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IGF观点 | 加强香港气候风险管理,协同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

朱一木 邓洁琳等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2024-08-24

 一、气候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


(一)气候变化与金融风险


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全球气候变化亦日趋严峻,海平面上升、温室效应、各类自然灾害等等现象无不显示地球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气候风险。这些气候变化的日益显现的同时,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气候和环境风险也日益提升。为此,金融行业对于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需要未雨绸缪,对气候风险的识别、认知与管理与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1. 气候风险的分类


根据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Task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在2017年发布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建议报告》明确气候风险的宏观影响可分为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指的是对公司的资产和经营管理可能产生直接影响,如供水短缺、食物安全风险、供应链受极端气候影响等。物理风险又可再细分为急性风险和慢性风险,急性风险指突发灾害性事件导致的风险,包括台风、飓风或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本身及其严重性加剧带来的风险;慢性风险则指较为长期的全球气候模式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等。转型风险主要指在向低碳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政策、法律、科技以及市场等各方面采取的相应变动与配合,其目的为缓解和适应长期气候变化。这类风险包括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政策及法律风险、科技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实体风险和转型风险都会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气候风险,TCFD对金融业参与者提出了管治、策略、风险管理及指标和目标的四方面建议。


(1)气候风险的特征


从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 IRGC)的新型风险分类的角度来看,气候风险同样适用于四类新型风险分类体系,即简单风险、复杂风险、不确定风险和模糊风险,而金融业面对的气候风险主要属于不确定风险。不确定风险的主要表现特征为其影响因素已经明确,但其潜在的损害以及可能性未知或高度不确定。气候风险的不确定性主要由两方面引发,一是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本身的偶然性、随机性或不可预测性;二是主观因素,如人类对气候科学认知的有限、预测的误差等。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风险有四个主要特征,除上述内容的不确定性外,还包括来源上的内生性、影响上的延展性和应对路径上的协同性。


·来源上的内生性:指气候变化风险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人类活动不断扩张之下,现代科学技术的不当运用和对自然的过渡攫取是引发气候变化并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

·影响上的延展性:指气候变化的范围在空间上覆盖全球,无论地理和政治边界;在时间上具有世代延续的特点,不仅影响当今人们的生存,也会对后代的生存发展造成影响。

·应对路径上的协同性:指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需要从各层面形成共同的价值判断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经济手段、政策法规、社会教育等等。然而世界各国的利益诉求有所不同,导致各个国家应对气候风险的态度也不同,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求得平衡点。因而国际社会对气候认知和各国采取措施的差异,使得全球气候风险管理的进度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二) 香港金融行业面临的气候风险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行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方面,在亚洲乃至全球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香港发生自然灾害的风险也较高,例如台风、暴雨、泥石流、森林火灾等等。其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文件表示,仅2018年9月的超级台风山竹就对香港造成了约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这仅为短期的突发性灾害性事件,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香港也会收到不容忽视的影响。香港天文台出版的《全球变暖下的香港》显示,香港自19世纪以来年平均气温不断上升,极热日数倍增,寒冷日数减少;自1954年至今,维多利亚港的平均海平面高度出现明确的上涨。


这些极端天气和长期气候变化给香港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如2017年的台风天鸽,香港发布了最高级别的风暴预警,香港金融市场全日暂停交易。《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中给出了一些气候变化可能对金融服务产生的影响,如导致电讯以及电脑系统故障相关的直接和间接风险,个别业务和投资的风险概况转变,保险业需承受更高的极端天气风险。由此可见,气候风险影响香港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增加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降低金融产品的质量和利润,增加监管和经营成本,严重时还可能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出现损失甚至营业中断。此外金融行业在面对气候风险过程中会受到的声誉风险,主要压力来自于外界,包括投资者压力、政策监管压力、社会舆论压力等等。


本文对香港气候风险管理进行梳理,分析气候风险给金融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协同绿色金融发展及气候风险管理的路径及启示。


 二、香港金融面对气候风险采取的措施


面对气候风险带来的种种挑战,香港积极采取各种应对行动,上文提到的《气候行动蓝图》由香港环境局就联合气候变化督导委员会发布,该委员会成员包括公务员事务局、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政制及内地事务局、财政事务及库务局、教育局、食物卫生局等部门单位。这份近百页的气候行动计划充分展现了香港各行各业为减缓全球变暖、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而作出充分的准备,其中应变能力中的多重协同效益中就强调了金融行业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重要性。


近年来,香港引领市场资金支持绿色和低排放活动,大力推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发展,致力于构建香港成为大湾区的绿色金融中心。香港的绿色金融行业蓬勃发展不仅得益于香港政府的持续推动,也离不开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积极配合与创新。以下将从政府的政策框架和市场端的具体行动来分析香港金融行业面对气候风险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及监管部门


香港政府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纳入财经事务科的重要发展战略,承诺把握大湾区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庞大绿色金融机遇,继续提供有助于市场发展的基建和动力,以推动市场发展和鼓励更多机构善用香港的资本市场及金融和专业服务作绿色和可持续投融资及认证。香港政府持续进行的工作包括18年成立的“政府绿色债券计划”、20年成立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21年推出的全新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等。香港政府与金融业参与者积极携手推展绿色金融的发展战略计划,促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发行与推广,以巩固并丰富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生态,共建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


1. 政策框架


银行和金融体系的运作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管理和缓解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因而香港金融管理局致力推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来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金管局在《绿色及可持续银行业白皮书》中制定了绿色及可持续的银行业和绿色金融的发展框架,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制定一个标准框架,评估目前香港银行的“绿色”基准(Greenness Baseline);第二阶段要就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监管期望或要求咨询业界及其他持份者建立一套提升香港银行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第三阶段目标在于落实、审视以及评估银行业的进度。此三阶段方法的目的是在银行系统内建立气候适应能力,提高银行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路径中提及金融业参与者的自我评估过程,此项将有助于审查专业机构其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这一领域的准备情况,为后续制定气候风险战略作为有效参考和创新工具。


在2020年5月,香港金管局和证监会共同发起成立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旨在协调金融业针对气候和环境风险的应对措施,加快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发展。督导小组的行动纲领分为五个部分:


1) 相关行业必须在2025年或以前按照TCFD的建议就气候相关材料作出披露。

2) 以采纳共通绿色分类目录(计划于2021年年中制定完成)为目标。

3) 支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建议,成立全新的可持续准则委员会。

4) 鼓励进行以气候为重点的情境分析。

5) 建立一个用作统筹金融监管机构、政府机关、业界持份者以及学术机构的平台。


督导小组同时推出了“巩固香港金融生态系统,共建更绿和更可持续未来”的策略计划,在文件中提到了要加强管理气候相关财务风险,以巩固香港作为全球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同时推动气候相关资讯在各层面的流通,以便利风险管理、资金分配及投资者保障。除此之外,还要提升业内人士的相关技能,促进公众对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关注,并且鼓励产品创新及研究措施,促使资金流向绿色和可持续项目。督导小组也强调要把握内地带来的商机,发展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金融中心并加强区域及国际合作。督导小组认为香港有急切的需要应对气候和环境风险从而过渡至更可续的经济体系,善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贯彻落实五个短期行动纲领,支持香港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2. 气候风险试点压力测试


为落实上述督导小组纲领中的鼓励进行以气候为重点的情境分析,香港金融管理局积极主动采取行动。2020年12月,香港金管局宣布已邀请获授权机构参加将于2021年进行的关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试点计划。该试验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评估银行业整体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以及促进参与银行建立量度气候风险的能力。香港金管局预期银行能通过参与此次试验计划更深入了解气候风险管理的各个范畴,例如了解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识别有关风险的数据缺口及建立稳健的气候风险管理架构。试验计划也有助参与银行在制定业务计划过程中顾及气候风险因素,以及制定减低气候风险的策略。


这次实验计划涵盖的气候风险即为TCFD分类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为能更深入了解评估这两类风险造成的影响,参与银行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分开评估。针对物理风险评估,气候情境分析将着重香港21世纪气候状况的预测,包括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以及更强的台风天气等;转型风险情境则分为政府当局改变气候政策导致的失序转型和提前采取循序渐进措施以达到《巴黎协定》中气候目标的有序转型。由于气候风险的特殊,传统的压力测试方法不再适用于此次压力测试,因此金管局将重新计划研发新的评估方式并鼓励参与银行充分认识新模型的主要假设与局限性所衍生的模型风险。


3. 支持气候变化披露框架


在督导小组建议披露气候相关财务信息的要求下,证监会和港交所将与香港独立上市实体核数师监管机构财务汇报局,以及香港会计师公会合作制订蓝图,评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辖下的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在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框架的新标准,以及研究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推动各界于2025年或之前,按照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的框架。港交所在《环境、社会和管理汇报指南》中给出了ESG报告中对于A4气候风险部分的具体要求和汇报流程。另外,香港证监会要求提升与气候风险应对有关信息的透明度,证监会建议基金经理应在机构层面作出对管治、投资及风险管理方面适当的披露,同时也需要披露其对气候相关风险的管治架构及风险管理流程,包括如何在投资组合的配置流程中考虑气候相关风险,以及所采用的主要工具及指标,而大型基金经理更需进一步披露其参与政策。


(二)市场端


得益于政府的推动,香港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扩张,绿色债券市场表现亮眼,绿色贷款也有新的发展。在政府制定的大框架下,金融市场的参与者积极响应并采取措施,以下将从金融机构、证券市场和企业三方面讨论市场端应对气候风险采取的行动。


1. 金融机构


香港各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并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制定绿色评估框架及基准,加大研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金融产品。其中,银行业的表现尤其突出,香港银行业严格遵守气候应变的指导原则,落实管治、策略、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四方面的九项原则。许多银行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重要战略,与企业或其他机构紧密合作加强推动可持续发展。



·以中银香港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内容摘取为分析依据


在战略和发展规划方面。中银香港作为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及商业银行集团之一,其已将“倡导绿色金融,推进低碳转型”纳入核心战略。2020年中银香港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中银香港积极发行绿色金融相关产品,推出香港首个经第三方认证的企业绿色定期存款计划,绿色存款指募集到的存款资金会用于可持续型绿色经济项目,包括支持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污染防治产业的项目,以推动经济向低碳、适应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转型。信贷业务为中银香港重要的业务板块,客户行业多元化,因此其订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应对气候及环境风险为本集团带来的信贷风险。


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2020年,中银香港参考了金管局的意向文件及国际相关权威机构如央行绿色金融网络发布的文件等,优化信贷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除了阐释环境、气候及社会风险因素所引致的信贷风险,更将环境、气候及社会风险因素融入信贷风险管理框架。在2021年,应邀参与金管局开展的香港首次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实验计划,成为香港首批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银行,显示了其持续提升气候风险管理的决心及承诺。2021年5月,中银香港正式成为TCFD的签署方,显示其持续提升气候相关披露的决心和承诺。


·以汇丰银行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为例


汇丰银行也在其《2020年策略报告》中列出环境、社会与治理的成果,2017-2020年提供可持续发展融资及投资达930亿美元,减少业务运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每位全职员工1.76吨,且发布了第四份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工作组报告。根据汇丰银行《2020年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工作组报告》,它已识别集团承受最高转型风险的六个行业及在该等行业的贷款水平。通过公司问卷收集有关客户气候转型策略的资料,从而评估客户的需要及是否作好适应准备,并辨识潜在的业务机遇。在2019年和2020年,汇丰银行收到该六个 高转型风险行业客户的回应,占其风险承担的41%,较2019年增加七个百分点。在2021年3月11日,汇丰公布气候变化决议案,承诺制定清晰、科学化的策略,并附有短期和中期目标以配合汇丰为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所制定的融资方针;并公布落实于2030年底逐步退出欧盟及经合组织燃煤发电及动力煤矿融资的政策,减低燃煤发电造成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危险并减少汇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渡风险。


2. 证券市场


香港交易所致力于以促进上市公司ESG领域实践的督导工作,推进和巩固全球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港交所在近十年来不断提升ESG披露要求,也不断完善环境议题的管理与披露,环境目标设置要求减少温室气体减排、增加用水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针对气候变化风险相关的披露也逐年增加,已有不少发行人尝试披露企业的气候风险管理,少部分发行人以气候变化风险与机遇分析的形式详细披露了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此为披露气候变化相关内容较为理想的形式,不仅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的举措提供理论依据,还能够展现公司转危为机的主动性。


在2020年12月1日,香港交易所宣布正式成立亚洲首个多元资产类别可持续及绿色金融产品平台STAGE。STAGE促进不同资产类别以及产品类型进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持续投资方面的完整网上资料库,该网络库包括多支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由亚洲领先企业发行的绿色金融产品,涵盖公共事业、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等多个行业发行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蓝色、社会责任和转型债券。同时,STAGE为投资者和资产管理人提供方便的资讯渠道,助其进行可持续及绿色投资方面的尽职调查、挑选及监察相关产品,该资源中心有许多个案研究、指引材料、刊物与研究报告引导公众及投资者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STAGE提供亚洲区许多不同的可持续及绿色消息、活动及机遇,让金融行业的持份者接触全球各地的创新产品、构思及策略。除此之外,STAGE还帮助发行人推广其不同资产类别中符合若干可持续及绿色标准的金融产品,提升有关产品的知名度及关注度。


3. 企业


香港的企业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积极采取措施,调整公司的发展战略,将气候变化风险加入企业风险管理的流程中。


以太古地产为例,太古地产作为香港综合项目的发展商、业主及营运商,致力于在整个运营过程中有效地管理气候风险,并按照全球业界最佳举措制定策略以加强公司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根据气候变化政策,太古地产从减缓、适应、抵御力三方面来管理气候风险。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太古通过制定长远的碳减排目标来减少碳足迹,并持续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和优化物业的能源和碳管理,在采购原料过程中考量气候变化因素,并鼓励使用低碳和高能源效益的产品和物料;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太古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并加深了解其对业务营运的影响及其相关财务风险与机遇,制订合适的作业流程和措施,持续提升旗下物业的设计,以预防或减少气候变化对於项目可能造成的破坏;在增强抵御力方面,太古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企业风险管理的流程中,制订合适的危机管理方案来应付因气候变化所引致并更为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提供相关的讯息和资源来加强应变能力,并监察气候变化对业务的影响和公司的碳管理目的与目标,与员工、丶供应商和客户等持份者沟通,传达有关气候变化影响的讯息以及公司的气候变化策略,帮助他们提升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


太古地产深明气候变化对其业务既构成风险也造就机遇。依照《气候变化政策》,太古地产承诺向持份者阐述其减缓、适应和抗御气候变化的管理方针及策略。2018年,太古地产开始参照TCFD的建议,公布管治、策略、风险管理及指标和目标四个核心类别的气候相关财务资料。2020年,为太古地产全球物业组合面对的实体和转型风险与机遇进行了气候风险评估。


4. 非营利性组织


除政府和市场中的营利性组织之外,香港的一些非营利性组织也在为香港绿色金的发展融贡献力量,它们致力于宣传普及气候变化下香港金融行业发展绿色可持续金融的重要性,联合政府、市场、学术界举办各类研讨交流活动,提供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的认证或合格评定等等服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组织有香港地球之友和香港品质保证局:


香港地球之友作为以环保为主题的非盈利组织,持续关注着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相关话题。在2019年举办的“绿色金融 与你同行”的启动仪式上,香港地球之友承诺加大由环保组织推动ESG投资和减少碳排放的力度,开展一系列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学术研究并为香港培育绿色金融人才。自此香港地球之友展开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活动,包括举办绿色投资网络研讨会、创建绿色金融专栏网志、与欧洲金融分析师联合会(EFFAS)推出全港首个ESG分析课程(CESGA)。在气候相关风险方面,香港地球之友支持实行强制披露,并建议除以TCFD作为披露框架之外将《环境和气候变化信息报告框架》(CDSB)也纳入披露标准。


香港品质保证局(HKQAA)致力于协助工商业发展质量、环境、安全、卫生、社会等其他体系,提供认证、注册、评审、调查、培训等一系列服务。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香港品质保证局参考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绿色债券原则》《可持续发展债券原则》《气候转型融资手册》等等,将原有的“绿色金融认证计划”扩展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认证计划”,通过独立、公正的第三方认证,协助推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公信力和持份者信心,并借此认证证书协助发行者吸引更多潜在投资方或借贷方,从而进一步完善落实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香港品质保证局的绿色金融认证计划还包含ESG基金和绿色基金的认证框架,对基金的目标、分类、管理、信息披露和报告等等方面都制定了详尽的认证标准。除此之外,香港品质保证局还提供全球可持续发展服务,其中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服务与气候变化联系紧密,迎合了不同机构在环境责任、能源效益和减排二氧化碳等范畴的需要。


三、香港绿色金融业气候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为应对和管理气候变化风险,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是金融行业的必然选择。香港的绿色金融的稳健发展是政府和市场为气候风险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石,但作为一个创新领域,香港在气候风险管理和研究方面仍面对一定挑战,包括缺乏统一标准、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的制度尚未完善、缺乏专业人才和经验、研究支持等。与此同时,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也给香港的绿色金融带来了大量机遇。


(一)挑战


1. 金融行业缺乏绿色金融定义,绿色成效追踪有待完善


在香港会计师公会发布的《A Plus》2021年第4期对投资界专业人士的采访中,受访人Lamrad解释香港判断金融产品是否真正属于绿色或可持续发展类别所需的框架和分类标准仍在制定过程中。目前香港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债券的管治和汇报都属于自愿,将导致投资者可能难以判定绿色金融产品;且针对绿色金融产品考核流程、成效评估等方面缺乏设置,公众及投资者难以有效评估产品的真是绿度,进而影响绿色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和动力。为统一标准,香港以采用共通绿色分类目录(Common Ground Taxonomy)为目标,该目录由绿色分类目录工作小组(International Platform on Sustainable Finance Working Group on Taxonomies)所制订、由中国和欧盟共同领导,将于2021年后期落实。


2. 企业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的制度尚未完善,透明度有待提高


虽然港交所正逐步推动ESG信息披露从“不披露就解释”向“强制披露”转变,在披露数量上升的同时,还亟需以推动规范化、流程化以及专业方法学研究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实现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可用。上述采访中的专家也同样指出,推动气候风险管理需要有更多详细的政策来规范管理,明确要求和流程企业给出全面且标准的披露气候相关金融信息。针对此问题,香港金管局正按TCFD的建议,要求银行、证券、保险业以及上市公司全面披露气候相关的资料,预计将从2022年至2023年间开始实施规定,拟于2025年前在金融界全面落实。


3. 缺乏气候风险管控的专业人才和相关经验


香港金管局的总裁余伟文表示,除了国际上对于绿色金融仍未有明确认定标准外,缺乏专业人才支持相关研究创新也是目前发展绿色金融、强化气候风险管理的关键制约要素。


一方面,市场主体及从业者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进一步深化。以助力可持续发展的ESG实践为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其上市公司在ESG实践和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方面相对于欧美等主流国家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另一方面,气候风险管理及方法学研究的发展需要跨专业领域人才的支持,相关学科研究及课程设置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引导。


(二)机遇


1. 香港为国际金融中心,可有效参考多方气候风险管理实践经验


香港的“一国两制”整体,使其具有国际化市场和内地市场支持的有利发展动力。一方面,其国际化的资本可带来国际领先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气候风险管控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香港协同内地的大湾区发展,从政策开始“至上而下”的有效推进将助力香港实现较为有效和系统的气候风险体系构建和管理流程。联通国内外多样化产业特色气候风险管控,或将形成极具市场影响力的风险管控体系和研究领域标杆。


2.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研能力,集聚海内外人才和研究实力


香港境内诸多高校及专业学科研究均位列世界前列,其科研能力将是赋能绿色金融发展和气候风险研究竞争力的重点之一。一方面,香港凭借其融合中西方文化特色的教研体系,包容的文化和开放的市场发展机会,吸引来自海外及中国内地顶尖人才;另一方面,其环境及金融领域创新的学科研究和课程设置,国际头部高校及机构实践的交流与合作机会等,均为专业人才提供气候风险管理及创新研究的机会和物料支持。


3. 香港地区产业减排降碳压力小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减排降碳致力于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结构调整的重心。香港相较于内地其他城市而言,其工业产业占比较小,更多的以第三产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发展为主,因此在调整产业绿色发展时期对地区经济冲击影响“小”,且较为集中于绿色金融发展和风险管理,引导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等。


四、协同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启示


环境及气候风险管理及应对机制研究是完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大力推行绿色金融的重要基础。


(一)融通香港与内地绿色金融框架体系


基于绿色金融认定和框架设置具有一定的地区发展需求和产业特点,为协同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协调融通绿色项目认定标准,完善绿色发展认定体系,从前中后全生命周期进行项目/主体绿色发展成效评估,支持气候风险管控和压力测试等方面的研究。


(二)完善ESG信息披露,鼓励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表现和风险管控


以海内外ESG主流化发展为动力,配套出台协同ESG体系构建和披露的政策文件及指引,推动市场主体的ESG实践力度,持续深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碳中和”远景目标的设定和经济结构优化转型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价值链都将面临多维度挑战。企业可以ESG为抓手,一是以ESG实践吸引绿色资本支持转型发展;二是以ESG为指引评估转型成效和进程,及时修订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践路径;三是依据行业关键指标展开环境风险分析和管控研究。大湾区城市可结合地域和政策发展优势,基于产业发展角色完善气候风险应对研究。


(三)联结成果,创新绿色金融模式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明确,为应对气候变化并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粤港澳区域需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运营和管理。大湾区可充分综合地区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成果和实践经验,以控制风险为根本交流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和资金吸引力。


(四)加强国际与区域间合作,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金融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为多双边国际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更多视角发展的可能。在国际企业及项目合作方面,境内企业可依据国际方需求,推进完善自身气候风险管控体系;国际金融机构则通过合作或项目的深度交流,了解不同国别、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特性等带来的不同环境风险可能,深化环境及气候风险研究;专业智库等专业研究机构,则可通过更多的国内外项目的落地实践经验,完善绿色金融发展和风险管理机制研究,致力于实现可推广可复刻的经验借鉴,助力中国绿色金融的系统发展。


(五)创新科学研究,致力于以科研发展助力气候风险管控和应对机制


可联络部委、金融机构、企业及高校智库等定期召开主体研讨会和交流会,发挥多方专业优势和从多视角了解环境风险管控研究的需求和研究进展。如探索无人机、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新科技装备。利用GIS,对台风、地震、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数据获取,推进模型研究为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和预警等。



参考文献

[1]张月鸿,吴绍洪,戴尔阜, 尹云鹤, 刘登伟(2008),《气候变化风险的新型分类》

[2]朱炳成(2020),《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其法制应对》,《中州学刊》

[3]妙盈ESG研究院(2021),《香港金融行业气候风险应对和绿色金融举措》

香港天文台,《全球变暖下的香港(第二版)》

[4]香港金融管理局(2020),《绿色及可持续银行业白皮书》

[5]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2020),《有关“巩固香港金融生态系统,共建更绿和更可持续未来”的策略计划》

[6]安永解读:香港证监会《有关基金经理管理及披露气候相关风险的咨询文件》

《证监会:已成立碳市场团队 并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7]中银香港经济研究员刘雅莹,《香港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方向》

[8]中国节能皓信环境顾问集团,《解读HKMA关于建立香港银行业气候应变能力的指导原则》

[9]中银香港,《可持续发展报告2020》

[10]汇丰控股有线公司,《2020年策略报告》

[11]汇丰控股有线公司,《2020年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工作组报告》

[12]德勤中国(2020),《香港联交所2019年ESG实施回顾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提升》

[13]人行国际司青年课题组(2021),《气候信息披露的国际实践 | 气候变化与绿色金融系列之五》

[14]中国气象局,《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


作者:

朱一木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邓洁琳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杨   牧 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科研助理

施懿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谷含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绿金动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型、国际化的研究院,2016 年 9 月由天风证券公司捐赠设立。研究院前身为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1 年 9 月,研究方向包括绿色金融、气候金融、能源金融和健康金融。绿金院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并与财政部建立了部委共建学术伙伴关系。绿金院以营造富有绿色金融精神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智库。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