之一,以推动可持续金融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2019年,欧盟委员会出台《欧洲绿色协议》,建立欧盟经济全面绿色转型框架,提出应用科技为绿色生产和投融资活动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欧盟将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和云计算等,优化自然资源利用水平,监测大气和水污染情况,帮助企业实现设计生产全流程绿色化,将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相结合,建立绿色供应链,降低生产能耗。


在促进绿色生产生活方面,国外的绿色金融探索发行与环境保护行为相关的数字货币,2016年,太阳币基金会开始引入太阳能代币(solarcoin),按照每MWh太阳能对应1枚太阳币的比率发放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代币,形成对应用清洁能源的激励。太阳能生产者获取代币不需要支付费用,没有针对清洁能源生产量设置门槛,并且代币可以用于某些现实场景的消费,例如德国太阳能设备供应商宣布接受代币支付手段。这一项目是独立任何国家政府的全球性项目,分配代币的过程计划预计持续40年,用以推动能源结构转向清洁化。目前该项目已经覆盖了73个国家的太阳能生产者。此外,瑞典的气候币基金会也利用加密的气候币(climatecoin)聚集资金,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公司,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将一部分投资收益发放给持币人。


在推动绿色投资方面,利用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将环境风险和效益纳入投资决策过程,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实现对绿色项目的合理定价。2018年,德意志银行基于大数据工具,对5000家公司进行ESG评级分析。在对美国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报告关键词进行检索分析的基础上,从媒体等其他渠道收集影响业绩和估值的公司消息作为有效补充。同时,该工具会将生成结果和其他类似公司案例进行比较,使用算法从回报率、风险水平和估值变化等方面追踪两类公司表现,提供未经市场定价的环境收益水平参考。同年,瑞典“绿色资产钱包”项目旨在通过区块链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提高绿色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扩大绿债市场规模。该平台面向投资者、发行者和验证者三类用户,发行者需要提交绿色证券框架报告,验证者需要出具针对发行者绿色承诺的验证报告,使用、耦合各方上链数据,验证交易有效性和投资项目绿色水平,投资者可以直接获取两方报告,并建立投资组合,实时监测项目运行。此外该平台保持灵活的可接入性,为新进入节点记录真实业绩数据和相应的信用水平。


在发展普惠绿色金融方面,国外基于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服务设施落后地区发展线上银行,服务当地从事绿色能源项目的小微客户。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坦密诺斯(Temenos)为全球银行业提供软件应用和云端解决方案,以更加普惠的方式进行绿色融资。该公司累计为超过3000家公司,包括前50大银行中的41家提供服务,日均处理超过12亿银行客户的交易。目前云端银行在绿色小额信贷应用中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可以利用节约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和实体运营成本,将终端用户的借款成本降低90%以上。坦密诺斯通过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36个国家240家银行合作,实现了为传统银行忽视的小微客户提供绿色信贷服务,平衡了资金供给端收益和需求端成本,从供给侧扩大绿色金融覆盖范围。


(二)中国绿色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和现状


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加快环境保护大数据建设,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探索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蚂蚁金服共同启动成立了绿色数字金融联盟,目的在于利用数字技术,寻求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从当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持续提及绿色金融、“互联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列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


2020年央行高层陆续在相关场合表态发展绿色金融科技,9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外滩大会”上指出,“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能有效缓解相关痛点和难点,因此作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换器,绿色金融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12月,原央行副行长李东荣在“2020新时代金融发展峰会”上强调发展绿色金融科技的四点要求,包括推动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场景的应用;基于大数据、物联网提升绿色金融科技领域监管能力,优化监管流程;促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基于区块链和云计算应用,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融合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绿色识别精准化、评级定价智能化、预警处置自动化”。同月,央行行长易纲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表示,央行将持续探索运用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有序开展金融科技创新。


2017年6月以来,中国先后在六省九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应用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是重点方向之一。在个人生活方式绿色化方面,湖州安吉农商银行以个人账户为依托,发行虚拟“两山绿币”,利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实时识别居民的绿色行为并转化为账户积分,绿色行为包括绿色支付、绿色出行、绿色循环以及绿色文明四大类,具体细分为垃圾分类、业务在线自主办理和参与文明志愿活动和慈善事业等10项,利用大数据建模分析,并结合第三方绿色行为环境效益评估,将积分兑换成绿币,按照“1绿币=1元钱”的标准在该银行的定点网络线下消费,并且享受银行的优惠利率和贷款增信服务。在基础设施数字化方面,浙江衢州建设了金融科技赋能的绿色金融服务信息平台“衢融通”,收集企业综合信用数据、生产经营数据、电子证照数据、绿色金融专题数据四个维度共计12小项的指标信息。平台应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分布式存储计算和分析,并与国家、省级征信体系对接,自动生成企业综合信用报告,并建立信贷项目事前查询、事中事后动态监测体系。这一平台旨在便利金融机构和绿色项目对接,推动绿色金融政策实施和落实监管要求。 


三、绿色金融科技功能和作用


绿色金融科技基于技术手段,服务绿色金融发展,在推动投资决策绿色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投融资方式多元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图1 绿色金融科技功能和作用


(一)推动投资决策绿色化


财务指标、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等数据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绿色金融科技可以实时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协助落实ESG投资理念,将环境效益和风险纳入决策流程。首先,环保部门可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建立覆盖企业实际销售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等生产活动信息,以及财务数据的综合性绿色金融数据服务平台,与环境处罚信息公示系统等对接。并且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实时监测和追踪绿色项目的指标水平,降低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水平,缩短投资机构风险定位时滞。其次,通过大数据技术,将这些不规则数据转化为标准数据并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然后,基于先前积累的海量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出可供投资者利用的ESG评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且按照行业、规模等划分依据,确定绿色项目的环境收益率测算模型,降低绿色项目前期融资成本。


(二)推动投融资方式多元化


绿色金融科技定位资金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实际偏好需求,多渠道连接绿色企业和“长尾市场”的中小投资者。一方面,众筹和P2P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技术内核,可以以较低成本实现绿色投资项目和百万量级用户的对接,形成了一定可利用规模的资金池。目前,部分绿色中小企业面临不满足银行贷款条件,社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可以将众筹、P2P作为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融资方式的有效补充。监管部门也要规范此类融资平台管理,指导完善绿色商业模式,突出核心技术优势,合理筛选上线项目。另一方面,这一类众筹平台也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大量投资机会,它们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用户过往交易数据的收集,进行用户画像,分析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资金配置水平,为数量庞大的中小投资者匹配投资门槛低,额度灵活和合适风险收益比的项目。


(三)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


在推广个人绿色生活习惯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实时计算个人生活消费的碳排放量,生成可视化图像展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碳足迹,体现出居民生活方式对于环境的具体影响。同时移动支付和在线支付技术的发展,避免打印纸质支付凭证,实现无纸化交易。与柜台交易相比,减少了不必要出行带来的碳排放,为下一步大规模引导居民发展绿色生活方式做出技术储备。


在推动企业生产方式转向绿色化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在设备排放终端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绿色企业的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浓度等,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同等规模、同类行业的优质绿色项目比较,形成供企业参考的评估报告,提出针对具体超标排放物和污染性生产工艺的改进路径,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环保水平。此外,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以绿色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和环保监管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体系,将每一批次产品能耗排放信息和交易数据上链,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可追溯,带动产业链的绿色升级。


四、绿色金融科技的应用建议与展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从缓解绿色金融发展痛点来看,绿色金融科技未来可以在提高绿色金融监管水平,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发挥更加深入的作用。


图2 绿色金融科技应用领域


(一)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般来说,绿色金融的市场基础设施,主要由中央相关机构、各地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金融办、银保监会等部门主导建设。目前,政府主导的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集中在信用体系建设和绿色项目库建设两个方面。


运用金融科技可以加速我国绿色征信系统的建设进程。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有稳定、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绿色征信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个人或者法人多渠道收集信息,将大量的不规则数据标准化,形成用户画像,再通过机器学习,生成征信记分系统和信用评估模型,并通过云计算,实时采集行为数据,实现征信分数的定期更新。对于绿色小微企业,绿色信用平台可以进行精准画像,缓解普惠金融中银企信息不对称困境,避免了金融机构“一刀切”的现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金融科技技术保障了绿色项目库的高质量建设。首先要考虑到各地方绿色金融发展侧重点,权衡制定口径相对统一的绿色项目入库标准,并且通过对之前绿色项目数据的深度学习,从人工筛选逐步过渡到人工智能自主筛选入库项目,缩短了入库审批的时长和放款周期,同时多角度对项目开展绿色评价,有效规避绿色项目“泛绿”、“洗绿”的问题。同时,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设定指标范围,实时监测各地绿色项目库的动态变化,形成反馈入库标准选取效果的分析报告,完善绿色项目的识别机制,此外,基于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绿色项目库可以实现与其他部门信息库联网,追踪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如果已入库的绿色项目,发生环保事件,如受到环保部门处罚或接到环保举报等,系统可以实时预警并自动进行负面信息判别,即时剔除不再符合绿色条件的项目。


(二)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缓解绿色金融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例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金融科技的应用,建立绿色风险量化模型来确定信用评级,推广绿色信贷的资产证券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自主开发和匹配风险、期限不同的个性化绿色投资产品。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底层架构,探索建立以用能权、排放权等为质押物的绿色信贷模式,帮助建立成熟完善、品种齐全的绿色信贷体系。


金融科技公司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依靠移动互联网发展红利,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用户。依托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引导个人用户树立绿色投资理念,吸引私人资金进入绿色金融领域。如蚂蚁金服推出的个人碳产品“蚂蚁森林”,依据其用户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碳账户平台服务商。未来在个人碳减排活动被纳入国家减排体系后,可以依据这一产品海量行为数据为基础,制定个人减排标准,探索将个人碳账户纳入到中国自愿减排项目(CCER)中,灵活参与碳市场交易。


(三)绿色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金融科技的运用可简化绿色项目识别流程。绿色项目的识别是绿色金融中必经的流程,由此增加了绿色项目融资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降低了绿色项目的融资优势,背离绿色金融政策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初衷。


通过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生成的环境效益模型,金融科技应用程序可以识别出那些没有被传统银行指标识别,具有高环境效益的信誉公司。丹麦金融科技公司hiveonline使用区块链技术,通过会员捐赠的方式募款,并将每一笔款项信息上链,并在区块链记录绿色项目的历史合同履行情况、财务数据等,建立声誉评估动态模型,实现快速放款的同时,对绿色项目资金使用进行有效追踪,将违约率保持在2%以内,有效降低缩短了放款周期,控制项目融资成本。


(四)提高绿色金融监管水平


针对目前多头监管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可以初步探索建立“生态+金融”大数据管理工作机制,推动环保数据共享开放,明确各单位的数据共享范围边界和数据使用方式,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进行精准监管,创新公共服务。此外,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可以以各监管部门为核心,引入重点监测企业作为监管对象,规定上传数据类型和限制标准,实现环境风险数据实时录入,确保了数据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保证多方协同监管的有效性。合理设定指标阈值和数据录入核验机制,相关指标数据达到一定范围即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启动环境风险暴露应对预案和监察执法准备。



作者:

刘建飞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黎   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谷含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绿金动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型、国际化的研究院,2016 年 9 月由天风证券公司捐赠设立。研究院前身为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1 年 9 月,研究方向包括绿色金融、气候金融、能源金融和健康金融。绿金院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并与财政部建立了部委共建学术伙伴关系。绿金院以营造富有绿色金融精神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智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